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民法教学中的知识建构 摘要民法教学是一个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同化”和“顺应”的有机统一是知识建构的内在机制。为了促进知识建构,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上理论阐释与案例研习并重,在教学方式上多管齐下,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情境”、师生“会话”、学生“协作”和自我“建构”。关键词民法教学;知识建构;同化;顺应作者简介朱继胜,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硕士,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生,广西南宁530006如何培养学生既有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又能灵活自如地适用法律,是民法教学中必须思考和解决的两大问题。当下的民法教学,以传统教学理论为指导,实质上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对于学
2、生的知识建构效果不佳。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我们认识这门课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启示,对民法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一、建构主义教学观视野中的民法教学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它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即教学情境、协作共享、会话交流和意义建构。相对于传统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不啻为当代教育思想中的一场革命,其基本主张颇有与前者反其道而行之的特色。在建构主义教学观视野中,民法教学呈现出一幅崭新的图景。(一)民法教学本质上是一个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传统教学观认为,民法知识是独立存在于人们之外的客观存在,它无
3、需检验,只需理解和记忆,教学的目的是向学生灌输前人所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依照建构主义教学观,民法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人们对民法现象的一种接近正确的解释、一种假设。比如,交易法中对商人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同时,民法知识具有情境性,比如所有权概念,其在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内涵就大不一样,在权利体系中的地位也有很大区别。因而,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民法知识进行再加工。特别是,每个学生对民法现象认知的结果是独特的,即使通过语言赋予了民法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这些命题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也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具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基于自
4、身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二)民法教学应以“学”为中心在传统教学观看来,民法教学是一个由教育者对学习者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看来,民法教学是一个学生在教师帮助下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其中心在学生的“学”,而不在教师的“教”。在教学过程中,它特别强调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历史文化背景、动机情感态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把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内部生成新的知识经验。(三)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多元化在传统教学观看来,教师是民法知识的拥有者、真理的代言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建构主义教学
5、观认为,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学生建构意义的指导者、帮助者、对话者,甚至还应该是被质疑者。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师生之间不仅可以而且应该平等地对话、交流。学生除了独立学习之外,彼此之间还应该相互协作,以达到对民法知识全面、准确的建构。二、民法教学中知识建构的内在机制在民法教学中,学生对民法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是一个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相反的作用方式:“同化”和“顺应”,两者的有机统一就构成知识建构的内在机制。所谓“同化”,是指学生将新的民法知识纳入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以原有经验为背景去理解新知识并
6、生成意义。同化不一定是被动的,其中包含了批判和检验,因为同化不仅意味着学生“知道”和“理解”,而且意味着“相信”,从而使新知识真正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一体化。比如,债是特定人之间有权请求特定给付的法律关系,中国传统上有“父债子还”一说,这显然与现代民法的人格独立原理冲突,因而其合理性便被限制于继承法上“有限继承”的范围,这里面就包含了“批判”思维。学生对知识合理性的获得有两种情况:其一,当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一致时,原有知识将被作为同化新知识的固定点,起到建构知识的支架作用。其二,当新、旧知识之间不一致而发生冲突时,需要对新、旧经验作出调整以解决这种冲突。比如,一个来自农村的学生,学到继承法上子
7、、女对父母的遗产享有平等的继承权,但根据已有的经验,在广大农村嫁出的女儿回家继承遗产的情况并不多见,如何解释?或者是法律的规定忽视了农村特殊的风俗习惯,或者是农村的情况过于落后损害了女儿的继承权利,进而思之,这一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才合理?这就进入到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探索境界。 在民法学习中,新的知识经验常常会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矛盾,导致认知结构失衡,这时就需要通过“顺应”以恢复平衡。“顺应”是指在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无法容纳新的知识经验时,通过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新的知识的过程,它包括反思、整合,以达到对自我与客体的双重建构。比如,民法上所谓“恶意”,意指“明知而为”或“应知而为”,这与日
8、常理解大不相同,学生必须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来顺应。在民法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并不存在一个先同化,再冲突,然后顺应的线性发展过程,同化与顺应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是,在符号性学习中,同化和顺应的统一不太容易实现。因为学习的对象是他人总结出来的、用语言符号表征的知识经验,学习中人们常常只是关注新知识如何被同化,即怎样理解、记忆和应用,同化和顺应常常被割裂开来,并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后者。其结果是,学生一味地把知识当成定论去理解和记忆,而不是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分析和鉴别,这样就很难把新、旧知识经验整合起来,而只能形成一些粗浅的、机械的、零散的知识。民法知识的学习是典型的符号性学习,同化与顺应的有机统一应
