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24/5029a5ad-77ea-4359-bce9-5fb68956a10f/5029a5ad-77ea-4359-bce9-5fb68956a10f1.gif)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24/5029a5ad-77ea-4359-bce9-5fb68956a10f/5029a5ad-77ea-4359-bce9-5fb68956a10f2.gif)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_第3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24/5029a5ad-77ea-4359-bce9-5fb68956a10f/5029a5ad-77ea-4359-bce9-5fb68956a10f3.gif)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_第4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24/5029a5ad-77ea-4359-bce9-5fb68956a10f/5029a5ad-77ea-4359-bce9-5fb68956a10f4.gif)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_第5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24/5029a5ad-77ea-4359-bce9-5fb68956a10f/5029a5ad-77ea-4359-bce9-5fb68956a10f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只要用药正确、适合患者病情,哪怕附子剂量超出医书记载几十倍都没有危险。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毛炜表示 ,根据文献 ,既有服用 10 克 小剂量附子一次就出现中毒反应得报道 ,又有在抢救危重病过程中 ,24 小时内用量超过 500 克而不出现中毒反应得例子。其实剂量大小与会否中毒没有绝对得正比关系,中毒与否还牵涉到其她多种诱因 ,而且不同得药典记载得剂量范围也不同,暂没有统一结论。毛炜说。她表示 ,中医界对附子得用量主要有四种观点:一种畏附子如虎狼 ,索性弃用此类药物 ;一种认为附子毒性剧烈 ,应当小剂量使用 ,如中药大词典中附子得用量为3
2、 克9 克;第三种观点主张根据病情得不同以及个体得差异选择剂量,常用剂量在 15 克 60 克 ;第四种就是温阳派主张得超大剂量使用附子特别就是在救治心衰等危重症与肿瘤等疑难病症时,使用得剂量更大 ,起始剂量多在 45 克75 克之间。导致附子用量差异巨大得其中个原因就是对古今剂量换算认识得不同。 目前 ,药典、教科书多认为张仲景所处得东汉时期得 1两相当于现代得 3 克,但据现代一些医史学家得考证 当时得一两应相当于现代得 15。625 克,两者相差 5 倍多。 毛 炜解释。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就是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医家 之间认识与经验得不同。附子被中医奉为保命要药据介绍 ,附子就是毛茛科植物
3、乌头得旁生块根。味辛甘,性大热,有毒。主要产于四川、陕西、云南等地。早在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它功效得记载 :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由于附子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 寒止痛逐湿等功效 ,因此就是常用得温里补火要药 ,也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把附子、人参、大黄、熟地共列为药中四维 ,即就是治病保命得要药。在现代临床中,附子常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塞所致得休克、低血压状态、冠心病及风心病与多种疑难疾病。据统计,在 500张常用著名方剂中附子得使用频率为13。20%,就是历代医家治疗危急重症与疑难杂症得常用药之一。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 必须明确指出得就是
