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人员安全生产教育重点知识内容_第1页
三类人员安全生产教育重点知识内容_第2页
三类人员安全生产教育重点知识内容_第3页
三类人员安全生产教育重点知识内容_第4页
三类人员安全生产教育重点知识内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类人员安全生产教育重点知识内容第一章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原则第一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概述安全,按系统安全工程观点,是指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危险的伤害。安全生产,是指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重人身安全及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安全生产管理是指针对人们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策划、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及机械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是减少和控制危害、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

2、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及其他损失。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指确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方针及实施安全生产方针的全部职能及工作内容,并对其工作效果进行评价和改进的一系列工作。它包含了建设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管理活动,即通过对生产要素过程控制,使生产要素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得以减少或控制,达到消除和控制事故、实现安全管理的目标。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控制是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一部分,是致力于实现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生产要求的一系列相关活动。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控制是在明确的安全目标条件下,通过行动方案和资源配置的计划、实施、检查和监督来实现预期的安全目标的过程。建设工程施工安

3、全管理的监管主体按实施主体不同,可分为内部监管主体和外部监管主体。内部监管主体是指直接从事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生产职能的活动者,主要包括:(1)勘察、设计单位的施工安全管理。(2)施工单位的施工安全管理。(3)其他参及单位的施工安全管理;外部监管主体是指对他人施工安全生产能力和效果的监管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2)工程监理单位的施工安全监理。(3)保险公司的施工安全管理。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1、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2、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的特点:1、产品的固定性导致作业环境局限性;2、露天作业导

4、致作业条件恶劣性;3、体积庞大带来了施工作业高空性;4、流动性大、工人整体素质低带来了安全管理难度性;5、手工操作多、体力消耗大、强度高带来了个体劳动保护艰巨性;6、产品多样性、施工工艺多变性要求安全技术及管理措施的保证性;7、施工场地窄小带来了多工种立体交叉性;8、拆除工程潜在危险带来作业的不安全性。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的上述特点决定了施工生产的不安全隐患多存在于高处作业、交叉作业、垂直运输、个体劳动保护以及使用电气工具上,伤亡事故也多发生在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坍塌及拆除工程倒塌等方面。建设工程安全责任体系:1、建设单位的安全责任主导地位;2、勘察设计单位的安全责任

5、;3、工程监理单位的安全责任;4、施工单位的安全责任核心地位;5、其他参及单位的安全责任第二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方针及原则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工作格局: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及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第一”是原则和目标,“预防为主”是手段和途径,“综合治理”是一种新的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安全第一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统帅和灵魂;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第一的根本途径;综合治理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手段和方法。安全及生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一个整体。生茶必须安全,

6、安全促进生产,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安全生产原则:(1)管生产必须管安全(2)安全具有否决权(3)职业安全卫生“三同时”的原则。即职业安全卫生技术措施及设施应及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4)事故处理“四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职工群众没受到教育不放过;安全隐患没有整改预防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不处理不放过。安全生产要处理好的五种关系:1、安全及危险的并存。2、安全及生产的统一。3、安全及质量的同步。4、安全及速度的互促。5、安全及效益的兼顾安全及生产要坚持的六项原则:1、坚持管生产同时管安全原则。2、坚持目标管理原则。3、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4、坚持

7、全面动态管理原则。5、坚持全过程控制原则。6、坚持持续改进原则。第三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政府监督管理政府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综合性的特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1、三类人员(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考核任职制度。2、依法批准开工报告的建设工程和拆除工程备案制度。3、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4、施工起重机械使用登记制度。5、政府安全监督检查制度。6、危及施工安全工艺、设备、材料淘汰制度。7、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制度。8、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9、施工许可证制度、10、施工企业资质管理制度。11、意外伤害保险制度

8、。12、群防群治制度第四节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状况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主要是: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建筑法于1997年11月1日正式颁布,1998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安全生产法于2002年6月29日正式颁布,2002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于2003年11月24日公布,2004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于2004年1月7日公布,2004年1月13日起施行当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1、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可操作性差,带来政府监管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未能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督管理机制。2、从业人员整体素

9、质低、安全技术及管理滞后,给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带来挑战。3、安全教育培训不健全。4、从经济角度,安全生产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5、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缺乏内部监管机制。6、施工企业未建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机制。第二章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原理和方法第一节现代安全管理概述安全科学及技术是研究科学和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可能的危险所产生的伤害及损失问题。安全科学的研究目标是将技术应用过程中所发生损害的可能性或者损害的后果控制在绝对最低限度内,或者至少使其保持在可容许的限度内。人类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是安全工程技术对策、安全教育对策和安全管理对策。安全管理科学是安全科学体系中重要的分支科学,是安全科学体

