胼胝体切断对健侧C7移位术后跨大脑两半球功能重组影响的实验研究_第1页
胼胝体切断对健侧C7移位术后跨大脑两半球功能重组影响的实验研究_第2页
胼胝体切断对健侧C7移位术后跨大脑两半球功能重组影响的实验研究_第3页
胼胝体切断对健侧C7移位术后跨大脑两半球功能重组影响的实验研究_第4页
胼胝体切断对健侧C7移位术后跨大脑两半球功能重组影响的实验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胼胝体切断对健侧C7移位术后跨大脑两半球功能重组影响的实验研究         【摘要】  明确胼胝体在健侧C7移位术后跨大脑两半球功能重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健侧C7移位模型术后和胼胝体切断术后3个月、5个月、7个月、10个月共9组。采用运动皮层内微电极电刺激技术,定量评价大鼠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在双侧初级运动皮层(MI)内的可塑性变化。结果健侧C7移位正中神经术后3个月,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在双侧MI均未出现,术后5个月则仅出现于患肢同侧MI,术后7个月在双侧MI均

2、出现,术后10个月则只出现于对侧MI。而胼胝体切断术后5、7和10个月,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均只出现于患肢同侧MI。结论在健侧C7移位大鼠模型上证实术后10个月内运动皮层出现了跨大脑两半球的功能重组,胼胝体在该重组中起关键的通道作用。 【关键词】  臂丛 脊神经根 神经损伤 神经移 功能重组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ole of callus during transhemispheric reorganization progress after contralateral seventh cervical nerv

3、e root transfer to the affected median nerve Method   Forty-five adult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devided into nine groups A non-operative group served as control , two adult rat models were set up, including the nerve transfer model of contralateral C7 cervical nerve root to median ner

4、ve, as well as the callosotomy model Each model included 4 groups according different intervals of examination   Intracortical microstimulation was used to study the plastic changes of the affected median nerve representation region in bilateral primary motor cortex (MI) at different inter

5、vals, namely 3, 5, 7 and 10 months postoperatively  Result After stimulating bilateral MI, median nerve representation region of the affected forelimb appeared only in the ipsilateral MI instead of contralateral MI at 5 months after the nerve transfer At 7 months it appeared in MI of both hemis

6、pheres Yet at 10 months it appeared merely in the contralateral MI However, the median nerve representation region of affected forelimb appeared merely in the ipsilateral MI at 5, 7 and 10 months after callosotomy Conclusion Transhemispheric reorganization was confirmed to appear in MI Transhemisphe

7、ric reorganization that had taken place in the motor cortex is confirmed to be realized via the corpus callosum   Key words: brachial plexus;spinal nerve roots;nerve injuries;nerve transfer;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   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很多1,2,其中顾玉东院士首创的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为研究大脑的可塑性提供了独特的人体模型。作者已在大

8、鼠模型上找到了健侧C7移位术后发生跨大脑两半球功能重组的脑电生理依据3,然而,胼胝体在该重组过程中是否起作用,尚不清楚。为此,作者在健侧C7移位患侧正中神经大鼠模型的基础上直视下切断了胼胝体,来探讨胼胝体在这种跨大脑两半球功能重组中的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模型制作及动作分组   111胼胝体切断模型的建立   左侧全臂丛根性撕脱、健侧C7移位正中神经手术完成后,将大鼠俯卧位固定于立体定位仪上,常规消毒、铺巾。自双外耳道连线与矢状缝交叉点前10 mm处向后做正中纵行切口(长约15 mm),确定前囟前3 m

9、m至前囟后6 mm。显露硬脑膜后,显微镜下用虹膜刀U型切开硬脑膜和软脑膜后,用2 mm宽的特制脑压板沿纵裂将左侧额叶皮层拉开,将前囟前048 mm至前囟后452 mm的胼胝体在直视下切断,胼胝体是色泽白亮的横行白质,镜下容易辨认,见到胼胝体下方的纵行皮层,即判断切断成功。用10/0无创缝线缝合硬脑膜,关闭切口。   112动物分组   选用体重250300 g的SPF级雄性SD大鼠45只(由复旦大学动物科学部提供),随机分为9组,每组5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健侧C7移位患侧正中神经模型、胼胝体切断模型术后3、5、7、10个月组,共9组。 

10、0; 12刺激前的动物准备、刺激方法均同前3。   13绘图   将每只大鼠双侧MI采集到的所有位点使用Origin 61绘图软件绘图,构建出MI各代表区位点的散点图,标记出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   14观察指标   电刺激大鼠双侧MI时,记录诱发患肢前臂旋前、屈腕或屈指动作的位点总数,作为各组之间比较的变量。电刺激结束后,取标本作大脑冠状面连续冰冻切片(厚约30 m),将切片常规尼氏染色,观察胼胝体是否完全切断。   15统计学处理   多组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均采用单因素方差

11、分析(ANOVA)的S-N-K法。两组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有显着性。统计软件为SPSS130。   2结果   21两种模型大鼠的生物学观察   健侧C7移位大鼠在术后7个月健肢活动时出现患指的屈曲,10个月患指出现主动抓握食物,而胼胝体切断大鼠术后10个月内均出现患指的屈曲。   22健侧C7移位术后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的可塑性变化结果同前。3   23胼胝体切断后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的可塑性变化   散点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在MI的左前肢(患肢)正中神经代表

