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建 (构) 筑 物 整 体 移 位 技 术 规 程Technical code for building monolithic moving engineering(征求意见稿)主编单位:东 南 大 学 批准部门: 施行日期:2014 南京前 言为进一步在我省城市建设中积极推广该技术,规范建筑物整体移位工程设计、施工,统一施工、检测和验收等方面的技术要求,确保工程质量,根据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4年度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和标准设计编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苏建科2014256号)的要求,在原建(构)筑物整体迁移技术规程DGJ32/J57-2007基础上,
2、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工程技术经验,制定本规程。本规程共分8章,主要内容有:1总则; 2术语和符号;3一般规定;4平移工程设计;5平移施工;6复杂、特殊迁移工程;7实时监测;8 竣工验收;附录AD。 本规程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东南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建议和意见,请反馈至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站(地址:南京市江东北路287号银城广场b座4楼;邮政编码:210036),以供今后修编时参考。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主 编 单 位:东南大学参 编 单 位:河海大学 江苏鸿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站主要起草人:李爱群 吴二
3、军 卫龙武 郭彤 金孝权 路宏伟 王秀哲 陈军目 次1 总则 1 2 术语、符号 22.1 术语 2 2.2 符号 33 一般规定 63.1 基本资料和前期准备 63.2 迁移工程设计内容与迁移方案 73.3 迁移工程中的荷载 83.4 结构分析 83.5 工程材料 94 平移工程设计 104.1 托换结构 104.2 地基、轨道基础与新基础 154.3 移动系统 174.4 就位连接 225 平移施工 265.1 施工准备 265.2 结构托换 265.3 地基、轨道基础与新基础 285.4 结构分离 285.5 同步迁移 295.6 就位连接 295.7 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 316 复杂、
4、特殊迁移工程 336.1 斜向水平迁移 336.2 多向水平迁移 336.3 升降迁移技术 356.4 水平旋转技术 376.5 高耸结构预防倾覆技术 396.6 特殊结构部位的处理 406.7 文物建筑迁移 417 实时监测 438 竣工验收 45附录A 迁移前结构现状记录表 46附录B 迁移工程实时监测结果汇总表 47附录C 关键部位裂缝观测表 48附录D 迁移工程施工与监测参数及限值 49本规程用词说明 50条文说明 51691 总 则1.0.1 为推动建(构)筑物整体移位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统一设计、施工、监测和验收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
5、环境,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工程范围为:不超过15层(50m)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石砌体结构的工业民用建筑整体移位工程;不超过70m的高耸构筑物的整体移位工程;砖木结构文物建筑整体移位工程。1.0.3 本规程适用的整体搬迁路线为:正向直线、斜向、水平旋转、竖向升降、坡向以及上述路线的组合路线。采用顶升方法的竖向旋转(结构物纠倾)。1.0.4 本规程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规定的原则编制。1.0.5 进行建筑物整体移位工程设计时,除遵守本规程外,尚应遵守国家或地方现行的其他相关规范。1.0.6 整体移位工程设计与施工应由具备相应专业资质
