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吴耀等: 地幔转换带底部橄榄石和辉石高压相变实验研究 最为广泛的两种矿物 , 这两种矿物的高压相变行为 对解决地球深部诸多关键性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尽管前人已经对橄榄石和辉石高压相变进行了很多 高温高压实验和理论计算研究 , 确定其相变温 - 压条 件 . 前人的成果主要是分别对这两种矿物开展高温 高压实验研究 , 然而不同研究者所使用压标的不同 以及不同实验室压力标定的误差等问题导致对橄榄 石和辉石在地幔转换带中高压相变压力的差异仍缺 乏详细的对比研究 , 这种由压力标定导致的误差在 多面砧压机淬火实验中显得尤为明显. 实践证明, 一 次实验中同时进行多种矿物或体系实验的多样囊技 术
2、 (Multi-capsule 能够有效减少误差 , 可以在相同的 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对比不同矿物或体系相变差异(Fei 和 Bertka, 1999; Ishii 等, 2011; 吴耀等, 2012. 长期以来 , 如何通过淬火实验来确定多面砧压 机压力标定误差是高温高压实验技术上一个难点 ,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不同高温高压实验室结果的可 比性. 目前, 已有大量的原位同步辐射实验对镁橄榄 石 - 瓦兹利石 - 林伍德石相变序列和超硅石榴石 - 秋本 石 - 钙钛矿的相变压力进行了精确测定 , 但如何通过 淬火实验确定多面砧压机压力标定误差在技术上是 难点 . 使用多样囊技术 (Multi-
3、capsule, 同时对橄榄 石和辉石开展高温高压淬火实验将能够进一步缩小 压力标定误差. 本次研究中我们使用多样囊技术同时开展了橄 榄石和辉石高温高压相变实验, 压力为 21.3 GPa 时, Pt 样品套中橄榄石端出现瓦兹利石 (图 6(a, 而在辉 石端则出现秋本石 ( 图 6(b. 已有原位实验研究表 明橄榄石体系中瓦兹利石和辉石体系秋本石仅能在 ±0.2 GPa 共存(Hirose 等, 2001b, 将我们的结果与前 人辉石体系中超硅石榴石 -秋本石相变压力进行对比 可知 , 本次研究获得的标定曲线在标定点附近压力 误差为±0.2 GPa. 事实上, 在压力为
4、23.8 GPa 时, Pt 样 品套橄榄石部分出现林伍德石、钙钛矿、方镁矿三相 共生, 考虑到 8/3 样品套温度梯度分布情况(在 0.8 mm 长恒温区内温度误差为 ±30, 标定点的误差同样 小于±0.2 GPa. 3.2 地幔转换带底部橄榄石后尖晶石相变和辉石 高压相变对比 图6 使用多样囊技术确定多面砧压机淬火实验压力标定 误差 R0084, 21.3 GPa, 1600. 矿物代号见表 1. 在实验中, 橄榄石转变 为瓦兹利石, 而辉石则相变为秋本石, 表明在该点压力标定误差为 ±0.2 GPa. 右图中亮点为 Pt 橄榄石和辉石是地幔岩石学模型 py
5、rolite 中主要 的两种组成矿物 , pyrolite 中橄榄石含量大约为 60 vol%, 另外还有大约 16 vol%的石榴石和 24 vol%的 辉石 (Ringwood, 1962. 进入地幔转换带内部 , 橄榄 石和辉石将分别发生一系列高压相变 . 沿正常的地 幔地温曲线, Mg2SiO4 橄榄石依次相变为瓦兹利石(转 换带上边界 和林伍德石 , 最后在大约 23.5 GPa(660 km林伍德石分解成钙钛矿和铁方镁矿, 这一分解反 应则标志着下地幔的开始(Ringwood 和 Major, 1970; Agee, 1998; Akaogi, 2007; Yu 等, 2008.
