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85208_第1页
《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85208_第2页
《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85208_第3页
《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85208_第4页
《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8520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85208)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本专业主要面向信息化,面向国际化的电子、通信、智能控制电路及相关领域,为电子和通信领域行业培养适应我国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培养规格为:(1) 深入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 具有扎实的电子科学技术、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等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好地掌握其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了

2、解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动态。掌握相应的实验方法和科研技能;(3) 掌握所现代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有关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工程知识、掌握先进的电子科学技术研究手段以及现代工程设计方法,能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的基础上,独立从事电子通信工程及相关领域中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4)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5) 能教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6) 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相关软件编制、文献检索等;(7) 具有健康的体魄。二、培养方式与方法1、采用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模式

3、,实行集中在校学习方式。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法,使工程硕士生在所攻读的工程领域中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掌握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并具有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的能力,特别是具有解决工程设计与实际关键问题的能力。2、实行双导师制或导师组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校和依托单位的积极性,采取双导师联合培养的方式,即由我校研究生导师和企事业单位专家共同承担。与条件较好、在职人员集中的骨干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以利于工程硕士生既能完成本职工作,又能攻读学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把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进步结合起来。硕士生的指导教师由学术水

4、平较高、工程应用能力较强,在研究、工程工作中有一定成就的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担任。导师应具有高度责任心,既教书育人,严格要求,又保证培养质量,同时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及时给予指导。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三、学习年限与学分1、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3年。2、第一学年内完成所有课程学习。3、实行学分制。总学分36学分,其中学位基础课12学分,专业必修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6学分,实践教学8学分。四、研究方向1.电磁探测与传输技术 2.光电检测与光通信3.信号检测与信息处理 4.通信系统电路设计5.智能控制技术 6.现代通信技术7.信息安全技术 8.电子

5、信息系统设计9.射频与模式识别技术 10.电磁场理论与应用五、课程设置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学位课)包括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原则上硕士研究生必须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用不多于一年时间修完规定课程。(一) 公共必修课1.自然辩证法开课一学期,每周2学时,共36学时,计2学分。2.基础英语开课一学期,每周2学时,共36学时,计2学分。3.专业英语开课一学期,每周2学时,共36学时,计2学分。(二) 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理论课按一级学科开设,计612学分,开设24门课,每门课不少于36学时。每位研究生至少修满6学分。(三) 专业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按二级学科开设,计101

6、6学分,开设36门课,每门课不少于36学时。每位研究生至少修满10学分。(四) 选修课程选修课程612学分,每门课不少于36学时。每位研究生至少修满6学分,可以跨专业选修。专业方向课列入选修课程,导师在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时从选修课程中指定。(五) 必修实践环节 必修实践环节包括:1.工程实践;2.专业实验;3.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4.学术活动(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学习期间要求每位学生参加一次学术会议)。我院工程硕士生试行学分制,必须取得规定的32学分以上,方可参加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考核合格(考试75分以上,考查合格),给予学生规定学分;考试不合格,可给予一次补考机会。研究生应在一年时间

7、内完成规定学分。成绩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考试一律按百分制评定成绩,考查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级评定成绩。学位课程一律要求考试,非课程类教学环节和中期考核宜用考查的方式进行。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参加考试、考查,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参加考试、考查时,必须事先提出申请缓考,经主管院长批准,其中公共课须经研究生处批准,方能缓考。擅自不参加考试者,该课程的成绩以零分计,并不予补考。学分计算方法:每学期按18周计算,若一门课上一学期,则该课程的周学时数为该门课程的学分数。对不足一学期的课程,学分由授课周数除以18折算。实验课程的周学时除以2即为该门课程的学分。一门实验课程的总学分不能超过3学

8、分。对不足一学期的实验课,可按总学时折算给学分。补修本专业大学本科课程不计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六、工程实践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完成:1)在校内导师指导下参加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科研项目;2)到实习单位(或实习基地)进行主题明确、内容明确、计划明确的系统化实践训练。对于第1种情况,实行单导师制,导师由校内本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承担。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完成实践环节的实习后,学生需撰写工作总结作为专业实践报告。由导师审阅并给出实习情况鉴定和实习成绩评定,不通过者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生学位论文工作应与所参加的

