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光声简单运动基础知识要点及例题分析_第1页
力光声简单运动基础知识要点及例题分析_第2页
力光声简单运动基础知识要点及例题分析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目标】1. 复习巩固基本知识:2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复习巩固基本知识【难点】如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时】1课时【教具】投影、视频点播【教法】启发、总结、讨论【学习过程】-.知识结构二. 知识要点力1、 力的概念:, 。2、 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单位:4、 力的测量工具: ,它是根据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 的道理做成的,使用弹簧秤测力时要注意:测量前检查指针是否在上; 待测力不得超过最大;弹簧的伸长方向与秤壳平行。5、 力的三要素:、6、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叫做力的图示。 重力7、 定义: 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5、

2、大小:物体的重力大小跟它的 成正比,公式为 G=mg。9、 方向:。10、 重心:叫做重心。摩擦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 一种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2摩擦力的大小眼压力大小有关,跟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常用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更粗糙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 使摩擦面光滑,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加润滑油、气垫)这三种方法。三课堂练习【例1】游泳运动员用手和脚向后推水,于是人就前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员是受力物体,不是施力物体B、运动员是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C、水是施力物体,不是受力物体D、运

3、动员给水一个推力,水也给运动员一个向前的力,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抵消【例2】如图所示,放在斜面上的物块受到40牛顿的沿斜面向上的拉力和50牛顿重力的作用。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这两个力。【例3】关于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力的作用是使物体运动。B .人拉车时车并不拉人。C 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形状。D .力的存在必须有两个物体。【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运动而不是产生物体运动,选项A错,C正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每一个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体,D正确,B错。【例4】手拿筷子,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是 。筷子挟菜,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例5】从枪膛射出的子弹,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

4、(空气阻力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受到火药的推力和重力B、只受火药的推力C、不受力D、只受重力,方向垂直向下E、只受重力,方向垂直向下【例6】下列各摩擦中属于有害摩擦的是A 自行车刹车皮与钢圈之间的摩擦.B .单杠运动员上杠时,手与单杠的摩擦.C .汽车行驶时与空气之间的摩擦.D .人走路时,鞋子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分析】自行车刹车皮是为了刹车使用的;单杠运动员在上杠时手与单杠间的摩擦 可防止脱杠;汽车运动时与空气的摩擦会阻碍车的运动;人走路时与地面间的摩擦可防 止打滑.【解答】C.【例7】有同学说:"摩擦都是有害的.”所以摩擦越小越好,这话对吗?【分析】摩擦是一种常见的现

5、象,它对人类有有害的一面,也有对人类有益的一 面.分析我们身边发生的大量实例.知道人走路就要利用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可见, 这个摩擦是有益的.为了防止走路时打滑的现象,常见的改进方法是,把鞋底压出许多 凹凸不平的花纹,使鞋底面粗糙些.由此使人推想到,假如世界上不存在摩擦,人类就 寸步难行.所以"摩擦都是有害的”这一说法是错误的.【例5】下列各种措施,为了减小摩擦的是(),属于增大摩擦的是().(A) 用台钳紧工件.(B) 搬运笨重的机械,常在它的下面垫入圆木.(C) 自行车的脚蹬子和把套上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D) 经自行车车轴处加润滑油.【分析】在本题的四个事例中,A是为了防止工件

6、脱落,影响工作.C是为了防止 手、脚与把套、脚蹬子打滑这两个实例中的摩擦是有益的,所以采取了上述措施增大有益摩擦,而B是利用了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的道理减小有害摩擦.D是通过加润滑油,使摩擦面不直接接触,让活动部件在油膜上滑动,从而减小有害摩擦.【例10】有一个铁块,它的质量是600克,能否用量程为5牛顿的弹簧秤称量?为 什么?【分析】铁块的质量是600克,它受到的重力应为 G=gm=0.6千克X 10牛/千克=6 牛。又知弹簧秤的最大测量值是5牛顿。铁块的物重(6牛)大于弹簧秤的量程。所以不能用这个弹簧秤测量。【例11】甲同学用50牛顿的力沿水平方向推车,乙同学用60牛顿的力沿与水平成3

