表面活性剂驱及复合驱ppt课件_第1页
表面活性剂驱及复合驱ppt课件_第2页
表面活性剂驱及复合驱ppt课件_第3页
表面活性剂驱及复合驱ppt课件_第4页
表面活性剂驱及复合驱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表面活性剂驱及复合驱表面活性剂驱及复合驱王王 健健石油工程学院提高采收率研究石油工程学院提高采收率研究室室TelTel:0817O),2643544(h)O),2643544(h),135080915718091571E-mail:wangjannc-E-mail:wangjannc-info水驱油采收率低的主要原因波及效率低水K1K2K3油K4K1 K2 K3 K4垂向波及与平面波及图(1垂向上存在层间非均质性渗透率差异),易于产生舌进现象,垂向波及效率低。调剖堵水。(2平面上存在微观非均质性和油水粘度差,水的流度大,水驱油流度比高,易于

2、产生粘性指进现象,平面波及效率低。聚合物驱,弱凝胶和CD胶调驱。波及区内的驱油效率低PAPB油水油r1r2水PAPB水油 波及区内微观上是并联毛细管模型,驱油速度不同,慢的留下残余油。Ganglia前进角12后退角Pw1 Po Pw2 残余油滴运动时存在动力滞后现象,产生附加毛管阻力附加毛管阻力:)cos(cos2cos2cos2)()(12222212121rrrPPPPPPwoowww 排驱残余油滴的条件:水驱油的压力附加毛管阻力。 表面活性剂驱降低界面张力,可启动残余油。如果实现有利的相态混相),就消除界面和界面张力,驱油效率将大幅度提高。表面活性剂驱通过乳化实现有利的相态,而气体混相驱

3、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气体与油的混相。调剖堵水、聚合物驱、弱凝胶与CD胶调驱技术,主要启动低渗透层和改善层内流度比,提高波及效率气体混相驱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注入气体与油的混相,消除驱油过程中的界面张力,提高驱油效率。表面活性剂驱及复合驱,降低油水界面张力,通过乳化实现有利的相态,提高波及区内的洗驱油效率重点讲述表面活性剂驱及ASP复合驱提高驱油效率机理。提高水驱油采收率的主要途径 水驱油后,油层中有油水两相,存在界面和界面张力,油水界面张力一般10-30mN/m 。 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由于表活剂具有两亲特性,有效地改变了界面性质,降低了界面张力。 选择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可以使界面张力降至10-3m

4、N/m数量级。油水界面与界面张力 降低,毛管数 Nvc=V/增大提高速度潜力很小,聚合物粘度也仅能增加几十倍), Sor降低,驱油效率增高。 SorNvc10-7 10-6 10-5 10-4 10-3 10-2 10-1那么,降低到什么程度油滴才能流动呢?(1油滴启动的最高极限界面张力启动条件:水驱油压力梯度附加毛管阻力梯度dlrdxdpdxdpccos2cmMPadxdp/108 . 2)(4max 1.410-3mN/m max=1.410-3mN/m 当界面张力降低至10-3mn/m时, 达到超低界面张力Ultra low IFT) 数量级,油滴才能启动。令:毛管半径 r=10-4cm

5、 ,油滴长度 dl=10-2cm,强亲水=0,得: 水驱( 高)活性水驱加入少量的表活剂)胶束溶液驱( Micellar,加入较多表活剂,浓度高时将缔结为胶束)微乳液(Microemulsion)驱多种组分共同作用,使达到超低值)。(2降低界面张力的途径1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型(Anionic)阳离子型(Cationic)非离子型(Nonionic)两性离子型(Zwitterionic) EOR使用阴离子型(稳定性好、吸附量小、成本低)和非离子型耐高矿化度,活性稍差)。 一般不使用阳离子型因为地层中吸附损失大)。 极性端,non-polar portion(亲水)非极性端,polar po

6、rtion(亲油)headtail阴离子表活剂的分子结构石油磺酸盐Petroleum Sulfonates) 界面张力:使不互溶流体界面产生新界面所需的单位长度的力。油水界面膜F0 L1 L2水油 油水液液界面吸附表活剂,因表活剂的两亲性,改变界面性质,界面张力降低。油水加入表活剂表活剂降低界面张力:2 微乳液特性Behavior of Microemulsions)油+水不互溶 形成一定分散程度的油水体系 剧烈搅拌 停止搅拌分层加入活性剂,搅拌 易形成稳定体系加入不同种类数量的表活剂形成不同性质的溶液不同分散体系)1.乳状液 油+水+少量表活剂 乳状液。 特性:外观不透明,分散液滴的尺寸大1

