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_第1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_第2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_第3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_第4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一、教材分析:项脊轩志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第六单元的第三篇文言文。是浅易文言文,抒发的是亲情,容易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我校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和语文教学改革的小环境出发,我想通过本文的教学,尝试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以教材为例子,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使他们克服对文言文的陌生感,愿意学习文言文。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二)能力目标:1、在熟读的基础

2、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三)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三、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2、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四、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鉴赏文言的能力。六、教学准

3、备:录音机、投影仪。七、教学课时:3课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背影,几十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感人至深。孟郊的一首游子吟唱出了无限的亲情,千古流传,亲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被世人称为“今之欧阳修”的归有光的饱含深情的散文名篇项脊轩志。(二)解题。1、作者简介。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嘉靖(明世宗年号)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皇家车马的机构的长官)。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反对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的复古派,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

4、对“拾人之涕唾”,要求“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的感情。他的作品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富有艺术感染力。著有震川集。2、项脊轩志简介。本文选自震川集,有删节。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居住,作者以项脊名轩,有追念祖先之意。轩,指小室;志,就是“记”的意思。作者借一阁以睹三代的遗迹,睹物怀人,笔墨极清淡而感情极浓挚,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三)整体感知课文,研习第一自然段。1、出示“项脊轩”图片投影,并播放配乐朗读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学生跟录音带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5、3、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字音、断句,读出语气。出示投影: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尘泥渗漉(shnl) 、余稍微修葺(q) 、垣墙周庭(yun)、旧时栏楯(shn) 、偃仰啸歌(yn) 、冥然兀坐w、万籁有声(li)。4、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一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出示投影:注意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雨泽下注:下,往下,向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注”的状语。余稍微修葺:葺,本义是用茅草盖屋顶,引申为修理房屋。垣墙四周:垣墙,名词活用作动词,“砌上垣墙”,“垣”也是“墙”的意思。亦遂增胜:胜,光彩,美观。小鸟时来啄食:食,名词,食物。珊珊可爱:珊珊,同“姗姗”,本形容女子行走时缓慢从容,这里

6、形容树影婆娑摇曳的样子。5、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1)问:文章开篇一个判断句,何以言其“旧”呢?学生讨论后,明确:着一“旧”字,一开头就流露出一种怀旧的情怀。(2)问: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项脊轩呢?明确:两个方面修缮前,修缮后。(3)问:修缮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学生讨论后,明确:修缮前的项脊轩有三个特点: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寥寥数笔,点出了项脊轩的特点,同时在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一种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为后文修缮后的样子作反衬。(4)面对破旧的小屋,作者做了哪些

7、工作?效果如何?明确:作者对小屋“稍为修葺”,弥补了破旧漏雨的缺陷。“辟窗筑墙”,弥补了昏暗阴凉的缺陷。“杂植兰桂竹木”,弥补了零落残败的缺陷。又用“借书满架”弥补了小屋狭小、冷寂的缺陷。使小屋变得明亮、幽雅。(5)修缮后的小屋有何特色?作者的情怀怎样?学生讨论后,明确:修缮后小屋具有三个特点: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幽雅“借书满架”“桂影斑驳”安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可喜”的情感。(6)作者细心雕琢了一幅什

8、么样的画面?为何如此渲染?明确: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珊珊,小鸟时鸣。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作者渲染如此清幽的境界,体现了作者的安详、宁静,表达了作者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情。(7)小结本段内容,引导学生背诵。本段写作者的“喜”,为略写,具体内容如下:祖传老屋。整旧若新。环境宜人。自得其乐。(8)教师范背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背。(四)课堂练习。出示投影:翻译下列语句。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3、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参考答案:1、(这是)已有百多年的老屋子,灰尘泥土往下漏,雨水也往下流。2

9、、借来各种书籍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3、十五的夜晚,皎洁的月光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清风吹来,树影晃动,婆娑摇曳,十分可爱。(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是整体感知,诵读全文,重点研习第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对“旧南阁子”的深情,以及作者亲手修缮、身处其中的自得其乐之情,使读者也随之陶醉于清静幽雅、鸟语花香的可喜之境中。(六)布置作业。1、熟背第一自然段。2、完成练习题一、二中的相关内容。3、预习后面文段。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抽查若干名学生单独背诵。2、全体学生齐背。(二)研习第二、三自然段。1、指名一位同学饱含深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2、学生自读、自译第二自然段,学