9、工程应用项目相结合。对于第2种情况,实行双导师制,导师必须具有与本领域相关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其中一位导师来自校内(即校内导师),负有工程硕士研究生指导的主要责任,主要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另一位导师原则上要求来自研究生的实习单位(即企业导师),主要指导学生实践环节的学习。实践环节要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习时间。完成实践环节的实习后,由实习单位出具学生的实习情况鉴定,学生需撰写和提交专业实践报告。专业实践报告主要介绍在企业的实习工作(技术开发、产品调试、市场调研、技术支持等)情况和工作总结。由培养单位组织专家对学生的实习鉴定和专业实践报告进行审阅并给出实习成绩评定,不通过者

10、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生学位论文工作可与实践环节参与的工作相结合。七、中期考核1考核内容:研究生中期考核要求认真填写研究生中期考核登记表,院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课程学习、科研和实践能力等各个培养环节进行全面、综合测评。(1)政治思想品德、学习态度评定:研究生要认真做思想小结,并认真填写好中期考核表的自我总结。(2)对课程成绩、完成学分情况进行审核。(3)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核:中期考核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开题,并由各指导组统一组织学生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研究背景知识和拟开展的研究工作介绍两方面内容。开题报告主要考察学生对研究背景知识和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的了解,同时考察学生的文

11、献综述能力,采用口头报告(1015分钟)和书面报告结合形式。开题第一次未通过,允许12月内再进行一次,仍未通过者,按学籍管理规定处理。中期考核要审核开题报告登记表。2考核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的4、5月份进行。3考核程序:以专业为单位组成考核小组。考核小组由研究生导师、教研室主任、任课教师参加。考核组负责对研究生进行全面考核。学习成绩优良,达到考核内容要求的,进入硕士论文写作阶段;学习成绩较差,未达到考核内容要求的,不得申请硕士学位。分管研究生的院长全面负责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考核组将考核意见及有关材料送院办公室,由院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审核通过。在规定时间内未按时完成中期考核者,按考核不合

12、格处理。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工作的目的是使研究生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方面受到全面的基本训练,它是培养研究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应用不少于一年的时间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及撰写学位论文,不计学分。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内完成论文的选题工作,并提交学位论文计划,并做开题报告,经讨论认为选题合适且计划切实可行的,方能正式开展论文工作。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遵照河南师范大学授予工程硕士学位工作细则的有关规定。根据我院具体情况,论文要求如下:l工程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准确,设计

13、符合行业标准,技术文档齐全,设计结果投入了实施或通过了相关业务部门的评估;l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类(包括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实验研究、系统研究等)项目论文,要求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过程正确,技术方法科学,实验结果可信,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l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为主要内容的论文,要求需求分析合理,总体设计正确,程序编制及文档规范,并通过测试或可进行现场演示;l侧重于工程管理的论文,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学位论文格式要求参见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及其摘要编写格式的要求。九、

14、学位授予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通过学位论文答辩以后,根据河南师范大学学工程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合格后,可授予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硕士硕士学位。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总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及周学时备注必 修 课(学位课程)公共课002011英语3622002012政治理论3622学科基础课020013随机过程与数理统计5433至少修6学分020017高等电磁场理论5433020901现代电路理论5433025001信息论基础5433专业课020029现代数字信号处理5433至少修10学分020016电磁波传播理论543302

15、0939电子电路系统设计5433020811微弱信号检测5433020941信息安全技术5433025002现代通信技术5433020938传感器技术及应用543020802嵌入式系统与结构5433选修课020035光电检测与信号处理5433至少选修6学分020936光电子技术5433020019光纤通信技术3623020937软件无线电技术3622020703微波遥感原理3622020027网络通信3622020015导波光学5433020808系统仿真及其应用3622020028微电子技术及应用5433020940射频电路理论与应用5433020801数字图像处理3622020810电磁兼

