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设计施工详图阶段经验介绍_第1页
水工设计施工详图阶段经验介绍_第2页
水工设计施工详图阶段经验介绍_第3页
水工设计施工详图阶段经验介绍_第4页
水工设计施工详图阶段经验介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水工设计施工详图阶段常见错误、多发错误?培训教材1布置图1.1工作内容:1.1.1平面图:水工建筑物的布置、控制点、轴线、方位角、主要控制性桩号、建筑物名称、主要名称、建筑物斜面或边坡开挖坡度,总工程量表、枢纽工程特性表、重要控制点坐标表。1.1.2上、下游立视图:建筑物轴线如为曲线、折线时应该展示图。上游立视图应同时示出底开挖线、地基的地质符号和风化线、地下水位线、地基透水率线。泄洪孔口及闸门的布置、进水口的孔口及闸门的布置,其它建筑物、坝顶门机布置等。1.1.3下游立视图:应表示泄洪建筑物下游消能、泄槽等轮廓,当有下游帷幕时的下游帷幕线、其轴线处的地基岩石风化线、透水平线、地下水位线。1.

2、1.4剖面图:应表示各部位剖面轮廓、泄洪建筑物过水面轮廓、基础处理的帷幕、固结排水布置、坝体分区、轮廓布置等。1.2应特别注意的问题:1.2.1水工布置平面图一般以水流方向向下或由左向右布置、剖面图也一般以左方为上游面。1.2.2注意图线的应用,轮廓线为b=0.60.8mm,不能太细,粗、中、细线按标准选择使用。1.2.3坐标网格,经常出现X,Y倒置或同一线上坐标值不一样。此外一个平面图应至少有3个标准坐标框架,尽量布置在图角醒目的位置上,否则难以找到。1.2.4图例应得当。1.2.5应熟悉若干相似工程的布置图表示方法,特别是泄水建筑物的泄槽、分缝、消力池(或消力戽)、护坦的设置。船闸(升船机

3、)的设置和建筑物的结构。2钢筋图2.1工作内容:2.1.1应熟悉体形,先将本图范围体形熟悉好,大致确定需要表示的剖面,安排好位置,顺序,安排剖面时应当考虑钢筋施工的顺序,所以平切剖面一般自底向上安排,立切剖面则应按一个顺序来表示。2.1.2考虑钢筋的布设,最好先把主要力筋布置好,然后再布设附属的箍筋、分布筋、加强筋、构造筋等。(指编号顺序)2.1.3大面积布设的钢筋不要在图面上布满,以免使图面臃肿。2.1.4钢筋的布置要按结构构造规定,大家都应该抓空余时间熟悉起来。2.1.5现在钢筋的布置一般不再考虑截断和渎长的位置,分层分块的影响,可以直通,但在技术要求上应该要求钢筋接头应错开40d。2.1

4、.6钢筋布置应首先分清受力钢筋受力方向和受力特性。2.1.6.1单向板:短方向是受力主筋的布置方向。2.1.6.2双向板:在短方向应是主受力方向,短向配筋应高于长方向的次受力方向。2.1.6.3井环形结构:平面环向为主受力钢筋配置方向。2.1.6.4圆形板:应环、径向配筋。2.1.6.5应注意框架封闭结构的负弯矩配筋、牛腿的受力配筋。2.1.7重型受力的大主梁应充分注意抗剪弯起钢筋的配置、抗扭箍筋和抗扭纵向钢筋的配置,因为通常这些梁会承受偏载、扭矩,所以很多时候腰筋不只是构造筋,而是受力钢筋。2.2常见错误举例2.2.1剖面少时易遗漏钢筋型号。2.2.2忽略构造配筋。2.2.2.1较高梁腰筋的

5、配置。2.2.2.2支座宽度较小梁的纵向受力筋的锚固长度。2.2.2.3负弯矩在跨中和可转角、直角梁拴出的构造。2.2.2.4原壁孔洞加强钢筋的中间配筋。2.2.2.5机电特殊要求钢筋绝缘的钢筋构造加强。2.2.2.6局部受压钢筋和吊筋。2.2.3钢筋的弯折。2.2.4箍筋形式、柱的箍筋。2.2.5预埋件的配筋。2.2.6吊环吊钩、暗梁。3、体形图3.1工作内容3.1.1重视提醒尺寸。3.1.2预埋件。3.1.3详图及二期混凝土。3.1.4止水系统。3.1.5增设索引图。3.2常见错误3.2.1关于剖视图与剖面图。3.2.2重要尺寸的重复标注,大尺寸与分尺寸的重复标注。3.2.3重视标注平切图

