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必背知识点梳理_第1页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必背知识点梳理_第2页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必背知识点梳理_第3页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必背知识点梳理_第4页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必背知识点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必背知识点梳理1 单元光与色彩知识点梳理1 课光源1 、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2 、按照光源的特征,可以将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3 、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进的光源,比拟常见的有太阳、雷电、董火虫、发光水母等。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开展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 源。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 的电灯(白炽灯、荧光灯、发光二极管)等。4 、 判断某种光源是自然光源还是人造光源,关键是判断某种发光体 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进。5 、 可见

2、的“发光体”分为两类: 光源与反光物体。6 、 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 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 导致的,水面发光是月光导致的。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7 、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 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8 、细钢丝发光现象: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9 、光是一种能量。从蜡烛和细钢丝发光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第课光的传播1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2 、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

3、种现象 被称 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第 3 课光的反射1 、光线照射到物体外表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2、几乎 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3 、不同物体外表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物体外表越光滑反光效果越 好,如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外表、有抛光的金属面等。4 、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是镜子。5 、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6 、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 人因此看到了物体。第 4 课七色光1 、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2 、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有关系。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可以制 造“彩虹” M3 、光的色散原理是英国科学家牛顿

4、发现的。4 、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5 、白光可以分散成不同色光,而且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或其他颜色的光 6、我们可以用彩光手电筒和分色圆盘陀螺来认识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或其他颜色的光。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 2 单元热传递知识点梳理第 5 课热传导1 、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局部传递到另一局部,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2 、热传导时,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局部传到低温局部,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3 、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4

5、 、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通过接触都有热传导的现象。也就是说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让低温物体热起来。5 、烙饼、量体温、电烙铁作画、吹头发、冷敷或热敷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热传导现象。6 课热对流1 、 热在空气中的传递过程,发现气体受热会上升,遇冷会下降,循 环流动。2 、热在水中传递的过程,发现液体受热会上升,遇冷会下降,循环流动。3 、 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4 、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5 、我们可以借助染色法 (色素) 借助法 (利用其他物体,如茶叶、木屑 等)看到水受热后的运动。6

6、、气体的传热方式与液体相同,都是对流。第 7 课热辐射1 、 太 阳与地球之间有很大一局部空间没有任何物质,但是太阳仍然 能够 将热传递给地球。像太阳、篝火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 叫作热辐 射。2 、热 辐射不需要依靠空气、水等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中也能进行。3 、热 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这三种方式。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 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同时存在。4 、 热 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由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热量。不同点 : 一是热传递的过程不同。热传导需要直接接触 ; 热对流是循环传递 ;热辐射是从热源处向四面八方直线传递。

7、二是热传递的媒介不 同。热传导在固体中传递能力最强,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弱 ; 热对 流只在气体和液体中存在 ; 热辐射可以不依靠媒介直接传递。5 、 利 用热传递工作的工具往往同时具备多种热传递方式。电烙铁是 运用热传导的方式传热。电水壶是运用热传导、热对流两种方式传热。 烤箱、电暖器是运用热对流和热辐射两种方式传热。太阳能热水器是 运用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传热。(电烤箱、电暖器和太 阳能热水器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辐射,电烙铁热传递的方式是热传 导,电水壶中热水的主要热传递方式是热对流。)第 8 课 物体的传热本领1 、像铜、铝、钢等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 像木头、塑料等

8、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2 、 蓬 松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双层窗户可以隔热保温等事例,说明 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3 、 冬 季,用塑料薄膜把树干包起来可减少水分蒸发,帮助小树保温 , 以抵御严寒。在寒冷地区建造房子时,在外墙加一层岩棉板,是因为 岩棉板是热的不良导体,可帮助墙体保温。第3单元地球的外表和内部知识点梳理第9课地球的外表1、地球仪有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两种 2、地球外表包括陆地和海洋。岩石和土壤构成了上下起伏、形态多陆地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3、山地、原、盆地、平原、丘陵是陆地的五种根本样的形态。平起伏不4、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山地地势高,起伏很大,坡度

9、陡,沟谷幽深 原地势低,地面平坦,起伏较小,视野开阔。丘陵地势不高,地面 大,坡度较缓。盆地周围地势高,中间地势低,与澡盆相似 高原地势高,起伏不大,但边缘陡峭;山峦起伏,凹凸不平5、海底的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有盆地、平原、丘陵、海沟等地形不像游泳池底部那样平整。6 、中国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7 、中国有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嘎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8 、中国有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9 、中国有三大丘陵:东南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10 、 我国的山地大多分布在西部,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唐古拉山、 天山、阿尔泰山都是著名的大山