16、容3622020803现代控制理论5433020805数字集成电路理论与设计3622教学实践创新实践(工程实践、科学研究论坛、创新实践比赛等)8主要课程介绍课程编号:020013 课程名称:随机过程与数理统计总 课 时:54 学 分:3开课单位: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开课学期:教学要求:本课程由“随机过程”和“数理统计”两部分组成,即高等数理统计和高等随机过程,以满足非数学专业研究生的需要。随机过程是研究随机现象的数学规律性的数学理论分支之一,也是构造随机模型的基础理论之一。通过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期望学生能较好地理解随机数学的基本思想,掌握几个基本而常用的过程的处理方法,如正态过程、普阿松过

17、程等;特别是马氏过程要重点理解并掌握;会对随机过程进行数学分析,了解平稳过程的谱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加强学生开展科研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理统计是关于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学科,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本科工程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较收入地掌握数理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学习后继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教学内容:第一部分:预备知识内容:概率论中常用的几个变换,条件期望,随机变量的收敛性。要求:掌握母函数、特征函数,条件期望,随机变量的以概率收敛及均方收敛。第二部分: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内容:定义,正态过程,谱阿松过程

18、。要求:掌握它们的定义及性质。第三部分:Markov 过程内容:可数状态 Markov 链,间断型 Markov 过程。要求:掌握马氏链的状态分类、状态空间的分解、遍历定理、平稳分布;了解 Kolmogorov 向前向后方程。 第四部分:随机分析内容:二阶矩过程的定义、均方极限、均方微积分。要求:会进行数学分析。  第五部分:平稳过程内容:概念与性质、谱分解。第六部分:统计推断准备理解概念:总体,个体,样本,样本观测值,样本容量,简单随机样本,统计量,记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理解抽样分布, 熟悉 方布, t分布, F分布的定义, 了解 变量的性质 可加性; 数学

19、期望与方差;理解上下侧分位数的概念和关系, 会查表确定标准正态分布, 方布, t分布, F分布的分位数;理解样本的分布, 了解样本的经验分布,会绘制分布的直方图。  第七部分:参数估计熟练掌握参数的矩估计法, 极大似然估计法, 掌握求参数的连续函数的矩估计, 掌握求参数的严格单调函数的极大似然估计;熟悉点估计的优良标准:无偏性;有效性;均方误差准则; 一致性;充分性;知道完备性;熟练掌握求参数无偏估计的CR下界, 理解有效估计,理解最小方差无偏估计(MVUE),掌握因子分解定理的应用,掌握在单参数指数族分布下求参数的MVUE;理解区间估计的概念, 掌握区间估计的方法找枢轴量法, 熟练

20、掌握单个正态总体均值(方差已知或未知),方差,标准差的区间估计, 掌握分布自由时总体均值的近似区间估计, 总体比率的近似区间估计;掌握两个正态总体:均值差(各正态总体方差已知或各正态总体方差未知但相等), 方差比的区间估计;理解区间估计的优良标准:可靠性;精确性;了解经典方法和贝叶斯方法的主要区别,了解先验分布和后验分布,掌握求参数的贝叶斯估计。第八部分:假设检验了解假设检验的概念, 知道假设检验的分类:参数假设检验和非参数假设检验, 理解两类错误的不同以及产生这两类错误的原因;对单个正态总体N(m, ), 熟练掌握检验假设条件。掌握分布的检验法, 掌握随机变量独立性的 检验法。第九部分:回归

21、分析了解散点图,理解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熟练掌握求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并了解最小二乘估计的性质, 掌握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知道回归直线。 会求误差方差的无偏估计, 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有效性的显著性检验。 理解分解式SSY=SSR+SSE的意义, SSR/SSY的大小对两个变量直线关系的影响,会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点的预报和区间预报;理解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掌握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并掌握最小二乘估计的性质, 会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会求误差方差的无偏估计, 掌握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整体性有效性的显著性检验和每个自变量作用的显著性检验;掌握可线性化回归模型的处