6、与橄榄石体 系不同 , MgSiO3 辉石高压相变受成分温度控制变得 更为复杂 , 在地幔转换带中辉石可能出现的高压相 则包括高压单斜顽辉石(High-pressure clinoenstatite、 超硅石榴石 (Majorite 、秋本石和钙钛矿 (Akaogi 等 , 1987; Sawamoto, 1987; Gasparik, 1989; Hirose 等 , 2001b. 在本次研究压力范围内(21.324.4 GPa, 橄榄石 和辉石体系相变具有明显不同. 瓦兹利石在 21.3 GPa 实验中依然稳定存在, 这一压力与含 Fe 橄榄石体系 具有较大差异, 也与 520 km 地震
7、波不连续面位置不 符, 反映成分差异(主要是 Mg#对橄榄石高压相瓦兹 利石 - 林伍德石相变有很大影响 . 实验结果与最近研 究一致, 已在另文中进行了详细研究(吴耀等, 2012, 这里不再进一步讨论. 在地幔转换带底部 , 橄榄石和辉石体系相变最 大的差别在于钙钛矿出现的压力不同 . 在橄榄石体 系, 后尖晶石相分解发生在 23.8 GPa, 与 660 km 不 连续面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Ishii 等, 2011. 而在辉石 体系, 钙钛矿出现的压力小于 23 GPa, 在 23.5 GPa 实 验中辉石已完全转变为钙钛矿. 因此 , 橄榄石后尖晶 石相变与辉石体系钙钛矿的出现之间有
8、约 1 GPa 压 1948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3 年 第 43 卷 第 12 期 力差异(图 7(a, 这种差别对于合理解释地幔转换带 底部结构, 660 km 不连续面形态以及俯冲大洋板块 (方辉橄榄岩中含有 18%左右顽辉石在上、下地幔边 界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3.3 辉石高压相变与 660 km 地震不连续面形态和 分裂的关系 如上所述, 详细比较 Mg2SiO4 橄榄石和 MgSiO3 辉石在转换带底部高压相变行为的差异 , 将为了解 660 km 不连续面结构提供重要启示. 通常认为地幔 转换带上边界 410 km 不连续面是由橄榄石向高压相 瓦兹利石转变引起的; 在转
9、换带内部大约 520 km 处, 瓦兹利石向林伍德石相变 ; 林伍德石发生分解生成 钙钛矿和方镁矿(后尖晶石相变则直接导致 660 km 不连续面. 地球物理研究结果显示, 地幔转换带中不 仅存在 520 km 不连续面分裂现象, 还在美国南加州、 加拿大、格陵兰、北极地区、汤加、马里亚纳群岛、 南美和中国东北等地观测到 660 km 不连续面发生分 裂(Simmons 和 Gurrola, 2000; Gilbert 等, 2003; Ai 和 Zheng, 2003b; van der Meijda, 2005; Deuss 等, 2006; Tibi 等, 2007; Andrews 和
10、 Deuss, 2008; Saikia 等, 2008. 研究表明 660 km 不连续面分裂现象一般都发 生在相对低温的俯冲带或受俯冲带影响的地区 , 而 在温度相对高的地区 (如地幔柱上涌影响的区域 则 只观测到一个不连续面. 在 660 km 不连续面附近除橄榄石后尖晶石相变 外 , 辉石体系还存在秋本石 / 超硅石榴子石向钙钛矿 的相变 . 在温度较高条件下 (>1800 , 橄榄石后尖 晶石相变压力比超硅石榴子石 - 钙钛矿相变压力低 , 这两个相变可以导致 660700 km 附近形成双不连续 面. Ai 等(2003a, 2003b将中国东北和东部地区观察 到的 660
11、km 之上的不连续面分裂现象解释为超硅石 榴石-钙钛矿的相变, 而 660 km 之下的分裂现象解释 为秋本石 -钙钛矿的相变 . 然而 , 超硅石榴石 -钙钛矿 相变压力受辉石成分控制: 当 Al 含量增加时会使超 硅石榴石具有更大的稳定域 , 从而导致超硅石榴石 钙钛矿相变压力增加 (Irifune 等 , 1996; Hirose 等 , 2001b. 而 Al 则优先进入钙钛矿中, 所以当橄榄石发 生尖晶石相变首先形成钙钛矿后 , 部分超硅石榴石 中的 Al 将进入到钙钛矿中, 进而降低石榴子石稳定 性 , 导致超硅石榴石 - 钙钛矿相变压力降低 , 最终橄 榄石后尖晶石相变和辉石体系
12、超硅石榴石 -钙钛矿相 变有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厚度的过渡带 (Discontinuity zone, 而不是两个不连续面的趋势. 因此, 超硅石榴 石-钙钛矿相变只能用于解释高地温地区 660700 km 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不连续面过渡带 . 但不能解释 低地温地区 600670 km 不连续面的分裂现象. 此外, Fe 和 H2O 对辉石体系高压相变的影响, 以及这些影 响与 660 km 不连续面的形貌和分裂现象目前尚有待 进一步的研究. 图 7 地幔转换带 600700 km 范围内橄榄石、辉石高压相变(a及其与地震不连续面的关系(b 据 Ai 等(2003a. 矿物代号: ol-橄榄石,
13、 wd-瓦兹利石, rd-林伍德石(尖晶石, mw-镁方铁矿, mj-超硅石榴石, grt-石榴石, il-秋本石(钛铁矿. 随 着压力升高橄榄石中出现的高压相依次为瓦兹利石、 林伍德石以及后尖晶石相变分解产物钙钛矿+方镁石; 而辉石中则出现秋本石和钙钛矿. 虚 线所示的超硅石榴石(Mj相变为钙钛矿压力据 Hirose 等(2001b. 图中还标出了 PREM 模型中 660 km 不连续面位置(Dziewonski 和 Anderson, 1981作为对比 1949 吴耀等: 地幔转换带底部橄榄石和辉石高压相变实验研究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 在受大洋俯冲带影响的温 度较低的地区, 体系中 A
