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权威复习资料(共9页)_第1页
环境地质学权威复习资料(共9页)_第2页
环境地质学权威复习资料(共9页)_第3页
环境地质学权威复习资料(共9页)_第4页
环境地质学权威复习资料(共9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1、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第二章1、 地质环境:狭义上是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与大气、生物、水相互作用最直接,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这部分岩石圈称为地质环境。广义上是由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下部组成的体系。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2、 地质环境的上限是地表或岩石圈的表层;3、 对地质环境下限位置的确定,目前有多种意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

2、的角度衡量,把下限定为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活动的能力所能达到的地壳深部;另一类则是从环境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适宜性来衡量,其下限达到与区域地壳稳定程度有关的地壳深部甚至地幔。4、地质作用:地质环境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及宇宙环境进行着密切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这种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关系常称为“地质作用”。5、地质环境的作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场所;提供地质资源;接纳人类排放的废物。6、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7、地质资源,指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取决于贮藏量和更新速度)。在现阶段,至少有下列几个方面: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建筑

3、材料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景观资源;地质空间资源等。8、地质环境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弃物的容纳能力,取决于地下水、土壤和岩石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9、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定: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稳定件、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原生地球化学背景:环境的地球化学背景值是地质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地质环境的整体质量取决于各组成要素的质量。但在评价

4、地质环境质量的优劣时,除考虑各要素的平均状况外,还应找出质量最差的要素,并做出评价。10、 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11、 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干扰有两种不同的反应趋势:良性反应和恶性反应。良性反应即人类活动的正环境效应,主要表现为在人类活动作用下,地质环境向着稳定有利的方面发展。如在潜水位高的沼泽地和盐碱地上进行人工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加上施用有机肥料等措施,盐碱地可以逐渐改变成好地。而在有些地区,人类活动不当,地质环境将出现恶性反应,即人类活动的负环境效应。12、 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即地质环境受人类活功干扰后对这种干扰做出某种反应的作用。其特点:自然界的

5、反馈作用表现形式,程度时间不同;可能发生在异地;连锁性。13、 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包含: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14、自然地质作用是地质动力引起的,两种基本类型的作用内动人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有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以及变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等。15、人为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为剥蚀地质作用;人为搬运地质作用;人为推积地质作用;人为塑造地形作用;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第三章1

6、、 土壤是位于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疏松土层。2、 土壤的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在土壤中,这些成分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相共存。3、 土壤具有两个独持的功能:土壤具有肥力可供植物生长;土壤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输人物质的能力,输入的物质在土壤中经过复杂的迁移转化,再向外界输出。4、 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看,土壤在环境中有着以下三个作用:土壤是以固相物质为主的多相复杂体系;(2)土壤起着净化环境的作用; (3)土壤起着物质的输移作用。5、 土壤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物理净化:吸附、挥发、扩散、稀释、淋溶;生物净化:微生物的降解;物质运输转移作用;枢纽作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理论。6、土

7、地是具有定面积的确定边界的地理单位。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微生物、湿热状况等自然要素,是由上述各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7、土地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面积,二是质量。后者包括地理分布、土层厚薄、肥力高低、水源远近、潜水潍深、地势高低等。8、土地的基本特性:位置的固定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的不可代替性;土地资源的可更新性;土地随时间的变化性;土地用途的广泛性。9、中国土地资源状况: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山地多,平地少;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土地生产力水平低;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少,资源潜力不大。10、水土流失是指地球陆地表层土壤、成土母质及岩石碎屑,在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

8、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过程。(指标为土壤侵蚀模数)11、中国七大水土流失区域:北方农牧交错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上游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西南9、土壤侵蚀是从土地表层侵蚀率的角度描述土地退化的,而水土流失是从土地表层土壤流失总量角度来描述土地退化的。(强度以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壤侵蚀厚度表示)土壤侵蚀强度:地壳表层土壤在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单位面积和单位时段内剥蚀并发生位移的土壤侵蚀量。10、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因素: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坡长-径流量,坡度-水分渗透、径流速度,土壤因素:吸水性、抗蚀性、抗冲性,植被覆盖度;人为因素。11、水土流失的危害:1、破坏土地