22、理方法;了解自变量的选择,理解最优回归方程的意义,会求最优回归方程。第十部分:方差分析与正交试验设计了解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 掌握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了解双因素方差分析模型, 掌握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了解正交表的特点, 熟练掌握正交表的极差分析法, 掌握正交表的方差分析法。第十一部分:质量控制图与抽样检验方案知道质量控制图的作用, 了解 R控制图的原理,会绘制 R控制图,知道控制图的诊断;了解抽样检验方案的概念, 了解OC函数,掌握一次计数标准型抽样检验方案的确定, 掌握正态总体下关于均值的一次计量标准型抽样检验方案的确定。  实验(上机)内容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无实验和上机的教学安排,

23、但希望学生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所研究的课题,选择部分随机过程实际问题,自己上机计算。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刘嘉昆,应用随机过程,2002,科学出版社2SM劳斯,随机过程,1997,何声武等译,中国统计出版社3汪荣鑫,数理统计,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预修课程:高等数学,付氏变换, 概率统计,线性代数。 课程编号:020017 课程名称:高等电磁理论总 课 时:54 学 分:3开课单位: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开课学期:教学要求:高等电磁场理论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通信与信息技术一级学科下属各二级学科的重要硕士学位课程之一,也是国外众多研究生院的重点课程。最近全国工程硕士学位网站

24、公布的大纲也明确这门课为“电子与通信工程”(代码430109)的核心课程。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基于本科层次的电磁场理论、微波技术基础等课程的教学,更加深入、广泛地讲授电磁场的基本理论及数学分析方法,让学生从更高层次学习和理解电磁学定理及概念。重点探讨电磁波基本方程、原理和定理;平面波、柱面波和球面波的基本波函数;电磁波的辐射及导电体的散射;标量和矢量亥姆霍兹方程的积分解;标量和并矢格林函数的解法;电磁波在金属波导、微带、介质波导中的传播;微波谐振器;运动电磁场及瞬态电磁场等内容。期望能为现代电子与通信工程等超高频的科研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并得到广泛、直接或间接的应用。教学内容:第1章 电磁理论基本

25、方程第2章 基本原理和定理第3章 基本波函数第4章 波动方程的积分解第5章 格林函数第6章 导行电磁波第7章 微波谐振器第8章 运动系统电磁场简介第9章 瞬态电磁场教材及参考书:1高等电磁理论 傅君眉、冯恩信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 张克潜、李德杰 电子工业出版社。3美Nannapaneni Narayana Rao著, 周建华游佰强译,工程电磁学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预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课程编号:020029 课程名称: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总 课 时:54 学 分:3开课单位: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开课学期:教学要求:本课程主要讲授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与

26、实现方法。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离散Wiener滤波器;离散Wiener预测器;离散Kalman滤波;自适应滤波的基本原理;Widrow-Hoff LMS 算法;LMS 算法的收敛特性;自适应噪声抵消器;功率谱估计的经典法;随机信号的参数模型;AR模型的参数估计;最大熵谱估计与AR模型法;AR模型参数的Levinson-Durbin 算法;AR模型参数的Burg 算法;同态滤波与广义叠加定理;信号的时频分析,短时傅里叶变换,时频分析;小波分析,正交基;多分辨率分析;小波与FIR滤波器组;小波与IIR滤波器组;时域滤波器组分析。教学内容:第一章 Wiener 滤波与Kalman 滤波引言;离散W

27、iener滤波器;离散Wiener预测器;离散Kalman滤波第二章 自适应滤波自适应滤波的基本原理;Widrow-Hoff LMS 算法;LMS 算法的收敛特性;自适应噪声抵消器;应用举例第三章 随机信号的功率谱估计引言;功率谱估计的经典法;随机信号的参数模型;AR模型的参数估计;最大熵谱估计与AR模型法;AR模型参数的Levinson-Durbin 算法;AR模型参数的Burg 算法第四章 同态滤波同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广义叠加定理;乘积同态系统,卷积同态系统;负倒谱及其性质;特征系统的计算机实现第五章 信号的时频分析短时傅里叶变换;能量化和相关化的时频表示;时频分布;Wigner-Vill