6、的单位承担。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建筑物整体移位 building monolithic movement指在保证建筑物(构筑物)主体结构安全性和整体性的前提下,将建筑物从原址搬迁到新址。建筑物整体平移 building horizontal movement;building translation 指仅平面位置发生改变,结构标高不变的建筑物整体移位。2.1.2 结构托换 structure underpinning 结构托换是一项改变结构荷载传递路线的技术。整体移位工程中的结构托换包括移位前、后两个阶段:移位前托换指将原上部结构由墙柱承担、直接传递到原基础的荷载转换为通过墙
7、柱的加固结构、移动支座穿递至移位轨道和轨道基础;移位后托换指建筑物就位后荷载从移动支座、移位轨道穿递荷载转换到由就位连接节点穿递至新基础。托架 underpinning truss结构首层加固托换结构,由墙、柱托换节点和连梁组成,起到加大上部结构整体性和刚度的作用,并将上部结构荷载传递给滚轴和轨道,同时承担移位动力荷载。单托梁托换 single joist underpinning 在被托换构件下部正中设一道托梁的托换方法。双夹梁托换 clipbeam underpinning在被托换构件两侧各设一道夹梁的托换方法,两道夹梁应牢固拉结。抱柱梁托换 clasp-beam column- unde
8、rpinning由四周一体浇筑的梁抱紧被托换柱的托换方式。2.1.3 移位设施 movement facility 指使建筑物成为可移动体并产生移动的结构、装置、设备等,包括轨道、滚轴、动力加荷设备、反力支座、垫块等。 轨道 track 指平移工程中,滚轴上下铺设的引导移动方向、并传递荷载的装置,一般由钢板或槽钢制作。滚轴上部的称为上轨道,下部的称为下轨道。 滚轴 roller;rolling support 指布置在上下轨道之间协助上部结构移动的滚动支座,由实心钢辊、钢管或钢管混凝土、工程塑料等材料制作。 滑块 sliding support滑动平移系统中的滑动支座,上部与上托架梁固定,下面
9、为滑动面的上摩擦副,常用钢板或聚四氟乙烯板。2.1.5 轨道梁 track beam 上轨道梁 top track beam指移动支座上方与移动方向平行的上托架梁。下轨道梁 lower track beam移动支座下方与移动方向平行的轨道基础梁的简称。2.1.6 结构分离 structure separating 切断墙体和柱,将上部结构和基础分割成两部分。 2.1.7 原基础、新基础 original foundation,new foundation 原基础为移位前建筑物的基础;新基础指在规划新址新修建的基础。2.1.8 就位连接 linking with new foundation 建
10、筑物移位就位后与新基础连接。2.1.9 实时监测 realtime monitoring 为工程安全可靠,在整个移位过程中对关键控制指标进行的监视和测试,包括静态实时监测和动态实时监测。2.2 符 号型钢翼缘卡入柱保护层深度;单根牵引索截面面积;柱保护层横截面面积;新旧混凝土结合面面积; 柱中纵筋截面面积;单根横向拉梁中纵筋截面面积; 单根螺杆的截面面积; 、墙体托换拉梁截面宽度、高度;、托换夹梁截面宽度、高度;、柱截面宽度、高度;夹梁有效高度;角焊缝焊角尺寸;垫块的短边尺寸;滚轴直径;与第柱根(或第轴线)托架相连的第根托架梁的侧移刚度;滚动摩擦系数;初始滚动摩擦系数;柱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
11、新旧混凝土界面粘结抗剪强度;界面材料弯曲抗压强度;螺杆的抗剪强度;拉梁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值;纵筋抗拉强度设计值;牵引索设计强度;单根牵引索所受拉力设计值。单个滚轴承载力;旋转平移加荷推力;旋转平移加荷拉力;旋转平移第个移动支座处的摩擦反力;滚轴受到的平均压力;结构总重;与第柱根(或第轴线)相连的第根托架梁的线刚度;滚轴抗压承载力安全系数;滚动摩擦系数经验系数;-轨道板不平引起的滚轴与轨道间压力增大系数;顶推垫块总长度;滚轴和轨道有效接触长度;滚轴平均间距;柱就位纵筋最小焊接长度;横向拉梁间距;与第柱根(或第轴线)相连的第根托架梁的计算长度;柱截面周长;角焊缝计算长度;滚轴摆放距离与滚轴直径比
12、;柱托换节点螺栓个数;滚轴总数;柱下移动方向上一列滚轴个数;垫块数量;一条轴线摆放滚轴列数;-单个滚轴承担的压力值;柱下托换荷载; -第柱根(或第轴线托架)向下传递的竖向力设计值;墙体上部传来均布竖向荷载;滚轴半径;柱托换节点受到的竖向荷载设计值;滚轴与轨道板接触面上每厘米长度的允许荷载;钢筋的外形系数;坡向轨道与水平面夹角;、FA、FB与直线AB的夹角;Ffi与直线AB的夹角;,焊缝长度系数;型钢对拉螺栓柱托换节点受剪承载力综合作用系数;植筋柱托换节点受剪承载力综合折减系数;轴心受压构件的临界长细比; 焊缝抗剪强度;顶升变形值。3 一般规定3.1 基本资料和前期准备3.1.1 整体移位工程应