14、l 含量较低, 橄榄石后尖晶 石相变仍然是 660 km 深度附近主要的相变反应, 辉 石在 610640 km 深度之间将发生秋本石-钙钛矿相 变, 从而导致 660 km 不连续面向浅部的分裂现象(图 7(b. 4 结论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通过对橄榄石和辉石在 660 km 地震不连续面附 近温压条件下(21.324.4 GPa, 1600相变实验研究 获得了两者在转换带底部发生高压相变的最大差异 在于橄榄石中钙钛矿出现的压力比辉石高约 1 GPa. 致谢 研究结果表明 , 在受俯冲带影响地区 ( 如中国东部 , 辉石发生的秋本石 ( 钛铁矿 - 钙钛矿的相变而非石榴 石-秋本石
15、的相变能够合理解释转换带底部 660 km 地 震不连续面向上的起伏或分裂. 在地幔岩石体系中, 辉石还含有一定量的 Fe 和 Al 等, 这些元素对辉石高压相变的影响, 尤其是 Fe 含量可能改变辉石相变过程中秋本石和超硅石榴石 的稳定性 , 从而使整个橄榄石 - 辉石体系的相变更为 复杂, 必然会对 660 km 地震不连续面的位置和形貌 产生影响. 因此, 进一步开展不同 Fe 含量顽火辉石 的高温高压相变实验研究 , 并结合已有地球物理探 测成果, 对探讨上地幔复杂结构形成的物理机理、影 响因素及其深部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地质大学何谋春教授在拉曼光谱分析中给予指导, 徐海军副
16、教授在扫描电镜分析中提供帮助, 审稿专家 提出宝贵意见. 在成文过程中与王超副教授和周春银博士进行了有益的讨论,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陈鸣 . 2009. 冲击变质陨石橄榄石晶内高压多形转变特征与条件 . 矿物学报 , 29: 16 王雁宾 . 2006. 地球内部物质物性的原位高温高压研究 : 大体积压机与同步辐射源的结合. 地学前缘, 13: 136 吴耀 , 王雁宾 , 张艳飞 , 等 . 2012. 地幔转换带橄榄石高压相变实验研究 . 科学通报 , 57: 542549 Agee C B. 1998. Phase transformations and seismic st
17、ructure in the upper mantle and transition zone. Rev Mineral Geochem, 37: 165203 Ai Y, Zheng T, Xu W, et al. 2003a. A complex 660 km discontinuity beneath northeast China. Earth Planet Sci Lett, 212: 6371 Ai Y, Zheng T. 2003b. The upper mantle discontinuity structure beneath eastern China. Geophys R
18、es Lett, 30: 2089 Akaogi M, Ito E, Navrotsky A. 1989. Olivine-modified spinel-spinel transitions in the system Mg2SiO4-Fe2SiO4: Calorimetric measurements, thermochemical calculation, and geophysical application. J Geophys Res, 94: 1567115685 Akaogi M, Kojitani H, Morita T, et al. 2008. Low-temperatu
19、re heat capacities, entropies and high-pressure phase relations of MgSiO3 ilmenite and perovskite. Phys Chem Miner, 35: 287297 Akaogi M, Navrotsky A, Yagi T, et al. 1987. Pyroxene-garnet transformation: Thermochemistry and elasticity of garnet solid solutions, and application to a pyrolite mantle. I
20、n: Manghnani M H, Syono Y, eds. High-Pressure Research in Mineral Physics. Washington DC: Amer Geophys Union. 251260 Akoagi M. 2007. Phase transitions of minerals in the transition zone and upper part of the lower mantle. In: Ohtani E, ed. Advances in High-Pressure Mineralogy. Geol Soc Am Spec Paper
21、, 421: 113 Andrews J, Deuss A. 2008. Detailed nature of the 660 km region of the mantle from global receiver function data. J Geophy Res, 113: B06304 Bertka C M, Fei Y. 1997. Mineralogy of the Martian interior up to core-mantle boundary pressures. J Geophys Res, 102: 52515264 Deuss A, Redfern S A T,