10、系中重要和实用的二级学科。现代安全管理的理论有安全系统论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调学原理、事故预测及预防原理、事故突变原理、事故致因理论、安全经济学原理、安全哲学原理、安全法学理论、安全行为科学理论、安全文化建设等。现代安全管理的方法有安全目标管理法、PDCA循环法、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无隐患管理法、安全经济技术方法、安全评价、安全管理的计算机应用、本质安全技术、安全决策、事故判定技术、危险分析方法、系统危险分析、故障树分析、危险控制技术等。现代安全管理的特点是:从传统的事故管理转变为现代的事件分析及隐患管理(变事后型管理为预防型管理);从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转变为现代的

11、横向综合安全管理;从传统的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转变为现代的主动的安全管理动力;从传统的静态安全管理转变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从传统的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转变为现代主动、主导、超前的安全管理程式;从传统的外迫型的安全指标管理转变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从过去企业只顾生产经济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转变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及卫生的综合效果管理等。安全系统科学原理。系统科学最基本的原理是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在事故预防过程中安全系统涉及两个系统对象:事故系统和安全系统。事故系统涉及四个要素,通常称“4M”要素:人(Men),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产生的最直接的因素;机(Machine),机器的

12、不安全状态也是事故产生的直接因素;环境(Medium),不良的生产环境影响人的行为,同时对机械设备产生不良的作用;管理(Management),管理的欠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管理,因为管理对人、机、环境都会产生作用和影响。安全系统的要素是:人,人的安全素质(心理及生理素质、安全能力素质、文化素质);物,设备及环境的安全可靠性(设计安全性、制造安全性、使用安全性);能量,生产过程能的的安全作用(能的有效控制);信息,充分可靠的安全信息流(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是安全的基础保障。认识事故系统要素,对指导我们通过打破事故系统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但是,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动的、滞后

13、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的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具有理性的意义,更符合科学性原则。安全控制是最终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安全控制的原则包括:闭环控制、分层控制、分级控制、动态控制、等同控制以及反馈原则。另外,能量控制理论也是预防事故的重要理论,因为事故的本质是“能量的不正常释放或转移”。安全信息是安全管理和控制所依赖的资源,是反映人类安全事物和安全活动之间的差异及其变化的一种形式。安全信息原理主要研究安全信息定义、类型,以及安全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和交流等技术。安全协调学原理是从协调理论出发,安全管理在组织机构保证、人员保证和经费保证等发面应

14、遵循基本的协调学原理。安全协调学原理要求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要进行合理的设置;安全管理机构职能要有科学的分工;事故、隐患要分类管理,要有分级管理的思想;安全管理的体制要协调高效,管理能力自组织发展,安全决策、事故预防决策要有效和高效,事故应急管理指挥系统的功能和效率等方面要有总体的要求和协调。一个健全、合理的能充分发挥组织机能的安全工作组织应解决的问题是:合理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和权限;人员选择及配备;制定和落实规章制度;信息沟通和外界协调。人员保证的协调原理是指企业要建立安全管理系统飞专兼职人员网络,形成从上至下,全面、系统、有效安全管理组织和人员网络,并合理界定组织中各部门、各层次的职责。安

15、全生产经费保证的协调原理是指安全投资结构的比例协调,要进行科学的安全技术经济评价、有效的风险辨识及控制、保险及事故预防、安全生产经济奖惩等。事故具有因果性、偶然性、必然性和再现性的特点。事故预防的模式可以分为事后型模式和预防型模式两种。其中,事后型模式是指在事故或者灾害发生以后进行整改,以避免同类事故再发生的一种对策;预防型模式则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预防事故或灾害发生的对策,其基本飞技术步骤为:提出安全和减灾目标分析存在问题找出主要问题制定实施方案落实方案评价建立新的目标。事故突变原理:事故的发生可以理解为系统内某些参数的连续变化引起系统状态的突然质变,系统自安全状态转化为事故状态实际上是一种

16、突变现象。人本原理是指在安全管理中必须吧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含义:一切安全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在安全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都是需要人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强制原理是指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理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第一”原则、监督原则等均是强制原理的体现。其他安全管理理论:(1)安全管理哲学。安全哲学是人类安全活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人类安全科学技术基础理论,是安全管理理论之核心。(2)安全经济学理论。安全经济学是研究安全

17、的经济形式和条件,通过对人类安全活动的合理组织、控制和调整,达到人、技术、环境的最佳安全效益的科学。安全经济学理论包括安全投入产出原理、事故损失分析原理、安全经济激励理论、安全效益分析原理等。(3)安全教育学原理。安全教育是人类生存活动中基本而重要的活动。安全教育的原则是:教育的目的性原则;理论及实践相结合原则;教及学双方积极性原则;巩固性及反复性原则和教育的有效性原则等。(4)安全行为科学理论。安全行为科学是分析、认识、研究影响人的安全行为因素及模式,掌握人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的规律,实现激励安全行为、防止行为失误和抑制不安全行为的应用性学科。安全行为科学理论基础是行为科学的理论,安全行为