9、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三、现行民法教学中不利于知识建构的因素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眼光来看,现行民法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利于知识建构的因素。(一)“教”方面的因素现行民法教学注重以民法教科书为依托的理论阐述,即“课堂讲义式”教学。不可否认,讲授式教学确有其长处,尤其是对初学者入门非常有利。但是,它也容易导致下面几个问题:(1)教师角色单一。教师本应是多元角色,但现在相当一些教师很可能只剩下知识传授者这么一个角色。(2)师生之间缺少沟通。教师主要关注自己,关注自己准 备的教案和希望达到的教学效果,因为不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往往代之以教师自以为是的需求。(3)课堂气氛易于沉闷,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这些
10、都会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妨碍作用。(二)“学”方面的因素从知识建构的眼光看,民法学习中对“学”的方面是有较高要求的。现实中“学”方面的不足表现为:(1)对学习目标定位不高。一些学生将民法知识的掌握定位于通过考试,而不是要求精通民法,以为将来从事法律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可能使他们在学习中降低要求,应付了事。(2)在被动中学。课上学生埋头苦记,课下学生将记在笔记上的内容,再记到自己的心里,已经算是表现不错的学生。更有甚者,人在教室。但不知心在哪里,下课后将老师的课件拷贝就行了。(3)学生在学习中各自为战,缺少协作,既不知道别人建构的意义如何,也不知道自身建构的意义是否全面、准确。缺少交流和协作,
11、就丧失了相互补充、促进的机会。(4)学习对象单一。民法教学中普遍的做法是,由任课教师选定一本教材,围绕该教材进行教与学,考试一般也不超出教材的范围,学生满足于对法律条文、概念原理的背诵记忆,但对如何应用于处理实际问题知之甚少,谈不上自觉、主动。(三)其他方面的因素在民法教学中影响知识建构的其他因素中有两点特别突出:一个是连年扩招。这导致学生基本素质逐年下降,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实在堪忧,知识建构欠缺基础。而且,扩招后学生数量猛增,导致教学资源紧张,许多教学方式难以实施,虽然教师们付出了很多心血,知识建构的效果仍不理想。另一个是师资来源。不少民法教师从学校到学校,自身没有法律实务经验,与实务界人士接
12、触也不多,学生不太可能从老师那里学到民法实务知识。四、民法教学中如何促进知识建构(一)在观念上,要转变教学理念,使知识建构上升为自觉意识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认识到民法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为中心的知识建构过程。老师自觉地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是民法教学的基本要求。老师要树立学生是认知主体的观念,主动完成从灌输者到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转变。学生要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必须身体力行,知识建构没有人能够取代。(二)在教学方法上。理论阐释与案例研习并重民法教学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民法知识的系统掌握;二是民法知识的实践运用。前者可藉由老师
13、的讲授、分析而获得理解、建构;后者是一种技能,必须借助于师生一起研习案例方能掌握。因而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实行理论阐释与案例研习并重。理论阐释由教师主导,利于学生在短时期内系统掌握民法知识,教学效率高是其所长,易致课堂枯燥、沉闷是其所短。理论阐释中,应重视民法理论背景的介绍与立法意旨的说明,对于那些在长期的法律演变中发展成熟且具有恒久价值的法律理念、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尤其要作为教学的核心,同时务须限制“条文主义的法律教育”,以免学生被培养成只会机械适用法律的“匠人”。案例研习将抽象枯燥的民法概念、原理融入生动活泼的案例中,变深奥、晦涩为浅显、通俗,且利于发现并纠正学习中的盲点、疏漏和错误,利于
14、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利于打破师生之间的“不平等”。一句话,理论阐释之所短,恰为案例研习之所长。在使用案例研习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案例所包含的民法原理应当由浅入深,以免学生思路混淆,甚至打击信心。(2)所选择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以启发学生规范的思考方法。(3)着重考查学生的案例分析过程,而非其分析结果。(三)在教学方式上。多管齐下。相辅相成在教的方面,除了本学院老师的讲授以外,可以引入院外教育资源,比如邀请知名法学专家或资深律师、法官开讲座,甚至作为兼课教师。或安排学生旁听真实的法庭辩论,就近观察专业人士对法律知识的运用等。在学的方面,则应课堂内、外结合,教材与课外读物结合,
15、自己学习与同学讨论结合。为了提高法律技能,可以定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习扮演各种法律职业角色,从事法律“实务”。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为市民提供法律服务,则能够让学生在近乎实战的情境下实习法律的综合运用,真实体验作为一个法律人应负有的社会责任和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营造“情境”、师生“会话”、学生“协作”和自我“建构”民法教学中应该营造“情境”,将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钩。使教学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在这方面,案例研讨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开展师生“会话”,要求教师不仅告诉学生民法知识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这些知识、原理的历史背景、制度意旨,让学生知道前人是如何发现、提出问题,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一者让学生真正理解制度的“法的精神”,二者启发其思考、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结论之外更本质的东西。同时,在师生“会话”中,要求教师发现和关注学生在建构知识中遇到的困难及其真实的需要,而不是代之以自以为是的需要。学生“协作”在知识建构中意义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第四中学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社会调查方法》课件
- 养老院老人疾病预防措施制度
- 保险精算分类费率课件讲解
- 收物业费保密协议书(2篇)
- 《药品采购》课件
- 《高血压规范化诊治》课件
- 2024年度食用菌产业投资基金销售合同3篇
- 2025年南阳货运上岗证模拟考试题
- 2025年洛阳货运考试题库
- 可涂色简笔画打印(共20页)
- 灯光架介绍及使用说明
- 一汽大众新员工三级安全教育(入厂级)
- 十一学校行动纲要
- GB 1886.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硫酸钙(高清版)
- 关于房屋征收及土地收储过程中的税收政策(仅供参考)
- 唯一住房补贴申请书(共2页)
- 单面多轴钻孔组合机床动力滑台液压系统课程设计
- 中医养生脾胃为先PPT文档
- 门窗工程成品保护方案(附图)
- 八年级国学经典诵读二十首诗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