4、 ,附子就是有毒中药得典型代表 ,用好了可以拯救患者 ,使用不当会造成严重毒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毛炜表示 ,附子中毒绝非只与剂量大小有关 ,引起附子中毒得原因很多 ,炮制方法包括药材质量不好、 不当、长期过量使用、 配伍不合理与煎煮方法不恰当等。我们临床发现 ,很多市民不懂正确煎煮含附子得中药。毛炜说。这类药一般要先煎附子 12 小时。掌握火候有一个诀窍 :取一片煎过得附子 ,咬一口慢慢咀嚼 ,如果没有麻口得感觉 ,表明煎煮火候到了 ,这时可以放入其她药物 ,如果仍感觉麻口 ,则需继续煎煮。 因此 ,很多有经验得中医生通常会在处方中附子这味药得右上角或后面注明先煎 ,去麻。另外 ,煎煮含有附子
5、得中药一般耗时较长 ,有些市民煮药时发现水干就中途加冷水。这样可能增加附子得毒性,应属大忌。毛炜说 ,煎药前应充分估计好水量 ,一次性加够 ;如果中途发现水快煎干 ,应该先关火、待药冷却后再加入适量冷水,然后重新开始煎煮、计时 ;即使中途加水 ,也一定要加开水。中药材附子 ,有毒 ,使用不当可致人体呼吸中枢麻痹、引起心脏骤停 ;但同时它又被誉为中医要药 ,从医圣张仲景到现代医学名家 ,不少人用它让患者起死回生。然而,不同得药典、教科书、流派 ,对于附子得剂量使用范围却观点大相径庭。超出老祖宗经典药量用附子会否中毒?除剂量大小外,药材不好、炮制、配伍不合理与煎煮方法不恰当等都可导致中毒发生。附子
6、配伍运用汇粹附子味辛、,大热。主入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之功。善治阴盛阳衰 ,大汗亡阳 ,吐利厥逆 ,虚寒泻痢 ,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附子气味俱厚,走而不守 ,“火性迅速 ,无处不到” (本草经读 ),能上助心阳通脉 , 中温脾阳健 运,下补肾阳益火 ,挽救散失之元阳 ,最善温肾气、补元阳、救厥逆、祛寒湿、除痼冷 ,为温里回阳 ,救逆固脱之要药。虞摶谓:“附子禀雄壮之质 ,有斩关夺将之气 ,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 ;引补血药入血分 ,以滋养不足之真阴 ;引发散药开腠理 ,以祛除在表之风寒 ;引温里药达下焦 ,以除在里之冷湿。”伤寒蕴要谓 :“附子 ,乃阴证要
7、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 ,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 ,或厥冷腹痛 ,脉沉细 ,甚则唇青囊缩者 ,急须用之 ,有退阴回阳之力 ,起死回生之功。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建脉以 益其原 ,佐以附子温经散寒 ,舍此不用 ,将何以救之。”本草正义曰 :附子“其性善走 ,故为通行十二经重阳之要药 ,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 ,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 ,彻内彻外 ,凡三焦经络 ,诸脏诸腑 ,果真有寒 ,无可不治。”附子就是中医临床得一味要药、峻药与猛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得推崇。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 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她说 :“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
8、参、熟地者 ,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 ,乱世之良将也。 ”清代名医陆懋修称 :“药之能起死回¥姜、生者 ,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 ”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 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 ,指出“此十味药品 ,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 ,就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已故名医何绍奇谓“附子一物 ,可上可下 ,可攻可补 ,可寒可热 ,可行可止 ,可内可外 ,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 ,用之得当 ,疗效卓著 ,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得作用说它就是百药之长' ,就是并不过分得。 ”从上述昔贤论述中,足见附子在