9、资源,影响粮食生产;2、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3、流域下游泥沙淤积,影响调洪、灌溉、和航运;4、污染水体。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1、生物措施,2、工程措施,3、小流域治理。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面积大;土壤流失严重;分布范围广;侵蚀类型多侵蚀类型: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冰融侵蚀、复合侵蚀。土地荒漠化类型:沙质荒漠化、砾质荒漠化、岩质荒漠化、盐质荒漠化、泥质荒漠化。12、 土地沙质荒漠化(Desertification)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引起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是非沙漠地区出现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环境退化过程。沙质荒漠化是指在沙质地表产生的土壤风烛、风沙沉积、沙丘前移及粉尘吹扬等一系

10、列的过程的现象,又称沙漠化。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功是沙质荒漠化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世界人口猛增是土地沙质荒漠化的根本原因。13、土地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话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结果导致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降低,甚至基本丧失。14、土地沙质荒漠化的危害:、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土地质量降低生物产旦减少; 阻断交通,毁坏建筑设施;污染环境。15、土壤盐渍化系指土壤中积聚盐、碱且其含量超过正常耕作土壤水平导致作物生长受到伤害的现象。盐土、碱土和脱碱土统称为盐渍土。16、土壤盐渍化的形成:中国西北内陆地区盐分的富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含有盐分的

11、地表水以地面蒸发消耗为主,水流流程较短,所带盐分集聚在地表,二是盐分被水带入湖泊和洼地,盐分逐渐积累,含盐浓度增加,这种水渗入地下,再经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造成地表盐分富集。沿海地带由于海水入侵或海岸的退移,经过蒸发,盐分残留地表,形成盐渍土。 平原地区由于河床淤积抬高或修建水库,使沿岸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的盐渍化。灌溉渠道附近,地下水位升高,也会导致盐渍化。引起盐渍化的人为因素主要是灌溉用水管理不善造成的。土壤盐渍化的形成原因:气候因素:气候干燥、蒸发旺盛、降雨少,水的浓度:海水、高盐化的水,地下水位升高:大型水库等水利工程,灌溉、施肥不当,17、土壤盐渍化的危害:!、 恶化生态环境;2、

12、影响农牧业生产;3、 毁坏道路路基;4、腐蚀建筑材料,破坏工程设施第四章1、水资源的概念:狭义上是指人类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即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形成径流,流入江河、湖泊、沼泽和农库中的地表水,以及渗入地下的地下水。广义上是指人类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2、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储量的有限性;补给的循环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用途的不可替代性;利用不当的危害性。透水层:动水流能够透过的土层、渗透系数大于1米/昼夜的岩层为透水层。上层滞水:自然地面至地下某一深度出现了不透水基岩为止,可分为包气带和饱水带。3、地下水的补给和排

13、泄:补给:降水、地表水、人工补给,排泄:排入地表水、泉水溢出、蒸发、植物蒸腾、地下径流、人工打井。水漏斗(地下小盆地):当地下水的补给速度远远小于抽取速度时,在含水层中形成的一种以抽水井为中心的圆形 水面。4、地下水资源的优点:.储量大.季节性影响小,水温、水量稳定,温差小.清洁、水质好.易开采.费用低.流动性和可恢复性.流动速度缓慢5、水体污染:当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了水体的环境容量或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变坏,从而破坏了水体的原有价值和作用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6、水质:是指水和其中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综合特性。7、水质指标:则表示出水中杂质的种类和数量,是判断水质和水体污染的具体衡量

