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地理大教育观念_第1页
树立地理大教育观念_第2页
树立地理大教育观念_第3页
树立地理大教育观念_第4页
树立地理大教育观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树立地理大教育观念树立地理大教育观念自从高考取消了地理考试之后,地理教育的重要性不但受到怀疑,更重要的是,地理教育的目的在实践中也产生了模糊。虽然地理作为会考科目仍是中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但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重要性的认识只局限于为了应付考试上,教师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以服务这种需要为主的。在服从分数的前提下, 地理教育的目的反而被淡化。这显然 与进行地理教育的初衷是相违背,也与当前的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的。一地理学的社会任务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困境,已要求人类自身从目前的这一代人开始,必须具备两种意识,即环境保护意识,任务尤其艰巨,这一艰巨也同时说明了它的迫切性。当前,可

2、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理解发展观念的共识。19921992 年,联合国还提出一个联合国 2121世纪议程具体地讨论了 可持续发展”的种种问题。在我国,19951995 年 9 9 月 2828 日,江泽民同 志在中国共产党十四 届三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也提出: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 ”。并说,我国必须 严格控制 人口数量增长,大力提高人口质 量”,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生结构和消费方式”,使人口增长 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这也就是说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的发展战略,而且, 可持续发展”能否成

3、为现实,其实 是取决于人类是否具备正确的环境意识和人口意识。这就为中学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自本世纪四十年代中以来,以系统范式为主的各种新的方法论正在逐渐取代分析和人口意识,从而为 地球人类的 可持续发展”作为贡献,只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地 理这一 学科才是真正地实现它的社会价值。二地理学的教育价值从教育本身而言,地理学也有巨大的教育价值。为此,我们首先需要强调一下关于地理学的教育价值问题。地理学的考察和思维, 就其本质而言,和其它与自然学科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细 节上又和它们不同。正如其它与自然学科之间相互不同一样,因此,它就 有独立的教育价值。当我们散步和旅行之中时, 在领略 一个地方的区域

4、特点或自然景观时, 便会感觉到这种价值的存在。如果我们有意识地从地理学的角度去考察某一地方的特点及 其原因就会更多地领会这种价值。我们的地理知识越深厚,就越能看出一个地方的特征所具 有的意义。并能借助我们的想象力从单纯的描述中建立生动的形象,并理解其因果关系。地理教育不仅丰富人们的知识,而且也能够培养一批人才。三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因为作为地理这一学科而言,其根本途径是通过人地关系”的教育来使学生具备环境意识范式而成为当前各类学科的科学方法。作为基本学科之一的地理学也不例外。根据国际地理学发展的近今趋 势,多数学者主张地理学应加紧系统观点、生态观点和社会观点。简要说明如下:1 1.自然环境是个系统

5、,自然环境和人类社 会综合构成的 地理综合体”又是一个完 整的地域系统。而在一 定地域的基础上,研究人地相关的地域系统正是地理学特有的研究 领域;2 2要求以生态观点来看待整个地域系统的生态环境,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有机联系 的发展动态,从而预测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可能产生的长远效应,既,要估计经济利益,也要考虑 生态效果;3 3.生产建设活动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因此配合生产 建设的地理研究,必须具备社会观点,要了解有关的社会因素和有关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期望。这说明了现代地理学开展建设性研究的主要趋势。这些研究都体现了当前新的科学方法。四中学地理教育的任务中学地理教育从本质来说是一素质教育,与此同时

6、,也是一种国情教育。故而,中学地理教育应能体现这一本质。具体来说,也即是在实现地理的教育价值的过程中,达到使学生具备环 境意识、人口意识的目的,并使学生对当前本学科的新的研究方法有所了解, 不但要掌握结论,也要掌握得出结论的方法。这一任务必然主要落在中学地理教师身上。如果我们不要忽视当前地理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两难境地,我们就会肯定而言,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一方面,中学地理教育的地位如前所言,它的地位并没有完全得到确立;另方面,当前中学地理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效果也是值得令人深思。传统的教学方法是 照本宣科”教师照着课本讲,学生看着课本听;有时也有些补充材料,教师在黑板上写,学生

7、在下面抄。整个教学过程似乎 有什么问题需要阐明和分析,一切有书为证。这种 填鸭式”的 教学方法,教师讲起来都感觉教法呆板,不易记忆,更不会感兴趣,从而 对教学效果失却信心。学生听起来更加觉得内容复杂难记,而且枯燥无味,但为了应付考试,只得死记硬背,有时还要临时突击,这样怎样能调动师生教学地理的积极性呢?这种积极 性一旦调动不起来,地理教育的目的很难说实现,逞论其它? ?反思传统教学方法的各种弊端,可归结为两方面,即是内容的陈旧和方法的呆板。 为了更好地实现地理这一学科所承 担的社会任 务,显然这两方面的改革的势在必行的。本文试就这两个方面提出一些说法。其目的在于希望令地理教育中使教师教得轻松,