9、名医心目中地位之重。自汉张仲景以降 ,历代善用附子之医家举不胜数 ,近代更有以附子为名者如祝附子 (祝味菊 )、吴附子 (吴佩衡 )、李附子 (李彦师)、附子先生 (傅梦商 )等,她们十分推崇附子得卓越疗效并善用附子而充分发挥附子得功用 ,以此博得医林佳名。 然则 ,附子性大热 ,力峻猛 ,有大毒 ,临床应用顾忌重重 ,加之附子中毒屡见不鲜 ,故有“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者。故恽铁樵曾说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之所以会出现附子中毒得情况 ,除认证欠准、剂量失宜、煎煮不当、服法欠妥、机体对药物得 敏感性等之外 ,配伍不当也属常见。 故本文拟对历代著名医家运用附子之经验中关于附子得配伍方面进行收集整
10、理,为充分发挥附子之独特疗效 ,提高医疗质量添一绵薄之力 ,不当之处,尚请贤达指正。一、附子配干姜 附子长于回阳救逆 ,走而不守 ,能通彻内外上下。干姜具有回阳通脉之功 ,守而不走 ,温中回阳。二药配伍 ,相须并用 ,干姜能增强附子回阳救逆得作用 ,正如前人所说 :“附子无姜不热” 。且附子有毒 ,配伍干姜后 ,干姜能减低附子毒性 ,附子配干姜有增效减毒之功。 故附子用于亡阳证 ,常与干姜配伍。 附子配干 姜被称为“ 仲景附子配伍法” ,仲景四逆汤即姜、附、草同用 ,以温中散寒,回阳救逆。附子配干姜尚有温肾暖脾,散寒止痛之功 ,如赤石脂丸、乌梅丸虽用姜附 ,却旨在散寒止痛。主要用于 : 1、阳
11、气衰微 ,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而致得四肢逆冷汗自出 ,脉微欲绝等亡阳证。2、治脾肾阳虚之慢性腹泻 ,如附子配伍治六顽疾治张男患慢性泄泻3年,日行大便34次,便后小腹冷痛,必以热毛巾 温敷 ,其痛方缓 ,舌胖苔白腻 ,脉沉细。大便常规正常。用附子 6g,干姜10g,党参15g,炒白芍15g,乌梅6g,苍术10g,随证加减,调治 20 多剂而获效。二、附子配肉桂 二药均有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之功 ,但附子性烈 ,长于回阳救逆 ,散寒止痛 ;肉桂性缓 ,长于暖下焦而温肾阳 ,并引火归元以摄无根之火 ,行气通滞。相须为用则温肾助阳 ,引火归元 ,温经散寒止痛。主要用于 :下焦命门火衰 ,肾阳不足
12、之腰膝酸软 ,形寒足冷 ,阳痿,尿频,睾丸冰冷 ,肢体厥逆 ,浮肿喘满等症。三、附子与桂枝附子温肾阳 , 通行十二经 , 逐寒祛湿止痛 , 通利关节 , 可祛深伏 之寒湿。桂枝温经散寒 ,横通肢节 ,可解肌散表浅风寒。二药合用 ,相得益彰 ,温通心肾阳气 ,散寒通经止痛功效益增。主要用于 : 1、阳虚外感风寒湿邪得畏冷 ,四肢疼痛等症 (附大于桂 )。2、心阳虚之心悸汗出、 漏汗、甚则心力不支 ,脉细弱或结代 (桂大于附 )。陈妙峰用二药又配党参、黄芪、麦冬、丹参、炙甘草治疗阳虚型心律失常 ,认为附子强心 ,增加心肌供血 ,使窦房结功能兴奋性增强 ,改善传导功能 ,对缓慢型或快速型心律失常均可
13、随证选用 103045 克。张伯叟经验治疗心痹 (冠心病、心绞痛 ),温阳通阳善用附子、桂枝 ,特别就是附子一味 ,既能温阳又能通阳 ,尤于桂枝。四、附子配乌头附子性大热有毒 ,能散寒燥湿 ,除痹温中,通阳止痛。乌头性温有大毒 ,辛散温通 ,能搜风除湿 ,逐寒开痹 ,破积散结 ;二药合用散寒袪湿功倍 ,除痹止痛效灵。主要用于 :风寒湿痹 ,肢体关节苦痛 ;寒邪所干之胸痹、脘腹疼痛。五、附子配细辛 附子温里扶阳 ,散寒滞通经脉。细辛外散风寒 ,内祛阴凝 ,温通。二药表里肾气 ,开通诸窍。二药合用 ,温通宣散 ,彻表入膀胱经 ,彻里入肾经,相得益彰 ,共奏温阳散寒凝 ,蠲痰饮 ,暖胞宫之功兼顾 ,
