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琵琶行并序》最新同步教案36_第1页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琵琶行并序》最新同步教案36_第2页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琵琶行并序》最新同步教案36_第3页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琵琶行并序》最新同步教案36_第4页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琵琶行并序》最新同步教案3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琵琶行并序最新同步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36 教学目的 1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3深入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 教学设想 1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3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整体感知,把握二人成为知音的基础同是天涯沦落人。 一、激趣

2、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今天我

3、准备再给大家讲一个“知音”的故事。故事就是我们今天准备学习的课文琵琶行。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诵读鉴赏: (一)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明确:叙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

4、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们的人生经历有什么共同点? 故事的主人公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和一个歌女。白居易我们比较熟悉,他是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白居易简介: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2)诗歌主张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反映时事,

5、为现实而作。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反映人发疾苦。 3)诗作白氏长庆集71卷,存诗2806首。 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分类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心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题 诗中的歌女,善弹琵琶,故称琵琶女。 按常理,两人分别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白居易属官宦阶层,而琵琶女居于社会底层,两人并没有深入交往的社会基础,他们何以成为“知音”呢? 明确:因为他们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同是天涯沦落人”。 三、“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他们是如何相识的呢? 1)他们在哪里认识的? 明确:浔阳,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 2)他们

6、都是浔阳人吗?他们从哪里来的? 明确:不是。他们都来自长安。 3)他们在长安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又是如何来到了浔阳? A、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板书:京倡  商妇  怨 B、读课文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板书:京官  谪官  恨 四、“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

7、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 ,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 ,勾)留江上别离情。 五、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 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 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 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重点鉴赏诗歌的音乐描写的部分,进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教学过程: 一、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8、(一)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二)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

9、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琵琶女的演奏让他把这种情感释放出来,自己的感情之门打开了,情感宣泄而下。好,如果诗人只写了演奏技法充其量只是琵琶演奏的教科书,但现在欣赏的是千古绝唱,我们就来欣赏诗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特别好? “银瓶乍破水浆迸”写的音乐感特别强,在刚才读的时候,这两句的力度就特别重,琵琶女在抒发他情怀的时候,拨弦就有很强的力度,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而诗人白居易与他同病相怜、同感而发,诗写出来也有很强的气势。 把无形的音乐写出来使人感知,仿佛能让人听到,这是一

10、件难事,白居易这首诗的第二段,可以说是描写音乐的绝唱,首先,他说,弦声似乎在诉说着琵琶女悲惨的遭遇和苦闷的心事,由此,人们可以感觉到琴声的低沉和抑郁,然后用急雨之嘈嘈,私语之切切来形容声音的粗重和轻细,用珠落玉盘来形容声音的圆润,更形象生动,我觉得在这里落得不仅是珠子,还有琵琶女心中滚烫的热泪,接着又用冰泉冷涩来写声音的间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压抑的深深的惆怅,终于,琵琶女心中所有的愁和怨在酝酿中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最后一句,他说,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是琵琶女心的碎裂,这一句诗,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幽情,一个弦上弹真情,两下里都有一样的愁,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

11、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声音)写的音乐有一种质感,如裂帛,不仅说琵琶女的心碎,而且说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呀,什么的)都被撕裂了。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得非常好,因为诗人是从这里开始描写音乐的,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他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的哀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能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从而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两句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段不仅写了音乐,而且写了音乐背后的情感。人们都说诗人是多情的,但分明是尘世太污浊、黑暗,

12、诗人报国无门,无路请缨,他们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却在尘世成为遗弃儿,满怀的愁怨,只能(只能)被仙乐似的琵琶声,甘醇的杜康酒浇灭,诗人的命运是苦楚的,他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他们醒来后只能继续他们飘泊的人生路。 描写音乐不一定要从音乐的音色音质来写,我更觉得(能)从它的意境(来)能衬托出音乐的美感,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它给我们(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虽然说音乐已经(悄)停息,浔阳江上微波荡漾,水面落花慢慢流,琵琶女的演奏已经停息了,但是,东船西舫却悄然无声,觥筹交错,饮酒作乐的场面已经不再了,而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