10、。11 、 中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西高东低。第 10 课火山和地震1 、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两种自然灾害。2 、陆地上和海洋里都有火山。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冲破岩层,从裂缝中涌出或喷出。3 、 火山根据活动状态,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三种类型。4 、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会掩埋城市和 乡村,污染空气,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但火山喷发也能为人类造福 , 为人类带来矿产资源、地热资源和旅游资源等有益的资源。5 、 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破裂或错动时,会引起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 八方传播

11、出去,引起房摇地动,这就是地震。6 、地 震也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大地震会使房屋倒塌、道路毁坏、铁路变形,严重危及人的生命平安。海底地震还会引发海啸。7 、地 震的能量大小用震级来表示,对地表的破坏程度用烈度来表示。8 、地 震发生时应保持镇定,采取正确的避震和逃生方法,防止错误的做法。就地避震时要选择平安场所、保护好头部。逃生时要走平安通道,到空旷的广场。9 、 地 震逃生口诀:震来莫慌张,就近藏一藏。厨房有危险,厕所把身藏。就近三角地,护头要牢记。高楼遇地震,电梯不能乘。楼梯要通畅,沿墙平安撤。阳台不能站,顶层可上房。切忌胡乱跑,目标是广场。10 、 1976 年 7 月 2

12、8 日,我国河北唐山发生强烈地震,造成严重伤亡。20XX 年 5 月 12 日在四川省浏川县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浏川大地震。第11课地球的内部1、我们可以根据火山喷发、地热和地震等现象来推测地球内部的信2、科学家很早是通过钻孔探测地球的内部结构,但到目前为止,人 类钻 探地球的深度只有12千米。3、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地震波在不同的岩石中传播时,有快有 慢, 于是开始利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4、科学家根据探测结果,把地球内局部成了三个不同的圈层一一地壳、地幔、地核。其中,薄薄的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地幔位于 地壳和地核之间,是岩浆的发源地;地球中心局部的地核,温度和压 力极高。5、一

13、些科学家认为,地幔和地核会进行水平运动和上下运动,而最 外层的地壳也就像浮在水面上的船只一样随之运动起来。那么6、地震是人们直接感知口到的地壳运动的反映,更普遍的地壳运动在长期地、缓慢地进行着,必须借助仪器长期观测才能觉察。7 、科学家在1968 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 太平洋板块、亚欧 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太平 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8 、 板 块构造学说将全球的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认为板块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或向两边张裂,或彼此碰撞,从而形成了地球外表的 根本面貌。9、地球板块运动的力量来自岩浆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

14、生的运动。10、地球板块运动弓I发的自然现象有火山喷发、地震、海陆变迁、大 陆 漂移等。11、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雄伟、高大的山系。 20世纪60年代,科学 家在 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菊石类、双壳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科 学家根据 这些化石推测:早在4000万5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所处 地区是一片湛 蓝的大海第12课地表雕刻师1、地球外表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除了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外 部力 量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2、风、流水、冰、温度变化等温度、风、水等都能改变地表的形态。3、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4、地球内部的岩浆有时会在地下深处慢慢冷却,有时又会从地表喷发出

15、来后冷却,这些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常见的岩浆岩玄武岩、花岗岩、橄榄岩、安山岩、正长岩。5 、 岩石碎屑经过风、流水等的搬运后沉积于陆地、河湖及海洋,经 历一系列变化后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页岩、 石灰岩、砾岩、泥岩。6 、岩浆岩、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高压等作用,因性 质发 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常见的变质岩大理岩片、麻岩、 板岩、片岩、石英岩。第 4 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知识点梳理第 13 课云和雾1 、 地表上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会凝结 成小 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飘浮在空中形成了云。2 、 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

16、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 它们 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3 、在“人造雾”的实验中,加冰袋是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4 、云和雾的异同:云和雾这两种天气现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形成原因是一样的,状态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距离地表的远近不同,飘浮 在高空的是云,接近地表的就是雾。14 课露和霜1 、 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 草木或其他物体. 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2 、 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 0° C 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 外表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3 、 露和霜的异同:露和霜这两种天气

17、现象都是水蒸气受冷凝结并附着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只是:露是液体,是小水滴形态,霜是固体,是小冰晶形态。露是无色的,霜一般为白色。形成霜时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4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 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第 15 课雨和雪1 、 雨和雪的不同之处:雨是液态水、雪是固态水 ; 雨是云层中的小水点降落或是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融化形成,雪那么是云层中的小冰晶降 落所致;形成雪的气温要更低,所以一般是在冬季,而雨水春夏秋

