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市滨河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说明书_第1页
即墨市滨河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说明书_第2页
即墨市滨河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说明书_第3页
即墨市滨河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说明书_第4页
即墨市滨河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即墨市滨河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说明书即墨市滨河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说明书区位、场地环境与现状条件即墨处于北温带沿海区域,年平均气温12,降雨量750毫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润相济,气候宜人。即墨向为山海形胜之地,物华天宝,文物古迹较多,“形胜为东方冠”。亦是青岛通往全国的陆上“咽喉”,交通便利。即墨滨河公园位于即墨市,东临,西靠,南至,北至。面积亩。作为即墨市的一座滨河公园,是市民休憩和游览的一处优美的公共绿化空间。场地沿Y形河道线性展开。规划设计原则与依据1、规划设计原则(1)坚持“自然和谐,生态优先”的原则,合理开发。(2)坚持“景观与水利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河道的地形地貌,适当改造,

2、因地制宜地布置景点,创造“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3)历史与现代结合,地方性与文化性结合。用现代的园林艺术设计手法和富有地带性的植物景观,表现即墨特有的历史与文化,反映市民特有的生活与风俗。(4)以植物造景为主,充分利用即墨乡土植物及相同气候带的植物资源,营造形态多样,具有丰富季相变化的植物景观和空间。(5)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结合。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功能需求。(6)以服务市民作为规划设计的宗旨。2、规划设计依据1、即墨市滨河公园规划设计招标文件2、即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3、公园设计规范4、城市绿化条例设计要素、构思与定性设计要素历史与文化:即墨之文

3、化溯源,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秦代置县,汉初已成为胶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隋朝建城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 即墨近孔孟之乡,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山水:现有河道类型较为丰富,通过在南岸绿地堆土及小地形,可以处理出较为丰富的山水骨架。植物:富有北温带特色四季分明的乡土植物,如蔷薇科、木兰科、木犀科、松科等科属的植物。设计构思全园以“古城新风沁流芳”作为构思主题。以“自然和谐、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为基础,通过现代的园林设计手法,将“六艺”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即墨本地的历史、居民的日常生活风俗等融合在一起,表现即墨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新时代所特有的自然、风俗与文化特色。公园性质公

4、园定位: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休闲娱乐与观赏文化为一体的,富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及丰富园林艺术景观的市级滨河公园。主要服务对象为周边城市居民。游人量分析一般市、区级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约60M2 ,日周转率为2。CA/AmC公园游人容量(人)A公园总面积(M2)Am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M2)则公园游人容量公园总面积÷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 00000÷60 0000(人)公园日游人容量公园游人容量x日周转系数0000人因此,从理论上分析,改容量为公园的最大的环境容量,可以满足日常任何可能的游园活动。总体布局(一)地形与竖向控制1、充分利用现有河道的地形地貌,坚持生态第一,

5、合理开发,保证河道的防洪泄洪功能。2、于南岸绿地堆土成低丘及小地形,营造丰富的山水骨架。充分利用台阶丰富地形变化,营造丰富的滨水空间。3、于土丘顶部引流成溪,聚水成潭,形成一条蜿蜒曲折,具有溪、涧、潭、滩、泉、池等多种形态的系列水景景观。4、公园西南低丘最高点设玻璃观景塔,为全园最高控制点。(二)功能分区及主要出入口1、 “六艺园”该区位于墨水河河道南岸,宽度较大。利用现有河道堆土成土山及小地形,空间变化丰富,并有多处活动休憩广场空间。通过现代的园林设计手法,将儒家推崇的“六艺”融入空间及景观的设计中。形成了一处将历史、文化、民俗融为一体的山水园林。2、 “滨河散步”该区位于横河东岸及墨水河北

6、岸。以滨水步行为主。多个小广场形成景观节点,散步步道将其贯穿串连,形成连续变化的空间及景观序列。3、 “滨河商业步行街”该区位于横河西岸,紧邻西侧的商业中心。结合服务点布置雕塑、喷泉、台阶、树阵等景观,通过多种植物营造滨河四季植物景观。(三)道路交通规划公园沿河道延伸,宽度较窄。南侧紧邻沥横河街,西侧紧邻滨河街,皆可以有车辆驶入。因此公园的道路皆设计为步行,不考虑车行的要求。主路联系各主次入口及主要景点,并与城市交通相联系。路宽3.53.6m,横坡不宜小于2,纵坡应小于12,超过12应作防滑处理,转弯半径不小于5m。部分地带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次路、支路与主路形成公园内完整的游览网络。次路宽2

7、m,纵坡坡度不宜小于15,小于15的路段应作防滑处理。支路主要为条石、青石等材料修筑的汀步。(四)景点设置与植物景观的营造1、松影花韵合一塔于土山山顶最高处设玻璃景观塔,塔顶为全园的控制点。合一广场及塔平面为圆形,以塔为中心均匀分布四十八个激光地灯,平面为正方形,入夜后形成四棱柱形光柱组,与上古国器玉琮的造型有内在的一致性,以现代空间艺术手法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广场周围以松柏环绕,坡上遍植杜鹃、梅花、海棠、连翘等植物。现代与传统,人工与自然在此融合为一,极富美感,是全园景观点睛之所在。2、五柳笼烟三叠泉位于土山南坡,设溪及叠泉,以古柳作为主要的景观配置植物,

