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承载力研究理论综述_第1页
企业承载力研究理论综述_第2页
企业承载力研究理论综述_第3页
企业承载力研究理论综述_第4页
企业承载力研究理论综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企业承载力研究理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企业承载力反映的是企业所能承受的荷载能力,其载体是组织管理体系。本文从企业承载力理论研究背景、企业承载力的内涵、企业承载力的提升等方面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综述,并分析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指出研究企业承载力理论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承载力 企业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企业承载力的理论研究背景 (一)承载力理论的起源 企业承载力这一概念,源于承载力理论。在人口统计学方面,Malthus(1798)的人口理论为承载力理论起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尔萨斯人口论反映了生物(人

2、类)与自然环境(粮食)之间的关系,认为生物具有无限增长的趋势,而自然因素是有限的,生物的增长必然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承载力起源的另外一个里程碑是承载力理论数学表达公式逻辑斯蒂方程的提出。比利时数学家 Pierre F.Verhulst(1838)第一次用 Logistic数学公式表达了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为承载力理论提供了数学模型。大约一个世纪以后,美国的Raymond Pearl和Lowell J.Reed (1920)在并不知道 Verhulst研究工作的情况下同样独立地提出了logistic增长曲线方程。 Odum(1953)第一次把承载力的概念和逻辑斯蒂曲线的理论最大值常数联系起来,将承

3、载力概念定义为“种群数量增长的上限”,即逻辑斯蒂方程中的常数K。在这一阶段世界各国的学者分别从人口统计学、种群生物学和应用生态学的角度,对生物在某一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种群数量增长规律进行了描述,提出生物种群增长的数学表达式,分析研究了生物种群增长的调控机理,并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罗马俱乐部(1972)发表的增长的极限中虽然并没有明确使用承载力这一概念,但这项研究却是这一阶段以及整个人类承载力研究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牌,认为地球生产粮食的土地、可供开采的资源和容纳环境污染能力的有限性不能支持人类经济的无限增长。 Garrett Hardin(1976)发表承载力作为一种伦理观念一文,指出人类

4、不应该侵越任何环境的承载力。他强调承载力的观念应把时间与后代纳入其中,是一种以后代为取向的伦理观念。Garrett Hardin(1977)在其承载力的伦理内涵一文中,提出承载力的定义。他认为某一特定地区的承载力可定义为:在不破坏环境而且在未来承载力不递减的情况下,考量了季节性和随机性的变化,某一特定的地区可以无限支持某一物种的数量。社会学与人类生态学家William Catton, Jr.(1980)在其超越适当限度一书中提出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是最小法则:环境的承载力是由最不充足且不近便的必需品(相对于每个人平均需求)所决定。这个法则难以取消,但可以使它的运作变得较不带有限制性。第二个是范

5、围扩大原则:两个以上资源禀赋不同的地区组合起来的承载力可能大于个别地区承载力的总和。 (二)承载力理论研究拓展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在理论研究方面,文化承载力或社会承载力概念使人类承载力研究开始从非人类生物种群承载力脱胎出来,不再简单地套用生物种群承载力理论方法,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承载力。除考虑资源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外,人类承载力研究开始关注于科技进步、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制度、贸易、道德和伦理价值、品味和时尚、经济、环境效应、文化接受力、知识水平和机构的管理能力。Daily和 Ehrlich(1992)提出了一个相似的概念社会承载力,以区别于生物物理承载力,认为生物物理承

6、载力是指在特定技术能力情况下生物物理条件可以支持的最大人口数量,社会承载力则是指在各种社会系统条件下(特别是与资源消费有关的社会模式)可以支持的最大人口数量。在任何水平技术条件下,社会承载力都将小于生物物理承载力。文化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两个概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两者都认识到了人类承载力与传统生态学承载力的不同人类承载力不是单纯的人口总数或生物学问题,而是与科技、文化、消费、贸易、价值观念以及社会政治和法律制度等人类文化社会因素联系在一起。 经过对承载力理论的梳理,可以得出承载力是衡量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各种资源(生态资源、环境资源、经济资源)相互关系的科学指标,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度量和管理决策的

7、重要依据。由于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微观基础,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也是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主体。在承载力理论研究基础之上,将企业理论与承载力理论结合在一起,便产生了企业承载力的概念。 企业承载力的内涵 国内最早研究企业承载力的是周为尧(1985),他认为企业是一个载体,具有一定的承载力。所谓企业承载力,是指企业在其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承受外部载荷的作用与抵制自身机体不发生变形和破坏(断裂)条件下可能承受的最大载荷(或负担)。杨海涛(1986)使用企业承受力的概念,提出了相同的观点。 (一)企业承载力内涵理解 在对企业承载力内涵的理解上,周为尧(1985)认为企业承载力的基本内涵有四点:企业是在始终

8、处于外部载荷的作用下运行的;企业自身具有一定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改造的能力,即防御曲扭、变形和断裂的能力;企业承载力通过企业内部的承载结构传送到企业整体;抵御竞争者的竞争力度。蔡中贯(2006)则认为企业承载力的内涵包括:承载力是组织保持健康持续发展所承受荷载的能力;承载力是组织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承载力是组织管理系统与事业系统相匹配的能力;承载力是支撑力、成长力、内控力的综合体现。 (二)企业承载力构成要素 在对企业承载力的构成要素研究上,周为尧(1985)认为企业承载力主要由企业对外部力量的承载力和对内部力量的承载力两部分构成。对外部力量的承载力包括:企业对国家各级部门、各种政策的承载力;