18、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的安全行为规律的分析和认识、导致事故产生的心理因素分析、安全行为的激励理论等。安全行为科学理论应用在安全管理中,主要表现在:准确地分析事故原因和责任,从而科学有效地控制认为事故;提高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安全宣传和安全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安全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的安全素质。(5)安全法学理论。安全生产法规,狭义讲,是指国家为了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及健康,以及保护安全生产所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法律规范;广义讲,是指我国保护劳动者、生产者和保障生产资料及财产的全部法律规范。安全生产法规的作用是为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及健康提供法律保障,加强安全生产的法制化管理

19、,指导和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的发展,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推进生产力的提高,保证企业效益的实现和国家经济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6)安全文化建设理论。安全文化:人类安全活动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及物态的总和。安全文化的范畴:安全观念文化,即安全文化的精神层;安全行为文化及安全管理文化,即安全文化的制度层;安全形态文化,即安全文化的物质层。安全文化的功能(即文化力)包含影响力、激励力、约束力和导向力。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不但包括安全科学、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安全法制,还包括安全技术、安全工程、安全环境建设等,因此,安全文化建设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全面性。建设安全文化的目的是提升社会和

20、全民的安全素质,要求全社会和全民的参及,这对提高人类的安全生产水平,提高企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意义。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事故频发倾向论、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能量意外释放论(前两者为早期,后者为现代的)。第二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及要素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原理:1、系统原理。建设工程安全系统原理就是施工安全管理及投资管理、进度管理和质量管理是同时进行的,是针对整个建设工程目标系统所实施的管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实施施工安全管理的同时需要满足预定的投资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2、PDCA循环原理。计划P(Plan),实施D(Do),检查C(Check),处

21、置A(Action)。3、动态管理和控制原理。动态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包含自控和监控两大环节)和事后控制,这三大环节不是孤立和截然分开的,实质上也就是PDCA循环具体化。4、安全风险管理原理5、安全经济学原理6、安全协调学原理。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方法:1、安全目标管理法。它包括确定安全目标、分解安全目标、执行安全目标和检查总结等基本内容。2、全面管理法。全面管理法也称为“四全”管理法,即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及、全天候的管理。3、无隐患管理法。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要素:1、安全生产方针(也称安全生产政策)。2、安全目标。3、安全计划。4、安全组织。5、施工过程控制。6、安全检查。安

22、全检查是指施工单位对施工过程、行为及设施等进行检查,以确保符合安全要求,并对检查的情况进行记录。7、审核。第三节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模式:1、预防型的安全管理模式。2、事后型的安全管理模式。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应变传统的事后型管理为现代的预防型管理,这也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第四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实施程序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实施程序包括:1、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策划。2、编制建设工程施工安全计划。3、建设工程实施安全计划的实施。4、安全检查。5、建设工程施工安全计划验证及持续改进。第三章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第一节建设工程风险管理概述风险:某一特定危险

23、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风险要具备的条件:1、存在性,即风险因素的存在性2、风险因素发生的不确定性3、风险产生损失后果风险因素是指能产生或增加损失概率和损失程度的条件或因素。风险因素可分为以下三种:自然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心理风险因素风险事件是指造成损失的偶发事件,是造成损失的外在原因或直接原因。建设工程风险事件是指任何影响建设工程目标实现的可能发生的事件。损失是指非故意的、非计划的和非预期的经济价值的减少,通常以货币单位来衡量。损失一般可以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种。风险的分类:1、按风险类型分:纯风险、投机风险2、按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技术风险

24、。3、按风险影响分:环境风险、公司风险、市场/行业风险、项目/个体风险等。4、按风险后果分:可预测性风险、严重性风险、发生频率风险。建设工程风险是指影响建设工程目标实现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就是影响建设工程投资、进度、质量和安全实现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建设工程风险的特点:风险大、个别性、复杂性、工程建设参及各方主体均有风险。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的目标:1、实际投资不超过计划投资2、实际工期不超过计划工期3、实际质量满足预期的质量的要求4、建设工程安全。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的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对策决策、实施决策、检查五方面内容。其中,风险评价的结果包括:确定各种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可能性

25、:确定各种风险事件的发生对建设工程目标影响的严重程度等。风险对策有以下四种: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建设工程风险识别的核心工作是建设工程风险的分解,识别建设工程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及后果。建设工程风险的分解途径:目标维、时间维、结构维、因素维、环境维。建设工程风险识别方法是方法有:风险调查法、专家调查法、财务报表法、流程图法、初始清单法和经验数据法,其中,风险调查法是建设工程风险识别的重要方法。风险评价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两大类方法。定性风险评价方法有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等定量风险评价方法有敏感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决策树、定量风险评价法和随即网络等。在定量评

26、价建设工程风险时,首要工作是将各种风险的发生概率、潜在损失定量化,这一工作也称为风险衡量。风险衡量一般包括:风险损失的衡量、风险概率的衡量。风险损失包括:1、投资风险2、进度风险(进度风险包括资金的时间价值、为赶上进度计划所需是额外费用、延期投入使用的收益损失)3、质量风险(质量风险包括建筑物、构筑物或其他结构倒塌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复位纠偏、加固补强等补救措施和返工的费用;造成的工期延误的损失;永久性缺陷对于建设工程使用造成的损失、第三者责任损失)4、安全风险(安全风险包括受伤人员的医疗费用和补偿费、财产损失包括材料、设备等财产的损毁或被盗、因引起工期延误带来的损失、为恢复建设工程正常实施

