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_第1页
2018届高三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_第2页
2018届高三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_第3页
2018届高三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_第4页
2018届高三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v1.0可编辑可修改2018届高三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崔炯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注:这首诗作于崔炯晚年,其时,崔炯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的“韦使君”指韦应物。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天天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8. “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

2、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15 .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道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麻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

3、。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C.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D.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旅”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E.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15 .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6分)12(三)阅读下面这首

4、宋诗,完成1415题。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

5、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15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四)15.阅读下面的一首元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踏莎行江上送客张翥芳草平沙,斜阳远树,无情桃叶江头渡。醉来扶上木兰舟,将愁不去将人去。薄劣东风,天斜落絮,明朝重觅吹笙路。碧云红雨小楼空,春光已到销魂处。注释:桃叶江头渡:在秦淮河口。传为王献之送爱妾桃叶过江之处。薄劣:形容东风癫狂的样子。天斜:形容飞

6、絮飘荡的样子。(1)赏析“无情桃叶江头渡”一句的妙处。(2)有人说本词仅一“愁”字,读来却是处处皆“愁”,谈谈你的理解。(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桐庐山中赠李明府孟郊静境无浊氛,清雨零碧云。千山不隐响,一叶动亦闻。即此佳志士,精微谁相群。欲识楚章句,袖中兰苣薰。【注】明府:唐人称县令为明府。李明府,生平事迹不详。零,落。兰苣:皆香草名。17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句用一“静”字,概括出桐庐山无世俗浑浊气息、优雅宁静的特点。B.次句用一“零”字,化静为动,描摹出“清雨”在碧云下的飘零之态。C.三、四句以辽阔的“千山”与微小的“一叶”对比,突出桐庐山环境的寂静

7、。D.五句的“佳志士”照应诗题中的“李明府”,表达出对李明府的赞美之情。E.前四句写景着力表现桐庐山的清、静,为后四句表现李明府的形象做铺垫。18 .诗歌的最后四句是怎样赞扬李明府的请简要分析。(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北山道中方风起犯春霜一径寒,清游乘兴约吟鞍。眼中最恨友朋少,尘外频闻山水宽。溪落旧痕枯野埠,树浮空翠湿危栏。岩头几处悬冰白,几作群羊化石看。注:方风,字韶卿,一字景山,浦江(今属浙江)人。宋亡不仕,隐居仙华山,人称岩南先生。常出游名山大川,访问宋朝遣老,每过破军蹶将之处,仰俯徘徊而不能自已,亡国之痛,溢于言表。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中

8、的“犯春霜”“一径寒”“悬冰白”等词句,直接点明了时令犹寒,这是导致后来诗人出游游兴不浓的原因之一。B.颈联所写的溪落旧痕、野岸枯寂和树浮空翠、栏杆沾湿之景,以哀最写哀情,带有一种感伤的情绪。C.尾联,借用“叱石为羊”的典故,诗人有意将它改为“岩头悬冰”即石化之羊,暗喻把元朝政权当作逢春即融的冰山之意。D.“尘外频闻山水宽”一句,表达了诗人因为朋友渐少而对秀美山水充满向往,决意归隐的感情愈加强烈。E.诗人寄情山水,吟风咏月,虽然身在世外,心却不能同步,怀念故国江山的情愫,对异族统治者的鄙视,在不知不觉间就从诗文中显露出来。15.历来都认为此诗颈联最为绝妙,请从炼字的免度进行赏析。(七)古代诗歌

9、阅读(11分)始闻秋风【唐】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注】本诗写于诗人晚年。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眄,斜视。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8. “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10、。D.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E.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15 .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八)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雁门胡人歌崔颍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乌,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注】代郡:这里指雁门。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不仅交代

11、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B.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D.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E.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15.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参考答案:(一)14.AE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多诗

12、歌的综合鉴赏能力。A项,“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E项,对最后一联有曲解,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故选AE。15.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竹杖纱巾遂称情”句可见作者逍遥自在地生活,“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诗人自述一切率意而为,有时逢寺即宿,有时日落西山,无事时沿江漫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以两位清雅疏放的古人,比喻两位同样洁牙雅的今人,说他们做官,不说政绩怎样,而说看花、对月,这样写主要是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

13、,“君王深在九重城”作者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解析:仔细阅读本诗,“竹杖纱巾遂称情”句可见作者逍遥自在地生活,再结合诗歌颔联“逢寺宿”“傍江行”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四处云游的自在闲适,通过颈联对古人的回顾,从回顾中可见作者对他们的羡慕之情,通过尾联“献书”“君王”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怀才不遇和对君王的埋怨。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内容进行赏析,不能只说表达了什么情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B项,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E项,尾联抒发的是作者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而

14、不是“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15.(1)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旬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旬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2)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6分。答对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作用)1分,分析2分;第一问两点可任答一点。意思对即可。(三)14.【古诗理解】(5分)BD(B项,

15、理解成“中原人才济济”不对;D项,理解成了“君子风度”不对。)15.【古诗鉴赏】(6分)首联表现了苏轼旷达(乐观、洒脱)的性格特点。这一联,先讲云海相隔不能团聚,又要远行异地分别了,双方都孤身思念。但后一句一转,用反问的方式“哪能伤心落泪呢”来否定这种悲伤的行为,既是劝慰弟弟,也是劝慰自己。兄弟二人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但兄弟情谊深重,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6分。概括出性格,2分;分析4分。(四)桃叶渡之“无情”旁观,反衬自己情深难舍,流露着怨离恨别的情思。(2)本词读来处处皆“愁”,景之萧瑟“愁”,渡口无情“愁”,人去难舍“愁”东风落絮添乱“愁

16、”,人去楼空“愁,春光逝去“愁”,一切“愁”皆源于离愁,作者对离人的缱绻深情已横溢于字里行间。任意答出四点即可。(五)17.BC18.五六句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以“佳志士”称李明府,又说他无人可匹敌,直接赞美李明府;七八句用典,李明府让我产生了去读读楚辞的冲动,他的衣服经过兰草熏蒸,赞美李明府的文采和高洁情操:最后四句,虚实相生,表达出对李明府的高度赞美之情。(六)14.AD15.颈联中的“枯”字和“湿”字用得最为精妙,溪水枯落只剩旧日的痕迹,连渡口也显得更加冷落荒芜,一个“枯”字既点明了水势的减退,也暗合了渡口死寂凄凉的景象。树木漂浮在晨雾中,一片浓绿,好像要沾湿了楼头的栏杆。“湿”字既有

17、雾气的淋漓之势,又有绿色的灵动之态。(七)、D(5分)(B项“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理解有误,诗人并无此意;D项"雕畏惧秋风"错误,颈联是为了表现秋风能使马和雕长精神,赋予万物以活力,并无畏惧秋风之意。)(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15.(6分)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怅惘。后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情感”1分,“简要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八)14.CE【解析】C项“雾里”版本不如“雨里”表达明确。山头野火和烟雾颇似战争中的烽火,如果是“雾里”,胡人就会认为烟雾为自然现象,而不会引发战争烽火的想象。E项“时时醉向洒家眠”不是想象,是实写。15.表达了对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2分)第二问:借边地安宁,民族和睦,百姓生活安闲、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