28、e 分布;移不变时频表示与仿射时频表示;Wigner-Ville 分布的应用。第六章 小波分析STFT和小波变换的比较;离散变换(框架理论),正交基;多分辨率分析;小波与FIR滤波器组;小波与IIR滤波器组;时域滤波器组分析;小波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胡广书,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算法与实现(第10-13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2姚天任等,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3黄文梅等,信号分析与处理MATLAB语言及应用,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预修课程:信号与系统;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分析课程编号: 020016 课程名称:电磁波传播理论总 课 时:

29、 54 学 分:3开课单位: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开课学期:教学要求:电磁波在空间传播基本理论是无线电通信、广播、导航、雷达、遥测遥控等各种无线电系统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是无线电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具有广泛实用意义和科学意义的应用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利用无线电波传播的规律和特点,以及进行必要的传输特性估算,是研究各种无线电信道特性和正确论证、设计、组织使用各种无线电系统的重要依据。电磁波在空间的传播主要研究电磁波与传播媒质的相互作用及其在有关系统工程和环境探测研究中的应用。本课程主要介绍电磁波在空间传播的基础知识和在实际工作中的电磁波传播问题。本课程内容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30、反映了当前电磁波在空间传播领域的主要方向和研究水平。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物理电子学关专业的研究生掌握电磁波传播和空间环境建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内容:第一章 电磁波概述 §11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发展 §12 电磁场基本定律 §13 电磁波的时空形态及特征参数 §14 电磁波的辐射 §15 电磁波的传播基础 §15 变换群第二章 日地空间背景特性§21 太阳能量辐射 §22 地球磁场与磁层 §23 地球中性大气 §24 电离层物理基础 §25 中、低层大气

31、 §26 地表及地壳的电特性第三章 日地空间扰动环境§31 太阳活动及其爆发机制 §32电离层不规则扰动结构 §33 中、低层大气的扰动效应 §34 空间环境扰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空间天气预测 §35 背景无线电噪声第四章 电波传播信道及其作用机制§41 引言 §42 媒质信道与传播函数 §43 电磁波在均匀各向同性有耗媒质空间的传播 §44 非均匀媒质中的电磁波传播机制 §45 信道与目标的脉冲响应 §46 各种无线电系统的空间信道及其传播效应第五章 地面电波传播§

32、;51 地面和地表对电波辐射、接收及传播的影响 §52 均匀光滑地面的地波传播 §53 分段均匀路径的地波传播 §54 地波传播在导航和雷达中的应用 §54 地面移动通信中的电波传播第六章 对流层电磁波传播§61 对流层折射 §62 超短波、微波视距传播 §63 超短波、微波超视距传播 §64 毫米波大气传播 §65 光波大气传播 第七章 电离层电磁波传播§71 电离层折射与传播模式 §72 短波远距离与环球传播 §73 短波多跳反射传播 §74 短波天波超视距返回

33、散射传播 §75 中波天波传播 §75 超短波电离层散射传播第八章 宇宙空间电波传播§81 空、地传播的大气效应 §82 卫星通信、导航的电波传播 §83 飞行体跟踪定位第九章 近地空间环境遥感探测§91 遥感与反演 §92地面与植被遥感 §93 对流层遥感 §94 电离层无线电探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电磁波传播与空间环境,熊皓,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2无线电波传播,熊皓,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年。3电磁波、天线与电波传播,潘仲英,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4谢益溪等电波传播超短波、微波、毫米

34、波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05ITU-R Recommendations 2000 PI and PN Series volumes6张瑜,郝文辉,高金辉 微波技术及应用M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7 黄捷 电波大气折射误差修正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预修课程 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与天线教学网站和相关专业文献网站: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站:http:/wwwxidiannetcn/ 2. 电子科技大学网站:http:/wwwuestceducn/3. 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网站:http:/wwwcrirpaccn/4. 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 http:/ocw