27、所发生的费用、第三者责任损失)。风险概率的衡量的两种方法:相对比较法和概率分布法风险对策中的损失控制可分为预防损失和减少损失两方面工作。损失控制需形成完整的损失控制计划系统,计划系统由预防计划(也称为安全计划)、灾难计划和应急计划三部分组成。风险自留可分为非计划性风险自留和计划性风险自留两种类型。风险转移分为非保险转移(又称为合同转移)和保险转移(工程保险)两种形式。其中,工程保险内容包括:工程物质损失、第三方财产损失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风险管理人员应考虑如下两个问题:1、风险及收益2、风险态度(个体对风险的态度可简单分为三种:风险喜好、风险厌恶和风险中立)。第二节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建设工

28、程安全风险管理的目的是控制和减少施工现场的施工安全风险,实现安全目标,实现事故预防。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死亡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施工现场的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根源,因此,危险源是建设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是识别及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相关的所有危险源等,评价出重大危险源,并以此为基础,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案。对危险源安全风险的管理是一个随施工进度而动态发展、不断更新的过程。它由安全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对策决策、实施决策、检查等五个基本环节构成。危险源风险管理的基本步骤主要包括:危险源识别、评价、控制措施计划、实施控

29、制措施计划、检查。施工现场业务(作业及管理)活动的分类方法:1、按施工现场场界内外的不同场所分类2、按施工阶段、工序、活动分类3、计划的和非计划的,被动工作4、确定的任务5、不经常发生的任务。危险源的分类:1、按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分类,可分为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把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能量或有害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产生的根源是能量及有害物质。因此,第一类危险源是客观存在的。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必须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危险源,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方法有:隔离、个体防护、设置薄弱环节、使能量或有害物质按人们的意图释放、避

30、难及援救措施等。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的保障、人的失误(人的失误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失误两个方面)和环境因素。其中,管理失误表现在对物的管理失误、对人的管理失误、对管理工作的失误。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为减少第二类危险源事故发生,控制方法有:减少故障、进行故障安全设计。一起事故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危险源识别的首要任务是识别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识别第二类危险源。2、按引起的事故类型分类,可分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

31、触电事故、机械伤害、坍塌事故、火灾和爆炸等。3、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可分为(1)物理性危害(2)化学性危害(3)生物性危害因素(4)心理、生理性危害(5)行为性危害因素(6)其他危害因素。4、职业病分类,职业病种类:(1)尘肺(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3)职业中毒(4)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6)职业性皮肤病(7)职业性眼病(8)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9)职业性肿瘤(10)其他职业病。施工现场职业病的种类:(1)粉尘(2)生产性毒物(3)噪声(4)振动(5)环境对施工人员的影响危险源识别的方法:现场调查方法、专家调查方法、工作任务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危险

32、及可操作性研究、事件树分析(事件树分析步骤:确定初始事件判定安全功能发展事件树简化事件树分析事件树)、故障树分析(故障树分析步骤:熟悉系统调查事故确定顶上事件确定目标值调查原因事件画出故障树定性分析事故发生概率比较和分析)。其中,现场调查法是主要采用的方法。现场调查方法的调查形式主要包括:(1)询问、交谈(2)现场观察(3)查阅有关记录(4)获取外部信息(5)检查表。危险源识别应注意事项:(1)应充分了解危险源的分布(2)弄清危险源伤害的方式或途径(3)确认危险源伤害的范围(4)要特别关注重大危险源,防止遗漏(5)对危险源保持高度警觉,持续进行动态识别(6)充分发挥全体员工对危险源识别的作用,

33、广泛听取每一个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还可征求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专家和政府主管部门等的意见。安全风险评价是评估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大小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危险源安全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对建设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全部安全风险进行评价分级,根据评价分级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控制,实现预期的建设工程安全目标。评价的前提是现有的和计划准备采取的技术及管理措施得到实施,在这种情况下的安全风险的大小。危险源安全风险评价的方法:专家评估法、定量风险评价方法(R=p×q,即安全风险大小=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发生后的潜在损失)、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D=L×E

34、15;C,即危险性分值=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安全检查表法。重大危险源的判定依据:1、严重不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其他要求2、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3、曾发生过事故、且没有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4、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5、通过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方法,总分>160分是高度危险的。选择安全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的因素:1、如果可能,完全消除危险源或风险2、如果不可能消除,应努力降低风险3、利用科技进步,改善控制措施4、保护工作人员的措施5、将技术管理及程序控制结合起来6、引入安全防护措施7、使