7、-10m ),体系大,需要在强烈的搅拌作用下才能生成,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一.乳状液、胶束溶液、微乳液(1水中加入活性剂a.浓度很小时,活性剂浓集于水表面水油+水+较多表活剂 胶束溶液2.胶束溶液b.浓度增大,活性剂开始进入水中。水 c.浓度进一步增大到CMC(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以上,活性剂非极性端缔结为胶束因极性端亲水)。(2再加入油油会溶解到非极性的胶束核心中去增溶作用)。胶束溶液特性:外观透明,胶束直径小0.001-0.01m),单相溶液,热力学稳定体系。油+水+较多活性剂+其他成分。特性:外观透明或半透明,胶束直径0.01-0.1m),体系界面

8、张力低,甚至可达10-3 mN/m以下,热力学稳定体系。3.微乳液1.组成 油(hydrocarbon)+水(water)+活性剂(surfactant)+助剂(co-surfactant)+电解质(electrolytes),按一定比例组成的高度分散的低张力体系。二.微乳液组成及性质 油:模拟地层油因有些原油成分复杂,给配制带来困难),0-80%(体积比)。 水:蒸馏水,10-95%。 活性剂:阴离子型,石油磺酸盐,1-15%。 助剂:脂肪醇改变体系性质),0-10%。 电解质:NaCl, w,按能量趋于最小的原则,胶束非极性端聚集。OMO4.微乳液的微观结构b.上相微乳液油包水结构wate

9、r-in-oil,油外相,含油相油+膜o,水 +膜w,o w,胶束极性端聚集。MWMWWc.中相微乳液有三种结构) 水包油(O/W)OMW油包水(W/O)OMW层状结构,lamellaro= wOMW水油水(1加醇作用 a.稳定膜 b.提高增溶参数 单位体积活性剂增溶油或水的体积,Vo/Vs , Vw/Vs(2加醇原则小分子醇有利于形成水包油型O/W。大分子醇有利于形成油包水型W/O。5.醇对微乳液性质的影响 配制微乳液时,保持其它成分比例不变,仅改变含盐量。(1相态 OMWMW含盐量增加下相 中相 上相OM6.盐度对微乳液性质的影响(2界面张力 含盐量增加含盐量增加,mo降低,mw增加。当S

10、=S*时, mo=mw,S*最低界面张力含盐度。momw 含盐量增加含盐量增加,Vo/Vs增大,Vw/Vs降低。当S=S*时, Vo/Vs+Vw/Vs最大, S*最佳增溶参数盐度。Vo/VsVw/Vs(3增溶参数(Solubilization Parameters)1.三元相图的性质和规则(1性质ABC三.微乳液的相态特性(Phase Behavior) 体系由A、B、C三种组分组成。 顶点组成是该组分含量100%(如A点含A 100%,不含B和C)。对边是该含量为0,对边上的任一点由两组分组成如BC边含A为0,仅由B和C组成)。 相图内任一点P代表由A、B、C三种组分按一定比例组成的一个体系

11、,并且:含A40%,含B20%,含C40%,它们之和为100%。ABC. .P P 某体系组成从顶点C向对边移动时,表示该顶点物质浓度在不断减少。但直线上所有各点组成中,含A与B的比例保持不变,即:C1体系:含A为BN段, 含B为AM段C2体系:含A为BH段, 含B为AD段ADBHAMBNABCC1C HNDMC2 在平行于某一边的直线AB)上,有一组体系,则它们含顶点物质C的百分含量相同。ABCABa.直线规则(Line Rule):如果有两个三组分体系Q和Y混合,生成的新体系组成Z必然落在Q和Y的连线上。ABC. .Z ZQ. .Y Y(2)规则b.杠杆规则(Inverse-lever-a

12、rm Rule): Q与Y混和得到新体系Z,则在Z体系中:Q的含量Y的含量=ZYQZc.重心规则ABC.HDEGF由D 、E、F混合形成一新体系H?D与E生成GF与G生成HH位于D、E、F三质量的重心。2.微乳液拟三元相图WOS三个拟组分(pseudocomponents): W:盐+水, O:油, S:活性剂+助剂油(1取油:盐水=1:1,加入少量S,设生成下相微乳液。水油8ml4mlM110ml7ml10ml 8ml 4ml1ml油被增溶 表活剂水油加入2ml S搅拌体系总组成a1通过实验绘制微乳液拟三元相图体系总组成a1:4ml W, 40% 4ml O ,40% 2ml S , 20%

