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衔接规划_第1页
城市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衔接规划_第2页
城市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衔接规划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规划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8-12-17 14:01:00 作者:甘勇华 编辑:studa0714摘 要:本文以轨道 交通一 三号线交通衔接规划为例,从轨道交通客流吸引围特性、站点交通功能等级划分以及站点交通衔接规划等方面,系统探讨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小汽车交通、自行车交通和步行交通等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关键词:;轨道交通;交通方式;交通衔接规划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客运交通骨干,其单独存在 发展是不经济和不有效的,它应该与常规公交、铁路客运、公路客运、航空客运、小汽车、自行车和步行等多种交通方式密切配合另外,一体化交通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轨道交通衔接规划

2、是城市客运交通一体化的重要容,是基于轨道交通的发展,对其沿线的交通资源配置优化和整合,达到客运交通资源最优化目前,市已建成轨道交通一、二、 三号线和大学城专线,轨道交通网络逐渐形成,其换乘方便与否对轨道交通系统效率的影响越来越明 显为此,市以促进客运交通一体化建设为目标,设计轨道交通衔接规划,充分发挥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多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城市立体快捷的公共交通客运体系的系统效能由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公路和航空客运的交通衔接基本上在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工程规划设计中考虑,本文则以轨道交通一、二、三号线为例,探讨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小汽车、自行车和步行等交通方式的交通衔接1客流吸引围特性1.1客流吸

3、引围城市社会活动的多样化决定了城市交通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从而产生了不同交通需求的出行方式链一一市民出行过程中若干交通方式的组合,这也要求交通运行联运化和交通设施整合化,均衡交通流量分布,充分发挥交通资源的整体优势轨道交通衔接规划是基于轨道交通为主体,其他出行方式(步行、自行车和机动车)密切配合的出行方式链的研究,并对与之相对应的交通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不同出行方式对应的出行距离不同,对于轨道交通站点,不同衔接方式的服务围也不一致从图1中可以看出,不同衔接方式对应轨道交通吸引围大致形成了以步行、自行车和机动车为主体的三层衔接 服务圈图1轨道交通站点不同術接方式服舒范国小世1.2交通衔接服务圈特性按

4、照轨道交通不同衔接方式对应轨道交通站点吸引客流的服务围(图 2).,将其分为三层交通衔接服务圈a. 层衔接服务圈是轨道交通车站直接服务区,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大致500800m围的步行圈,也是轨道交通客流集散的主要区域b中层衔接服务圈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大致 3km自行车出行圈,换乘方式以生态型、健康换乘 方式为主我国素有 自行车王国”之称,鉴于这一特点,轨道交通衔接必须考虑 自行车-轨道交通”这一 换乘需求c.外层衔接服务圈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25km为机动车换乘轨道交通的出行服务圈,换乘方式以公交车和私家车为主,辅以出租车换乘.此服务圈应充分考虑停车换乘(Park&Rail),这种

5、P+R系统将换乘站建成立体换乘中心,其间分层布设了各类交通方式的换乘设施,包括联系不同公交线路上落客站、小汽车停车场之间的便捷通道及自动电梯等市主要在市区外围一些站点配建公交站场和小汽车停车场,为进入市区小汽车和公交车的换乘提供方便,同时达到控制小汽车进城,缓解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2站点交通功能等级划分综合分析站点周边的用地功能、道路交通功能及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等多方面因素,将轨道交通站点的交通功能划分为三级(图3).珂茂 v.iflCi! Ifli - A2.1综合枢纽站综合枢纽站是市外交通转换关键节点,须满足以下条件a. 站点衔接方式应包括对外交通和市交通,机动化衔接换乘方式不少于5种,对外

6、交通方式分担比例不低于20%.b. 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不低于5万人次Id.c. 所在地区为市级对外交通中心,周边用地以交通设施用地为主.2.2枢纽站枢纽站具有很强的客流吸引力和较强的交通转换能力,须满足以下条件.a. 机动化交通衔接换乘方式种类不少于4种,或者衔接方式种类为3种,但与常规公交换乘比例总和不低于30%.b. 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不低于5万人次Id,或换乘量低于5万人次Id但大于4万人次Id,且与常规公交换乘量不低于1.5万人次Id,或与小汽车停车换乘量不低于300辆/d.c. 所在地区为行政区中心、城市副中心、重点发展片区中心等 周边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根据客流性质,可将其细分为对