35、用个人防护用品8、考虑应急方案9、引入预防性监测控制措施等。按危险源的风险量(即风险大小)确定控制措施。可忽略的:不采取措施且不必保留文件记录;可容许的: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应考虑投资效果更佳的解决方案或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改进措施,需要监视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中度的:应努力降低风险,但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并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实现降低风险的措施。在中度风险及严重伤害后果相关的场合,必须进一步地评价,以更准确地确定伤害的可能性,以确定是否需要改进控制措施;重大的:直至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为降低风险有时必须配合大量的资源,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时,就应采取应急措施:不容许的:只有当

36、风险已近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如果无限的资源投入也不能降低风险就必须禁止工作。按危险源的评价分级确定控制措施。1、对未列为重大危险源的安全风险,一般可按现有的运行控制措施,加强管理。2、对重大危险源,应具体制定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控制措施、改善计划及相应的资金计划。可考虑的控制措施有:(1)制定目标和专项技术及管理方案(2)制定管理程序、规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3)组织针对性的培训及教育(4)改进现有控制措施(5)制定应急预案(6)加强现场监督检查及监测。第五章建设施工安全技术管理第一节土方开挖及基坑挖土的一般规定:1、人工开挖时,两个人操作间距保持23m,并应自上而下逐层挖掘,严禁采用掏洞

37、的挖掘操作方法2、上下坑沟应先挖好阶梯或设工具梯,不应踩踏土壁及其支撑上下3、用挖土机施工时,挖土机的作业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作业,且应至少保留0.3m厚,最后由人工修挖至设计标高4、在坑边堆放弃土、材料和移动施工机械,应及坑边保持一定距离,当土质良好时,距坑边距离保持1m以外,且堆放高度不超过1.5m。基坑(槽)边坡的规定(深度在5m之内,包括5m):当土质情况良好、土质均匀、地下水位低于基坑(槽)底面标高时,可不加支撑。边坡的坡度=高:宽。基坑(槽)土壁垂直挖深规定:1、无地下水或地下水位低于基坑(槽)底面且土质均匀时,土壁不加支撑的垂直挖深不宜超过规定(表格)2、当天然冻结的速度和深度,

38、能确保挖土的安全操作,对于4m以内深度的基坑(槽)开挖时可以采用天然冻结法垂直开挖而不加支撑。但对于干燥的砂土应严禁采用冻结法施工。3、黏性土不加支撑的基坑(槽)最大垂直挖深可根据坑壁的重量、内摩擦角、坑顶部的均布荷载及安全系数等进行计算。基坑(槽)排水要求:1、明排水法:雨期施工时,应在基坑四周或水的上游,开挖截水沟或修筑截水堤,防止地表水流入坑槽内;基坑(槽)开挖过程中,在坑底设置集水井,并沿坑底周围或中央开挖排水沟;根据地下水量大小、基坑平面形状及水泵能力,集水井每隔2040m设置一个,集水井的直径或宽度一般为0.60.8m,集水井深度随时保持低于挖土面0.71.0m。2、人工降水:人工

39、降水的方法有: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管井井点、深井泵及电渗井点等,现场根据土的渗透系数、降低水位的深度、工程特点及设备条件等确定。基坑支护:1、围护结构型式。基坑围护体系一般包括两部分:挡土体系和止水降水体系。基坑围护结构一般要承受土压力和水压力,起到挡土和挡水作用。一般情况下围护结构和止帷幕共同形成止水体系。但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围护结构本身也起止水帷幕自成止水体系,另一种是围护结构本身也起止水帷幕的作用,如水泥土重力式挡墙和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型式主要可以分为下述几类:(1)放坡开挖(2)悬臂式围护结构(3)重力式围护结构(4)内撑式围护结构(5)拉锚式围护结构(6)土钉墙围护结构(7)其他

40、型式围护结构。2、止水、降水体系和排水措施。(1)止水帷幕及适用条件。在基坑围护体系中常采用水泥止水帷幕截水。深层搅拌法水泥止水帷幕视土层条件可采用一排、两排、或数排水泥搅拌桩相互叠合形成。相邻水泥搅拌桩可搭接100mm左右。深层搅拌法水泥止水帷幕适用于粘土、淤泥质土和粉土地基。高压喷射注浆法水泥止水帷幕一般有两种形式:单独形成止水帷幕,采用单排旋喷桩相互搭接形成,或采用摆喷法形成及排桩共同形成止水帷幕。高压喷射注浆法水泥止水帷幕适用于粘土、淤泥质土、粉土、砂土及碎石土等地基。采用深层搅拌法形成竖向水泥土止水帷幕比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费用低,故能采用深层搅拌形成水泥土止水帷幕的应优先考虑。高压喷