14、指标8、主要的污水水质指标:.ph值.悬浮物.有机物浓度: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总有机碳toc .污水的细菌污染指标.污水中有毒物质指标9、环境水文地质作用是指地下水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下,由水化学、水动力、水物理学和生物学性质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制约作用。10、区域水位下降的原因:从一个地区来说,地下水未经大量开采之前,基本上处于一种动态均衡状态,地下水位大致保持相对稳定。但是,随着人类生产活动加剧,地下水多年平均开采量超过多年平均补给量,就会破坏这种动态均衡状态,消耗含水层的“储存量”其结果就出现了直观上的地下水位逐年下降。11、区域水位下降的危害:(1)城市地下

15、水资源枯竭:地下水资源是绝大多数城市主要的供水水源。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企业密集,地下木开采量远远超出补给量,水资源日趋减少乃至枯竭的趋势愈加明显。(2)泉水流量减少:岩溶泉域地区,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造成泉水流量减少甚至断流。(3)生态系统改变: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还影响到城市花草和树木的生长,植被覆盖率降低,湖泊水面和湿地减少,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4)地面沉降和岩溶地面塌陷灾害加剧:人工抽取地下水是引发地面沉降的决定性因素。许多地区的地面形变监测资料表明,地面沉降中心与地下水漏斗分布范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12、防止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的措施:1、合理开采地下水:(1)开采

16、量小于补给量,(2)调整开采时间和间隔。(3)分散开采。(4)轮采多层地下水。2、人工补给、人工回灌。13、地面沉降:是指某一区域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地表浅部松散沉积物压实加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的现象,又称作地面下沉或地陷。地面沉降的危害:沿海城市低地面积扩大,海堤高度下降而引起海水倒灌;海港建筑物破坏,装卸能力降低;地面运输线和地下管线扭曲断裂;城市建筑物基础脱空开裂;桥梁净空减小,影响通航;深井井管上升、井台破坏,城市供水及给排水系统失效;农村低洼地区洪涝积水,使农作物减产等。它是一种威胁人类生活和生存的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14、海水入侵:海水入侵是由于滨海地区地下水动力条件发生改变,

17、引起海水或高矿化咸水向陆地淡水含水层运移而发生水体侵入的过程和现象。又称盐水入侵、海水内浸、咸水入侵等。沿海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对淡水资源的需求很大。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可造成咸淡水界面发生变化,海水向淡水含水层侵入,地下水矿化度增高,水质恶化。15、海水入侵的危害:(1)供水井报废(2)水质恶化,地方病蔓延(3)影响工农业生产(4)生态环境恶化。16、海水入侵的防治对策:(1)合理开采地下淡水资源(2)人工回灌 (3)阻隔水流(4)监测预测(5)跨流域调水17、海水入侵的条件:(1)水动力条件:(2)水文地质条件:具备海水与淡水的联系通道。第五章1、 资

18、源:是指维持生命和生活所必需的和经常利用的物质。 2、 矿石:含有用矿物并有开采价值的岩石。 2、矿产资源:是指所有埋藏于地壳中或出露于地表,可被人们开采利用的矿物质聚集体。广义的矿产资源指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元素、化合物、矿物和岩石相对富集,人类开采后能得到有用商品的物质形态和数量。 狭义的矿产资源是指自然界产出的物质在地壳中富集成具有开采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形态和数量。3、矿产资源一般包括能源资源和原料资源两类。能源资源即矿物燃料和核燃料;原料资源有金属原料(金属矿产)和非金属原料(非金属矿产)。4、矿产资源的特征:1. 不均匀性2.有限性3.相对性4.生态性5.共生和伴生性5、矿产的种类

19、:地球上的矿产按用途可以分为三大类,即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6、矿产的成因:矿产的形成作用一般包括: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生物作用和风化作用等。7、矿山开采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即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8、与地下开采相比,露天开采有许多优点 :操作灵便 、采收率高 、开采成本低 、作业安全 、生产效率高 、劳动条件优越 ,适合于大规模开采 。9、露天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1露天采矿破坏土地2废石堆、尾矿堆放占用土地。(二)露天矿边坡失稳破坏。(三)水土流失。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污染空气。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边坡失稳的原因:边坡角过大、爆破振动、水