6、的高程和立剖面的桩号。3.2.4重视本幅图的布图,详图尽量布置所在本图中。3.2.5注意剖视方向。4、构造详图4.1工作内容4.1.1详图编号。4.1.2详图尺寸。4.1.3钢结构的节点详图、支座、焊接标注。4.1.4钢结构的单线图、各平面图。4.1.5构件材料及图例。4.1.6公益性标注。4.2常见错误4.2.1构造要仔细考虑施工做法顺序和可能性。4.2.2选用材料。4.2.3注意必要的强度。4.2.4交接处的尺寸。4.2.5图面的美观视图对齐。5、开挖支护图5.1支护参数类型尽量归类、少型。5.2尽量用标书中的类型。5.3注意结构面处理方案。6、艺术和质量1.关于箱、筏基础底板挑板的阳角问

7、题: (1).阳角面积在整个基础底面积中所占比例极小,干脆砍了。可砍成直角或斜角。 (2).如果底板钢筋双向双排,且在悬挑部分不变,阳角不必加辐射筋,谁见过独立基础加辐射筋的?当然加了也无坏处。 (3).如果甲方及老板不是太可恶的话,可将悬挑板的单向板的分布钢筋改为直径12的,别小看这一改,一个工程省个3、2万不成问题。 2.关于箱、筏基础底板的挑板问题: (1).从结构角度来讲,如果能出挑板,能调匀边跨底板钢筋,特别是当底板钢筋通长布置时,不会因边跨钢筋而加大整个底板的通长筋,较节约。 (2).出挑板后,能降低基底附加应力,当基础形式处在天然地基和其他人工地基的坎上时,加挑板就可能采用天然地

8、基。必要时可加较大跨度的周圈窗井。 (3).能降低整体沉降,当荷载偏心时,在特定部位设挑板,还可调整沉降差和整体倾斜。 (4).窗井部位可以认为是挑板上砌墙,不宜再出长挑板。虽然在计算时此处板并不应按挑板计算。当然此问题并不绝对,当有数层地下室,窗井横隔墙较密,且横隔墙能与内部墙体连通时,可灵活考虑。 (5).当地下水位很高,出基础挑板,有利于解决抗浮问题。 (6).从建筑角度讲,取消挑板,可方便柔性防水做法。当为多层建筑时,结构也可谦让一下建筑。 3.关于箍筋在梁配筋中的比例问题(约1020%): 例如一8米跨梁,截面为400X600,配筋:上6根25,截断1/3,下5根25,箍筋:8100

9、/200(4),1000范围内加密。纵筋总量:3.85*9*8=281kg,箍筋:0.395*3.5*50=69,箍筋/纵筋=1/4, 如果双肢箍仅为1/8,箍筋相对纵筋来讲所占比例较小,故不必在箍筋上抠门。且不说要强剪弱弯。已经是构造配箍除外。 4.关于梁、板的计算跨度: 一般的手册或教科书上所讲的计算跨度,如净跨的1.1倍等,这些规定和概念仅适用于常规的结构设计,在应用日广的宽扁梁中是不合适的。梁板结构,简单点讲,可认为是在梁的中心线上有一刚性支座,取消梁的概念,将梁板统一认为是一变截面板。在扁梁结构中,梁高比板厚大不了多少时,应将计算长度取至梁中心,选梁中心处的弯距和梁厚,及梁边弯距和板

10、厚配筋,取二者大值配筋。(借用台阶式独立基础变截面处的概念)柱子也可认为是超大截面梁,所以梁配筋时应取柱边弯距。削峰是正常的,不削峰才有问题。 5.纵筋搭接长度为若干倍钢筋直径d,一般情况下,d取钢筋直径的较小值,这是有个前提,即大直径钢筋强度并未充分利用。否则应取钢筋直径的较大值。如框架结构顶层的柱子纵筋有时比下层大,d应取较大的钢筋直径,甚至纵筋应向下延伸一层。其实,两根钢筋放一起,用铁丝捆一下,能起多大用,还消弱了钢筋与混凝土的握裹力。所以,钢筋如有可能尽量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 6.钢筋锚固长度为若干倍钢筋直径d,这是在钢筋强度被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的要求,在钢筋强度未被充分利用时,如梁上小

