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主要知识_第1页
必修1主要知识_第2页
必修1主要知识_第3页
必修1主要知识_第4页
必修1主要知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必修11.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定的星际空间(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内部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有液态水。2.普通性可从外观(球状)、轨道(椭圆)、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等方面来分析。3.太阳辐射对人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为人类提供生活能量(历史时期如煤、油、气,现在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注意潮汐、核能、地热等不是来自太阳辐射),提供日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生命活动、水循环、洋流、生物循环、地质循环中地表循环等提供动力。4.太阳活动:(1)类型:主要有黑子(在光球层,温度比周

2、围低),耀斑、日珥(在色球层,温度比周围高),太阳风(日冕层)。(2)影响:磁暴、高纬度夜空的极光、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影响气候。(3)周期为11年5.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是太阳(是其中的一个焦点),方向是自西向东,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周期为365日6时9分10秒。(太阳视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即太阳年)6.地球的自转:绕转中心是地轴,方向自西向东,角速度是除两极外各地都相等,线速度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计算原理),周期为23时56分4秒。(太阳日为24小时,昼夜更替的周期)7.自转的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东加相减,东早西晚。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3、,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日界线有两条,顺自转方向从小日期向大日期的为0时所在的经线,从大日期向小日期是180度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一条大致经过180经线的拆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反之日期加一天。8.公转的意义:(1)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某一天,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某一地,与太阳直射点距离变大时,正午太阳高度变小,与太阳直射点距离变小时,正午太阳高度变大;夏至日,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反之。(2)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当太阳直射哪个半球,这个半球昼长夜短。(如直射南半球,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

4、向北回归线接近时,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反之向南回归线接近时,南半球各地昼变长夜变短。(从冬至到夏至太阳向北移动时,北半球各地昼变长,夜变短;反之则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从春分到秋分,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昼先变长后变短,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先变大后变小;从秋分到春分反之。)赤道全年昼夜等长,春秋分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夏至日全球各地昼长的分布规律是:北极圈内是极昼,北极圈向南极圈昼变短夜变长,南极圈内是极夜;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9.大气对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吸收(紫外线(平流)、红外线(对流),平流层由于吸收紫外线越向上气温越高)、反射(云层,白天多云温度不高)、散射(晴天大气分子)等形式,

5、最终到达地面的为可见光。因此某白天气温高低(纬度数相同)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情况。10.太阳辐射最强,地面辐射其次,大气辐射最弱。温度越高,辐射越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晤地面。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离地面越远,到达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海拔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11.全球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降低,主要原因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大气经过的路径变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赤道地区受赤道低压控制,终年高温多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强,因此最热的地区不在赤道地区。干旱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比较大,湿润

6、地区相对要小得多,主要原因是湿润地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白天气温不太高,晚上的保温作用强,气温下降少,因此温差小,而干旱地区则正好相反。同一地区越往高处气温越低,主要原因是越往高处到达的地面辐射越少,因此气温越低。分布气温高度的程序:首先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其次考虑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地面的反射情况。12.热力环流过程是首先是水平方向气温的不同,导致气流向四周膨胀或者向内收缩;其次,膨胀或收缩导致高空气压和近地面气压差异;第三,高空和近地面气压差异导致空气水平方向从气压高的向气压低的运动,这样热力环流就形成了。比较四地气压和气压高低,近地面气温高的对应高空气温也高。近地面气压高的地区高

7、空气压低。高高低低的规律。13.确定风的步骤:(近地面风)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再偏转45度(南左北右)。(高空风)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再偏转90度。风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单位距离的气压差),在同一幅图上,主要看等压线的疏密程度。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从哪一方位来的,就是什么风。14.如果是某一区域等温线图,气温越高的地方气压越低,水平气压梯度力从气温低的地方指向气温高的地方,然后再画偏转方向。15.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保温作用增强,即由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毁林,使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强。主要对资源、生态、生产和生活、人类健康、灾害、海平面上升等

8、方面产生影响。16.应对措施主要是减排(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吸收(造林等)。17.气压带形成主要有动力和热力因素两种。18.气压带形成及对气候的影响:赤道地区(0°)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赤道低压带,高温多雨;副极地附近(南北纬60°)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压带,温和湿润;副热带地区(南北纬30°)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压带,炎热干燥;极地地区(南北纬90°)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极地高压带,寒冷干燥。(2)风带形成:近地面的水平气压差异又形成风带。低纬信风带(北半球东北信风,南半球东南信风),炎热干旱;中纬西风带(北

9、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温和湿润;极地东风带(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寒冷干燥。19.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考虑气流流向,一般气流向高处(远离地面)、向高纬度或者从海洋来则出现阴雨天气。上升气流有赤道低压、副极地低压等三个气压带;西风带向高纬度一般也有阴雨天气。而副高、极高,信风、极地东风则为干旱气候。20.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陆地升温快成为低压中心(亚欧大陆为亚洲低压或印度低压),因此位于副热带地区的高压带被低压切断,高压位于海洋上(太平洋上为夏威夷高压),风从海洋向陆地降水多;冬季降温快成为高压中心(亚欧大陆上为亚洲高压或蒙古高压),因此位于副极地地区的低压带被高压切断,低压在海洋上

10、(阿留申低压),风从陆地向海洋,降水少。21.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及进退对气候有重要影响。4-5月份锋面雨带在南部沿海,6-7月份锋面雨带在江淮地区(长江中下游),7-8月份在东北、华北地区。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22.世界主要气候分布:(1)热带雨林气候:位于各洲的赤道两侧,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2)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左右,由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南北移动、交替影响,一年之中干、湿季分明。当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形成湿季;当受信风影响时,形成干季。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3)热带沙漠气候:南、北纬