9、企业对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市场需求多样性、市场价格变动性)的承载力;企业对其他企业(供应商、合作者、竞争者)的承载力;企业对社会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因素的承载力。对内部力量的承载力包括:企业对内部管理体制变革的承载力;企业对各职能部门调整的承载力;企业对生产技术条件变化的承载力;企业对投资总额增减变化的承载力;企业对管理人员变动的承载力。蔡中贯(2006)则认为企业承载力构成包括:基础承载能力(承载经济规模总量);维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稳定的能力;对各类干扰和破坏企业运行的外部冲击(突发事件)的承受能力;对企业内部冲击的缓冲力;对受内外部冲击后的及时修补能力。 (三)企业承载力与竞争力的

10、关系 在对企业承载力与竞争力的关系理解上,周为尧(1986)认为竞争的前提条件是竞争各方都必须是独立的承载体,有各自的经济利益。开展竞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让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直接接受广大消费者的评判和检验,优胜劣汰,这对提高企业素质,从而提高企业的应变力和承载力是十分有利的。从该角度讲,决定企业承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竞争力。朱磊(1999)则认为企业竞争力由市场竞争力和企业承受力两部分组成,可用公式表示:企业竞争力=市场竞争力 企业承受力。他认为不同的产品与市场组合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会受到不同影响,市场竞争力=(产品竞争力 财务资源 市场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因素(管理

11、机制)。企业对各资源因素的占有量与企业竞争力系统组合要求的量之间存在着一个量差。相对于具体的组合形式,企业占有和控制各因素的量一般要大于组合规定的量,如此,这个量差就表现为各因素的余量。余量是含有竞争力的,这部分竞争力虽未在以上组合中反映出来,但它对企业有重要意义,它的主要作用是维持企业竞争力的稳定性及通过余量的积累使企业竞争力发生质变,表现为企业对产业环境变化的承受力。可表示为:企业承受力=(财务、市场、人力资源余量之和 技术余量)×管理余量。朱磊的企业承受力本质上即是企业的承载力。         &

12、#160;            (四)企业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关于企业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蔡中贯(2006)认为企业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三大类指标:承压类指标(商务发展水平、技术进步、组织结构及人员素质);压力类指标(组织规模扩张速度及质量、组织遵纪守法与诚信程度);提升类指标(核心竞争力、领导力、执行力等)。 企业承载力的提升 (一)提升企业承载力的意义 蔡中贯(2006)认为承载力是组织运转的原动力,传统的企业以追求组织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从组织承载力的角度看,组织

13、不应只追求效益最大化,还应考虑其持续性和承载力度的问题,即将追求效益最大化变为追求效益最佳化。考虑持续性,关注承载力,不至于因短期行为而过度超载,损伤自身承载力。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周期短、亏损多的问题。流星企业比比皆是,不仅常见于小企业,也常见于大企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不关注发展的持续性和组织的承载力。因此提升企业的承载力对于实现效益最佳化的长期持续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李军培(2006)认为相对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地区相对于一个更大区域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而言的资源对人口的支撑能力。那么,类似地,可以得出相对企业承载力是一个企业相对于另一个企业的自有资源(人力资源、经济资源、成长力资源等)

14、对其企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二)提升企业相对承载力的具体措施 蔡中贯(2006)认为提升企业的承载力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整合管理是提升组织承载力的有效方法。整合是根据需要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是提升承载力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第二,面向对象思想方法将推动管理思想产品化。面向对象是一套成熟的计算机开发技术思想,将其部件化、构件化、封装、继承、调用等特点用于管理。其特点是可以将整体进行全面分解成独立部件,同时又能整合成一个整体。面向对象思想是提升承载力的基本思想,也是整合管理的基本思想;第三,价值系统是提升组织承载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核心价值观系统、基本价值系统、无形价值系统、需求制约理论。价值

15、系统是整合管理的基本理论,整合管理对组织框架和人的控制都是围绕价值系统进行的。 企业承载力研究现状分析 理论研究领域。尽管有论文和相关著作对企业承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企业承载力概念,对承载力定义过于抽象、承载力范围的界定过窄或过宽都导致无法给出企业承载力全面准确的涵义界定。因此,对企业承载力这一概念的界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目前有学者提出了包括承压类指标、压力类指标、提升类指标在内的企业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但其权威性有待验证。同时,企业承载力的评价是一个关于多指标的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评价方法的选择都会直接影响到评价的结果

16、。因此,选取合适的指标以及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可以使评价结果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但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关注。 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上述学者只是基于承载力的各种要素进行定性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某些单要素的承载力定性分析,而对于整个系统的全要素或者是多要素的综合承载力量化研究较少。因此,如何量化企业的承载力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张红.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述评J.理论学刊,2007(10) 2.程国栋.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J.冰川冻土,2002(4) 3.杨光梅.我国承载力研究的阶段性特征及展望J.科技创新导报,2009(26) 4.张林波等.承载力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展望.J.生态学报,2009(2) 5.周为尧.企业承载力初探J.经营与管理,1987(5、6) 6.周为尧.企业承载力再探J.经营与管理,1987(9) 7.周为尧.论企业活力与企业承载力J.经济与管理研究,1985(4) 8.杨海涛.企业承受力问题初探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