11、挑沿纵筋,剪力墙的水平筋端部等,锚固长度可折减。如剪力墙的水平筋端部仅要求有10d的直钩即可。 7.柱子造价在框架结构中是很小的,而在抗震时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经实验,考虑空间作用时,柱子纵筋加大至计算值的2.5倍左右才可保证塑性铰不出现在柱子上。可不按计算配筋,大幅度增加纵筋,同时增大箍筋。 8.抗震缝应加大,经统计,按规范要求设的防震缝在地震时有40%发生了碰撞。故应增大抗震缝间距。 9.锚固?搭接?:例如,中柱节点处,框架梁下纵筋锚入柱内LAE,其搭接长度:2*LAE-柱宽,如钢筋直径25,LAE=40D,柱宽500,2*25*40-500=1500,既其搭接长度,已经达到了1500,远

12、大于1.2*LAE=1200。而柱变断面,如上下柱断面相差50,上柱锚入下柱40D,此处按锚固还时搭接? 10. 关于回弹再压缩: 基坑开挖时,摩擦角范围内的坑边的基底土受到约束,不反弹,坑中心的地基土反弹,回弹以弹性为主,回弹部分被人工清除。当基础较小,坑底受到很大约束,如独立基础,回弹可以忽略,在计算沉降时,应按基底附加应力计算。当基坑很大时,相对受到较小约束,如箱基,计算沉降时应按基底压力计算,被坑边土约束的部分当做安全储备,这也是计算沉降大于实际沉降的原因之一。 11. 柱下条基一般认为在刚度较大,柱子轴力和跨度相差不大时,可按倒楼盖计算。实际大部分都可以按倒楼盖计算。即采用修正倒楼盖

13、。先按平均反力计算连续梁,然后将求得的支座反力与稍做点评,有时间再补.(1).阳角面积在整个基础底面积中所占比例极小,干脆砍了。可砍成直角或斜角。目的是减小角部应力集中,一般都应这样做,切斜角.(1).从结构角度来讲,如果能出挑板,能调匀边跨底板钢筋,特别是当底板钢筋通长布置时,不会因边跨钢筋而加大整个底板的通长筋,较节约。 由于刚度原因,一般悬挑不要太大,规范上有要求;作者是一相情愿.5.纵筋搭接长度为若干倍钢筋直径d,一般情况下,d取钢筋直径的较小值,这是有个前提,即大直径钢筋强度并未充分利用。否则应取钢筋直径的较大值。如框架结构顶层的柱子纵筋有时比下层大,d应取较大的钢筋直径,甚至纵筋应

14、向下延伸一层。搭接时自然大直径筋未完全发挥作用,否则搭接部位有问题.所举顶层柱的例子不能说明问题,顶层柱配筋大是因为顶层边柱负弯矩大,但传到柱底弯矩不足1/2,说向下伸一层是开玩笑了.7.柱子造价在框架结构中是很小的,而在抗震时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经实验,考虑空间作用时,柱子纵筋加大至计算值的2.5倍左右才可保证塑性铰不出现在柱子上。可不按计算配筋,大幅度增加纵筋,同时增大箍筋。 呵呵,看了两篇文章就这样,误导;致业主的钱和国家规范不顾.附加箍筋可认为是:主梁箍筋在次梁截面范围无法加箍筋或箍筋短缺,在次梁两侧补上,象板上洞口附加筋错误.概念不清.总的原则,当主梁上次梁开裂后,从次梁的受压区顶至

15、主梁底的截面高度的混凝土加箍筋能承受次梁产生的剪力时,主梁可不加附加筋.呵呵,那里来的原则,错误;看看尼尔森的混凝土结构,可能会清楚原理.错误还有不少,大家可以指正.其实,两根钢筋放一起,用铁丝捆一下,能起多大用,还消弱了钢筋与混凝土的握裹力铁丝是为固定,避免振捣时散开,作者不知道吗?8.抗震缝应加大,经统计,按规范要求设的防震缝在地震时有40%发生了碰撞。故应增大抗震缝间距。不要光考虑结构.缝大建筑不好处理,外观也受影响.按规范即可,高层中可考虑加抗撞墙.14. 现浇板一般应做成双向板。其一,双向板的支承边多.有三点:(1)抗震好无从谈起(2)由于预埋管线,板厚一般最小110,单向板可作到4

