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1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2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3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与反思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与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教材第65、66页例1和例2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重难点: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3.理解分数的两种意义。教具准备:圆片。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1.表求什么意思?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2. 7个是 是 个3个是 是 个3. 把6块饼平均分给3人 ,每人得多少块?师:怎样列式?板书:每份数=总数总份数二、

2、教学实施1 学习教材第65 页的例1 。把练习3改成把1块饼平均分给3人 ,每人得多少块?就成课本的例1。(l请学生读题。列式。师:为什么用除法?结果是多少?(2分组操作、讨论、汇报。生1:就是把1 个蛋糕看成单位1 ,把单位1 平均分成三份 ,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1 块的就是块。根据学生答复。板书:1 3 =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1 3 和都表示阴影局部这一块,所以13=2.学习例2 。(1板书例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4人 ,每人得多少块?(2指名读题 ,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板书:3 4师:3 4 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请同学们用圆片分一分。师:根据题意 ,我们可以把什

3、么看作单位1 ? 把3 块月饼看作单位1 。把它平均分成4 份 ,每份是多少 ,你想怎样分?请同学到演示分的过程。学生有两种分法。方法一:可以1 个1 个地分 ,先把1 块月饼平均分成4 份 ,得到4 个,3 块月饼共得到 ,12个 , 平均分给4 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得3个 ,合在一起是块月饼。师根据学生答复板书:3块月饼的就是块。方法二:可以把3 块月饼叠在一起 ,再平均分成4 份 ,拿出其中的一份 ,拼在一起就得到块月饼 ,所以两人分得块。师相应板书:1块月饼的就是块。(3理解。师:块饼表示什么意思?4练习。说说下面分数的两种意义。3. 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l观察讨论。请学生观察 :1

4、 3 = 3 4 =讨论除法和分数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充分讨论后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被除数相当于分子 ,除数相当于分母 ,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用文字表示是:被除数除数=师讲述:分数是一种数 ,除法是一种运算。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与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与反思(2思考。在被除数除数= 这个算式中 ,要注意什么问题?除数不能是零 ,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3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师:如果用字母a 、b 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 ,那么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师依据学生的总结板书:ab = (b0)明确:两个整

5、数相除 ,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反过来 ,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可以 ,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法 ,分母相当于除数。三、总结提高。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你理解了什么?四、稳固练习。1. 78= 37= 145=2.米表示 米的 ,也可以表示5米的 。3.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本组在第8周进行了同课异构活动 ,收获多多。这一内容 ,不是简单的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 ,仔细研读教材与教师用书 ,例1是根据除法的含义 ,列出除法算式 ,根据分数的意义 ,直接说出结果 ,把除法意义与分数联系起来。例2例出算式很容易 ,但得出计算结果 ,理

6、解不容易 ,因此教材安排了一组图 ,让学生通过动手 ,通过操作、分一分、剪一剪、拼一拼 ,理解计算结果。前几天学习的分数都表示谁占谁的几分之几即分率 ,可今天求的却是具体数量。教学例2时 ,虽然运用学具让所有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索 ,但仍旧感觉推进艰难。学生困惑点主要在以下两方面:1、为什么把3块月饼看作单位1 ,平均分成4份 ,取其中1份不是?2、通过操作 ,结果明明是将单位1平均分成12块 ,取出其中的3块 ,为什么不能用 块表示呢?针对上述两个问题 ,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策略:1.复习环节巧铺垫。在复习导入中增加一道填空的练习。3个是 , 是 个。2.审题过程藏玄机。在教学例2请学

7、生读题后 ,首先请学生思考3块月饼4人平均分 ,每人能得到一整块月饼吗?然后用语言暗示每人分不到一块月饼 ,那到底能分得一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 ,实际动手分一分 ,看看分得多少块?有了每人分不到一块月饼的提示 ,又有了到底能分得一块月饼的几分之几的暗示 ,学生探索的落脚点定位到了以一块月饼为单位1 ,且初步理解了问题是求数量块而非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通过上述改良措施 ,学生理解相对容易一些。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

8、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那么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那么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 ,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 ,“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 ,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

9、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 ,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 ,何至于此?等等 ,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 ,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 ,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 ,“先生之根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 ,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 ,首见于?礼记?曲礼? ,有“从于先生 ,不越礼而与人言 ,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 ,与教师、老师之意根本一致。教学3块的和1块的时。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 ,要求学生通过画一画、涂一涂 ,拼一拼 ,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实际都是1块的。“师之概念 ,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那么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 ,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 ,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 ,有“荀卿最为老师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