13、微乳液组成M1:4ml W, 57.2% 1ml O, 14.2% 2ml S, 28.6%WOSM1.a1M1与a1的连线过O点,为什么?(2)保持油水量不变,增加S用量,得到a1,M1),(a2,M2), . ,(an,Mn)。当S增加到某值时,an与Mn重合单相)WOSMnan)M2M1a2a1 (3改变油水比例,不断增加S含量,直至界面消失,得到Mn1,Mn2,.WOSMnan)M2M1a2a1. Mn1. Mn2(4连接WM1M2 .MnMn1Mn2.O,得到下相微乳液相图。(1ai点为体系的总组成点包括微乳液和过剩油), Mi点为微乳液组成点。(2) WM1M2 .MnMn1Mn2

14、.O曲线称为双结点曲线,OMi连线称为系线。(3双结点曲线将相图分为两个区:单相区(顶部和两相区底部)。 下相微乳液系线的斜率为负,称为(-)型相图。3.相图点、线、面的含义WOSWOS下相,(-)型上相,(+)型中相 ,型WOS三相区两相区两相区单相区 (1) 型相图中,体系总组成点落在两相区内才是上、下相微乳液体系。(2)型相图中,只有体系总组成点落在三相区内才是中相微乳液体系。Note:4.利用相图性质与规则确定平衡相的含量WOSM* BAab例:(1考虑100ml总组成在图上A点表示的混合物。在体系达到平衡时,平衡相的组成和量是多少组成用体积百分数表示)?(2当体系总组成在图上B点时,

15、平衡相的组成和量是多少?解:(1该微乳液是上相微乳液,水与微乳液平衡共存,由相图可知: A点体系总组成为:表活剂19%(19ml),油20%(20ml), 水61%(61ml),设表活剂完全溶在微乳液中, 根据杠杆规则,从图上量得a,b段长度,得到: a/a+b=6/23 过剩水量Vw=(6/23)100=26ml微乳液总体积100-26=74ml,其中各量为: Vw=61-26=35ml, 47.3% Vo=20ml,27.0% Vs=19ml,25.7%. (2B点: 该微乳液是三相微乳液体系,水、油和微乳液三相平衡共存, B点体系总组成为:表活剂9%(9ml),油31%(31ml),水6

16、0%(60ml) M*是微乳液组成点:表活剂23%,油38.5%,水38.5% 。 设表活剂全部在微乳液中,Vs=9ml,则有: 0.23Vme=9, Vme=39ml微乳液中:Vo+Vw+Vs=39, 又Vo=Vw, 所以Vo=Vw=15ml。B体系中: 微乳液:39ml,39% 下相水: Vw=60-15=45ml, 45% 上相油: Vo=31-15=16ml,16%(1活性组分含量对相态的影响 设在油水体系E中逐渐加入表面活性体系S,试分析体系的相态变化规律。WOS.E 油水体系油水体系5.相态变化规律 该体系生成下相微乳液,过剩相为油相,油不断被增溶。S低时,生成两相溶液,部分混相。

17、总组成为a,微乳液组成为M,O是过剩相。WOSMaE 油水体系体系中O与M含量之比为:O含量M含量=MaOaWOS.ME 油水体系CBA微乳液M中 含活性组分S:AMAS100%含水W:BMBW100%含油O:CMCO100% S高时(D点以上),生成单相溶液,完全混相。 S增加,体系总组成沿EaDS方向变化,微乳液组成沿双节点曲线WMD方向变化。WOSMaDE 油水体系 P111图4-13。 随着含盐量的增加,由下相,经中相,到上相。(2)盐度变化影响3 微乳液驱油机理(Displacement Mechanisms)油层实现微乳液驱方法: 油层存在:油+盐水油水体系E。 需要补充:活性剂+