20、的激发、岩石性质等10、地下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一)采空区地面塌陷与地裂缝。(二)破坏水文地质环境。矿井突水:坑道突水是在工程开挖和矿床采掘等过程中,底板含水层内的地下水突破矿层或含水层间的相对隔水层或沿断层、节理等结构面突然涌入矿井的现象。海水入侵;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三)矿区山体开裂破坏:高陡临空地形地貌部位,由于山崖或山脚的采矿活动,常造成上覆山体开裂变形,甚至发生崩塌灾害。(四)采矿诱发地震与岩爆:诱发构造型矿震诱发塌陷型地震:矿区诱发塌陷地震多起因于采灾区和顶板陷落。地震波由顶板块体脱落敲击底板而产生矿震分布范围较小,震源极浅大多处于开采平面上。震级小但震中烈度高。岩爆。矿井热害。

21、11、岩爆又称冲击地压,是指承受强大地压的脆性煤、矿体或岩体,在其极限平衡状态受到破坏时向自由空间灾然释放能量的动力现象。岩爆产生于具有大量弹射应变能储备的硬质脆性岩体。13、岩爆发生的条件:是岩体经受过较强的地应力作用;围岩内储存较大的弹性应变能;埋藏位置具有较紧密的围限条件;机械开挖造成应力的突然释放。第六章能源的分类:1、按照能源的生成方式划分: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也叫初级能源,是自然界现已存在,可以直接使用而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能源。二次能源也叫次级能源,是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得到的产品能源。2、按照能源的形成和再生性划分: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一般指

22、不会随人类的开发利用而递缩的能源,即能够重复产生的自然能源,不可再生能源指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生成,一旦使用在短期难以再生成的能源。3、 按照能源的利用历史和使用状况划分: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常规能源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科学技术水平下,已经被人们广泛应用的能源。新能源指由于科学技术进步新发现的能源资源或利用先进技术新开发的能源产品;过去曾被利用过而现在又以新的方式利用的能源也属新能源。4、 按照能源使用方式划分:可分为燃料性能源和非燃料性能源。燃料性能源指通过直接燃烧而产生能量的能源。非燃料性能源指不需通过燃烧就可获得能量的能源。5、 根据能源使用过程中对环境污染的情况,还可把它分为清洁性能源

23、和污染性能源。能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能源环境问题,就是指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能源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以及这种危害反过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它包括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两个方面。目前,全球主要能源环境问题有: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烟雾和热污染等。酸沉降-空中死神;烟雾-煤烟型、光化学。热污染:是指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1、石油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石油勘探、开采、加工、运输和利用中的环境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开采对地表的破坏,泥浆和含油污水、废气与炼厂渣对环境的污染。(1)石油开采对环境的影响:石油开采过程产生的洗井水和

24、钻井泥浆往往含有石油,伴随石油同时采出的油层水多是含油污水,这些污染物质的排放对周围水体、土壤、农田和动植物都会造成危害。(2)储运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石油储存和装运过程中,会有部分原油和石油产品漏出,污染环境。油船压舱水和清舱水的排放以及油船事故性溢油,会严重影响海洋环境。(3)加工转化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石油加工过程中可产生瓦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和沥青烟气等废气,造成空气污染;炼厂废渣和废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硫、酸、碱、盐、油、酚、氰等物质,它们的排放会造成土壤、水域和农田的污染。2、石油泄漏的危害:形成油膜效应,影响“水-大气”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不透气:抑制膜下海水蒸发;阻碍氧

25、气溶解于水。不透光:阳光投射减弱。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减弱;水生动物缺氧窒息;对海洋生物产生毒害,引起畸变或死亡;海鸟、海兽失去飞翔和游泳能力;石油降解的烃类化合物干扰海洋生物的信息传递。有毒物质进入海洋生物食物链,使海鱼、贝类等蓄积某些致癌物质,影响食物链上其它生物,包括人类。石油残留物污染和破坏海岸环境。3、石油泄漏污染的治理:用油障缩小污染区,回收浮油;物理吸附:吸油机、吸油毡;化学法:喷洒消油剂;微生物处理法。第七章1、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水库)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的改变;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库区水动力场的改变;库区水化学场的改变;库区水温度场的改变