16、500跨.(3)如设交叉梁,则集中力作用在梁跨中,则增大梁弯矩.因此作者考虑很不全面,实际设计应根据具体情况做布置.16. 一般认为,板的上筋直径为8以上时,可防止施工时踩弯,而现场经验看,只有螺纹12以上的才能保证。 设计中无须考虑.浇混凝土前要重新调整钢筋.按作者说可费大了.19. 当建筑大多数房间较小,而仅一两处房间较大时,如按大房间确定基础板厚会造成浪费,而按小房间确定则造成配筋困难,当承载力能满足要求时,可在大房间中部垫聚苯卸载,按小房间确定基础板厚。 错误的做法.聚苯板承载力和压缩值应由实验确定,这样做不但削弱基础刚度,更是人为造成地基土的不均匀.办法有:加厚大开间板厚或者设梁分割

17、."一般的手册或教科书上所讲的计算跨度,如净跨的1.1倍等,这些规定和概念仅适用于常规的结构设计,在应用日广的宽扁梁中是不合适的。梁板结构,简单点讲,可认为是在梁的中心线上有一刚性支座,取消梁的概念,将梁板统一认为是一变截面板。在扁梁结构中,梁高比板厚大不了多少时,应将计算长度取至梁中心,选梁中心处的弯距和梁厚,及梁边弯距和板厚配筋,取二者大值配筋."如按变截面板,则计算复杂,弯矩计算没几个人算的清,可对照无梁楼盖要分跨中板带柱上板带.事实上,宽扁梁必须要保证刚度条件,也就是说板计算可按常规;计算跨度我认为取净跨的1.15倍即可.当然最经济的是按塑性计算.如按作者所说看似有

18、理,实则概念混乱."9.锚固?搭接?:例如,中柱节点处,框架梁下纵筋锚入柱内LAE,其搭接长度:2*LAE-柱宽,如钢筋直径25,LAE=40D,柱宽500,2*25*40-500=1500,既其搭接长度,已经达到了1500,远大于1.2*LAE=1200。而柱变断面,如上下柱断面相差50,上柱锚入下柱40D,此处按锚固还时搭接? "前者是锚固,是防止水平力下弯矩变号,而此时柱两端梁受拉部分正好一上一下,画一下弯距图就很明白了.后者可视为搭接,现在要求伸下1.5LA."基坑开挖时,摩擦角范围内的坑边的基底土受到约束,不反弹,坑中心的地基土反弹,回弹以弹性为主,回弹

19、部分被人工清除。当基础较小,坑底受到很大约束,如独立基础,回弹可以忽略,在计算沉降时,应按基底附加应力计算。当基坑很大时,相对受到较小约束,如箱基,计算沉降时应按基底压力计算,被坑边土约束的部分当做安全储备,这也是计算沉降大于实际沉降的原因之一。 "准确的计算箱基等大开挖的沉降要分两部分,即回弹压缩量和正常附加应力压缩值.作者所说方法缺乏理论支持。第二章 工作方法篇(战略层面)作为项目负责人,必须作好三件事情(每个都跟画图息息相关):把握设计思路、控制图纸深度、明确工序分工。如果您是画图崽,碰到了一个疑似神仙大师的项目负责人(方案不做只吹,临汇报前一天通通搞定),那就有的你改的了。比

20、方说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控规,象这种情况不要花太多时间在后期photo身上,因为有的你改的。应当以完成cad总平面为第一要务,总平面要充分体现老板的疑似天柴的设计思想,与老板多多交流cad的总平面,得到充分肯定后,大家以此为基础分开绘制相应图纸。项目进行到每个阶段都对应不同的图纸深度要求。假如分为三个阶段:初步方案-初稿-会审稿,画图前我们会大致估计一下要出哪些图纸,不到会审稿我一般不出photo(哈哈,让甲方有一个渐入佳境的感觉,哇,您们的图纸越来越漂漂啦)。初步方案我只出现状、分析图和总平面,初稿基本都有,但都是cad的,而且不带分图则。会审稿就用photo处理一下,带上花花稍稍的一些东西和分