14、阳复表解 ,在内之寒附子温之细辛助之 ,在外之寒细辛疏之附子辅之 ,加强温阳解表、散寒止痛功效 ,为止痛要对本草汇言 :“细辛 ,佐姜、桂能驱脏腑之寒 ,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李杲:“细辛,治邪在里之表,故仲景少阴证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也。主要用于 : 1、阳虚感冒 ,形寒肢冷 ,头身疼痛 ,骨节疼痛之症。2、风湿关节疼痛难忍 ,屈伸不利之证。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阳虚寒凝者。但有观察认为细辛有诱发心房纤颤之可能 ,故对有心房纤颤倾向者应慎用。4、阳虚寒凝水饮咳喘 ,用为要药。龚志贤自拟扶肾蠲饮汤,用附子 30 克、细辛 6 克、干姜 12 克、桂枝 12 克、半夏 12 克、 炙甘草 9 克。
15、方中取附子温阳化饮 ,细辛散寒蠲饮之功 ,而有较好疗效。5、用于治疗肾阳不足 ,寒凝胞宫之痛经、闭经、不孕。如朱久之用治子宫寒凝不孕可获得温阳暖宫散寒凝种子之效验。六、附子配花椒 附子、 花椒同为辛热之品 ,有温里散寒之功。 附子善入肾经而 温阳气 ,温肾助脾 ,散寒止痛之力较峻。花椒善走中焦而散寒邪,温中止痛 ,暖脾止泻作用较强 ,二药并用 ,脾肾同治 ,相辅相助 ,通阳散寒 ,温中止痛之力极强。主要用于 :1、中焦虚寒之胃脘冷痛 ,泛吐清水。2、寒邪直中之胃痛暴作。七、附子配半夏附子大辛大热 ,补命火回阳救逆 ,温中土散寒消阴 ,祛风胜湿 ,温经止痛 ,通行十二经脉 ,上下表里 ,无所不到
16、 ;而半夏辛温 ,豁痰逐饮 ,消痞散结 ,降浊止呕 ,降气平喘。二药配伍 ,散脏腑、经络、表里、上下得痰饮停滞 ,使阴寒得散 ,脾肾得温 ,水湿得化 ,痰饮得消 ,则阳虚痰浊痞呕诸症自除。主要用于 :身冷畏寒 ,痰涎壅盛 ,脉沉迟弦紧或虚而无力等。吴佩衡常用四逆汤合二陈汤加麻黄、 细辛治一切肺部痰饮阴证如新老咳嗽、哮喘 ,咳痰清稀 ,白痰涎沫多者 ,表证显著者用小青龙汤加附子 ,皆用附子配半夏。注:“本草名言十八反”明言半夏反乌头,而川乌、附子同出物 ,理应半夏亦反附子了。清 ?张璐本草逢原如就是说近代名医张锡纯亦称“附子乌头天雄皆反半夏”。近代习惯用法及当今教材 ,多认为半夏附子相反而不能配
17、伍应用。 然而 ,半夏附子配用历有记载。 如金匮 附子粳米汤 ,扁鹊心书附子半夏广皮生姜汤 ,传言适用方太一丹 ,千金方半夏汤、附子五积散 ,证治准绳小半夏汤 ,张氏医通附子散。据陈馥馨氏统计,在普济方与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含十八反组对得共 411 方,以半夏配附子方数最多 ,达 163 方,可见其配伍应用得普遍性了。半夏反附子 ,毕竟就是前人教训得总结 ,出现了毒性 ,可能指生品鲜品 ,毒性过大 ;或炮制不得法 ,毒性残留 ;或用量过大 ,毒性增加 ;或冷水煎药 ,时间过短 ;或药后饮酒 ,温浴 ;或季节环境温度过高 ,使中毒因素增加 ;抑或个体差异 ,对二种药物有不良反应等等。然而实践证明
18、 ,只要注意防范 ,如法应用 ,不必禁忌。八、附子配鹿茸 附子温阳散寒 ,止痛,有阳无阴 ,走而不守 ,有回阳救逆之力。鹿茸壮肾阳 ,退虚寒 ,有益精血作用 ,守而不走 ,能摄精固阴。二药配伍 ,相须互补 ,温命火填精髓 ,壮阳散寒止痛。主要用于 :1、畏寒肢冷 ,腰膝痠痛 ,阳痿遗精,宫寒不孕 ,久痢 ,久泻。白清佐经验用治此证每以鹿茸 3 克研末 ,熟附子 15 克煎汤送服。2、风寒湿痹。九、附子配艾叶附子配艾叶温经暖宫。主要用于 :冲任虚寒 ,经闭 ,腹痛等症。、附子配胡芦巴附子配胡芦巴 ,二药皆能温阳散寒止痛 ,相配则效力更著。主要用于 :阳虚寒湿内盛之小腹及下肢冷痛等症。、附子配麻黄
19、 附子大辛大热 ,峻补元阳。麻黄辛温 ,发汗解表。二者相配 ,攻一补 ,助阳解表 ,用于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 ,可以避免阳虚无力鼓邪外出 ,或恐汗后更加伤阳。使之汗中有补,汗出不伤正 ;补中有散 ,扶正而不碍邪。附子具有温肾壮阳 ,化气行水之力 ,麻黄具有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之功 ,合而使用 ,温阳利水消肿之功颇佳。另外 ,附子辛热 ,温通经脉祛里寒。麻黄辛温 ,宣通经络散外寒 ;相配则温经通脉 ,助阳散寒。代表方剂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主要用于 : 1、外感病 ,如支气管炎、哮喘、阳虚外感、寒性咳嗽等。2、经络骨节病 ,如风湿痹证、面神经瘫痪、半身不遂等。王大经体会二药合用能增