10、生质疑,教师解疑。出示投影:(一)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渎音。迨诸父异爨(di cun) 、客逾庖而宴(po) 、鸡栖于(q)、家有老妪(y)、先大母婢也(b)、先妣(b)、呱呱而泣(g)、以手阖门(h)、持一象笏至(h)、令人长号(ho)。(二)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东犬西吠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已为墙 已,副词,然后,以后。(3)凡再变 再,两次,数词报。(4)乳二世 乳,名词活用作动词,“喂奶”。(5)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6)大母过余曰 过,动词,探视,看望。(7)比去 比,介词,等到。(8)顷之 之,衬音助词,没有实义。3、学生齐读第二、三自然段,分组

11、讨论以下问题。(1)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用“多可喜”收束上文,又用“亦多可悲”开启下文。(2)第三自然段写了哪几件事?共出现了哪些人物?明确:三件事,叙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共出现了诸伯父、乳母、先母、大母等人物,重点追忆祖母和母亲。(3)这三件事都是写“悲”,情感的表达上是否一致?明确:不一致。写分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是客观的记述中寄寓深长的感叹。忆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令人长号不自禁”,则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由内抑转为外露,

12、由沉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楚。(4)本段最后一句,作者的感情似汹涌的潮水奔泻而出。请结合作者的生平思考,为何祖母平平常常一句话,会使作者“长号不自禁”呢?和全文的风格是否一致?明确:祖母一句话,看似平常之语却蕴含极深的叮咛,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作者阅历的丰富,作者的体会也愈加深刻,祖母之嘱,言犹在耳,而自己考场连连失意,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烈。“瞻顾遗迹”,怎不令人“长号不自禁”呢?此处作者虽是直抒胸臆,但由于作者在结构上的安排,构思的巧妙,由分家而忆母,再到追忆祖母,历历写来,渐渐营造出一个“悲”的氛围,直至悲不自胜,可谓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和全文融为一体。4、

13、小结第二、三段内容,引导学生背诵。2段:承上启下叔伯分家3段 妪忆母亲 “悲”追念祖母5、教师范背第二、三自然段。6、学生分组,比赛背诵情况。(三)研习第四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四段,注意读准字音。2、学生自读、自译第四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出示投影:注意下列加点词的读音或意义。(1)轩东故尝为厨 故,副词,以前。(2)余扃牖而居(jingyu)。(3)久之 之,衬音助词,无实义。(4)能以足音辨人 以,介词,凭借。(5)殆有神护者 殆,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也许。3、问:本段是补叙,非常简略。写了几件事?如此点染有何作用?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后,明确:“以足音辨人”和“轩四遭

14、火而未焚”两件事。“能以足音辨人”轻轻一点,照应前文。既突出了小轩的寂静清幽,又同分家后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使“竟日默默于此”显得非常合理。接着,又写小屋四次遭火而未焚,更表达了作者对小屋的深厚感情。4、教师引导学生背诵第四自然段。(四)课堂练习。出示投影:(一)背诵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各题。1、全段共分几层?概括各层大意。2、本文记叙感情的脉络十分清楚,文段在“多可悲”的统摄下,叙述家境日下时,仅用“ , , ”作客观的记述,寄寓了深长的感叹。而在回忆先母,说明母爱难忘时,已是“ , , ”了。这时虽情动于衷,不过还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再后面回忆祖母,说明对遗教的不忘时,就“ ”了,

15、情如潮水,奔泻而出。参考答案:1、分三层,先写家业衰落变迁,次写对母亲的回忆,三写对祖母的怀念。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令人长号不自禁”。(二)下面文段是原文中的第五段,本文选入时已删去,现补出来,读一读,完成文后各题。项脊生曰:“蜀清守母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注:项脊生:归有光自称。“蜀清守母穴”句:古代四川有个妇女叫清,她丈夫发现了一个产丹砂的矿穴,开采后获得巨利。丈夫死后,清继夫业,别人不敢侵犯。