13、符合建筑工程实施程序。3.1.2 确定建筑物整体移位方案前应具备以下资料:1新址规划红线图;2建筑物新旧位置及移位路线场地的岩土工程勘查资料;3建筑物的设计图纸、计算书和施工资料;资料缺失的,提供现场勘查测试资料;4建筑物的可靠性鉴定报告。5工程建设计划书。3.1.3 移位设计前应进行可行性研究,提交可行性报告。 可行性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工程概况、移位场地可行性分析、工程特点及移位技术可行性分析、初步方案、经济可行性分析、社会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可行性研究结论等。3.1.4 移位前应对建筑物进行现状调查和可靠性鉴定,鉴定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4和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
14、准GB501442008按三层次四等级方法进行。3.1.5 现状调查主要内容包括:主体结构形式,基础结构形式及其埋深,移位前和移位过程中建筑物上受到的荷载情况,建筑物沉降、倾斜、结构构件和非结构构件裂缝、材料强度,装修情况等。3.1.6 既有建筑物结构外观和沉降差满足现行设计规范要求时,可不进行原基础鉴定。3.1.7 使用年限小于10年,竣工验收资料齐全、外观良好的建筑物可不进行材料强度检测。结构性能复核时可按竣工资料进行。3.1.8 非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物经可靠性鉴定后,A级可靠度等级的建筑可直接进行移位设计;B级和C级可靠度等级建筑应先进行结构移位工况安全分析后选择加固后移位或移位后加固方
15、案;D级可靠度等级建筑应进行综合效益评估后确定是否采用移位方案。3.1.9 文物建筑移位工程应报文物建筑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其可靠度鉴定应由文物保护管理部门组织实施。3.1.10 移位前需进行加固的建筑物,应符合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00、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702-2007、古建木结构维修加固规范GB50016592的相关规定。3.2 移位工程设计内容与移位方案3.2.1 移位工程设计包括以下内容:1移位路线选择;2托换结构设计;包括承重墙和非承重墙的托换设计、柱托换
16、设计、水平托换底盘的形式选择和内力分析。3轨道基础和新基础设计;4移动系统设计;包括滚轴设计、轨道设计、动力设备选择和反力支座设计。5就位连接设计。3.2.2 方案选择可根据技术可靠性和经济性进行优化比较。3.2.3 移位路线根据下列要求进行选择: 1根据新旧位置、移位路线上的障碍物情况、地质情况和经济性进行优化选择; 2仅平面位置发生改变,朝向、标高均不发生改变的移位工程可选择单向横向、单向纵向、单向斜向、双向或多向平移路线。 3朝向和平面位置发生改变,标高不变的移位工程可选择水平旋转、先水平旋转后平移、先平移后水平旋转路线。 4标高发生改变的移位工程根据平面位置变化情况和地形情况选择原位抬
17、升、原位下降、先平移后升降、先升降后平移、上下坡移位路线。5新旧位置与建筑物轴线不平行或新旧位置之间有障碍物时,优先选择移动路线较短、转折次数较少的方案。3.2.4整体移位工程可采用仅对上部结构整体移位或上部结构连同基础整体移位方案。 3.2.5 整体移位工程托换方案可根据以下规定选择:1 基础和上部结构一起整体移位时,采用基础坑式托换方案。2 仅对上部结构进行整体移位的工程,托换结构位置宜优先选择在室内、外地坪以下托换方案。3 墙体托换可选择单托梁方案和双夹梁方案。4柱托换可根据托换荷载的大小和基础埋深情况选择钢牛腿托换方案、钢筋混凝土抱柱托换方案、型钢对拉螺栓柱托换方案、植筋柱托换方案及其
18、他方案。5 砌体结构中的构造柱托换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直接抱柱托换。6 上部结构水平托换底盘可选择板式和平面桁架式,优先选择平面桁架式。3.2.6 新基础与移位轨道基础方案按以下规定选择:1 新基础设计可采用条形基础、十字交叉梁基础、筏板基础等。2 新基础、移位路线上轨道基础埋深根据地质条件确定。3 轨道基础方案应和托换方案对应,选择单梁轨道基础或双梁轨道基础。4 原基础位置和新旧基础之间的过渡段轨道基础可选择单梁条形基础方案、双梁条形基础方案、跨越梁式方案。3.2.7 移动路线和新基础位置存在地基局部缺陷或承载力不足时,应进行地基加固。3.2.8 移动系统可选择推力系统、拉力系统和推拉混合系统。