7、外交通换乘枢纽、市公交换乘枢纽和P+R停车换乘枢纽.2.3 一般换乘站一般换乘站为分级体系中的底层,通常其客流换乘规模相对较小,或衔接换乘方式相对简单,客流集散以步行及非机动车方式为主该类站点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规模通常小于5万人次/d,或其他机动化换乘方式种类小于4种按客流换乘性质又可将其分为轨道换乘型、公交驳运型、P+R换乘型和步行衔接型四种.3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轨道交通衔接规划应体现交通服务发展SOD(ServiceOrie ntedDevelopme nt)"和交通引导发展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的理念.轨道交通一、二号线主

8、要贯穿城市中心区,沿线用地发展较成熟,以体现SOD”发展模式为主,规划侧重优化公交网络形态,实现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优 势互补.三号线走向与新城市中轴线和南部转移带”重合,其南段主要体现 TOD ”发展模式,侧重建立换乘枢纽,增设送达公交,形成P+R ”系统,延伸轨道交通车站的辐射围,培育沿线客流.3.1与常规公交的衔接轨道交通的客运特点是快捷、舒适且运量大,可实现点间的快速 直通”客运,而常规公交的客运特点是方便灵活,可将乘客送往四面八方,规划应结合这两种交通方式的客运特点,从公交站点和公交线网两方面提出衔接规划.a.形成轨道交通与公交紧密衔接的公交换乘枢纽,实现立体化零换乘”.一方面,尽可能

9、为客流量大的综合枢纽站和枢纽站提供衔接公交站场用地,设置公交换乘枢纽,通过立体换乘通道实现立体化衔接和 零换乘”.例如三号线的大石站,此站为七号线和三号线的换乘站,所处区域的用地功能为副 经济中心,组团商业服务中心,房地产产业基地,珠三角洲 旅游度假胜地,通过设置公交换乘枢纽,可以辐射周边的村镇、大型屋村和旅游景点等另一方面,根据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公交停靠站的分布,在不影响道路交通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公交停靠站与轨道交通出入口的距离,如有必要设置立体步行换乘通道,缩短换乘时空距离,方便客流换乘b. 调整轨道交通沿线客运走廊的公交线路,形成相互支援,优势互补的公共交通网络,稳步提升公交出行比例,结合

10、道路结构和功能,从线、面”两方面优化重组公共交通系统资源,实现常规公交与轨道 交通之间的优势互补:调疏与轨道交通平行且重叠(三个轨道交通站区间)的公交线网,保持适当规模作辅线,以放射的形式组织与轨道交通站点衔接的公交线路,不仅要抽疏与单独一条轨道线重叠的公交线路,还要抽疏与十字”相交轨道网重叠的公交线路同时在城市新建区、客流较大边缘地区以及新建道路增加送达公交线路,加强轨道交通与主要客流吸引源的客运联系,加大轨道交通对沿线客流的收集.c. 以车站为核心,组织短途接驳巴士 ,加强对大型公建、主要居住区及大型屋村等客流的收集,延伸网络的辐射轨道交通三号线在番禺区的厦站、大石站和汉溪站分别设置了四条

11、接驳周边村镇和大型屋村的环形巴士(图4).3.2与小汽车交通的衔接为了减少城区外围车流驶入城市中心区,缓解市区道路的交通压力,规划结合道路网的特点,在城市边缘地区的轨道交通枢纽站设置公共停车场或结合轨道交通站周边的物业开发设置地下停车库,形成P+R ”系统,促使个体交通向公共交通转化为方便小汽车到达和衔接换乘,接驳小汽车的停车场(库)一般应布置于联系中心城区和外围城区 的主要道路一侧或高等级道路出入口处例如:一号线的西站规划设置接驳公共停车场,引导西部南海和的客流在西站停车,换乘轨道交通后进入市区,在三号线的大石站和番禺广场规划设置公共停车场,为南面驶往市区的小客车接驳轨道交通提供停车方便,达

12、到 截流”目的3.3与自行车交通的衔接自行车交通自主灵活,准时可靠;连续便捷,可达性好;用户费用低廉,运行经济;节能特性显著,环境 效益好轨道交通具有大运量、快捷、舒适和准时的优势,但不灵活,可达性也不强自行车交通可弥补这些缺限,因此,自行车交通衔接主要是侧重在城市中心区边缘地区、郊区和市区生活性道路附近的轨 道交通站点设置自行车停车场,为自行车换乘轨道交通提供停放方便,以实现DoorToDoor ”出行.a. 城市中心区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较大,为了减少自行车交通对机动车交通的影响,在自行车流量较大的生活性干道附近的枢纽站和一般换乘站配建自行车停车场,对于处在交通较敏感的交通性干道的轨道交通站和接驳对外交通枢纽的轨道交通站,一般不提倡设置自行车停车场,以免吸引过多的自行车交通影响道路机动车交通例如:在三号线的华师站、五山站和市桥站等站点设置自行车停车场,这些站点比较明显的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