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一节课后达标检测精编_第1页
第十一章第一节课后达标检测精编_第2页
第十一章第一节课后达标检测精编_第3页
第十一章第一节课后达标检测精编_第4页
第十一章第一节课后达标检测精编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选择题1 清晨,草叶上的露珠是由空气屮的水汽凝结成的水珠这一-物理过程屮,水分子间 的()A引力消失,斥力增大B 斥力消失,引力增大C. 引力、斥力都减小D.引力、斥力都增大解析:选D.因为空气屮水汽凝结成水珠时水分子间距离减小,再根据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 系可知,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斥力、引力同时增大,所以只有D项正确.2. (2015河北石家庄质检)如图所示,用细线将一块玻璃板水平地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并使玻璃板贴在水面上,然后缓慢提起弹簧测力计,在玻璃板脱离水面的一瞬间,弹簧2测力计读数会突然增大,主要原因是()A 水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B .玻璃板受到大气压力作用C. 水与玻璃间存

2、在万有引力作用D. 水与玻璃间存在分子引力作用 解析:选D.在玻璃板脱离水面的一瞬间,弹簧测力计读数会突 然增大的主要原因是:水与玻璃间存在分子引力作用,选项D正确.3-23. 已知地球的半径为6.4X10 km,水的摩尔质量为1.8X10kg/mol,阿伏加德罗常 数为6.02 X 1023 mol1.设想将1 kg水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则1cm?的地球表面上分布的 水 分子数目约为()A. 7X 103 个B. 7X 106 个C. 7X 1O10 个D. 7X22 个 解析:选B.1 kg水中的水分子总数n二口血二2X 6.02 X 1023个二伙10个M 1.8X 103地球表面积S

3、= 4tR2= 4X3.14X (6.4X 106) 2 m2- 5X 1018cm2则1 cm?的地球表面上分布的水分子数做布朗运动实验,得到某个 ()n,二三7X106个,故选项B正确.4.观测记录如图.图屮记录的是A.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情况B .某个微粒做布朗运动的轨迹C.某个微粒做布朗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线D .按等时间间隔依次记录的某个运动微粒位置的连线解析:选D.微粒在周围液体分子无规则碰撞作用下,做布朗运动,轨迹是无规则的,实际操作 屮不易描绘出微粒的实际轨迹;而按等时间间隔依次记录的某个运动微粒位置的连线的无规则,也能充分反映微粒布朗运动的无规则,本实验记录描绘的正是某一粒子位置

4、的连线,故选D.5. (2015岳阳模拟)若以表示水的摩尔质量,V表示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摩尔体积,p表示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密度,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m、v分别表示每个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下面关系错误的有()VpA. Na 二 mC. p<NaV解析:选B.由于尸pV,贝勺 心鶯形得Navm=A/-,故 A、D正确;由于分了之间有空隙,所以NaVvV,水蒸气的密度为p二卞乙幕,故C正确,B错误.所以选B.F列说法正确的是6. (2015湖北武汉调研)关于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实验依据,()£A .多数分子大小的数量级为 10 mB 扩散现象证明,物质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

5、运动C.悬浮在液体屮的微粒越大,布朗运动就越明显D .分子之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E. 随着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分子势能一定增大解析:选ABD.多数分子大小的数量级为10严m, A正确.扩散现象证明,物质分子永不停息地 做无规则运动,B正确.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越小,布朗运动就越明显,C错误.分 子之间同时存在着 引力和斥力,D正确.若分子间的距离小于平衡距离,则随着分子间的距 离增大,分子势能减小,E错误.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热量可能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B .对物体做功不能使物体的温度升高C.机械能大的物体内能一定大D .温度相同的氢气和氮气,氢气分子和氮气分子的平均速率不同E温