19、3.2.9 平移方案分为滚动和滑动;对应移动支座选择滚轴和滑块。3.2.10 根据上部结构对振动的敏感性和施工空间确定上部结构和原基础分离方案。对振动敏感性较强的结构宜优先选用机械切割。3.2.11 抗震性能不足的建筑物,结合抗震加固选择相应移位方案。3.3 移位工程中的荷载3.3.1 移位工程中的荷载包括恒载、活载、风荷载、移位动力荷载、摩擦反力、地震作用等。3.3.2 不同验算阶段选用不同的恒载和活载值。移位前的结构承载力复核与可靠度鉴定采用基本荷载组合设计值;移位时的轨道、托换结构、滚轴验算采用移位施工时上部结构的实际荷载或直接采用荷载基本组合标准值;新基础设计采用的荷载值根据就位后的使
20、用要求确定。3.3.3 平移工程水平动力、摩擦反力大小分别按4.3.22、4.3.23条规定取值。3.3.4 风荷载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2001规定取值。3.3.5 地震作用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规定取值。3.3.6 移位工程中临时性结构设计时可采用荷载标准值。3.4 结构分析3.4.1 移位工程设计应进行移位前、移动过程中和就位后的结构分析与受力性能评估。在抗震设防区,应对移位就位后的建筑物进行抗震性能评估。不满足结构可靠性要求的,根据是否影响移位工程安全和建筑使用要求确定移位前或移位后加固。3.4.2 上部结构分析时,宜根据结构类型、构件布置、材料性能和受
21、力特点按相应国家现行规范规定选择分析方法。3.4.3 下轨道基础内力分析可根据4.2.84.2.11条提供的简图进行内力计算。3.4.4 水平托架的平面内按平面刚架简图进行内力分析。平面外按同类结构形式楼面梁方法进行内力分析。3.4.5 未经过抗震设防的建筑物,应进行移位振动验算,输入移位振动波宜采用实际移位动态测试波。 经过抗震设防设计的建筑物,可不进行移位振动动力验算。3.4.6 被移位建(构)筑物应进行风荷载、地震作用下倾覆验算,并设置可靠的防倾覆措施。3.4.7 在抗震设防区,应对移位就位后的结构进行抗震性能验算。3.5 工程材料3.5.1 托换结构与轨道基础混凝土标号不宜低于C25。
22、3.5.2 轨道基础垫层不应低于C15。3.5.3 就位连接时,混凝土不应低于原结构混凝土强度,宜采用比原结构构件高一个强度等级的微膨胀混凝土。3.5.4 就位连接时的新砌砌体强度不应低于原砌体强度。3.5.5 移位工程中梁的箍筋、板中钢筋宜采用HRB335级,可采用HRB400级;梁中受力钢筋宜采用HRB335级、HRB400级。4 移位工程设计4.1 托换结构4.1.1 墙体托换宜选用双夹梁托换方法;具有较高强度储备的墙体也可采用单托梁托换。 墙体托换梁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或型钢梁。4.1.2 双夹梁式墙体托换应满足下列构造要求:1双夹梁托换基本构造参见图4.1.2。当采用钢筋混凝土夹梁时,
23、托换体系由墙体两侧的夹梁和横向拉梁或拉结筋组成;当采用型钢夹梁时,由夹梁、对拉螺栓和夹梁上部的型钢横梁组成。(a)钢筋混凝土夹梁托换(b)型钢夹梁托换图4.1.2 双夹梁墙体托换构造2 钢筋混凝土夹梁高度宜取夹梁计算跨度的1/81/12,高宽比宜取23.5。夹梁计算跨度取相邻支座形心之间的距离。横向拉梁间距一般取11.5m,每个拉梁中下部拉结钢筋数量不小于216。仅配置横向拉结钢筋时,横向拉结钢筋数量不小于161000。横向钢筋锚入夹梁中的锚固长度不小于400mm。 3 型钢夹梁高度不宜小于300mm,加劲肋和横向对拉螺栓间距取300500mm。4.1.3 钢筋混凝土双夹梁墙体托换应满足下式要
24、求: (4.1.3)式中:夹梁高度; 砌体与混凝土界面粘结抗剪强度;由试验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根据夹梁混凝土标号高低在0.30.5N/mm2之间取值。拉梁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值;拉梁截面宽度; 拉梁截面高度。 横向拉梁间距;4.1.4 拉梁中的纵筋数量按式4.1.4确定: (4.1.4) 式中:单根横向拉梁中纵筋截面面积; 夹梁截面宽度; 纵筋抗拉强度设计值。界面材料弯曲抗压强度;取夹梁混凝土轴心抗亚强度和砌体抗压强度的较小值。夹梁有效高度,取夹梁受拉纵筋合力作用点至受压区边缘的距离。4.1.5 单托梁墙体托换应满足下列构造要求: 1基本组成和构造参见图4.1.5: a 墙体方向和移位方向平