26、;库外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水库边岸再造;水库淤积;水库浸没;水库诱发地震。对生物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对水质的影响。2、 水库边岸再造: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文条件急剧变化,在库岸斜坡与库水相互作用过程中因库岸失稳坍落和岸边淤积而引起的岸坡形态的改变称为水库边岸再造。3、 水库淤积:在河水含泥沙量大的河流上建库,河水进入水库后流速骤减,水流搬运能力下降,所挟泥沙在库尾或支流的入库口堆积,形成水库淤积。4、 水库浸没:水库蓄水后,库岸岩土体被水浸泡而逐渐饱和,地下水水位随之上升而形成壅水。若岸坡相对平缓、地下水水位接近甚至高出地面,导致库岸岩土体强度降低、大片土地变成沼泽或严重盐渍化的过程和现象,称为

27、水库浸没。5、 容易发生水库浸没的地段包括:平原型水库的大坝下游、顺河坝或围堤外侧;地下水位埋藏浅、地表水和地下水排泄不畅、补给量大于排出量的库岸地段;水库附近封闭或半封闭的洼地边缘。6、 水库诱发地震:人类工程活动所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地下核爆炸、采矿、深井注水、抽采地下流体、水库蓄水等均可诱发地震。水库诱发地震一般指与水库蓄水相伴的地震活动性的增强。7、 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特征:频度上:表示频度与震级关系的b值较大:一般比构造成因地震(即正常地震)的值大1.3-1.5倍。这是水库诱发地震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区别诱发地震和正常地震的主要标志之一。强度上:地震震级比正常地震低:至今为止还没

28、有超过6.5级的水库诱发地震。垂直空间:多数诱发地震的震源深度很浅水平空间:分布在水库影响区时间上:与水库蓄水深度和过程有关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较同震级的天然地震烈度高,震波垂直分量的作用较显著,破坏作用较强。地震频率与水位:地震频率异常高,且与水位的高低、尤其是水位的大幅度升降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最大主震或大震群的出现往往滞后于最高水位的出现。地震的震型:以前震一主震一余震型为多,也有群震型,孤立型罕见;余震衰减率比正常地震的余震衰减率低得多。8、 城市地质灾害的特点:城市地质灾害的多样性、城市地质灾害的复杂性、城市地质灾害的突发性、灾害破坏的严重性和影响的广泛性、城市地质灾害的持续性9、 城

29、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城市以及下风向郊区降雨增多;影响河流水文性质:降雨后,河流水位上升:降雨增多,不透水面积增大,排水系统是径流快速汇集,城市建设挤占河岸滩;洪峰增高,历时缩短;径流污染负荷增加:城市污水未处理或简单处理,未达标排放进入天然河道;对地下水的影响:地下水水位下降:补给增多,开发减少;地下水水质下降;城市水资源短缺:用水量大;水资源严重;用水不合理。10、 废弃物:是指在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没有或很少有商业利用价值,必须经过特别处理才能不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废气、废水、废渣。11、 固体废弃物按其来源可分为:矿业废弃物、工业废弃物、城市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和放射性废物等五

30、种类型。12、 城市废弃物的处置方法:露天填埋法:优:工艺简单,处置成本低廉。缺:环境污染、占地。高温堆肥法:优:资源化、减量化;缺:堆肥周期长、占地面积大、卫生条件差、肥效低、需要事先分离出无机质废弃物等缺陷。焚烧法:优: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缺:二次污染,维修费用也高。土地卫生填埋(城市废弃物地质填埋):优:处置量达、终极化、程度高、投资省、污染小;缺:对地质条件要求高,选定填埋场地时,一般要求填埋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为地层渗透性差。综合利用法:优:资源化、减量化;缺:技术要求高。13、 卫生填埋的要求:选址原则:经济、合理、安全;考虑地形、地质条件;位置选择:避开居民集中区、水源地、供水