18、冬 都有。2 、 雨和雪的相同之处:都是云层中的水汽变化而成,本质都是水, 是降水的两种根本形式。3 、不是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只有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 越多、越聚越大,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才会掉下来,从而产生降 水。水滴直接落下或冰晶在下落过程中融化,就成了雨。冰晶在下落 过程中没有融化,就成了雪。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4 、 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降水的形式除 了雨和雪外,还有冰雹、冻雨、雨夹雪等。5 、 雪花的形状极多,有星状、柱状、片状等,但根本形状是六边形。 第16课水滴的“旅行”1 、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2 、水的三态

19、变化是水循环的一个重要内因。3 、水在自然界循环的过程:在太阳的辐射下,水经海洋、陆地蒸发及植物蒸腾变成水蒸气,随气流而运动到大气中。大气中的水蒸气在 高空遇冷形成云(水滴或冰晶),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球外表,统 称降水。这些降水有的渗入土中成为地下水,有的迁移或流到海洋中 ,有的被植物吸收,完成水的循环。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总量保持不变。4 、 空气中的水蒸气来自江河湖海里水的蒸发和地表上层水的蒸发以 及植 物的蒸腾作用5 、 天上的水总降不完的原因:地球上的水总处于动态平衡中,大气中的水不断得到补充。天空中有降水落下来,同时,地球外表的水(包 括江河湖海)也在不间断

20、地蒸发到空中,补充大气中的水汽,从而形 成降水。第 5 单元人体“司令部”知识点梳理第 17 课刺激与反响1 、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或信号就是刺激。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反响。2 、声音信号剌激、光信号剌激、体内感受信号刺激以及较为高级的语言信号刺激是四种常见的典型刺激形式。3 、反响是由刺激导致的。个体之间的反响速度存在差异。4 、有些时候,人体会在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非常迅速的反响。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5 、人的反响存在两种根本状况:一种需要脑的复杂工作;一种不需要脑的复杂工作,即由思维定势做出直接反响,这种情况的反响速度 比前一种快

21、。第 18 课从刺激到反响1 、脑 是我们的身体里的“司令部二2 、脑 和脊髓是身体的控制中心。脑负责存储和加工信息,脊髓负责下达简单的命令,并把来自感官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再把大脑的指令传递给周围神经。周围神经既要负责收集各种感觉信号,又要把大脑 的指令传 送到肌肉,使其做出反响。3、神经系统信息传递的路径:感觉信号一一周围神经一一脑和脊髓 周围神经做出反响。4、因为人体感受器分布密度的差异、神经信息传递距离的差异等原 因,人体各部位的敏感性和反响速度存在一些客观差异。5、按皮肤的敏感性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指尖皮肤、手背皮肤、肘 关节外侧皮肤、膝盖处皮肤。6、脑在处理信息时有时也会产生错觉。产

22、生错觉是人脑的正常现象。7 、 在 人的神经系统中,脊髓由一把类似电线的神经束组成,连接着 脑组 织和周围神经。脊髓分布在能弯曲的脊柱中间。8 、 脊 髓虽然被脊椎骨和软骨包围着,但还是有可能受到伤害。一旦 脊髓身平要做充分的准备活动第 19 课我们的大脑1 、 脑 被坚硬的颅骨包裹着,它由大脑、小脑、脑干三局部组成。2 、 成 人脑的质量约1400 克,大脑的质量约占人脑的 80%o 3 、 大 脑的大小和形状像两只并拢的拳头。4 、 大 脑外表像核桃仁一样,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大大增加T 大脑皮质的外表积。5 、大 脑的软硬程度像豆腐,大脑的颜色是淡粉色的。6 、人 的大脑负责各种认

23、知和思维活动,还负责管理人的情绪和运动。拥有高度兴旺的大脑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7 、大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交叉的关系。即左脑控制右侧身体的运动,右脑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8 、 人 的大脑中,左脑偏重于数学、语言和书写等功能,右脑那么偏重 于音乐、绘画、情感等功能。9 、 科 学家还发现,大脑在工作时,不是所有局部都参与同一件事情 , 它的各个局部是有不同分工的。第 20 课大脑的开发与利用1 、 科 学家一直在用多种方法研究大脑,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学习科 学打下了根底。例如,脑科学发现了神经之间的联结方式,学习科学 在此根底上提出,利用图形表征是建立知识网络的有效方法,如气泡 图、概念图、鱼骨图等。2 、 人 工智能是一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大脑功能的新技术。开发 出的智能机器人不同于完成重复任务的简单机器人,在被植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