11、20°30°之间的大陆西部。常年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的控制下,炎热、干燥成了这种气候的主要特征,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 (4)热带季风气候。10-25°的大陆东部和南部,主要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及我国部分地区全年高温旱雨季分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风)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夏季风)交替控制造成的。冬季风控制为旱季、夏季风控制时为雨季。自然带为热带季雨林带。(5)亚热带季风气候。出现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冬季微寒少雨、夏季

12、高温多雨、雨热同期。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6)地中海式气候: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影响,冬雨夏干,雨热不同期。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7)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地区。终年处在西风带,温和湿润。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8)温带季风气候: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9)温带大陆性气候(沙漠气候)。处于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四周又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

13、气流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或温带荒漠带,植被为草原或荒漠。(10)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北纬50°65°之间,呈带状分布,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温暖;年降水量一般为300600毫米,以夏雨为主。因蒸发微弱,相对湿度很高。23锋面系统和气压系统(高反低气):锋面符号表示:一是位置、二是性质、三是运动方向。锋面降水都出现在暖气流上升的位置。(1)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过境时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的等天气现象(雨区常出现

14、在锋后),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寒潮。(2)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过境时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降水(雨区常出现在锋前),一场春雨一场暖。(3)准静止锋:准静止锋是冷暖气团势均力敌,使锋面在某地区来回摆动的锋。降水在锋面附近徘徊,如6、7月份发生在我国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冬半年云贵的冬雨。(4)低气压(气旋):水平气流以逆时针向中心辐合,垂直方向是上升气流为主,中心附近阴雨天气,台风或飓风。(5)高气压(反气旋):水平气流以顺时针向外辐散,垂直方向是下沉,中心附近晴朗,长江中下游的伏旱、秋高气爽等。(6)锋面气旋(不规则圆形的低气压):水平气流以逆

15、时针向中心辐合,垂直方向是上升气流为主,中心附近阴雨天气,一般由中心向向延伸出两条低压槽,西侧为冷锋,东侧为暖锋。1.世界荒漠的分布:非洲主要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受副高和寒流影响。澳大利亚主要在南回归线附近受副高和寒流影响。北美主要在大陆内部和西南部的北回归线附近(副高)。亚洲主要有北回归线附近的西亚地区、南亚(副高或信风控制),亚欧大陆内部。南美洲地区主要在西北沿海(副高、信风、寒流)和东南(西风的背风坡)2.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地下水、冰川积雪25水循环过程:类型:海陆间循环最重要的循环(大循环),可使陆地水不断更新;陆地内循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参与水体数量最大

16、;26意义: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陆地淡水不断更新;促进各圈层、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不断塑造地表形态。27人类对水循环的有利影响:人类主要对地表径流施加影响,改变水的时空分布,化害为利。如修建水库(时间,使径流季节变化减小)、跨流域调水(空间,只改变流量、不改变径流季节变化)等。28类型:   暖流:温度较流经海区高(从较低纬海区流向较高纬);   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低(从较高纬海区流向较低纬);29洋流分布规律:大气运动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1)中低纬海区,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环流,北顺南逆。大洋东寒(比流经地区水温低)西暖(比

17、流经地区水温高)。(2)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气旋型环流,北逆南无,大洋东暖西寒。(3)南半球中纬度海区形成环绕地球的西风漂流。洋流性质是寒流(比流经地区水温低)。30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暖流具有增温增湿作用,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寒流具有降温减湿作用,如秘鲁西岸和澳大利亚西岸、撒哈拉沙漠西岸、纳米比亚西岸的荒漠环境;(2)对渔业: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明显海区形成大渔场。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流交汇处;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秘鲁渔场:得益于附近明显的上升补偿流。(3)对污染物

18、:不利的是扩大污染范围;有利的是加快净化速度。(4)对航海:顺流则加快航速,节省时间和能源;逆流反之;31.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水系支流多;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台风的影响;治理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32.地震地震 典型地区:我国西南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

19、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公众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建立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强国际合作等。33.地球由三大内部圈组成,莫霍界面(17Km)是地壳与地幔分界面,古登堡界面(2900Km)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以上,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一般岩石圈中的岩石由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三类岩石组成。地壳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大陆部分较厚(海洋部分缺失硅铝层);地核温度高,压力和密度大。34岩石圈由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三类岩石组成。其中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为岩浆岩(花冈岩、玄武岩),由

20、三类岩石变质形成的岩石为变质岩(如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由三类岩石通过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为沉积岩(砂岩、页岩、石灰岩),三类岩石经过重熔再生形成岩浆。35板块运动与地貌: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形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海洋板块也大陆板块碰撞地带形成海沟和山脉或岛弧,如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弧。在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巨大的裂谷或大洋。36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褶皱由背斜和向斜组成。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向上隆起,形成山脉;向斜岩层向下凹陷,形成谷地。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间岩层老,两侧的岩层新;向斜中间岩层新,两侧的岩层老。从倒置地形形成看:背斜因顶部

21、的岩层受张力的作用易破碎,易被侵蚀,反而成谷地;向斜因槽部的岩层受挤压力的作用较致密,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37流水侵蚀作用常发生在河流的上游,形成的峡谷地貌:如横断山地山高谷深,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流水堆积作用常发生在河流的下游,形成开阔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流水的溶蚀作用常发生在湿润地区,形成喀斯特。风力作用常发生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戈壁;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戈壁和沙丘。流水与风力堆积物均有分选性。38.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组成,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如:水土流失;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如:热带雨林的砍伐、厄尔尼诺现象。39差异性表现:(1)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在低纬、高纬最为明显。如我国从海南岛到黑龙江,自然带由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变化规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