25、行(托梁1) b托换墙体和移位方向相交(托梁2)图4.1.5 单托梁式托换 2与移位方向一致的托梁(托梁1)可采用构造配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梁高不小于240mm。3与移动方向相交的托梁(托梁2)构造要求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中有关墙梁的条文执行。4.1.6 与移动方向一致的单托梁内力计算与滚轴摆放方式有关,当沿托梁通长摆放滚轴时,可不必进行承载力验算;当为点式摆放滚轴时,按墙梁进行承载力验算。4.1.7 与移动方向相交的托换梁按墙梁进行承载力验算。4.1.8 墙体托换梁可不进行挠度验算。4.1.9 钢结构柱可采用钢牛腿托换方案,设计方案和构造按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
26、003相关条文执行。4.1.10钢筋混凝土柱托换方案按下列方法选择: 1当柱竖向荷载不大于1000kN时,宜选择钢筋混凝土抱柱托换;也可选择其它托换方案; 2当托换荷载较大,且托换节点高度不受限值时,可选择植筋柱托换或型钢对拉螺栓柱托换; 3当托换荷载较大,且原基础基底埋深较浅,托换节点高度不允许超过0.5m时,可选择型钢对拉螺栓柱托换方法或预应力柱托换方法; 4同一工程可选择不同的柱托换方案,但种类不宜超过两种。4.1.11 柱托换节点长度(与移动方向平行)Lb应符合下式规定: (4.1.11)式中:柱下移动方向上一列滚轴个数;移动支座平均间距,根据考虑预留柱切割位置后的支座摆放方案确定;柱
27、下托换荷载(kN);移动支座列数,和轨道数对应,单托梁托换:;双夹梁托换:。单个移动支座承载力(kN);滚轴承载力根据第4.3.3条确定。移动支座抗压承载力安全系数,取23。4.1.12 型钢对拉螺栓柱托换节点的构造要求应满足以下要求: 1基本构造参见图4.1.12: a 平面图 b AA截面 c BB截面1 柱;2上部围护结构;3工字钢;4填充细石混凝土;5 加劲肋;6 对拉螺栓;7 槽钢图4.1.12 型钢对拉螺栓柱托换节点构造2型钢和柱之间填充膨胀细石混凝土,标号不宜低于C40,不应低于原柱混凝土强度。3当托换夹梁截面宽度大于型钢截面宽度时,可考虑焊接加宽钢板,钢板厚度不应小于10mm,
28、并应设加劲肋,加劲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不应大于300mm。4为防止型钢上翼缘卡入柱身位置处混凝土局压剥落,宜在节点四周设保护构造,高度100150mm,宽度不小于60mm,箍筋不少于26,且箍筋街头不应设在同一柱角。5 工字钢之间用槽钢或钢板焊接拉结。6当托换荷载较大,需要穿螺栓较多时,同一水平截面螺栓不宜超过两个,上下两层螺栓净距不宜小于100mm。可以在型钢上部穿长螺杆或垂直方向穿螺栓。当在垂直方向穿螺栓时应进行槽钢和工字钢之间的焊缝强度验算。4.1.13 型钢对拉螺栓柱托换节点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4.1.131)式中:螺杆的抗剪强度; 单根螺杆的截面面积;螺栓个数;填充混凝
29、土界面的剪切强度; 表面凿毛时0.3;当有齿槽时,;为新旧混凝土强度较低者的抗拉强度设计值。新旧混凝土结合面面积;按(4.1.132)计算; (4.1.132)柱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柱保护层横截面面积,按按(4.1.133)计算。 (4.1.133)型钢翼缘卡入柱保护层平均深度;柱截面周长;型钢对拉螺栓柱托换节点受剪承载力综合作用系数。取。4.1.14 植筋柱托换节点构造应符合以下规定: 1基本构造参见图4.1.14;2植筋宜选用带肋钢筋;3植筋植入柱身长度不宜小于10d,不应小于8d,d为植筋直径;植筋外端应伸至抱柱梁的外表面。4植筋宜四面均匀布置,根数应适中。四面植筋位置标高应错开,避免
30、相互干扰。 1 柱;2 所植钢筋;3 抱柱梁纵筋图4.1.14 植筋托换节点构造4.1.15 植筋柱托换节点受剪承载力满足以下两式: (4.1.15)式中:柱托换节点的受剪承载力;滑移界面的混凝土粘结力和摩擦力;植筋的抗剪强度;全部植筋的横截面面积;新旧混凝土界面粘结抗剪强度;粘结界面总面积;4.1.16 为保证植筋柱托换节点的四周抱柱梁不发生剪切破坏,抱柱梁截面尺寸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有关规定进行斜截面承载力验算。4.1.17 抱柱梁中的下部纵筋数量可按空间拉-压杆模型计算得到的拉杆拉力确定。4.1.18 柱托换设计中应进行施工阶段验算,进行柱截面削弱后的受压承载力验
31、算。验算时按柱剩余混凝土净截面进行验算,不考虑纵筋的抗压作用。 竖向荷载值为托换时实际荷载传下来的柱轴力。混凝土抗压强度可采用标准值。4.1.19 上部结构托架进行平面内受力分析时按平面框架计算,推力系统和拉力系统采用如下计算简图。(a) 推力系统托架计算简图 (b) 拉力系统托架计算简图图4.1.20 上加固托架计算简图内力计算时应考虑最不利荷载情况,计算某一杆件最大内力时,可去掉与之相连轴线的一个支座,然后间隔去掉支座进行验算。每轴施加的外力为该轴摩擦反力之和。4.1.20 托架杆件设计时应同时考虑水平和竖向内力的作用。4.2 地基、轨道基础与新基础4.2.1 进行下轨道梁设计时,采用荷载