20、强温阳散寒除痹痛之功,善用二药配伍治疗寒湿痹痛。3、心血管疾病 ,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应用得方面很广,但鲜有用于水肿者。近年药理发现麻黄、细辛、附子三药配伍 能加强麻黄抗过敏反应得功能。4、心肾阳虚咳喘。虚喘不忌麻黄 ,肺心病痰饮咳喘、水肿 ,可随证选用三拗汤、越脾汤、小青龙汤合真武汤加减有较好疗 效。颜德馨治哮喘之偏于寒胜者 ,最喜冠此两味。 董建华也善 配用二药助阳平喘 ,对心肾阳虚 ,痰饮咳喘 ,或兼有外感风寒者 ,用之颇有温阳化饮、 宣肺平喘功效 ,常又与白果、 五味子等配 伍,虚喘用麻黄得剂量宜随证酌定 ,有得体会虚喘用麻黄得剂量为治实喘得1 / 2,一日量掌握在36克为宜。邱祖萍
21、将附、麻与生脉散相伍为用治疗肺心病合心衰 ,认为附子温肾壮阳、化气行水 ,麻黄宣肺平喘、发汗利水 ,且二者均具强心作用 ,故能茯效。5、麻黄宣通寒滞提高心率以治标,附子温心肾阳气以治本 ,为治疗心肾阳气不足迟脉症得常用有效配伍。附子能提高窦房 结功能并改善房室传导阻滞。范昌华治疗完全性房室传导阻 滞,逐渐增加净麻黄 60120克,熟附子 1 5 30克,并配伍细辛 415 克。范氏得经验用量可供参考。但有认为麻黄、细辛 增加就是拔苗助长。6、陈耀堂运用二药治疗中风偏瘫属肝阳不足 ,阳虚生风者。7、肾炎肾病属阳虚表寒之水肿、咳喘。二、附子配人参附子善温阳散寒 ,具有回阳救逆作用。人参善补五脏元气
22、 ,具匚=f退阴回阳之力 ,起死回生。且夹阴伤寒 ,内外皆阴 ,阳气顿有益气救脱作用。二药配伍 ,互补协调 ,上助心阳 ,下补肾阳 ,益脾阳 ,补益元气 ,回阳固脱 ,附子得人参则回阳而无燥热伤阴之弊,人参得附子则补气而兼温里之功。吴谦云 :参附“二药相须 ,用之得当 ,则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倾刻生阳于命门之内 ,方之最神捷者也。 ”伤寒蕴要 :“附子,乃阴证要药 ,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 ,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 ,或厥冷腹痛 ,脉沉细 ,甚者唇青囊缩者 ,急须用之 ,有衰,必须急用人参健脉以益其原 ,佐以附子 ,温经散寒 ,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人参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 ,王道也 ;黑
23、附子回阳 ,霸功赫奕 ,柯雪帆 “: 回阳救逆得附子与大补元气得人参配伍就是温与补 得结合 ,又就是阳与气得相互促进 ,有协同配合作用。单用附子温阳 ,虽一时阳气恢复 ,恐难持久。伤寒论有脉暴出者死'之诫。若单用人参 ,元气虽能恢复 ,元阳未振 ,阴寒之邪难以消散 ,有再次厥逆之险。 参附相配才能有效挽救重危病人垂 绝之阳气。再者 ,附子辛热 ,人参甘平 ,二者相配能起协调平衡作用。” 主要用于 : 1、重病、久病、失血致元气大亏、阳气暴脱之大汗、肢厥、息微、脉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2、寒湿所致骨节、胸腹疼痛诸证。3、附子配人参为参附汤 ,以此制成得参附注射液 ,临床广泛用于心衰、心肌梗
24、塞、心源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等急危重症抢 救 ,使用方便 ,疗效更著。4、祝味菊亦常用之认为这就是伤寒少阴病出现虚脱时得无上妙法。参附相伍若用于扶阳复脉 ,附子宜生用 ;用以温经散寒止痛 ,附子宜炮用。但因人参物稀价昂 ,近人经验 ,以黄精、甘草各一两或党参两代替人参 ,可收到同样疗效。、附子配黄芪附子入心、肾 ,温补护阳 ,既温肾阳 ,又温脾阳。黄芪入肺、脾健脾利水 ,益气固表。 二药合用 ,心肺双补 ,脾肾同治 ,补火生土 ,有温阳利水 ,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本草逢源 :“黄芪 ,能补五脏诸虚 ,治脉弦自汗 ,泻阴火 ,去肺疡。热,无汗则发 ,有汗则止 ,入肺而固表虚自汗 ,入脾而托已溃痈同桂
25、枝、 附子则治卫虚亡阳汗不止 ,为腠理开阖之总司。” 主要用于 : 1、气虚阳弱 ,虚汗不止、肢体倦怠等症。2、水肿 ,小便不利 ,四肢不温 ,畏寒等症。十四、附子配茯苓附子辛甘大热 ,补火助阳 ,温肾散寒止痛 ;茯苓甘淡而平 ,健脾利水渗湿。二药配伍 ,温肾健脾利水 ,温阳散寒 ,除湿止痛。茯苓得附子则补火生土 ,使水有所归 ;附子得茯苓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主要用于 : 1、脾肾阳虚 ,水气内停之四肢浮肿 ,小便不利 ,恶寒脉沉 ,或腹痛下痢。2、阳虚寒湿内侵 ,气血凝滞而见骨节疼痛 ,恶寒肢冷 ,脉微而沉之证。五、附子配白术附子温肾暖脾 ,散寒除湿 ,补火生土。白术补益脾气 ,温运脾土