6、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但分子平均动能一定大解析:选ADE.在引起其他变化的情况下,热量可以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A正确;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温度升高,B错误;机械能与内能没有必然的联系,C错误;温度相同的氢气和氮气,平均动能相同,但由于气体分子的质量不同,故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不同,D正确;内能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物体的体积有关,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但分子平 均动能一定大,E正确.&关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 当分子间距离r二ro时,分子力为零,说明此时分子间既不存在引力,也不存在斥力B. 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当时,随着距离的增大,分子间的

7、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引力比斥力增大得快,故分子力表现为引力C. 当分子间的距离rvr。时,随着距离的减小,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比引力增大得 快,故分子力表现为斥力-9D. 当分子间的距离r>10m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解析:选CD.分子间距离为r。时分子力为零,并不是分子间无引力和斥力,A错误;当r>ro时,随着距离的增大,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比引力减小得快,故分子力表现为引 力,B错误.9. 如图为两分子系统的势能Ep与两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r大于ri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B. 当r小于仃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

8、斥力C. 当r等于R时,分子间的作用力为零D 在r由n变到Q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做负功解析:选BC.分子间距等于r。时分子势能最小,即r。二3当r小于n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当r 大于鞋小于耳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当r大于耳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所以A错,B、C正确.在r由ri变到匕的过程中,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力做正功,D错误.10. (20i5银川一中高三模拟)若某种实际气体分子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则一定质量的该气体内能的大小与气体体积和温度的关系是()A. 如果保持其体积不变,温度升高,内能增大B. 如果保持其体积不变,温度升高,内能减少C. 如果保持其温度不变,体积增大,内能增大D. 如果

9、保持其温度不变,体积增大,内能减少解析:选AC.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于一定质量的实际气体,当体积不变,温度升高时,分子势能不变,分子总动能增大,故内能增大.当温度不变,体积增大 时,分子总动能不变,因分子距离在引力范围内增大,分子力做负功,故分子势能增大,内能增大.二、非选择题11. 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为每i OOO mL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油酸 0.6 mL,现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50滴上述溶液,量筒屮的溶液体积增加了i mL ,若把一滴这样的油酸酒精溶液稳定后形成的油膜的形状滴入足够大的盛水的浅盘屮,由于酒精溶于水,油酸在水面展开,如图所示.若每一小方格的边长为25 m

10、m,试问:fI7-(2)由d二S知,结果偏大的原因是 确.V的测量值偏大或 S的测量值偏小,故A、C、D正-2 -11 -10答案:球体 单分子 直径4.4X 101.2X102.7X 10 (2)ACD 12.(2015河南郑州模拟)很多轿车为了改善夜间行驶时的照明问题,在车灯的设计上选择了眾气灯,因为眾气灯灯光的亮度是普通灯灯光亮度的3倍,但是耗电量仅是普通灯的一半,眾气灯使用寿命则是普通灯的5倍,很多车主会选择含有眾气灯的汽车,若氤气充入灯头后的容积V二1.6 L,眾气密度p= 6.0 kg/m 3.已知眾气摩尔质量M二0.131 kg/mol,阿伏 加德罗 常数Na二6X 1023 m

11、ol J试估算:(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1) 灯头屮眾气分子的总个数N;(2) 灯头屮眾气分子间的平均距离.解析:(1)设氤气的物质的量为n,氛气分子的总数N二詁皿4 X 1022个.每个分子所占的空间为Vo二N设分子间平均距离为a, 则有V°= a3,即a = f卜300一5.N答案:(1)4 X 1022(个丿(2)3X10-9m(1)这种估测方法是将每个油酸分子视为模型,让油酸尽可能地在水面上散开,则形成的油膜可视为油膜,这层油膜的厚度可视为油酸分子的 .图屮油酸膜的面积为 m1 2;每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是 m3;根据上述数据,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是m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某同学实验中最终得到的计算结果和大多数同学的比较,数据偏大,对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下列说法中可能正确的是.A .错误地将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直接作为油酸的体积进行计算B .计算油酸膜面积时,错将不完整的方格作为完整方格处理C. 计算油酸膜面积时,只数了完整的方格数D. 水面上擁子粉撒得较多,油酸膜没有充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