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经济学家要研究大理论框架_第1页
张军:经济学家要研究大理论框架_第2页
张军:经济学家要研究大理论框架_第3页
张军:经济学家要研究大理论框架_第4页
张军:经济学家要研究大理论框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张军:经济学家要研究大理论框架        十月份开始了,中国经济进入了2004年最后一个季度。这一年并不平静,经过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经过了整体经济过热与否的讨论、经过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经过了审计风暴、经过了国企改革路径的争论、面临着升息悬念,摆在今年第四季度面前的又会是什么局面呢?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提出,变革时期,作为对政府的经济政策制订和选择起相当大作用的经济学家,应该花更多的精力研究大的理论框架,而不是就事论事地专注于局部微观层面。无独有偶,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费方域教授在“经济学

2、人上海圆桌会议”上也认为,前些天“郎顾之争”引起的非主流经济学家与主流经济学家对峙,反映出主流经济学理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落伍,比如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主流经济学过于偏重效率。这样的选择,在改革之初是正确的,但随着改革的持续广泛深入,一些不平衡造成的弊端就显露出来了。张军和费方域都倡议,经济学家们集中力量来建立一套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理论框架,为改革进一步深入服务.“黄金周”期间,记者专访了张军教授。张军从宏观调控到央行货币政策,阐述了为何需要新的理论框架提供决策支持。经济周期:宏观经济学理论难给答案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十年的宏观总量大体平衡之后,再度出现以“经济过热”为特征的失衡苗头。这一轮“

3、经济过热”实际上是投资过热。张军说,对于中国经济出现的“过热”表现,国内大多数经济学家是惯用“宏观经济学”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理论框架来做分析的。但是,“宏观经济学”不是回答“为什么”的,而是回答“怎么办”的。根据“宏观经济学”,治理经济过热就需要在总量上紧缩需求。在这个前提下,人们可以对政策的组合方式、出台的时间以及力度等进行讨论和设计。但我们更关心的问题是,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已经25年,为什么它至今还是比较容易出现经济“过热”,为什么还不能摆脱它过去的那种商业周期模式?对此问题,宏观经济学理论就难以给出答案。他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尽管我们在大多数方面已经实现了市场化和放开了产

4、品的价格,可是我们仍然在一些方面继续保留了计划的控制和价格的扭曲。虽然绝大多数生产资料和原材料的价格都先后放开了,但土地和资金依然没有市场化,从而它们的价格也就不真实。虽然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今天的水平,可是土地和资金还依然是那么的廉价。在利润目标已经普遍化的今天,投资的“成本”就这样被扭曲了。土地和资金价格的扭曲是因为这两个稀缺的要素至今仍然是政府所有和控制的。以市场的眼光来衡量,当地方政府还拥有、控制和直接影响这两样东西的时候,它们的投资就没有面临真实的成本约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投资的需求就必然是“超常的”和“过度的”。事实上,在这一轮的投资过热中,房地产开发投资以及与房地产部门直接关联或

5、派生出来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投资最热。房地产和开发区的投资为什么这么热呢?在张军看来,房地产和开发投资需求的增长首先是地方政府依靠土地批租这个手段“人为地”创造出来的。土地的征收和批租成了过度投资需求产生的根本源泉。而这又是因为土地是“便宜货”,它成了政府和企业投资需求最初形成的根源。由于土地极其廉价,在很多地方开发区那里甚至是政府作为“礼物”送给企业投资者的,这就等于投资者还没有投资就赚了大钱,更不用说那些瞄准了看涨的产品和行业的投资了,投资还能不“过度”?中国经济当前的过热现象再次提示并显露出一个原本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在土地、资金以及人民币的定价方面的严重扭曲。由于这些帮助形成过度

6、投资需求的“参数”的真实价格还没有实现市场化,廉价的土地、资金和人民币既是我们能够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显然也是导致我们的经济难以避免“大起大落”的根源。所以,现在需要新的理论工具来分析出现经济周期的根源,找到克服的办法。升息与否:应取决于物价指数预期国庆前后,有关人民币升息的讨论成为热点,虽然央行有关人士明确表示暂不加息,仍无法阻挡人们的期待。张军把主张不升息的学者观点归纳为两类,一类学者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或大户投资者对利率不敏感,升息起不到投资减速的效果,反而会给长期低迷的股市冰上加霜,同时还加重国有企业的财务负担。对这类观点,张军认为,关于我们的企业对利率不敏感的说法即使在微观上局部来