21、图则,ok啦。在大家充分了解总体设计思路的前提下,画道路和总平面的人的水准基本决定了整个项目的进度和计算机绘制图纸的质量。项目改动最多的也是道路和总平面。因此,我们首先有如下的准备工作:由道路或总平面(一般是我,因为我经常被项目负责人疑似很NB)制定标准文件(很厉害的标准文件哦):1、符合A3或A1长宽比的统一的图框,图框文件中必须命名好字体样式(text style)和标注样式(dim style),强烈建议所有字体只用宋体,标题黑体!免得别人看见问号,为交流和打印增添麻烦。2、统一割好的地形图,251号颜色。3、严密的分层体系!友人认为多此一举,我认为这是最关键最重要的最难的!无数次我的大

22、好青春被别人混乱分层的cad和psd文件所白白消耗,无数次我整理着毫无规律的电子文件。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了,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尝试:autocad(R14)没有什么图纸能够复杂过总平面,下面我以控规总平面为例:大致思路:第一规则:cad的分层顺序以数字开头第一队,以字母开头的第二队,以汉字开头的按汉语拼音排序第三队。第二规则:图纸里的东西包括以下内容:字、标注、图框、河流及山体及用地的色块填充以及他们的线框,道路边线、中心线、规划界限行政边界或其他界限、分析性边界、色块,必须的不能删掉但可以冻住的辅助性线条。他们必须根据各自用途大致分布在相近的命名区域,名字必须容易选择(比方说二类工业用地

23、我用M2,先把鼠标指向长长的复杂的层列表,键盘输入m就到啦M区了!)第三规则:层的命名规则要简单,明了,方便不同专业的人。大家都能够迅速理解,绝对不会误解。利用以上规则,我设想了以下的命名方式:a、0层不允许放任何东西,是做块用的!b、有关要求大家一定优先看到的特殊的东西,比如地形图,在前面加0,保证这些层在层列表的最上方。dwg的地形图名字叫做0map,假如是外部引用的栅格图象,可以叫做0image。然后在0map层上插地形,在0image层上外部引用图象。统一的图框也可以叫“0图框”。c、不同性质用地的填充以规范规定的英文名字开头。填充时一定要勾上Associative,一定要带线框(就是

24、在hatch时点一下advanced-勾中retain boundaries),这样计算面积和修改就好改了。有人把边界和填充分层,徒增大量层,没必要。用过滤器(filter,简写是fi)最后可以一下把填充和填充的线框轻易的分开,而且画图又不是每天算面积。比方说:行政办公用地层叫做"C1行政",商业金融业用地层叫做“C2商业”,消防站用地层叫做"U9消防站",公共停车场层叫做“S31停车场”。一般到分类标准的小类绰绰有余了,可以严格的把用地性质分清楚。本来我以前不带中文的,叫做“C1,C2”后来为了方便其他同事,加了简短的中文屁股。这样C类(公共服务设施)

25、一看就是在一起,U类(市政基础设施)一看也在一串(U1,U21,U3)爽啊,选择、开关层灯泡、修改都很方便,不会有遗漏,也不会有多余的东西干扰你!d、道路边线(红线)、道路中心线本来作为不是用地的东西,一定要单独排出来,不允许和用地混杂在一起。关键是从专业道路部门拿来的电子文件往往都是命名为“Rb”(Road boundaries)“Rc”(Road center),哎,我的能量有限,没有办法控制所有的技术部门,只好照搬不动啦!妥协的弊端就是他们会混在居住用地里面(一类住宅用地是R11)。本来我想把他们归入“线类”,一定要用"X"打头。e、线类用“X”打头,因为根据国家规范

26、,用地代号最大的到仓储用地“W”,为了有序的编排不同的图纸元素,线(谐音X)的东西排在一起,肯定都在以0打头的地形图和以各自用地代号的用地后面。用地的分隔线我就用层名“X分隔”,规划界限我就叫“X规划界限”,县界我就叫“X县界”,就f、最后是字、标注,我在前面加谐音“Z”,路名我叫“Z路名”,镇名我叫“Z镇名”,标注我叫“Z标注”以上溢洪道的设计溢洪道的设计和布置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水库的安全,而且关系到整个工程造价。土石坝一般中小型溢洪道,约占水库枢纽工程造价的2530%及劳动力的25%,故溢洪道合理的布局和选型,在水库工程设计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1常见问题1.1溢洪道是洪水期间保证