13、令人感慨万千,在(江水)茫茫的江水上,只看到江水中倒映得又圆又亮的月亮,像一只盛满忧愁的纽扣,轻轻一碰就会溢出来,而这个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内心,照亮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琵琶声(并没有直接抒发)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但是,人们首先是沉浸在琵琶女的悲凉中,后来,人们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的悲凉中,它所渲染的气氛是:乐声(虽然)动人,(但)听者被吸引被感染的一种寂静的气氛,点染出(刚才)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的感觉就是余音绕梁。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道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世界,四弦齐鸣,干脆有力,将情感直白的表现出来,而乐曲收束戛

14、然而止,没有了呕哑啁哳,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回味,正如诗中所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话特别的奇妙,作者在写法上是声色俱佳,音文相融,诗人为我们塑造(描写)了一个枫叶飘零的夜晚,瑟瑟的秋风,“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几句。这(一句)里可以读出一种生命搏发的气息,那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一种搏发,这个“铁骑突出刀枪鸣”让我们想起了项羽在垓下突围的一个场景。那是对生命的最后一个寄托,至少他是一个英雄。然后呢?“曲终收拔当心画”就好像项羽在乌江自刎的一个场面,一代英雄(就在乌江里面)跟乌江向远方长流,而且流到现在,还会一直流下去

15、。我觉得生命就是一种凤凰涅 pan。纵使前面有这一些“别有幽愁暗恨生” 之类的,但是生命最终是一种激越的像流星一样,流星是注定要陨落的,生命也终究会消失,但是你最后要留给生命的是什么?应该是最后闪耀的那一瞬间,而且流星会把他的梦,会把它的光明也留在天空中,而且会留很远。我觉得诗人在这里呢,虽然他的志向得不到实现,但是呢,他的理想还是有的,人不能没有理想。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个是音乐的方面,它前面说“凝绝不通声暂歇”,“无声”是对“声暂歇”的高度赞赏,这就说明诗人白居易能理解琵琶女的那种遭遇。还有就是从感情方面,“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

16、”说明这时诗人和琵琶女的感情都处在一种激昂澎湃的时刻,而且它后边说“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说明这也是一个基点,他们的感情也必须从这个基点才能喷泄出来,还有(我想)“无声”处应该是他们的一种思考,因为“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笛卡尔),经历了一个高峰,一个低谷,他们一定有满腔的愁绪,所以“无声”处就能表现出这里面的感情。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一句比较好,可能想到那婉转流利的琵琶声从琵琶女纤细而微微颤抖的指间滑过,像花朵的露珠,光滑透明,一颗颗从叶面滑过,从叶间滴下,滴入听者的心中,激起阵阵的涟漪,又像黄莺(在)花下的啼鸣,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精致而优美。渐渐地,弦声缓慢,

17、仿佛眼前的小溪不再快乐,它被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舒婷说过“音乐把我卷走,在它明亮的激流中”,我觉得是音乐把白居易和我们卷走,在他善感而优美的韵律之中。 (三)小结:本文描写音乐的方法。 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都能用比喻,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双关:“幽咽”,有双关的意思的词就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动静结合:有声和无声的对比。“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 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心情的压抑,就可

18、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把抽象的东西具体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有了画面感。 把无形的音乐写的有形,。好! 二、按照总结的描写音乐的方法,欣赏另一首(关于)与音乐有关的诗。古人说,在古代描写音乐的作品当中,韩愈的颖师弹琴能惊天,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可以泣鬼,那么,江上琵琶,白居易的江上琵琶可以移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

19、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大家怎么欣赏这首诗?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描写音乐的方法,现在我们就能鉴赏一下这首描写音乐的诗。 主要用的是侧面描写,第二句“湘娥啼竹素女愁”,用湘夫人和素女的表情来写李凭弹的箜篌(时)的绝妙。 琵琶行中白居易写他听了琴声后“青衫湿”,而李凭箜篌引写李凭弹箜篌就非常形象,“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通过四种意象写出这些事物听到李凭弹箜篌以后所感受到的东西,做出的动作,从而说明听李凭弹的箜篌(让人)听的非常入神。(音乐效果)     

