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_第1页
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_第2页
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3.4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一、地震测线的布置1 地震测线沿地面进行地震勘探的线路,指出炮点、接收点的位置和延伸方向2 布置测线的原则 测线一般布置成正交的网状。 尽量为直线,方便处理和解释。 主测线多于联络测线,更真实地反映构造形态。3 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置要求 区域普查(线路普查)测网稀,线距几十一上百公里。 面积勘查测网稀,线距几一十几公里,如4X8, 4 X 4, 4 X 2( km)X 3( kni)。 构造细测测网密,线距几百米一几公里,如0.2 X0.2, 0.5 X0.5, 1X2, 2二、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1 观测系统的定义观测系统是指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空间

2、位置关系的图件。2 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用水平线表示测线,将激发点标在水平线上;过激发点向两侧作45°的斜线;将接收点投影到过其激发点的45°斜线上。共炮点线共接收点线共反射点线共炮检距线斜线斜线 垂线(覆盖次数)水平线XXX/XXXX/XXXXXX/XXXXXXX/O O 2 O 3 O 4 O 5 O 6 O 7 O 8 O 9 O 10 测线三、反射波法观测系统的基本类型1. 简单连续观测系统例子:单边激发,单边接收,一次覆盖,偏移距为 Q2 间隔连续观测系统例子:单边激发,单边接收,一次覆盖,偏移距不为 024 /7/1 /ZZ /1 / r / Z / Z / /

3、y/气X /Z / Z/ZZ ZZ /Z/ / /Z / /Z / /Z /厶 KXOO2O3O4O5测线P90 图 6.3-29d3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1) 定义地下界面被观测的次数多于一次,例如二次覆盖,三次覆盖,(2) 多次覆盖原理示意图(3) 抽共反射点道集实现多次覆盖例如:单边激发,仪器有24道,每激发一次,炮点和排列一起向前移动2个道间距,即可形成6次覆盖。P91图 6.3-23抽共反射点道集一一生产中放一炮多道接收,并按一定的规律布置排列,等室 内处理时,将能收到同一个点的反射波的道从不同的炮中抽出来, 按炮检距大 小排列起来,叫做抽共反射点道集。(4) 6次覆盖,24道接收的共

4、反射点道集表P92表6.3 1叠加共反射12345678910道号 炮号、点号121222324217181920212223243131415161718192021491011121314151617 55678910111213 612345678971234581M(5)多次覆盖经验公式P90 P91的N与n互换。d NSu =x 2nd 炮间距。 x 道间距。N 仪器的道数。n 覆盖次数。u 炮点距道数。即每放完一炮排列和炮点一起向前移动多少个道间距1S = *2单边激发双边激发QA X d上例:N=24 n=6, S=1, 二=2。2汉64 非纵测线观测系统(一般不用,略)5 三维观测系统(最后介绍)四、折射波观测系统(调到§3.6介绍)重点: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练习:1、地震仪有24道,单边放炮,6次复盖,道间距为25米。炮间距应为多少米?写出第4个共中心点各叠加道的炮号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