32、标准值。4.2.2 移位路线的地基设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值可提高1.25倍。4.2.3 轨道基础梁的宽度不宜小于250mm,高宽比不宜大于3。4.2.4 原基础和轨道梁接触时,新旧混凝土结合面应凿毛,粗糙度深度不小于±6mm。4.2.5 地基不均匀或地基承载力不足时,新基础和移位轨道经过场地应进行地基处理。4.2.6 新旧基础之间的过渡段可选用成本低、工期短的临时地基处理方法; 承载力验算采用荷载的标准值;地基变形验算时仅考虑地基的瞬时沉降。4.2.7 轨道基础应考虑地基条件、施工条件、经济性因素选择型钢轨道基础、钢筋混凝土轨道基础、砖石砌体轨道基础或混合结构轨道。4.2.8 轨道
33、基础截面形式可以为单梁条基形式、双梁条基形式、双跨越梁条基形式,也将原基础直接改造成双梁基础。基本构造参见图4.2.8: a 单肋梁条基式 b 双肋梁条基式 c 双跨越梁式 d 和原基础组合式图 4.2.8 钢筋混凝土下轨道梁的断面形式4.2.9 砖砌体不宜单独作轨道基础,上部和下部宜铺设厚度不小于300mm的钢筋混凝土层,配筋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最小配筋率配筋。基本构造参见图4.2.9: 图4.2.9 砌体与混凝土组合下轨道梁 4.2.10 当平移下轨道梁受原基础或其它障碍物影响,上部局部抗弯能力较差时,按图4.2.10进行内力计算。图4.2.10 简支梁式下轨道梁的计算简图 (注:图中q
34、为地基土反力)4.2.11 当原基础可作为平移轨道梁的支座时,按图4.2.11进行内力计算。图4.2.11 连续梁简图4.2.12 当移动距离超过房屋移动方向上的尺寸2倍以上时,可按半无限地基上弹性地基梁模型进行内力计算,计算简图为图4.2.12.。伸出支座的轨道梁长度可按相邻柱间距的1/3近似选取。图4.2.12 地基土上无限长梁计算简图4.2.13 在双向或多向移位时,转向段轨道梁按十字交叉梁简图,并考虑两种荷载最不利布置情况进行内力计算。 a 荷载作用在节点处 b 荷载作用在跨中位置处图4.2.13 十字交叉轨道计算简图示意图4.2.14 移位后的地基基础设计,若出现新旧基础的搭接,应考
35、虑既有建筑地基沉降大部完成造成的新旧基础沉降差,必要时对新基础部位进行地基加固。4.2.15 钢筋混凝土轨道基础承载力验算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相关规定执行。4.2.16 型钢轨道梁承载力验算按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13相关规定执行。4.2.17 移位轨道梁沉降差应从严控制,地基变形允许值取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中规定限值的一半。4.2.18 轨道基础沉降和沉降差可采用瞬时沉降法、弹性地基梁法进行近似计算,也可采用考虑上部结构、轨道梁、地基协同工作的有限元法。4.2.19 应对施工中削弱的既有建筑物
36、原基础和地基进行承载力复核。4.3 移动系统4.3.1 移动系统中推力系统和拉力系统的基本组成参见图4.3.11和4.3.12。1建筑物;2托换梁;3反力支座;4垫块;5垫块固定架;6千斤顶;7滚轴;8可动反力架与垫块固定架安装预留孔;9轨道型钢(钢板);10下轨道梁;11电动油泵站图4.3.11 推力系统组成1建筑物;2托换梁;3轨道型钢;4下轨道梁;5牵引钢索;6滚轴;7反力支座;8穿心千斤顶;9锚具;10电动油泵站图4.3.12 拉力系统组成4.3.2 当水平动力较小时,宜选择拉力系统;水平动力较大时,宜选择推力系统;水平动力特别大时,可选用前拉、后推系统。 选用前拉、后推系统时,应采取
37、措施保证前拉后推得千斤顶加荷同步。4.3.3 施加水平动力的固定反力支座一般做成钢筋混凝土牛腿形式或短悬臂梁形式,设计方法与构造要求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有关规定。形式如图4.3.3所示。4.3.4 可动反力支座可设计成钢结构,设计和构造应符合钢结构设计规范有关规定。形式如图4.3.4所示。 图4.3.3 固定反力支座 图4.3.4 楼房平移中的可动反力支座4.3.5 拉力系统牵引钢索与托架连接分为前承式和后承式,基本构造如图4.3.51和4.3.52。 a 剖面图 b 平面图图4.3.51 前承式牵引构造 (a) 平面示意图 (b)构造剖面图图4.3.52 后承式