31、保护区、溶岩发育地区、低洼湿地、风景区、文化古迹区、珍稀动植物保护区。14、 场址对地质条件的要求:(1)场址地层的岩性特征:场址底部和侧部必须是不透水层,岩性最好为砾质粘土、页岩、或泥岩,岩层不能有裂隙,不应在石灰岩发育区,不能是溶岩洼地或高渗透性的卵石层或含水层;(2)场区土壤特征:场址附近有足够的覆盖土,土壤自净能力强,土壤渗透系数小于10-8cm/s,场址底部气带厚大于2m;(3)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位与场地最低处距离大于3米,场址位于地表水水源的下游,避开地下水补给区、地下水蓄水层以及可开发的含水层,应选择地下水补给地表水的河谷地段,避开洪水泛滥区、沼泽区;(4)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场

32、址应在坚硬密实的岩石之上,地基承载力大、沉降小,场址稳定、无块体运动灾害、无断层;(5)场区无开采价值大的矿产资源;(6)汇水面积不大的山沟或小型盆地、容量可使用20年。15、 根据放射性强度将放射性废物划分为低强度放射性废物(简称低放废物)、中强度放射性废物(简称中放废物)、高强度放射性废物(简称高放废物)三类,亦常称之为微居里级、毫居里级和居里级废物。16、 对固体放射性废物,常用的处理方法有:用化学药剂擦洗、喷镀或电解法去污;切割;压缩、焚烧、融熔或粉碎;使用气密性容器如钢桶等封装。17、 低放废物的处置方法: 低放废物的处置方法多半是存放在地表或埋于地下,具体方法有:将废物置于地表的混

33、凝土或钢结构容器内或盖有透水性差的粘性土体内存放;将废物储存在地表以下几米的容器内,用天然土体或者用人工设计的物料回填;将核废物放置在容器内,埋藏在孔深10-20m的大钻孔内,用膨润土或专用填料回填。目前,国际上处置中低放射性废物的通用方法是在地面开挖深约的壕沟,修建各种防辐射工程屏障,将密封好的核废料罐放入其中并掩埋,一段时间后,这些废料中的放射性物质就会衰变成对人体无害的物质。在原联邦德国,曾把低放射性废物埋藏于基本上无水的固体钾盐废矿坑里。由核电站排放出的冷却水有时还排入稀释能力强的地表水体,如大型湖泊、海洋中。18、 低放废物处置的环境地质条件应满足:地震烈度低、地质构造稳定,并与裂隙

34、岩层隔绝;处置层岩性均匀、分布范围广、厚度大;处置层岩土具有较高的吸附和离子交换能力;没有直接进入生物圈和饮用水含水层的通道;地下水埋深足够大,在几百年内,地下水位变动的上限应位于处置单元底板以下;地下水流速非常缓慢,滞后于放射性废物衰变及吸附等引起放射性物质的迁移;场址边界与地表水体间的距离大于、且处于下游方向,不会被百年一遇的洪水淹没。只有在这样的地质环境里,才能保证低放废物不会因地质条件的原因而污染环境。19、 高放废物的处置方法:地下深层处置是在一定深度的地壳内建造一个贮存场(库),将放射性废物经包装后永久放置在贮存场(库)内,利用地质体作为处置介质,对放射性废物衰变热吸收和扩散,对核

35、素提供密封,以阻止其迁移、泄漏,进而达到隔离的目的。地下深层处置的屏障分工程屏障(高放废物体、包装容器、外包装、缓冲介质、回填材料和处置库工程构筑物)与天然屏障(基岩和外围土层)两大部分。竖井一坑道处置法是在地质条件适宜地区,由地表打竖井到深部,然后由竖井底部打水平坑道,并将废物罐堆放在坑道中或由坑道底板打下去的盲竖井或钻孔中。深钻孔处置是将装有放射性废物的容器放置于数千米乃至上万米的超深钻孔中,由于废物处置部位深,对生物圈影响极小,而且处置技术较简单。竖井一坑道一大口径钻孔联合处置法就是地下深处的废旧坑道内向下垂直钻进大孔径钻孔,将高放废物罐堆放在大口径钻孔中,利用粘土等回填材料填满剩余的地