8、与叠泉结合,植物、石、跌落的水景共同组景,如宋词中的“杨柳堆烟”,富于画意。植柳五株,象征五柳先生陶渊明,暗示本景点如田园诗的意境与主题。合和用礼(礼)于河道南岸东端广场设二人见面作揖之雕塑,取自论语·学而中“礼之用,和为贵”,表现中国儒家思想中追求互敬互爱、和谐统一的合和之道。柳腔唱晚(乐)即墨柳腔是一个较古老的地方剧种,一只手锣,一只手鼓,一支竹板,四弦胡琴儿即可伴奏。即墨大鼓亦在即墨民间广为流传。本景点以音乐作为设计构思源泉。于河道交汇处临水设圆形音乐广场,上有拉膜亭。小品结合即墨人耳熟能详的民间乐器进行设计,如鼓形座凳,琴形小石雕等。广场布置泛光照明,亦可成为入夜市民弹唱聚谈

9、的场所。稚童投壶(射)南岸东侧有一圆形的草坪广场,其间有儿童投石入壶的雕塑,将现代儿童的游戏行为与古代儒家六艺中的“射”结合,是一处休息活动的广场空间。莱夷作牧(御)史记中记载,“即墨属青州,为莱夷地,周时属夷国”。可见,即墨先民是以放牧为生。于南岸中部设林荫休息广场,下为木平台及石雕,表现先民放牧的生活场景。石雕形体抽象,尺度亲切,亦可作为座凳供游人休息。真行戏雾(书)西南角有书法石刻喷泉、林荫广场、书法地刻、雾喷等。石刻喷泉成为入口的对景。广场的树阵下可设矮景墙。景墙及铺装上可通过线雕等各种形式表现即墨国宝妙法莲华经、淳化阁法帖等书法和即墨花边等艺术的精髓。于广场周边的台阶、树池等处设雾喷

10、,使广场成为居民聚会、儿童嬉戏的场所。太初嬉水(数)即墨名人,汉代徐万且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写入历法,成为“治太初历第一人”。园中土丘东侧设太初嬉水广场,四周密林环绕。该景点以地形、地刻、卵石、铺装等形式,结合旱喷布置,成为一处表现二十四节气的大地景观艺术。用现代景观艺术表现儒家六艺中“数”的内涵。长台掬月河道南岸中部有木平台、石滩,周遭布置菖蒲、鸢尾、马蹄莲等滨水植物。河面入夜平静如镜,为市民提供了亲水赏月之佳处。芦荻舞秋河道两侧滩涂之上可遍植芦苇,于南岸东侧步道侧旁可结合种植银杏、黄栌、白蜡、鸡爪槭、火炬树等秋色叶树。入秋时节,大片芦苇与树林丰富的叶色如同浸染的水彩画,颇有诗意。桃红柳绿河道

11、北侧现有一排高大的柳树,植桃花与之相配,形成桃红柳绿的春景。该景点东端入口有景墙,中部有地浮雕广场及双亭。地浮雕广场主要表现滨河公园的缩微模型。雪松作为该景点的主要背景。蕉林听雨河道转弯处与“柳腔唱晚”相对有一半圆形的平台,四周以芭蕉、梧桐为主景植物。取民乐中“雨打芭蕉”及宋词中“梧桐更兼细雨,点滴到天明”的意境,为园林中“借声”手法的运用,并与河对岸的“乐”之广场相呼应。竹西佳处位于河道东岸,有临水S形木平台、扇形广场及拉膜连亭,连亭以其东侧竹林为背景,亦是居民早晚聚会、弹唱的佳处。步道闻香竹西佳处南北两侧为步道,步道东侧草坪分三级跌落,挡土矮墙成为长座凳,四周遍植香花植物,如桂花、金银花、

12、丁香等,成为市民散步闻香、休憩静处的绝佳场所。长堤花雨河岸道西岸结合城市商业中心设滨河步道,布置雕塑、喷泉、台阶、树阵等景观,室外服务点、电话亭等设施穿插其中。沿步道植物景观形成四季皆有景,景景皆不同的季相变化。春以玉兰、紫荆为主景;夏以合欢、紫薇为主景;秋以银杏、黄栌为主景;冬以白皮松、水杉为主景。花舟轻渡公园西南角的北岸有步行道,设船形花池,形成沿路的序列景观。(五)园林建筑与小品设计园林建筑及小品以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思想作为设计的基本理念,用现代手法阐述即墨的历史、文化与风俗。建筑材料采用木、石、钢、玻璃等环保型建筑材料及相宜的结构类型。各类小品如雕塑、石刻、置石等力求趣味性、文化性融

13、为一体,尺度亲切、与所属的环境和谐统一,并起到营造气氛、烘托主题的作用。园林景观建筑和管理建筑、服务点的建筑均以一层为主。规划景点建设项目一览表项目名称 规模 备注管理服务建筑景观建筑园林小品园林水景(六)给水及排水规划1、给水规划用水量预测*游人用水。公园游人容量为0000人,用水标准取20升/人,用水量为0000×0.0200 M2/日 *服务用水。临时餐饮点共40座,标准150升/座,用水量6 M2/日; 厕所共10坑位,标准300升/位,用水量3 M2/日; 服务用水共9 M2/日。*浇洒植物及喷洒道路用水10 M2/日。*公园水景补充用水5 M2/日。*未见水量取上述之和的15,水量为000 M2/日。公园最高日用水量为000 M2/日。水源水源主要靠河的水源及雨水汇集。自来水取西侧及西南侧道路市政DN400给水管,东侧小区DN400给水管。2、排水规划污水量取给水量的80(不包括浇洒植物、道路及水景的补充用水),用水量为000 M2/日。公园内的生活污水主要由厕所及服务点产生。采用就近排出的方式,经化粪池预处理后以DN300管道就近接入西侧路及南侧路的市政污水管网。公园内雨水的排水采用自然散水的形式,充分利用现有河道及地形条件,将雨水汇入河中排走。(七)电力规划规划区域以绿地为主,无居住、商业、工业等建筑,主要用电以服务点用电、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