38、牵引构造4.3.6前承式U形牵引环在上托架中锚固长度不小于1.2,参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确定。上托架在牵引环锚固区段设为箍筋加密区,箍筋间距不大于100mm。4.3.7 推力系统、后承式拉力系统千斤顶和结构接触部位应垫设厚度不小于20mm,尺寸不小于1.5倍千斤顶加载端尺寸或穿心锚固尺寸的钢板。4.3.8 牵引钢索抗拉承载力按下式验算: (4.3.8)式中:牵引索抗拉强度设计值;单根牵引索截面面积;单根牵引索所受拉力设计值。4.3.9 牵引钢索、牵引环、千斤顶、反力支座选取按施工不利工况计算拉力设计值,并考虑不小于1.5的动力放大系数。4.3.10 拉力系统牵引钢索长度不
39、宜大于30m,不应大于40m。初始启动时,宜增设助推千斤顶。4.3.11 采用推力系统时,钢筋混凝土垫块或钢垫块数量应满足下式要求: (4.3.11)式中:千斤顶后的垫块总长度;垫块的短边尺寸或回转半径;垫块的数量;轴心受压构件的临界长细比,根据国家规范,混凝土构件;钢结构构件。4.3.12 当不满足4.3.10、4.3.11条时,应增设可动反力支座,或设置防失稳装置。4.3.13 滚动平移系统中,滚轴与上部钢筋混凝土托换梁和下部钢筋混凝土轨道间应铺设厚度不小于10mm的钢板。4.3.14 轨道表面处理可在以下三种方案中选择。 1直接铺设厚度不小于10mm厚的钢板,钢板与轨道梁间铺设厚度为12
40、mm粉细砂。 2采用槽钢下轨道,槽钢宽度不宜小于15cm,不应小于10cm。构造如图4.3.141所示。 a 横剖面 b 平面 图4.3.141 槽钢轨道构造 图4.3.142 预制轨道构造3采用预制轨道,由槽钢、钢板焊接成箱体,内填充混凝土。构造如图4.3.142所示。进行平整度检测。不满足4.3.15 条规定的平整度要求时,应进行调平。4.3.15 轨道上皮100mm标距范围内局部凹凸误差不大于±1mm;轨道坡度不大于1/2000。4.3.16 移位工程滚轴直径或滑块高度不宜小于60mm,不应小于40mm。滚轴或滑块达到设计压力时,压缩变形值不应大于2mm。 对轨道沉降差较大工程
41、,可在移动支座上串联竖向千斤顶形成沉降可调式组合移动支座。4.3.17 滚轴数量、间距根据滚轴抗压承载力和摆放方式确定。滚轴摆放方式可采用沿轨道通长摆放方式或点式集中摆放方式。两种摆放方式示意图如图4.3.17所示:a 托架下沿轨道通长摆放 b 在支撑点处集中摆放图4.3.17 滚轴摆放方式墙下托架宜采用通长摆放方式;框架柱下滚轴宜采用柱托换节点下集中摆放方式。滚轴摆放间距不宜小于2.5D,D为滚轴直径。4.3.18 钢管混凝土滚轴抗压承载力由试验确定,当不具备试验条件时,可根据下式进行估算: (4.3.18)式中:单个滚轴抗压承载力设计值(kN) 滚轴直径(mm); 滚轴和轨道有效接触长度,
42、取轨道宽度(mm) 填充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N/mm 2)4.3.19 钢管混凝土滚轴中填充混凝土强度不宜低于C40,不应低于C30。4.3.20 选用实心钢辊滚轴可不进行抗压承载力验算。采用实心钢辊滚轴时,下轨道梁钢板下宜均匀铺设厚度为23mm的粉细砂。4.3.21 选用工程塑料滚轴时应进行抗压承载力试验,并按受压变形限值控制承载力取值。4.3.22 选用实心钢辊滚轴或钢管混凝土滚轴时,滚动摩擦系数和水平动力分别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滚动摩擦系数 (4.3.221) 水平动力 (4.3.222)式中:经验系数,初始取0.025,移动过程中取0.02。滚轴受到的平均压力(kN);结构总重(k
43、N); 滚轴半径(mm);滚轴个数;4.3.23采用滑动体系时,摩擦副材料可选用钢板与钢板、聚四氟乙烯板与钢板、聚四氟乙烯板与聚四氟乙烯板。滑动体系摩擦反力系数根据现场滑动试验确定。工程设计估算时,钢板与钢板滑动摩擦系数启动时可取0.120.15,正常移动时取0.080.10;聚四氟乙烯板与钢板摩擦系数启动时取0.060.14,正常移动时取0.050.06。摩擦面无灰尘、涂润滑剂时取较小值。4.3.24推力和拉力作用点可每轴设置一个,也可多轴设置1个。每轴布置动力设备时,各轴设计水平动力和各轴摩擦反力宜相等。动力设备非每轴布置时,应考虑托换结构刚度将无动力设备轴线上的摩擦反力分配至两侧动力设备
44、上。4.3.25 对于竖向移位工程,可采用顶升系统或提升系统。4.3.26 移位工程动力设备可选择螺旋千斤顶、液压千斤顶、卷扬机等;千斤顶宜选用大行程千斤顶。4.3.27 平移或抬升正式施工前,应在移动位移不超过30mm范围内进行试加载,并测试各动力设备实际动力。实测动力与设计动力相差超过20%以上时,应重新按实测动力进行托换结构和移位轨道承载力验算。4.4 就位连接4.4.1 建筑物整体移位就位后上部结构应和新基础进行合理连接,连结构造应保证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 连接内容包括承重墙和非承重墙的连接、构造柱的连接、柱的连接。4.4.2 墙体就位连接采用下列方案: 1平移工程或顶升高度小