26、,燥湿利水。 二药配伍 ,有温阳散寒 ,健脾除湿 ,利水 ,通经络之功 ,并有脾肾兼治之作用。张元素 :“附子以白术为佐 ,乃除寒湿之圣药 ,湿药少加之引经。” 主要用于 :脾肾阳虚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眩晕、便六、附子配甘血及风湿关节痹痛等证。 (注 :术、附并用 ,若用于除痹 ,附子量宜大 ;若用于温阳 ,利水止泻 ,白术用量宜大。 )附子辛甘大热 ,能回阳救逆 ,其性峻烈走而不守 ,能通行十二经 ,驱散寒湿之邪。甘草甘平 ,具甘缓之性 ,与峻药配合能起缓与作用 ;有补中益气之功 ,与温热药相配 ,能增强温补功能 ;有解毒功能 ,能减轻附子得毒性。二药配伍 ,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 ,
27、且甘草有补土伏火之功。实验证明甘草与熟附子一起煎煮使后 者得毒性大为降低。景岳全书 ?本草正 :“附子之性急 ,得甘草而后缓 ;附子性毒 ,得甘草而后解 ;附子之性走 ,得甘草而后益心脾 ;附子之性散 ,得甘草而后调营卫。 ”汤液本草 :“附子理中用甘草 ,恐其僭上也 ;调胃承气用甘草 ,恐其速下也 ;二药用之非与也 ,皆缓也。” 主要用于 :1、风湿痹证 ,骨节疼痛 ,不得曲伸。2、四肢厥逆 ,神疲欲寐。七、附子配当归附子温阳散寒止痛 ,纯阳无阴之品。当归补血活血 ,调经止痛。药一散寒一补血 ,一温经一调经 ,一强阳一滋阴 ,互补为用 ,具阴阳兼顾、刚柔互济之妙义,当归滋润可制附子温燥 ,并
28、引附子入血分 ,则温运之力更宏,附子温通可助当归活血通经。二药配伍 ,补血而奏温通之功,温经而具养血之效 ,助阳温经、补血活血、散寒止痛效力显著汤液本草 :“当归 ,入手少阴 ,以其心主血也 ;入足太阳 ,以其脾裹血 ;入足厥阴 ,以其肝藏血也。从桂、附、茱萸则热;从大黄、芒硝则寒。 ” 主要用于 : 1、血海虚之月经不调、后期不行以及血证、痛经之属虚属寒者。2、胸痹 ,心痛。十八、附子配生地附子温通心阳 ,而较刚燥 ,生地养阴 ,通心脉 ,而柔润。二药合伍 ,温阳以生阴 ,滋阴以化阳 ,刚柔相济 ,阴阳两调。主要用于 : 1、用于治疗心脏疾病。陈苏生经验 ,生地黄强心 ,兼能清热养阴,得附子之通利 ,有利于心脏传导功能得恢复与心肌炎得消除。二药刚柔相济 ,削减附子之燥烈 ,发挥附子“就是心脏之毒药 ,有就是心脏之圣药”得配伍效应。附子温阳强心、生地滋阴强心 ,含有益于心脏功能得微量元素 ,能促进组织复新 ,恢复某些激素得正常功能。故二药合伍对多种心脏疾病很就是 适宜。风心病、冠心病、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等属心阴 阳两虚或心阳不足者均可选用且用为要药。张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贷款交易合同范本
- 清丰租房合同范本
- 员工短期聘用合同范本
- 品牌汽车代销合同范本
- 运工合同范本
- 2025年叔丁基苯酚合作协议书
- 海上油气运输合同风险防控
- 2025-2030年中国电子标签读写器市场运行趋势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瓶(罐)装饮用水市场发展状况及营销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水纯化设备市场发展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膀胱损伤病人护理课件
- 中医防感冒健康知识讲座
- 幼儿园小班故事《贪吃的小猪》课件
- 《土壤与土壤改良》课件
- 新版-GSP-:中药材、中药饮片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
- ISO9001ISO14001ISO45001外部审核资料清单
-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 绘本成语故事:四面楚歌
- HCIE-Transmission H12-931认证培训考试题库汇总(含答案)
- 造血细胞与基本检验方法-细胞化学染色(血液学检验课件)
- 领子的分类详解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