41、射注浆法的优点是适用范围广。有时也采用素混凝土地下连续墙止水帷幕,常采用冲水成槽,素混凝土地下连续墙壁厚常为200300mm。有的基坑工程需要设置水平向止水帷幕。水平向止水帷幕常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或深层搅拌法形成。若基坑内已有工程桩,因深层搅拌法无法及工程桩密贴,故不能采用深层搅拌法。根据坑底浮力、或承压水的顶托力、整体稳定、抗坑底隆起分析确定封底水泥土厚度。(2)降、排水措施及适用条件。在基坑工程中,通过降、排水,使基坑土方开挖过程中,地下水位保持在基坑底以下0.51.0m。若有承压水,应使深部承压水不致引起坑底突涌破坏。在降、排水过程中应不影响邻近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降水措施常用井

42、点降水。井点降水可根据基坑范围、开挖深度、工程地质条件、环境条件等合理选择井点类型。常用井点类型有单(多)层轻型井点、喷射井点和电渗法。为了使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周围地下水位下降较小,以避免地下水位下降对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影响,有时需设置回灌井点。基坑工程中降水可能引起较大范围内地下水位下降,特别是没有设置止水帷幕的情况,地下水位下降将引起地面沉降。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成漏斗状,地面沉降常常是不均匀的,将对基坑周围建筑物、道路和地下管线带来不良影响,严重的可导致道路破裂、建筑物和地下管道破坏,影响使用。3、基坑工程监测。(1)在基坑工程中需进行的现场测试需要项目及测试方法(见表),在制定监测方案

43、时可根据监测目的选定。(2)作好施工监测工作是实行信息化施工的前提。施工监测要点如下:根据具体工程特点,制定监测方案,包括:监测项目、测点数量、测点布置和监测频率,以及监测项目报警值;严格按照监测方案实施监测,并及时将监测报告送交监理、设计和施工技术人员,指导下一步施工,如发现险情应立即报告。严格按照监测方案实施监测,并及时将监测报告送交监理、设计和施工技术人员,指导下一步施工,如发现险情应立即报告。对测试结果应综合分析。发现险情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包括实施施工组织应急措施。监测工作结束后应提交施工监测总报告。深基坑工程:1、深基坑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单位进行设计

44、交底。2、深基坑工程设计应当按照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设计程序和规定向建设单位提交规范的设计文件。设计文件应当包括:计算书、图纸和其它文字资料等,并明确以下内容:对周围环境保护和避免损害相邻设施的技术要求和措施;基坑安全等级和结构、环境变形的允许值、临界状态报警值;对施工组织、开挖程序、监测内容提出具体要求。3、深基坑工程施工单位应当根据设计文件、勘察报告及环境资料,结合工程实际编制施工方案。4、施工方案应组织不少于5人的专家组进行论证,并形成专家组书面论证意见,由施工单位的技术负责人批准,总监理工程师审查。5、建设单位应当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监测单位进行基坑开挖条件验收,未经验收通过

45、的,基坑不得开挖。6、基坑开挖后,施工单位应当及时进行地下结构工程施工,严禁基坑长时间暴露。盾构施工:1、在盾构施工组织设计中,必须有安全专项方案和措施。2、必须建立供、变电,照明、通信联络、隧道运输、通风、人行通道、给水、排水的安全技术措施。3、必须制定盾构机进洞、盾构机推进开挖、盾构机出洞三个盾构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保护措施。4、必须编制盾构施工的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必要的急救物品和设备。5电缆头的拆除及装配,必须切断电源进行作业。6、动力盘的接地线必须可靠,并经常检查。7、禁止同时启动二台以上电动机,连续启动二台以上电动机时,必须在第一台电动机运转指示灯亮后,方可启动下一个电动机。8、盾构机出

46、土皮带运输机应设防护,并有专人管理。9、利用电瓶车作牵引时司机必须经培训、考核合格持证驾驶,并按照约定信号进行拖运。10、出土车应设专人指挥引车,在轨道终端,必须安装限位装置。11、班前必须检测盾构机头部可燃气体浓度,定期检测有毒气体浓度,并作好记录。12、上层采用冻结法施工时,必须以适当的方法测定温度,掌握土层冻结的状态,并对附近的建筑物或地下埋设物采取防护措施。第二节模板工程施工方案:模板工程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其内容主要包括:1、该工程现浇混凝土工程的概括2、拟选定的模板类型3、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计算及布料点的设置4、绘制模板施工图5、模板搭设的程序、步骤及要求6、现浇混凝土时的注

47、意事项7、模板拆除的程序及要求。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应由专业技术人员编制,由施工企业技术部门及相关部门审核,技术负责人(总工程师)审批后,由工程项目监理单位总监签字认可后方可实施。水平混凝土构件模板支撑系统高度超过8m,或跨度超过18m,施工总荷载大于10KN/m2,或集中线荷载大于15KN/m的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方案应组织不少于5人的专家组进行论证,并形成专家组书面论证意见。模板及其支架的设计应考虑下列各项荷载(见表):1、模板及支架自重2、新浇混凝土自重3、钢筋自重4、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荷载5、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6、新浇注混凝土对模板侧面的压力7、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8、凤荷载。