22、 Chambers K, et al. 2006. The nature of the 660-kilometer discontinuity in Earths mantle from global seismic observations of PP precursors. Science, 311: 198201 Dziewonski A M, Anderson D L. 1981. Preliminary Reference Earth Model (PREM. Phys Earth Planet Inter, 25: 297356 Fei Y, Bertka C M. 1999. P
23、hase transitions in the Earth's mantle and mantle mineralogy. In: Fei Y, Bertka C M, Mysen B O, eds. Mantle petrology: Field observations and high pressure experimentation: A tribute to Francis R Boyd. Geochem Soc Spec Publ, 6: 189207 Fei Y, Van Orman J, Li J, et al. 2004. Experimentally determi
24、ned postspinel transformation boundary in Mg2SiO4 using MgO as an internal pressure standard and its geophysical implications. J Geophys Res, 109: B02305 Ferroir T, Beck P, Van de Moortèle B, et al. 2008. Akimotoite in the Tenham meteorite: Crystal chemistry and high pressure transformation mec
25、hanisms. Earth Planet Sci Lett, 275: 2631 Gasparik T. 1989. Transformation of enstatite-diopside-jadeite pyroxenes to garnet. Contr Mineral Petr, 102: 389405 1950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3 年 第 43 卷 第 12 期 Gilbert H J, Sheehan A F, Dueker K G, et al. 2003. Receiver functions in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with
26、implications for upper mantl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J Geophys Res, 108: 2229 Hirose K, Fei Y, Ono S, et al. 2001a. In situ measurements of the phase transition boundary in Mg3Al2Si3O12: Implications for the nature of the seismic discontinuities in the Earths mantle. Earth Planet Sci Lett, 184: 567
27、573 Hirose K, Komabayashi T, Murakami M, et al. 2001b. In situ measurements of the majorite-akimotoite-perovskite phase transition boundaries in MgSiO3. Geophys Res Lett, 28: 43514354 Irifune T, Koizumi T, Ando J. 1996.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garnet-perovskite transformation in the system MgSi
28、O3-Mg3Al2Si3O12. Phys Earth Planet Inter, 96: 147157 Irifune T, Nishiyama N, Kuroda K, et al. 1998. The postspinel phase boundary in Mg2SiO4 determined by in situ X-ray diffraction. Science, 279: 16981700 Ishii T, Kojitani H, Akaogi M. 2011. Post-spinel transitions in pyrolite and Mg2SiO4 and akimot
29、oite-perovskite transition in MgSiO3: Precise comparison by high-pressure high-temperature experiments with multi-sample cell technique. Earth Planet Sci Lett, 309: 185197 Ito E, Takahashi E. 1989. Postspinel transformations in the system Mg2SiO4-Fe2SiO4 and some geophysical implications. J Geophys