27、水库安全的重要设施,中小型水库由于受工程造价的限制,其设计采用的洪水标准往往偏低、选用洪水数据(洪峰、洪量)偏小,因而必然带来溢洪道设计尺寸偏小,再加上周边岩体风化坍落,往往造成泄流能力不足,因而不能保证安全泄洪。1.2在布置上,某些工程设计的溢洪道其进出口段离坝身太近,坝肩与溢洪道之间仅有单薄的山脊相隔。进口段如未进行有效的护砌,泄洪时一旦发生冲蚀现象,将危及坝肩安全,有些设计的陡槽末端与坝脚紧贴,如果发生横流冲刷,更易危及坝脚安全,因此这二种情况均对大坝的运行安全十分不利。1.3溢洪道设计的平面弯道半径过大和收缩过剧,对泄流十分不利。特别在溢洪道陡坡段布置有弯道时,由于弯道流态、流势剧烈变

28、化,导致二岸产生了水面差,这时凹岸水面壅高,并在下游衔接的平直段内产生折冲水流,大大影响了泄流能力和消能效果。另外陡坡段或缓流段的过剧收缩,也会发生显著的壅水和流态变化,并对溢洪道衬砌造成冲击,如砌护过高会增加投资,砌护过低了又不安全。1.4溢洪道纵横剖面及平面布置设计不当,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陡坡设计比降过陡。部分溢洪道布置在非岩性山坡上,其底部未做有效的反滤衬砌,致使渗水后易产生滑坡;结构上也不稳定。在横断面设计中,有些工程对两侧山坡开挖坡度注意不够,有的过陡,加上衬砌厚度偏薄,不能满足抗滑抗倾稳定,也易造成坍方和滑坡;平面布置上,存在着上下游断面连接不配套,形成“瓶颈”现象,从而影响了泄洪能

29、力;此外溢洪道末端与河道衔接部分注意不够,导致有的末端高出河床很多,有的末端未做砌护处理,常造成严重冲刷,并向上延伸,直至整个建筑物破坏。1.5现有水力设计方法尚不够完善,如溢洪道进口布置有引洪平流段的情况下,由于水力计算中忽略了平流段时进口水位的壅高(即水头损失)。而实际壅高有时较大,不可忽视。有些设计对溢洪道的消能工的设计考虑不够充分,或者型式选择不当,导致消力墙长度和深度均不能满足需要,消能不够充分,致使下游河段发生严重冲刷。另在侧槽式溢洪道设计中,过去大多采用“扎马林法”进行计算。经多年实践及水工模型试验证明:使用该法计算所确定的水面坡降偏小,导致侧槽深度不够,流量系数减小,使侧堰局部

30、呈现淹没出流,其实际泄洪流量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泄量,因而对工程是不安全的。1.6有些工程在结构设计中对泄洪的特点和基础特性考虑不周,溢洪道下泄的高速水流具有很强的冲出力、由于急流的掺气和脉动现象十分显著常会产生剧烈的震动;有些溢洪道采用低标号的浆砌石或砼砌护,且砌护厚度与边坡砌护高度都不能适应结构稳定要求,因而不能抵御高流速的冲刷;有些非岩基上的溢洪道设计时,底部几乎没有反滤排水设备,极易发生塌滑;有些大面积圬工砼衬砌由于未设伸缩沉陷缝,致使溢洪道衬砌发生一些裂缝,总之这些都使工程安全受至影响。2设计对策溢洪道设计中掌握的基本资料是否充分与完善,选用的设计标准是否恰当,均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安全

31、及经济,现就有关问题谈一些看法:2.1规划布局溢洪道工程的规划布局应尽量利用有利地形地貌,即要经济合理又要保证安全。如大坝附近有天然山坳可以布设溢洪道则最为理想,如主坝口子狭窄无法布置正堰则可考虑选择侧槽式溢洪道。其规划布置的主要原则是:基础坚硬均一,线路短,无弯道,出口远离坝体;工程严禁布置在滑坡或崩塌体地上。溢洪道通常有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引流段(近口段)、控制段(堰流段)、泄流段(陡坡、急流段)及消能工。2.1.1引流段(近口段)为引流平顺其进口形状最好做成喇叭口,为减小损失其长度不宜过长。如因地形所限必须在该段内设置弯道时,则应使弯曲段尽量平缓外、还应使弯道与下游衔接段和出口段尽量远离坝