8、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更为昭彰显著。 试分述之。五;围绕地理基础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尽量突出新鲜而又可感近几年来,地理学的新方法和新内容在新编中学教材中都有所体现。尤其是广东主编的 沿海版”教材,更能体现出这一点来。但是,总的来说,新”的特性并不是十分明显,有些还是 显得比较保守的。比如,过去的地理书对中国的资源介绍一直是用地大物博, 资源丰富”来形容,但后来人们充分认识到这一 说法并不符合实际,于是新的教材采用资源绝对量和资源相对量(或人)来阐述这个问题,但对中国当前的资源短缺的严重性显然是强调不够的。特别是关于我国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严重性以及目前的各种样浪费源实 际情况更是绝少提到。内容

9、需要新鲜,同时也需要将其具体化,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感性,而 易于 为学生所接受的深刻理解。对于污染问题,其实就是乡土教育了,因为,目前珠江三性强的地理内容与身边的现实联系起来,就具有一种可感性了。在说明这种现象的根源时,我们不妨将环境污染与学生实际存在的不注意环境卫生的一些坏习惯联系起来,在通过说明环境污染危害性的同时,使学生明白自身坏习惯的危害性,从而可望受到深刻的教育。这也可以说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做法。强调地理知识的可感性,在另一方面上也体现为时效性。资源是环境的核心内容,在涉及资源问题上,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关于海洋的问题。由于中国在历史上一向 是一个大陆国家,国民的海洋意识不强。然而,

10、由于陆地上的资源日益枯竭, 科学家预言下个世纪将是蓝色的世纪”:海洋将是人类开发资源的集中场所和重要的活动场所。但中国人忽视海 洋的程度几乎是达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我们还是一直沿用九百 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数据, 而对属于我国的三百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则是绝少人曾有与 闻。我们要保护这三百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的表现也实在令人汗颜。因此,在涉及资源问题时,不能不讲一讲中国的海洋现状。联系时事,目前有两点我们是应该引起学生的警惕的:一是南沙群岛的资源被掠夺,东南亚某些国家伙同一些忽视中国主权的国家,已在南沙群岛属于中国 领海的大陆架上打钻了六百多口石油钻井,每年掠夺的石油达到几百万吨。南海海底

11、大陆架中埋藏丰富的石油资源,无疑是祖先留给我们这一代人及下一代人的宝贵遗产,我们忍看这种情况的继续无异于数典忘宗;二是钓渔岛国土被侵占, 日本人在乎的并不是小小的钓渔岛本身,他们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占有这个小岛屿来占有其周围所属的海洋及 海洋资源。这既说明了日本一部分人并没有认真反省二战日本给亚洲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而是时时一再向他们作出了宽宏谅解并表示友好的邻国虎视耽耽,同是也是在一个侧面上反映出未来人类争夺海洋的激烈性。这些事实无妨对学生讲清楚,地理教育能培养学生角洲的各种污染已十分严重,触目所及,都有不可忽视的污染现象。把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的爱国热情,也可在这 方面表现出来。总之,我们要尽可

12、能对各种各样的地理学观点,都 要能在现实生活中的或近或远找出富于说服力的例子。为了体现出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 学以致用”的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这是需要通过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 自然现象的所以然来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的,只要能在教学中持之以 恒地强调这一 点,效果将在积累中显现。只有做到这一点,地理 学的教育价值也才得以真正的体现。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地理学在教育内容上,应该以抓基础 知识为主,以基础知 识的教育为中心来进行其它知识的渗透教育。 否则,将会有喧宾夺主之嫌。 这种舍本求末的 做法是万万要不得的。六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当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多媒体教学正逐渐取代传统的教学方

13、法,成为未来教学手段的主流。地理教学不能无视这一趋势,否则将固步自封,失却其活力与生机。前述地理学新的研究方法在本质上也要求地理教学必须采用新的方法,才能有所促进和体现其新 的特性。因为,由新的研究方法所产生的新的内容,如果没有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其效果将会适得其反的。多媒体教学与过去的电化教育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过去的电化教育,多数采用如幻灯片、投影机之类的手段,从现实来看,这些手段并还没有过时。但现代意义的 多媒体教学还包括利用多媒体电脑进行教学。用多媒体电脑进行教学,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里的一个新课题,它以特有的魅力和特殊的教学效果吸引着人们的极大兴趣,在一些科 技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 这种

14、教学手段正在逐渐普及,如上海、北京等地。作为一种前沿的教学手段,我们犹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并有计划地朝着这方面发展。我们是完全有这个条件的,这是因为:一、当前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学校,电脑多媒体教学的可能是存在的,因为许多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电脑室,配备了数量不少的电脑,但如果我们仔细的观察,这些电脑的利用率并不高,它仅仅用于对学生进行电脑基本操作教学,其余时间基本上是闲置的。因此,利用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可充分利用这一剩余资源,只对原来设备进行少量的投资进行改进就可以使用了,根本用不着另起炉灶。据笔者所知,珠江三角洲的有些学校已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和;二、许多国内的软件开发公司也看准这一市场,开发了不少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教学媒体(如各种光盘、磁盘);三、国外的著名软件公司已有十分优秀的教学软件上市,如美国微软公司的 PowerPointPowerPoint。这些都为我们进行多媒体教 学提供了可靠的现实基础。除了多媒体教学,野外实地考察和旅行作为地理学者代代承传的基本方法,其意义是永恒的,但由于条件限制,当前多数学校更趋向于建设地理园来达到类似的效果。因为地理园本身就是地理系统观点的实物体现,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