20、;想象巧妙,形象特别鲜明,整首诗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后八句从“十二门前融冷光”一直到“露脚斜飞湿寒兔”,这八句都(由音乐)是由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联想到天上的音乐,这是一种特别奇特的想法。而他的“芙蓉泣露香兰笑”给予了这首曲子一种动感,它像芙蓉一样的哭泣,像香兰一样的欢笑,他又从音质和音效来侧面描写这首诗的音乐。“昆山碎玉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来写这首词。从不同的侧面音质音效音响来写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它的特点就是想象联想特别丰富。(扣住了想象、联想的特点,浪漫主义的手法) 三、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音乐的变化:流畅

21、0;   低沉    无声    激昂 女子的情绪:平静    悲伤    哀怨    愤怒 四、研究性探讨: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琵琶女先为京倡,后为商妇,在当时备受侮辱与损害,她的凄凉的身世,是由于个人原因,还是由于社会原因? 当然是社会原因,因此可以说,琵琶女的悲剧是社会悲剧。我们称白居易为琵琶女的知音,是因为白居易能够从琵琶女的演奏中读懂她的内心。白与琵琶女本属毫

22、不相同的两个社会阶层,但白居易却有意在作品中反映下层人民的疾苦,这与白居易的创作主张是完全一致的。白居易曾经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对于生活在痛苦中的人民大众怀有深切的爱怜之心。他愿意在他的作品中反映他们的生活场景,寄寓对他们的同情。比如卖炭翁。 诗人在刻画琵琶女这一人物时,也反映了她所生活的社会现实: 世人重色轻才:“曲罢曾教善才服”(强中之强),“妆成每被秋娘妒”(美中之美),“五陵年少争缠头”(色艺双全),“暮去朝来颜色故”(年老色衰),“门前冷落鞍马稀”。 商人重利轻情:“商人重利轻离别”“梦啼幢泪红阑干”,嫁作商人妇孤苦空虚而梦“少年事”,而梦中之景更增今日生活之

23、可悲,故张弦代语,排遣愁绪,这正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一幕。 正是这样的社会现实导致了琵琶女的人生悲剧,显然诗人对此是持批评态度的。这样的写作方向充分显示了诗人胸怀天下苍生的高尚人格,永远值得后世景仰。 第三课时 一、诗人的感受 问:在两个人物中,谁的分量更重一些? 明确:琵琶女。诗歌不仅重点描绘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而且详细叙述了琵琶女的不幸身世。 诗人是作为什么形象出现在诗歌中的? 明确:琵琶女的知音。诗人精通音乐,不仅能欣赏旋律,而且能用诗歌语言描绘音乐,更重要的是,诗人能够透过音乐的旋律读懂琵琶女的内心。 问:诗人听了演奏,有什么感受? 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 诗人为何叹息?

24、诗人叹息之后写到了自己的经历。显然琵琶女的演奏触动了诗人的隐痛。 二、关于琵琶女弹奏的曲子讨论: 假如说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不能激起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情感?如果说她演奏的是家乡的音乐,能否引发白居易的一声哀叹? 江南小调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流畅的感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因此对这首曲子很有感情。 琵琶女当时弹的应是霓裳和六幺,诗人在京城过惯了宫廷生活,在宫廷经常听到这样的曲子。琵琶女所弹的(曲子)容易勾起他对往日生活的思念。因此,他听到霓裳和六幺才会比较感伤一些。 那么,大家认为最能刺激他敏感的神经,拨动

25、他那脆弱的心弦的是什么?是因为地域的东西,还是因为音乐本身所代表的什么?从小序中找最能反映诗人受音乐影响而导致情感波动的句子。 铮铮然有京都声。 大家觉得长安对于诗人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一改当初被贬到此地后的“恬然自安”,忧郁之情油然而生? 古代诗人都是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而诗人被贬之后,开始不适应那种落魄的生活,但是他觉得可以慢慢适应,但是琵琶女所演奏的京都声又勾起了他对往日奢华生活的回忆,让他想起了以前在京城施展自己的才华,被皇帝重用,被群臣所仰慕的生活,又让他有了一种在江湖间落魄飘零的感觉。 古人是学而优则仕,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然而,他被贬

26、之后,表面上安分(于)一种生活并适应了,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一首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烈的,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一种激烈的情感,琵琶女正是用一首激烈的曲子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 今夜闻君琵琶语,“琵琶语”耐人寻味。通过琵琶曲,二人心灵沟通,情感相融。 三、司马青衫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 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          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