16、秦始皇后来为她筑了一个“女怀清台”,以示表彰,事见史记货殖列传。昧昧:不明,即名声未显于天下。区区:小的意思。扬眉瞬目:扬眉眨眼,形容得意时的情状。谓有奇景:认为小屋中自有不平凡的景物。谓,认为。思考题:(1)两处用典,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作者自比“坎井之蛙”有何意图?(3)为何选入课本时被删去?参考答案:(1)作者运用蜀清和诸葛两个典故,隐隐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虽然目前寂寂无名,但如辛勤耕耘,或许会像蜀清和诸葛孔明一样得到重用。(2)身居陋室而自谓发现奇景,夹杂着作者自嘲、自叹和自尊的情感。自比“坎井之蛙”也表现出了自己生不得志的感慨。(3)本段文字只是作者的感慨,虽然也紧扣小轩,但

17、和整体内容略有不同,抒发的情感也和全文不一致,故被删去。(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是写与轩有关的人和事,重点描写了作者的“亦多可悲”之情,虽为日常琐事,却情真意切,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令人读之而动容落泪,“事细而情深”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六)布置作业。1、熟背二至四自然段。2、预习最后两小节文字,并背诵。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情况。1、个人单独背诵二至四段。2、分小组,互相监督背诵。3、抽查最后两节的背诵。(二)品读最后两节,体悟作者念妻的哀思。1、齐读最后两段。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第5段为附记,集中描写了夫妻在轩中生活的片断,写了哪几个片断?明确:“时至轩中”

18、“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和“归而述诸小妹语”。平常至极,但音容笑貌尽现,可见妻子留给作者的印象之深刻。第一个片断的描写,两个虚词“或”与“时”,有何妙用?明确:一个“时”表明经常,两个“或”字表明了两人亲密的关系。有问就有答,有学必有教。虽只有简短的一句交代,但读来仿佛从字里行间听到了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相敬相爱,甜言蜜语,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又是多么深挚的感情。好景不长,妻子的早逝给作者留下了极大的愁苦和哀思,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明确:只用了七个字“吾妻死,室坏不修”,就这一句淡淡的交代,就把作者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那份情感宣泄而出。当年的项脊轩是那样的窄小破旧,但作者却兴趣

19、盎然,亲自修葺和美化,虽居陋室,却其乐无穷,大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感慨;而今屋坏却不修,自然是物虽在人已亡,睹物思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伤感,深寓其中。3、文章结尾余韵徐歇,悠悠不尽,诗意无穷,试赏析。明确:文章的结尾,托物抒情。睹物伤怀,物是人非。虽没有一个字涉及思念,但思念之情却表现得诚挚感人。看到枇杷树,并突出是妻当年“手植”,使人不由得想起当年的欢聚。项脊轩的欢声笑语,妻子的喁喁私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亭亭如盖”的树,仿佛亭亭玉立的身影。但这一切终是虚幻。物还在,人已去,空留一腔怅惘之情。结尾虽只一句话,却将归有光的全部由回忆引起的痛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叹,确实是惨恻隽

20、永,感人肺腑。4、齐背第五、六自然段。(三)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1、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见解。2、教师点拨:可以从文章分散的材料组织方面、抒情技法方面、细节描写等方面去分析。3、明确特色。(1)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情线不断,形散神聚。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幼年归有光的伤痛归有光对于幼年的事情并非记得,是用乳汁喂养了归家两代人的老妪帮助他忆先母的。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没有印象,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少年归有光的形象“借书满架人至不去”,这一段描写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好静、安详、勤奋和深思

21、的少年形象。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a、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b、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c、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压力。一方面,这个家庭是官宦之家;另一方,归家已衰败和离析。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不令他伤心呢?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又怎能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呢?总之,一根亲情线,无限的伤痛,贯穿文章始末。(2)平凡之景,琐屑之事,普通之物借景言事抒情,托物寓情。文中写景、叙事、描物都与一个“情”字关联。小屋环境暗示家道的衰败。修葺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