35、mitedu/课程编号:020938 课程名称:传感器技术及应用总 课 时:36 学 分:2开课单位: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开课学期:教学要求:本课程为物理电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检测系统与传感器的静、动态特性和主要性能指标,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常见非电量参数的检测方法、检测系统中常用的信号放大电路、信号处理电路与信号转换电路等。其作用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解决生产实际中信息采集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为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奠定基础。教学内容:第一章 概论1-1传感器的定义及其作用 1-2传感器的特性 1-3传感器的发展 1-4信号传

36、输方式 1-5信号处理方式第二章 温度传感器2-1概述 2-2热电偶 2-3热电阻 2-4热敏电阻 2-5 pn结温度传感器 2-6集成温度传感器 2-7热辐射温度传感器 2-8光纤温度传感器 2-9热敏磁性温度传感器 2-10弹性温度传感器 2-11变色温度传感器 2-12其他温度传感器 2-13温度测量方式第三章 光电传感器3-1概述 3-2光敏电阻 3-3光敏二极管 34光敏三极管 3-5光电藕合器 3-6光电池 3-7 PSD传感器 3-8固态图像传感器第四章 磁敏传感器 4-1概述 4-2霍尔元件 4-3集成霍尔传感器 4-4磁敏电阻 4-5磁敏晶体管 4-6其他磁敏传感器第五章 力

37、敏传感器5-1概述 5-2力敏传感器的特性 5-3力敏传感器的基本应用 5-4力敏传感器应用实例第六章 湿敏传感器6-1概述 6-2湿敏传感器的参数 6-3湿敏传感器的种类 6-4湿敏传感器应用技术第七章 气敏传感器7-1概述 7-2半导体气敏传感器 7-3恒电位电解式气敏传感器 7-4气敏集成传感器 7-5气敏传感器应用实例第八章 常用传感器应用电路设计8-1传感器放大电路的设计 8-2温度传感器应用电路的设计 8-3光电传感器应用电路的设计 8-4磁敏传感器应用电路设计 8-5超声波传感器应用电路的设计 8-6电流传感器应用电路的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使用教材:传感器及其应用,何希才,国

38、防工业出版社参考书: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唐贤远,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电路,何希才,电子工业出版社预修课程: 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课程编号:020015 课程名称:导波光学总 课 时:54 学 分:3开课单位: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开课学期:教学要求:本课程在电磁场理论与近代光学基础上,系统而深入地介绍纤维光学与集成光学中各类介质光波导的传输特性,全面讲述了平面介质波导,光纤,耦合波导,周期性波导,非线性介质波导,光导波调制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利用电磁场和射线光学理论,分析光波导中光的传播规律,平面波导及条形波导的模式理论和光纤的模式理论。讲述光纤的色散特性、色散补偿技术和光纤中的

39、各种非线性效应。介绍光通信系统中常用的无源光器件和有源光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性。结合理论进一步介绍导波光学在光通信和光传感等领域的应用和近年来主要进展。教学内容:第1章 绪论1-1 通信历史的回顾 1-2 光纤通信的产生和发展 1-3 光通信关键技术 1-4 光波技术的发展第2章 电磁场理论基础2-1 电磁场基本方程 2-2 各向同性媒质中的平面电磁波 2-3 各向异性媒质中的平面电磁波 2-4 电磁波理论的短波长极限-几何光学理论第3章 光波导的几何光学分析方法3-1 均匀介质薄膜波导中光线的传播 3-2 芯层折射率渐变的介质薄膜波导中光线的传播 3-3 阶跃光纤中光线的传播 34 梯度