18、助剂溶液 活性水体系A。WOS.EA.WOSEA A+E作用:可能形成单相混相),也可能形成两相非混相)部分混相。 A+B作用:一定形成单相混相)混相驱 D+E作用:一定形成两相非混相)非混相驱。BD 混相驱:指油层任何位置,排驱流体与被排驱流体一经接触,便立即互溶混相的排驱过程。 非混相驱:排驱流体与被排驱流体以任何比例混合都不能互溶混相的排驱过程。 部分混相驱:注入一定量的单相活性体系,段塞前缘因被地层流体稀释成为非混相区,而后缘为混相区的排驱过程。一.基本概念假设条件:油层为均质线性地层, 流体间分子扩散速度大于流速, 流体不可压缩注入1.0PV排出1.0PV), 两相区内参与流动的体积

19、比=相体积比,(一旦两相均流动,则按比例流动,比如一杯溶液倒出一部分,体系组成不变)。二.驱油机理分析(1第一批活性水A,依此经过不同孔隙的油水体系E,观察各孔隙中组成变化情况。 AWOSEAEEEE 孔隙1 2 3 n n+1 线性地层模型EA1.EA1A2An-1 AnA2AnEAn-11.部分混相驱机理孔隙1中,A+EA1 单相(活性剂浓度高)孔隙2中,A1+EA2 单相(活性剂浓度较高)孔隙3中,A2+EA3 两相(活性剂浓度下降).孔隙n中,An-1+EAn 两相(活性剂浓度很低)孔隙嗯n+1中,An+EE 两相(接近油水组成E)A1A2A3EE结果: 孔隙1 2 3 n n+1.A

20、n孔隙1中:A+E A1A+A1 A(1)A+A(1) A(2).A+A(n) A最终组成接近注入的活性水组成A。AAA(n)A(2)A(1)A1E(2)连续注活性剂A,观察注入端孔隙中组成变化 接着,第二、第三孔隙中的组成依次接近注入的活性水组成A。混相带过渡带富油带原始油水区组成由A逐渐过渡到E的一个区域过渡带排驱条件改善,降低,残余油易流动,So。 如果活性水A与油水体系E混合生成下相微乳液水外相),该水外相结构不能与oil混溶,视为非混相驱。WOS油不流动区两相流动区水不流动区2.就地微乳液非混相驱机理EAa.注入的第一批的活性水A与油水体系E作用 A+E 1落在油不流动区) 1 1

21、( 注入多少排出多少,只能水、表活剂和部分增溶油按比例排出,即体系组成点沿系线向So增大的方向移动,但不能到达油不流动上限,因部分油被增溶。)WOSE1 12 2A(1MO高时(油不流动区大) 设地层有10ml的油水体系E,孔隙体积10ml。油水10ml7ml油水体系E:油3ml,水 7ml,Sor=30% 注入5ml的活性水A,与E作用生成新体系1。油M15ml12.5ml体系总组成1:油 3ml,水 7ml,表活剂 5ml, Sor=16.7%。 由于体系1总量为15ml,而地层孔隙体积只有10ml,体系1在油不流动区Sor30%),只能排出5ml M,体系组成变成1。油M2.5ml7.5

22、ml 体系1:油2.5+(7.5/12.5)*0.5 ml,水 (7.5/12.5)*7ml, 表活剂(7.5/12.5)*5ml,Sor=25%,达不到油不流动上限。 地层中的油不断的被活性水A增溶,生成水包油结构含水相),随水排出,但不能生成富油带。 A+12 2 .e. 连续注入的第n批A A+(n-1)n混相区)b. 连续注入的第二批活性水A(2MO低时(油不流动区小)WOSEA 第一次注入A+E 1两相同流区,油水按比例流出,组成不变。)1 第二次注入A+1 2同理)2 第三次注入A+2 3 3(落在油不流动区,同MO高时) . 第n次注入A+(n-1) n n 部分油参与流动,可形

23、成富油带。3 3 A+E生成上相微乳液油外相结构),该结构能与油混溶,可视为混相驱。3.就地微乳液混相驱 A+E 1油不流动区,只排出水,体系组成沿系线向含油量增加的方向移动,直至油不流动上限1。WOSEA(1MW高时油不流动区大)111 1A+12 2.A+(n-1) n混相区) A+E生成上相微乳液,水被增溶生成含油相,So增大,形成富油带。 A+E 1两相流动区,按比例排出油水,组成不变)WOSEA(2MW低时油不流动区小)21 A+1 2. A+(n-1) n 排驱所到之处都能排出油,油水按比例排出下一孔隙,形成富油带。n-1n4 微乳液驱油采收率ororormSSSE3Sor和Sor3分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