48、模板工程安全技术交底资料模板施工前和拆模前,现场施工负责人应向有关人员作安全技术交底,特别是新的模板工艺,必须通过试验,并培训操作人员。安全技术交底应具有时效性、针对性。模板施工前的安全技术交底:1、模板安装操作人员应严格按模板工程设计的材质,施工方案和工序进行施工,模板没有固定前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2、模板工程作业高度在2m和2m以上时,要根据高空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和防护,要有可靠安全的操作架子,4m以上或二层及二层以上,周围应设安全网和防护栏杆。3、临街及交通要道地区施工应设警示牌,避免伤及行人4、操作人员不许攀登模板,不许在墙顶、独立梁及其他狭窄而无防护栏的模板面上行走。5、

49、高处作业架子上,平台上一般不宜堆放模板。工人所用工具,模板零件应放在工具袋内,以免坠落伤人。6、雨季施工,高耸结构的模板作业,要安装避雷设施,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4,五级以上大风天气,不宜进行太快模板拼装和吊装作业7、木模板应远离火源堆放。在架空输电线路下面进行模板施工,如果不能停电作业,应采取隔离防护措施。8、模板支撑不能固定在脚手架或门窗上,避免发生倒塌或模板位移。模板拆除:1、模板拆除时,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见表)侧模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后,方可拆除,梁板等现浇结构拆模时所需混凝土强度。2、在拆模过程中,如发现实际混凝土强度并

50、未达到要求,应暂停拆模,经妥当处理,实际强度达到要求后,方可继续拆除。3、拆模的顺序和方法应根据模板设计的规定进行,如果模板设计无规定时,应严格遵守从上而下的原则,先拆除非承重模板,后拆承重模板4、拆模人应站一侧,不得站在模板下方,几个人同时拆模应注意相互间的安全距离。禁止抛掷模板5、拆模时严禁猛撬、硬砸或大面积撬落或拉倒,停工前不得留下松动和悬挂的模板,拆下的模板应及时运送到指定的地点集中堆放或清理归垛。模板工程检查及验收资料:1、模板及其支架的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必须正确如实填写,并由技术负责人根据模板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进行检查验收。2、模板工程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安装完

51、毕后,由技术负责人按照设计要求,对模板工程的材料规格、接头方法、间距及剪刀撑设置等进行详细检查,并依模板工程安全检查评分表进行评分。3、对检查出的问题,应填写隐患整改通知书,施工班组应逐条整改,并填写隐患整改反馈单,报请技术负责人复检,确保模板工程符合混凝土质量要求及施工安全要求后,技术负责人签字认可,方可进行混凝土施工。4、拆模前,应送拆模试块(及结构同条件养护)到检测单位试压,当混凝土强度达到拆模强度要求时,必须办理拆模申请,报请技术负责人签字批准后方可拆模。拆模混凝土试块抗压报告单及拆模申请书一并归入这部分档案中。第三节高处作业一般要求:1、高处作业场所应配备安全警示标志2、攀登和悬空高

52、处作业人员及搭设高处作业安全设施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及专业考试合格,持证上岗3、雨天和雪天进行高处作业时,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滑、防寒和防冻措施。凡水、冰、霜、雪均应及时清除4、临时拆除或变动安全防护设施时,现场必须填写安全防护设施临时拆除或变动报审表5、进行搭设及拆除作业时,应设警备区,并应派专人监护。严禁上下同时拆除。6、遇到六级以上强风、浓雾等恶劣气候,不得进行露天攀登及悬空高处作业7、高处作业安全设施的主要受力杆件,力学计算一般结构力学公式,强度及挠度计算按现行有关规范进行。8、高处作业安全设施的主要受力部件应进行经常检查,发现受力杆件变形,钢丝绳断丝、起毛、断股,作业人员随意拆除

53、防护设施等情况应立即纠正和恢复。操作平台:1、移动式操作平台。(1)移动式操作平台的构造一般采用梁板结构的形式。以直径48mm、壁厚3.5mm的脚手架管件扣件进行操作(2)平台的次梁间距应不大于400mm。台面应满铺(如用木板,厚度应不小于50mm)并进行固定,使其不松动(3)移动式操作平台的面积不应超过10m2高度不应超过5m。超过规定应进行稳定性验算,并采取措施减少立柱的长细比(4)操作平台四周必须按临边作业要求设置防护栏杆,配置步距不大于400mm的攀登扶梯(5)对于装设轮子的移动式操作平台,轮子及平台的结合处应连接牢固、可靠,立柱底端距地面不得超过80mm(6)移动式操作平台本身必须保

54、持正直,不得有弯曲现象,在使用过程中,不得在倾斜或移动状态时上下人,不得载人移动。2、悬挑式钢平台。(1)悬挑式钢平台应按现行的相应规范进行设计,其结构构造应能防止左右晃动,计算书及图纸应编施工组织设计(2)悬挑式钢平台的搁置点及上部拉结点,必须位于建筑物上,不得设置在脚手架等施工设备上;(3)斜拉赶或钢丝绳,构造上宜两边各设前后两道,两道中的每一道均应作单道受力计算;(4)应设置4个经过验算的吊环。吊运平台时应使用卡环,不得使吊钩直接钩挂吊环。吊环应用甲类3号沸腾钢;(5)钢平台安装时,钢丝绳应采用专用的挂钩挂牢,采取其他方式时卡头的卡子不得少于3个。建筑物锐角利口围系钢丝绳处应加衬软垫物,