40、光纤中光线的传播 3-5 光纤与光源的耦合第4章 薄膜波导和带状波导的模式理论4-1 均匀薄膜波导 4-2 渐变薄膜波导 4-3 条形光波导 4-4 带状波导的近似分析方法第5章 光纤的模式理论5-1 光纤中的电磁场方程 5-2 阶跃光纤的严格解矢量模解 5-3 阶跃光纤中的线偏振模 5-4 梯度光纤的解析解法 5-5 光波导的数值分析方法 5-6 模式的正交性和完备性 5-7 微扰法 5-8 模式的横向耦合理论 5-9 模式的纵向耦合理论 5-10 单模光纤第6章 光纤的色散特性6-1 色散概述 6-2 材料色散 6-3 单模光纤的色散及单模光纤的分类 6-4 多模光纤的模式色散 6-5 色

41、散导致的光信号畸变及其对通信的影响 6-6 色散补偿第7章 单模光纤的非线性传输特性7-1 光波与媒质的非线性互作用 7-2 光信号的非线性传播方程 7-3 自相位调制(SPM) 7-4 交叉相位调制(XPM) 7-5 光孤子传输 7-6 四波混频(FWM) 7-7 受激拉曼散射(SRS) 7-8 受激布里渊散射(SBS)第8章 无源光器件8-1 光纤连接器 8-2 光耦合器 8-3 光波复用、解复用器 8-4 光调制器 8-5 光滤波器、光开关、光隔离器、光衰减器 8-6 光纤光栅第9章 有源光器件9-1 半导体激光器的工作原理 9-2 半导体激光器的结构及工作特性 9-3 半导体光电检测器

42、 9-4 光放大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使用教材:光波导理论与技术, 李玉权 崔敏,人民邮电出版社参考书:1光波导理论, 吴重庆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光波导理论,(澳)斯奈德,洛夫著,周幼威译,人民邮电出版社;3D Marcuse, Theory of Dielectric Optical Waveguides, Academic Press, San Diego, CA, 1991预修课程:电磁场或电动力学,光学课程编号:020019 课程名称:光纤通信技术总 课 时:54 学 分:3开课单位: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开课学期:教学要求: 本课程旨在介绍光纤通信器件和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43、。首先介绍光纤的结构、分类和主要特性参数,分别采用电磁场理论和射线方法分析光纤导光原理和模式等概念。阐述光纤的损耗、色散和非线性以及对光纤通信系统的影响。其次介绍光发射系统和光接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重点讲解各种半导体激光光源的结构、原理、调制方式和噪声特性,以及PIN和APD光检测器的原理和光接收系统组成、信噪比和灵敏度等性能。再次介绍各种光无源器件以及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拉曼光纤放大器(OFR)和半导体光放大器(SOA)的工作原理、基本特性和关键技术参数。而后介绍SDH的产生和基本概念,包括SDH的速率等级、SDH的帧结构及组成、SDH的复用结构、SDH 传 送 网、分层模型、物

44、理拓扑。最后介绍光纤通信新技术,包括DWDM技术、光接入网技术、相干光通信技术、光孤子通信技术和全光通信网。教学内容:第1章 引言 11 光纤通信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2 光纤通信系统简介 13光纤通信中若干基本名词介绍第2章 光纤2-1光纤的几何描述 2-2光在光纤中的传输 2-3光纤的模式 2-4光纤的损耗 2-5光纤的色散 2-6光纤的双折射与偏振 2-7光纤的非线性特性第3章 光源与光发射系统3-1发射系统简介 3-2半导体材料中的光发射与光吸收 3-3发光二极管 34半导体激光器的工作原理与特性 3-5半导体激光器的结构 3-6光发射机结构第4章 光检测器与光接收系统4-1光接收系统简

45、介 4-2光检测器 4-3光接收机结构 4-4光接收机的噪声 4-5光接收机的灵敏度第5章 光无源器件5-1 光通信系统中的无源器件 5-2 光纤耦合器 5-3 光调制器和光开关 5-4 光纤光栅 5-5 光波导器件 5-6 其它波分复用器件第6章 光通信中的光放大器6-1光放大基本原理 6-2半导体激光放大器 6-3掺铒光纤放大器 6-4朗曼光纤放大器 6-5光放大器在系统中的应用第7章 光通信中的光放大器7-1光放大基本原理 7-2半导体激光放大器 7-3掺铒光纤放大器 7-4朗曼光纤放大器 7-5光放大器在系统中的应用第8章 SDH技术8-1 SDH的产生和基本概念 8-2 SDH的速率