32、脚,以免冲刷坝脚。引流段截面一般选用梯形或矩形,当流速12米/秒时一般可不砌护,但与坝端邻近和紧接控制建筑物的范围内应砌护一定长度,同时在弯道二侧的凹岸亦应砌护,如为坚硬的岩基则可不考虑。2.1.2控制段(堰流段)为使泄流均匀,可使近口水流垂直于控制段建筑物;根据地形条件和泄流需要必需设置宽顶堰或实用断面堰,堰宽度可按允许单宽流量选定,岩基上单宽流量为4070m3/s,非岩基上为2040m3/s,土基上为20m3/s。除近口段设有引流段外,一般应使堰顶宽度3h堰(h堰为堰上水头,单位m);为使水流平顺,堰口与其上游引流段可采用渐变段连接,其收缩角以12度左右为宜。如堰体较宽则应在其横向设置温度

33、缝与沉陷缝,其间距可按1015m布设。2.1.3泄流段(陡坡、急流段)该段平面均采用直线布置,并尽量避免弯道和设置扭坡顺引流态的急骤变化甚至产生负压;其纵断面设计应因地制宜地根据地形、地质而选用缓坡、陡坡或多级跃水等多种形式;陡坡段应采用均一比降;由于泄水段流速很高,故应尽量布置在岩基上,如为非岩基则该段衬砌厚度应按允许流速与地质条件选择进行设计,一般浆砌石用0.51.0m,砼0.20.5m,钢筋砼0.150.3m(砼与钢筋砼基部还应设0.305m厚的浆砌石底砌护),其坡度一般以1/2.5为宜。新鲜岩基上的泄水道,可不砌护;如为松软风化岩石仍须用0.30.5m的浆砌石或0.2m厚的砼作砌护,并

34、加设锚固筋;如需大面积砼衬砌则应按地质情况,结合温度变化布置伸缩缝和沉陷缝,两侧边坡可仅设横缝,底部则应设纵横缝,间距一般为812m,同时在衬砌底部需敷设排水的反滤料;考虑高速水流掺气的特点,边坡的砌护高度应有适当超高。2.1.4消能工在泄水段末端需设置消能工,其具体选择型式可根据地形、地质和水力条件的要求而定,采用多级跃水或溢洪道末端的跃流段应使其泄流方向远离坝脚100150m。对于非岩基上一般均采用底流消能,并在末端设置消力池。如泄流量不大,亦可考虑消力槛形式;如为远驱式水跃,由于极易造成冲刷,此时可考虑采用差动式消力槛形式;在岩基上,如溢洪道尾端有较陡边坎时,采用挑射消能较为有利(但需考

35、虑高空扩散气流及下游冲刷对周围影响),由于这种形式可省去消力池、护坦与海漫等工程,由于其工程量小、造价低,因而常被采用。根据工程实践鼻坎形式以矩形差动式最好,但鼻坎以上陡坡最好做成矩形断面,千万不可作成梯形断面以免需用扭坡与鼻坎衔接。2.1.5侧槽段(指侧堰深槽式溢洪道)该段布置应垂直于来水流向,其长度可根据等高线向上游延伸,水流特点是侧向进流,纵向泄流。侧堰与深槽连接的渐变过渡段,其收缩角应控制在12°左右,其长度一般为槽内水深的35倍,其主要作用是避免槽内波动和横向旋滚的水流直接进入陡坡段。2.2水利计算为使水力计算与工程特性相一致,故正确选用计算公式十分重要。2.2.1引流段的

36、水力计算:可采取自下游控制断面向上游反推求水面曲线的方法进行(如查尔诺门斯基方法),引流段进口处端须先计算水位壅高,才能求得泄洪时的正确库水位。2.2.2控制段的汇流计算:可根据“溢流堰水力计算设计规范”建议的方法计算,同时正确选用流量系数时并使其与选用的堰型相一致。2.2.3泄流段陡槽水力计算:推求陡槽段水面曲线的方法较多,如陡槽底宽固定不变时,可采用B型降水曲线或用查尔诺门斯基方法计算;对底宽渐变的陡槽段则可用查氏方法分段详算。2.2.4消能设施的水力计算:采取底流式消能可以采用A·C:巴什基洛娃图表计算。由于巴氏对各种消能设备的计算方法与步骤均较明确、详细,计算省时又能保证精度;但是我们在选定消能设施的尺寸时应该留有余地,对于一些重要的中型水库其水力计算成果还应通过模型试验加以验证;至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