36、下处置室空间和通向地面的竖井。这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高放废物的处置方式。20、 放射性废物地下处置库的选址原则:地表地形起伏小;无大断裂、不整合面分布,无垂向节理、断裂,区域地壳稳定性好;处置地层均匀一致,呈水平或近水平产状,有一定厚度和伸展范围;上覆、下伏及侧向岩层能提供较好的附加包容能力;处置地层具有较强的离子交换能力和对放射性核素的吸附能力,能有效阻滞放射性废物中泄出的放射性核素和裂变产物等;岩层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如低渗透性、热传导性、高密度、高强度等,能及时传导、散失废物的衰变热。此外,还应避免长距离运输,在可能条件下,处置库库址应该尽量靠近废物产生地;所选择的地层应该是低

37、经济价值或无经济价值的,并且不接近有价值的矿产;库址人烟稀少,无开发意义。第八章1、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自然的、人为的或综合的)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累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2、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影响或破坏的地质事件才是地质灾害。如果某种地质过程仅仅是使地质环境恶化,并没有破坏人类生命财产或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只能称之为灾变。3、地质灾害分类:(1)按空间分布状况:地质灾害可分为陆地地质灾害和海洋地质灾害两个系统。陆地地质灾害又分为地面地质灾害和地下地质灾害;海洋地质灾害又分为海底地质灾害和水体地质灾害。(2)按灾害的发生原因:地质灾害可分为自

38、然动力类型、人为动力类型及复合动力类型。自然动力类型地质灾害可分为内动力亚类和外动力亚类;人为动力类型地质灾害按人类活动的性质还可进一步细分;复合动力类型可分为内外动力复合亚类、人为内动力复合亚类、人为外动力复合亚类。(3)按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不同可划分为突发性和缓慢性地质灾害两类。4、地质灾害特征:发生:(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4)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成因:(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9)地质灾害人为成因的日趋显著性。分布:(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结果:(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8)地质灾

39、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防治:(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5、地震波:地震所产生的震动是以弹性波的形式传播出来的,这种弹性波称为地震波。地震时通过地壳岩体在介质内部传播的波称为体波;体波经过折射、反射而沿地面附近传播的波称为面波。面波是体波形成的次生波。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纵波可以在固体介质或液体介质中传播。横波不能通过对剪切变形没有抵抗力的液态介质。面波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地面上作蛇形运动的勒夫波。另一种是在地面上滚动的瑞利波。6、地震的类型:按形成原因地震可分为两大类:天然地震和人为地震。前者主要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后者主要有水库地震、深孔注水地震和爆破地震等。7、构造地

40、震:地壳运动过程中,在地壳不同部位受到力的作用,在构造脆弱的部位容易发生破裂和错动而引起地震,这就是构造地震。90%。成因:构造活动;分布:构造活动地带。8、火山地震:火山地震主要是由于地下岩浆的冲击或强烈爆炸导致地层的错动引起的。成因:火山活动;分布:火山分布地区,7%。9、塌陷地震:地面岩溶塌陷或大规模的崩塌、滑坡也能够产生地震,即塌陷地震。成因:岩层坍塌、陷落;分布:石灰岩、溶洞发育区。10、诱发地震:采矿、地下核爆破及水库蓄水或向地下注水等人类活动均可诱发地震。矿山开采过程中,岩体或矿体发生破坏,使内部积聚的弹性能得到迅速释放就会产生地震。大型水库在蓄水后诱发地震的实例在国内外已有很多