30、Res, 94: 1063710646 Katsura T, Yamada H, Nishikawa O, et al. 2004. Olivine-wadsleyite transition in the system (Mg, Fe2SiO4. J Geophy Res, 109: B02209 Katsura T, Yamada H, Shinmei T, et al. 2003. Post-spinel transition in Mg2SiO4 determined by high P-T in situ X-ray diffractometry. Phys Earth Planet
31、 Inter, 136: 1124 Kubo T, Ohtani E, Kato T, et a1. 2000. Formation of metastable assemblages and mechanisms of the grain-size reduction in the post-spinel transformation of Mg2SiO4. Geophys Res Lett, 27: 807810 Kubo T, Ohtani E, Kato T, et a1. 2002. Mechanisms and kinetics of the post-spinel transfo
32、rmation in Mg2SiO4. Phys Earth Planet Inter, 129: 153171 Liu L G. 1976. The post-spinel phase of forsterite. Nature, 262: 770772 Ono S, Katsura T, Ito E, et al. 2001. In situ observation of ilmenite-perovskite phase transition in MgSiO3 using synchrotron radiation. Geophys Res Lett, 28: 835838 Pacal
33、o R, Gasparik T. 1990. Reversal of the orthoenstatite-clinoenstatite transition at high pressures and high temperatures. J Geophy Res, 95: 1585315858 Reynard B, Rubie D. 1996. High-pressure, high-temperature Raman spectroscopic study of ilmenite-type MgSiO3. Am Mineral, 81: 10921096 Ringwood A E, Ma
34、jor A. 1970. The system Mg2SiO4-Fe2SiO4 at high pressures and temperatures. Phys Earth Planet Inter, 3: 89108 Ringwood A E. 1962. A Model for the upper mantle. J Geophys Res, 67: 857867 Saikia A, Frost D, Rubie D. 2008. Splitting of the 520-kilometer seimic discontinuity and chemical heterogeneity in the mantle. Nature, 139: 15151518 Sawamoto H. 1987. Phase diagram of MgSiO3 at pressures up to 24 GPa and temperatures up to 2200: Phase stability and properies of tetragonal garnet. In: Manghnani MH, Syono Y, e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自治区科技厅直属事业单位引进考试真题
- 修缮采购协议合同范本
- 兼职辅导老师合同范例
- 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系统构造与检修 项目三-课后习题带答案
- 劳务分包用工合同范本
- 公司销售渠道合同范本
- 农民玉米出售合同范本
- 2024年杭州银行招聘考试真题
- 2024年江西省人才服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企业雇佣货车合同范本
- 2025年春季学期团委工作安排表
- 《快递运营》课件-项目三 收件
- 川教版三年级下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附安全知识】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406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目录
- (正式版)JBT 5300-2024 工业用阀门材料 选用指南
- MSOP(测量标准作业规范)测量SOP
- 短时耐受电流
- 社保人事专员绩效考核表
- 杭州育才小升初数学试卷(共4页)
- 旋挖桩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全护筒)
- GB∕T 12810-2021 实验室玻璃仪器 玻璃量器的容量校准和使用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