45、于500mm的顶升工程,可在墙下直接浇筑素混凝土。 2顶升高度超过500mm的顶升工程,宜采用同强度等级的砌体砌筑,当剩余高度不足1皮砌块时,用不低于C20的细石混凝土浇筑密实。4.4.3 构造柱的连接采用下列方案: 1垂直移动工程中采用帮焊钢筋将构造柱中纵筋与基础纵筋连接,并在连接范围内设直径不小于6mm,间距不大于100mm的箍筋。然后将上托架和基础之间浇筑混凝土。 2平移工程中,构造柱中纵筋在托架梁中伸入长度满足锚固长度的,不作处理,仅在托架和基础之间浇筑混凝土;不满足锚固长度的,可加焊L形钢筋。4.4.4 钢结构柱可与新基础中预埋件焊接和螺栓连接。4.4.5 钢筋混凝土柱就位连接可采用
46、扩大基础承台方案或基础隔震方案。4.4.6 扩大基础承台柱就位连接方法满足下列构造要求: 1基本构造如图4.4.6所示;2连接节点混凝土宜比新基础和柱混凝土标号高一级;3柱中纵筋应和新基础中对应预埋钢筋焊接,焊接长度不满足要求时,优先保证搭焊钢筋的上焊接接头长度。4扩大后浇混凝土平面范围,从柱托换节点外边缘扩大范围不宜小于150mm。扩大范围内应增设锚固钢筋,钢筋数量不少于原柱纵筋数量,在新基础和后浇混凝土中的锚固长度满足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a 剖面图 b 平面图图4.4.6 扩大基础承台柱就位连接构造4.4.7 扩大基础承台柱就位连接柱纵筋焊接接头应满足最小焊接长度。最小焊接长
47、度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4.4.71) (4.4.72)式中:最小焊接长度(mm);焊缝抗剪强度,按规范查表;角焊缝焊角尺寸,单位:mm;角焊缝计算长度,单位:mm;钢筋的外形系数,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取值;,焊缝长度系数,和钢筋级别有关。常用的系数按表4.4.7取值。表4.4.7 不同钢筋级别和焊角尺寸的焊缝长度系数值钢筋级别HPB235HRB335HRB4001.4731.7391.7340.0070.00560.00514.4.8 滑移隔震柱就位连接构造满足以下要求:1构造如图4.4.8所示:图4.4.8 滑移隔震柱就位连接节点构造2上下摩擦副的钢板厚度不得小于2cm。3摩擦副下新基础混凝土中应设23层钢筋网片,间距宜为50100mm;钢筋网片取6100,网片四边宜超出连接节点100mm。4摩擦副面应保持水平,倾斜度不超过5。5下摩擦副在新基础内应锚固牢固。构造一:在下摩擦副钢板下表面焊接钢筋,预埋入新基础中;构造二:在下摩擦副钢板四周设限位螺栓,螺栓上部高度不得超过摩擦面。6滑移限位装置距离滑移支座的距离由设计最大位移限定。7外露的钢件表面应作防锈处理。4.4.9 对于柱中纵筋伸入托换结构长度远小于其最小锚固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等教育的教育评价与质量评估考核试卷
- 2024年企业间股权收购合同
- (2024版)车辆挂靠学校校车运营合同
- 三方合作协议合同模板
- 2024年保健品电子商务合同
- 家用小电器租赁合同模板
- 2024年中英对照销售合同(CIF条款)
- 2024年企业财务咨询与管理服务合同
- 土地成本测算合同模板
- 小区建造车位合同模板
-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基础知识、应用技术)合卷软件资格考试(中级)试题及解答参考(2025年)
- 广东省珠海市第十六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九年级数学试题(无答案)
- 2024新信息科技七年级《第一单元 探寻互联网新世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
- 成语积累竞赛试题
- 2024焊接工艺规程
- 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大单元教学名师备课系列(统编版)
- DB1331T 080-2024 雄安新区零碳建筑技术标准
- 基于区块链的车联网安全研究综述
- 《8 课余生活真丰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 广州医学院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 新生儿败血症-7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