41、报道。11、地震震级:以地震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总和来衡量,释放出来的能量愈大则震级愈高。由于一次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是恒定的,所以在任何地方测定,都只有一个震级。12、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各类建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地震烈度的高低与震级的大小、震源的深浅、震中距离、地震波的传播介质以及地震区地质构造等条件有关。比如,距震中愈远,烈度愈低;震源愈浅,烈度愈大,破坏性愈小。13、等震线:在地震区把地震烈度相同的点用曲线连接起来,称为等震线。14、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在某一时期内地震的发生特别频繁,地震数量多,地震震级大,表现为地震活跃期。在两个地震活跃期之间,地震数量相对较少,地震震级小,此时为地

42、震平静期。在一个较长的地震活跃期内还有一些年份存在着一个或数个地震活跃小周期,称为地震活跃幕。根据震源的深度可把地震分为浅源地震(0-70km)、中源地震(71-300 km)和深源地震(大于300km)。地震集中的地带称为地震带。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和大陆裂谷地震带。16、地震效应:在地震影响范围内,地壳表层出现的各种震害及破坏现象称为地震效应。17、地震灾害:地震灾害按其与地振动关系的密切程度和地震灾害要素的组成可分为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地震原生灾害源于地震的原始效应,是地震动直接造成的灾害。地震次生灾害泛指由地震运动过

43、程的结果而引起的灾害。地表错动和地裂缝:破坏地面建筑物:砂土液化:崩塌、滑坡:海啸:由于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大幅度升降而形成巨大波浪的现象。三大原因:1、海底断层错动2、水下斜坡上沉积物的大规模滑坡3、火山喷发引起火山口崩塌。地面标高改变:洪水:火灾。此外,地震还可引起煤气泄漏、毒气扩散、造成人畜死亡而引发疾病传播,地震灾区停工停产、灾区社会动荡与不安以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律职能失调等可看作是地震的衍生灾害,是地震对人类社会长期效应的表现。18、地震预报:地震预报是指在地震发生前,对未来地震发生的震级、时间和地点进行预测预报,并及时公布于众,让预测受灾区人们做好预防工作,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

44、损失。根据时间尺度的不同,可将地震预报分为5个阶段,即: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临震预报和主震后余震预报。19、地震参数预报以地震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三个参数(简称时、空、强三要素)为主。20、火山的类型:根据火山活动的状况可分为死火山、休眠火山和活火山三种。在地质历史时期有过活动,而在人类历史中没有活动的火山称为死火山,它对人类不会造成危害。在人类历史时期曾经有过活动,而近代长期没有活动的火山称休眠火山。现在仍在活动或周期性活动的火山称活火山,它对人类具有极大的危害性。火山喷发分为中心式喷发和裂隙式喷发两大类若干亚类21、火山喷发灾害:火山活动的危害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破坏人类的

45、生存环境,二是直接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火山熔岩流灾害:火山碎屑流灾害:火山喷发物降落选成的灾害:火山地震灾害:有毒气体逸散:火山喷发对气候的影响:火山碎屑物和富硫气体通过阻挡太阳光的入射能量使太阳直接辐射显著减少,或使太阳光在空中的散射辐射增加,或者吸收太阳光以及热辐射,从总体上造成太阳总辐射减少,使大气透明度显著降低,致使地表温度在火山喷发后的相当一段时间(一般1-3年)内明显降低。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阳伞效应”或“火山冬天”效应。如果火山喷出的气体以CO2为主,其温室效应可能与火山灰尘粒的“阳伞效应”相互抵消,或者使火山喷发后的一段时间内地表温度升高。火山泥流:洪水:原因:1、熔岩阻塞河道,2、火山碎屑物阻碍了降水的入渗,3、山顶火山口湖的破裂 4、埋在永久冰盖下面的火山使融化的水在地下积聚,海啸:强烈的水下喷发可能产生巨大的海浪,就是海啸。饥荒和疾病:崩塌:斜坡岩土体中被陡倾的张性破裂面分割的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这种现象和过程称为崩塌。滑坡: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保持岩土体结构完整而向下滑动的过程和现象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称为滑坡。22、滑坡与崩塌的关系:滑坡和崩塌产生于相似的地质构造和地层条件下,具有大致相同的触发因素。在长期频繁发生崩塌的地点,累积大量的崩塌堆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