12、区。如图1所示为正常双侧MI的代表区,可见左前肢正中神经代表区的位点总数平均280±084个,且均位于患肢对侧的MI。术后3个月,左前肢(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在双侧MI均未出现。图2所示为胼胝体切断术后5个月时双侧MI各代表区位点的散点图,可见左前肢(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几乎占据左侧MI整个右前肢代表区。图3所示为胼胝体切断术后7个月时双侧MI各代表区位点的散点图,可见左前肢正中神经代表区面积也几乎占据了左侧MI整个右前肢代表区。图4所示为胼胝体切断术后10个月时双侧MI各代表区位点的散点图,同样,左前肢正中神经代表区仅出现于左侧MI的右前肢代表区内,且面积明显缩小。左侧MI左正中神

13、经代表区面积的比较发现,左侧MI左正中神经位点总数分别为:术后5个月(2440±114个)、7个月(1800±158个)、10个月(360±055个)组。各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多组间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各组之间有显着差异(F=47888,P00001)。术后5个月组的位点数目显着多于7个月组的(P005),后者的位点数目又显着多于正常对照组和术后10个月组(P005),而正常对照组的位点数目与术后10个月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因为每个位点所代表的面积是025 mm2,代表区位点的数目就代表了代表区的面积。结果表明胼胝体切断术后,只出现于左侧MI的左正中神经

14、代表区面积有随时间延长逐渐缩小的趋势。            24大鼠大脑冠状面连续冰冻切片的尼氏染色结果   各实验组的大鼠大脑冠状面连续切片的尼氏染色结果显示:胼胝体已经完全切断,表明完全阻断了两侧大脑半球感觉和运动皮层之间的直接联系。   3讨论   31胼胝体切断模型制作的可行性   首次采用胼胝体切断术治疗癫痫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胼胝体切断术阻断了两侧大脑半球感觉和运动皮层之间的直接连接。本研究参照临床

15、该手术方式,依据Paxinos和Watson的大鼠脑立体定位坐标图直视下切断了胼胝体。术后各实验组的尼氏染色结果证明完全切断了胼胝体。   32胼胝体切断后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的变化时程   健侧C7移位模型术后3个月,患肢(左前肢)正中神经代表区在双侧MI均未出现:术后5个月,患肢(左前肢)正中神经代表区仅出现于患肢同侧(左侧)MI;术后7个月,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在双侧MI均出现;术后10个月,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只出现于对侧(右侧)MI,并且其代表区仍位于原前肢代表区内3。   而胼胝体切断模型结果显示:在术后5个月、7个月、10个月

16、时,患肢(左前肢)的正中神经代表区却只出现于同侧(左侧)MI。这表明健侧C7移位术后大鼠MI所出现的跨大脑两半球的功能重组在胼胝体切断后10个月内没有出现,证明了胼胝体在跨大脑两半球的功能重组中起关键作用。   胼胝体切断术后,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的面积随时间延长而出现逐渐缩小的趋势,这表明:神经再支配早期(术后5个月时),位于左侧MI的右侧前肢代表区几乎全部兴奋,参与了对该再支配过程的调控;随着神经再支配时间的延长和神经再生的进一步完善(术后7个月时),患肢新的正中神经代表区被强化,使得该神经所支配肌肉的皮层定位较精确。10个月时,这种定位更加精确,类似于正常的正中神经代表

17、区,尽管是在患肢同侧皮层。   作者认为在患肢同侧的C7神经根代表区与同侧正中神经代表区之间可能存在一种协调二者的中间神经元网络,这种网络的基础就是皮层内的横向连接4。研究发现5:一侧全臂丛根性撕脱伤诱发了双侧MI均出现动态的功能重组,表明双侧MI同位区之间可能存在直接连接,这种连接的基础可能就是胼胝体。这样,双侧正中神经代表区也可以通过胼胝体而直接连接。因此,健侧C7神经根代表区和对侧正中神图1正常对照组双侧MI各代表区位点散点图图2胼胝体切断5个月组双侧MI各代表区位点散点图图3胼胝体切断7个月组双侧MI各代表区位点散点图图4胼胝体切断10个月组双侧MI各代表区位点散点

18、图   经代表区之间就有了一种间接的连接。健侧C7移位后的神经再支配过程中新的神经传入,就可以通过健侧C7神经根代表区和健侧正中神经代表区而到达患肢对侧正中神经代表区。由于新传入被多次整合或新轴突发芽的形成,最终完全激活了患肢对侧原来的正中神经代表区,实现了对患肢的独立控制。而切断了胼胝体,阻断了大脑两半球之间所有的感觉和运动联系,也就阻断了两侧大脑半球的MI同位区之间的相互联系的,使得这种跨大脑两半球的重组不能实现,患肢的代表区就只能出现于患肢的同侧皮层。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胼胝体在跨大脑两半球的功能重组中是否一直起作用?可以通过胼胝体的急性切断来回答这个问题。健侧C7

19、移位后期,当患肢的正中神经代表区只出现于对侧MI时,切断胼胝体后再进行微电极电刺激检测。如果对侧运动皮层的患肢代表区不消失,说明胼胝体的作用只是在激活原正中神经代表区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果胼胝体切断后患肢对侧正中神经代表区消失,说明胼胝体一直在起作用,表明患肢同侧正中神经代表区通过胼胝体来支配原对侧正中神经代表区。作者又做了如下研究6:取健侧C7移位术后1年3个月模型大鼠进行MI微电极电刺激,当测得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只位于对侧MI时,切除患肢同侧的大脑皮层,阻断了两侧大脑半球的相互作用,其作用相当于做了急性的胼胝体切断手术。结果发现患肢对侧MI的正中神经代表区仍存在,其面积大小也无变化。这证明了当患肢原正中神经代表区被激活后,胼胝体就失去了作用,说明胼胝体只在激活原正中神经代表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