55、钢平台外口应略高于内口;(6)钢平台左右两侧必须装置固定的防护栏、挡脚板、围网或防护挡板;(7)钢平台吊装,需待横梁支持点电焊固定,接好钢丝绳,调整完毕,经过检查验收,方可松卸起重吊钩,上下操作。临边作业:1、临边防护用的栏杆立柱和上下两道横杆组成,上杆离地高度为1.01.2m,下杆离地高度为0.50.6m;2、坡度大于1:2.2的层面,防护栏杆高1.5m,并加挂安全立网3、横杆长度大于2m时,必须加设栏杆柱4、钢筋横杆上杆直径不应小于16mm,下杆直径不应小于14mm。钢管横杆及栏杆柱直径不应小于18mm,采用电焊或镀锌钢丝绑扎固定5、建筑施工现场,以下三种情况必须设置防护栏杆:(1)基坑周

56、边、尚未装栏板的阳台、料台及各种平台周边、雨篷及挑檐边、无外脚手架的屋面和楼层边,以及水箱及水塔周边等处(2)分层施工的楼梯口和梯段边,必须安装临边防护栏杆;顶层楼梯口应随工程结构的进度安装正式栏杆或临时栏杆;梯段旁边应设置两道栏杆,作为临时护栏(3)垂直运输设备如:物料提升机、施工电梯等及建筑物相连接的通道两侧边,需加设防护栏杆。栏杆的下部还必须加设挡脚板、挡脚竹笆或金属网片。6、钢管栏杆及栏杆均采用48×(2.753.5)mm的管材,以扣件或电焊固定7、以其他钢材如角钢等作防护栏杆杆件时,应选用强度相当的规格,以电焊固定。8、栏杆柱的固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在基坑四周固定时,

57、可采用钢管并打入地面5070cm深。钢管离边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0cm。当基坑周边采用板桩时,钢管可打在板桩外侧。(2)当在混凝土楼面、屋面或墙面固定时,可用预埋件及钢管或钢筋焊牢。(采用竹、木栏杆时,可在预埋件上焊接30cm长的50×5角钢,其上下各钻一孔,然后用10cm螺栓及竹、木杆件栓牢)。(3)当在砖或砌块等砌体上固定时,可预先砌入规格相适应的80×6弯转扁钢作预埋铁的混凝土块,然后用上项方法固定。9、栏杆柱的固定及其及横向干的连接,其整体构造应使防护栏杆在上杆任何处,能经受任何方向的1000N外力。当栏杆所处位置有发生人群拥挤、车辆冲击或物件碰撞等可能时,应加大横

58、杆截面或加密柱距。10、防护栏杆必须自上而下用安全立网封闭,或在栏杆下边设置严密固定的高度不低于18cm的挡脚板或40cm的挡脚笆。挡脚板及挡脚笆上如有孔眼,不应大于25mm。板及笆下边距离底面的空隙不应大于10mm。11、接料平台两侧的栏杆,必须自上而下加挂安全立网;12、当临边的外侧面临街道时,除防护栏杆外,敞口立面必须采取挂满安全网或其他可靠措施作全封闭处理。洞口作业:1、洞口类型:(1)板及墙的洞口(2)电梯井口(3)钢管桩、钻孔桩等桩孔上口,杯形、条形基础上口,未填土的坑槽(4)施工现场通道附近的各类洞口及坑槽(5)物料提升机上料口2、板及墙的洞口,必须设置牢固的盖板、防护栏杆、安全

59、网或其他防坠落的防护措施。3、电梯井口必须设防护栏杆或固定栅门;电梯井内应每隔两层并最多隔10m设一道安全网。4、钢管桩、钻孔桩等桩孔上口,杯形、条形基础上口,未填土的坑槽,以及人孔、天窗、地板门等处,均应按洞口防护设置稳固的盖件。5、施工现场通道附近的各类洞口及坑槽等处,除设置防护设施及安全标志外,夜间还应设红灯示警。6、物料提升机上料口,应装设有联锁装置的安全门,同时采用断绳保护装置或安全停靠装置;通道口走道板应平行于建筑物满铺并固定牢靠,两侧边应设置符合要求的防护栏杆和挡脚板,并用密目式安全网封闭。7、楼板、屋面和平台等面上短边尺寸小于25cm但大于2.5cm的孔口,必须用坚实的盖板盖没。盖板应防止挪动移位。8、楼板面等处边长为2550cm的洞口、安装预制构件时的洞口以及缺件临时形成的洞口,可用竹、木等作盖板、盖住洞口。盖板须能保持四周搁置均衡,并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