7、说是可能的,但在总量关系上肯定是不成立的,因为利率与投资增长的经验关系在统计上是表现出负相关关系的。所以,“敏感性”在今天的中国经济里面不应该成为我们讨论货币政策的一个“顾虑”。另一类学者认为,是否升息要看物价指数(CPI)是否持续高走。如果CPI确实形成攀升趋势,可以考虑升息的选择。问题是,现在的CPI是否出现环比逐月增长的情况。从统计上看,CPI在6月份已经达到5%,7月份为5.3%。那么,这最近两个月的价格指数的数据是否为升息提供了依据呢?一些经济学家还是认为,依据不够充分,因为现在的CPI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过去的需求因素,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下,现在的CPI的变动模式未必意味着未来的趋势

8、。有的经济学家形象地比喻,CPI反映的是过去的事情,升息影响的是未来的事情,两者不在一个方向上。还有人说,粮价上涨是CPI变动的主要因素,不完全是一个“货币现象”。因此,单就目前的CPI的数据还不能在经济学家内部形成升息的共识。张军赞同这样的看法,升息影响的是未来的事情,CPI反映的是过去的事情。影响未来的政策必须建立在对未来的预期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过去的数据的基础上。对升息与否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未来通货膨胀(即CPI变动)的预期。今年初,当我们的局部投资出现过热时,通货膨胀的预期就开始形成了,钢材、水泥等大量涨价,势头很猛,预示着市场对价格上扬的基本看法。市场上对于未来价格水平

9、上涨的预期就从这个地方逐步形成了。而这正是我们调整利率的好时候,因为升息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未来通货膨胀预期的加速形成和实际的发生。但是,由于我们对投资的过热集中实施了行政手段(政府直接干预)强制投资减速和“叫停”投资活动,打乱了市场上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使得我们今天反而不知道未来数月的宏观形势会是怎么样的,因为政府的调控还要持续多久,会有多大程度的松动等问题变成了未知数。这样一来,本来是根据对未来的预期来作出判断和决定的政府政策,变成了现在要等着过去的数据出台来做判断和决策。这显然不是宏观管理的正常方式。在我看来,如果先动利率,货币政策先行一步,市场的反应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预期因素就更强些,这

10、就会为后来的政策选择赢得空间。作为“亡羊补牢”,现在这个时候也有人主张,随着投资增速的回落,宏观经济开始降温,我们的调控手段应该从行政干预为主转变到市场调节为主,所谓市场调节就是主要调整一些参数,特别是利率。根据这样的观点,现在应该考虑升息了。但如果真的是宏观经济开始降温了(甚至有人担心“硬着陆”),显然就不应该再升息了。真正的问题是,到底今年后半段或更长一些时间我们的经济是继续保持高增长的势头还是在“迫降”中?对于未来,我相信会有更多的经济学家同意这样的看法: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态势已经形成,将持续未来数年,通货膨胀的压力将会持续存在,为了维持宏观的稳定,升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眼下是否要升息,经

11、济学家就很难有一致的看法,因为我们对估计行政调控的影响程度没有多大把握。所以,需要更有力的经济理论来预测未来经济的走向。央行角色:从服务经济到管理货币张军强调了货币工具对调控经济的作用,他认为,央行的角色定位“服务经济”是不全面的,它应该更强有力地运用货币政策。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一国中央银行或者货币当局往往根据通货膨胀的预期来提高利率。这在标准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和欧美国家几乎是常识。今年4月-5月间,当断定经济开始出现过热的时候,我们没有决定提高利率。此后几个月里,中央政府集中实施了针对宏观过热的调控和治理政策,但基本上是靠了道义的劝说、行政的干预和对地方官员的直接管理才让地方投资的轮子慢了下来,至今利率尚没有宣布上调。正因为如此,在这个调控的过程中,相对于“发改委”、“银监会”和“国土资源部”,“央行”的作用总显得比较有限。张军说,宏观的治理总会慢慢过去,问题在于预防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现在到了我们需要对如何形成预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