46、等级 8-3 SDH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8-4 SDH的帧结构及组成 8-5 SDH的复用结构、设备类型 8-6 SDH 传 送 网、分层模型、物理拓扑第9章 光纤通信新技术9-1 DWDM技术的概念及系统结构 9-2 光网络的概念 9-3 光接入网技术 9-4 相干光通信技术 9-5 光孤子通信技术 9-6 全光通信网教材及参考书教材:光纤通信系统,顾婉仪 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9参考书:1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s, Third Edition, Gerd Keiser ed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02光

47、纤通信,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李玉权、崔敏、蒲涛,等译,李玉权 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 Fiber-Optic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Djafar K Mynbaev, Lowell L Scheiner eds,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14光纤通信技术,国外高校电子信息类优秀教材,科学出版社,20025 Optical Electronics in Modern Communications, 5th Edition, Amnon Yariv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976

48、现代通信光电子学,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7Fiber-Optic Communication Systems, 3rd Edition, Govind P Agrawal, Wiley-Interscience, June 20028Applications of Nonlinear Fiber Optics, Govind P Agrawal, Academic Press, 20019光纤通信基础,李玲, 黄永清 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 10光纤通信原理,邓大鹏 等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预修课程:电磁场或电动力学,光学,通信原理课程编号:020028

49、 课程名称:微电子技术及应用总 课 时:54 学 分:3开课单位: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开课学期:II教学要求:本课程介绍各种典型微电子器件的功能和特点,介绍它们在应用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和应用技巧,并结合微电子技术的最新发展介绍它们在现代通信、智能化仪器仪表和自动控制等电路系统中的典型应用。要求学生能结合已经学过的专业知识,联系实际应用综合性地掌握微电子器件的友谊知识,提高微电子技术的应用能力。教学内容:第一章 使用微电子器件的必备知识集成电路的外形封装和管脚识别;数字集成电路使用的注意事项;模拟集成电路和专用集成电路使用的注意事项;用微电子器件的接口技术重点:微电子器件的接口技术及其应用第二章

50、数字集成电路的应用设计 数字集成电路的设计基础;CMOS数字集成电路的应用设计;门电路的应用;D触发器的应用;单稳态电路的应用;施密特触发器的应用重点:各种CMOS数字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方法第三章 MOS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 Bi-MOS运算放大器和CMOS运算放大器;CMOS运算放大器和电压比较器的典型应用重点:Bi-MOS运放和CMOS运放的区别难点:CMOS运放和电压比较器在应用上的区别第四章 集成时基电路555及其应用设计555型集成时基电路基本特性;555型集成时基电路的三种基本应用模式;555/7555的负载能力;555型集成时基电路的应用重点:555型时基电路的三种基本应用

51、模式第五章 专用集成电路的应用设计 红外遥控电路的应用;光控电路的应用重点:遥控电路中的编码和解码原理 第六章 ADC和DAC 集成电路的应用 ADC 集成电路7126 简介及其应用; DAC 集成电路的应用举例重点:ADC集成电路7126的工作原理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张兴等,微电子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郝跃等,微电子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3. 王志功,集成电路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预修课程:半导体器件原理,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子电路,电子技术课程编号:020802 课程名称:嵌入式系统与结构 总 课 时:54 学 分:3开课单位: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开课学期:教学要求:微控制器和嵌入式系统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重要分支之一。本课程介绍以微控制器为内核的嵌入式系统结构、工作原理、应用领域的软硬件环境以及开发的主要方法。要求学生掌握l、了解微控制器的基本特点和应用领域;2、掌握嵌入式系统结构、工作原理、设计开发的基本方法。教学内容:第一章 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