7、0°角的方向拉车,画出两个力的图示。【分析】力的图示法需要从几个方面把力的三要素明确的表示出来。(1 )画一个方框表示受力物体。(2)线段的起点表示作用点。(3)画出标度,沿力的方向定出线段的 长。(4)在线段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解答】甲同学推车,定出标度,乙同学拉车,定出标度力的图示为, 如下图所示。【例12】如图1所示,正在使用的弹簧秤,指针在某一位置。这个弹簧秤的量程是N,最小刻度值是 N,秤面指示的力 F=N。【分析】量程由秤面最大刻度确定。秤面刻度显示每一大格代表2N,共分5小格,每小格代表0.4N。指针在一大格3小格上。答 5, 0.4, 3.2。四小结1 .熟悉基

8、本概念与规律2. 掌握如何正确分析题意,灵活运用解题方法五.布置作业:1熟记理解基本概念 2.【板书设计】§力知识结构【反 馈】光学【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基本知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光的折 射规律,凸透镜成像特点及应用。2.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复习巩固基本知识【难点】如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时】3课时(说明:光学复习分三节进行,第1课复习基本概念与规律,第2课时精选例题讲解,第 3课时处理作业,对出现多的问题作细致分析)【教 具】投影、视频点播【教 法】启发、总结、讨论【教学过程】一知识结构二.知识要点(第1课时)一、光的直线传播:1、

9、光在中沿直线传播。2、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米/秒。在其它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3、 能表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有、等。4、排纵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来解释。二、光的反射:5、 光的反射定律:(1) ; (2) ; ( 3) _6、反射光路图:(1) AO、(2) OB(3) ON、(4)Z i(5) Z r。7、 光的反射分和两类。反射使我们从不同方向都能看到物体。&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 (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 (3)像与物体大小。9、 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 ,因此可用平面镜制作潜望镜

10、。10、平面镜成像光路图:三、光的折射:1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12、光的折射规律: ;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 ; 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 ; 。13、折射光路图:14、凸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15、折射光路图:16、凸透镜成像特点:物距U与焦距f像的情况应用像距v与焦距f倒立或正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 像U>2ff<v<2ff<U<2fv>2fU<f三课堂练习(第2课时)【例1】太阳光穿过树叶间的孔隙, 在地面上出现无数个小圆点, 这是太阳的 是由于而形成的。【分

11、析】 树叶间的孔隙相当于小孔,从太阳射出的光进入孔隙后,投射到地面上, 就形成了太阳的像,即所谓的小孔成像。【解答】像,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例2】一条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时,作图说明(1)入射角为多大?反射角又是多大?( 2)若保持光的传播方向不变,而将平面镜沿逆时针方向转动20。角,则反射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多大?【解答】(I)光路图如图2 ( a)所示。(2)光路图如图2 ( b)所示。作法: 作水平线 MM'和镜面PQ,则/ POM'=20 ° 作法线ON丄PQ,法线转过20°,则入射角/ AON=20。,反射角/ BON=20反射线转过40 &

12、#176;,所以反射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BOM'=50 °。( I)入射角为0°,反射角为0°。(2)反射线与水平面的夹角是 50°。【例3】一个人从远处走向一块竖直挂着的平面镜,他在镜内的像将A 逐渐变大,并且逐渐向镜面靠近。B .逐渐变小,并且逐渐离开镜面。C .先变大后变小,先靠近镜面再离开镜面。D .大小不变,但逐渐向镜面靠。【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像和物大小相等,并且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始终相 等。【解答】D。【例4】图7中S为发光点,从它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 分别与虚线a'、b'重合,根据平面镜

13、成像规律在图中画出平面镜,并找出S在平面镜里的像S'。【分析】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且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解答】图8中,延长a',b'相交于S', S'即为S的像。连结SS',作SS'的中垂线 PQ即为镜面。【例5】如图12示,如何作一点光源 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画图说明)【分析】此题涉及了光反射的许多知识点,由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可知反射光线的反 向延长线必经过像点。因此可两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点光源的像点S;然后连接S'A,S'A和平面镜相交于 0点,0

14、即为入射点,最后完成光路图。【解答】答图见图13所示。【例8】如图14 (甲)所示的是某同学画的潜望镜的示意图。使用这样的潜望镜看 物体AB的像是 A .放大倒立的实像;B .缩小倒立的实像;C .等大正立的虚像;D .等大倒立的虚像。【分析】因为潜望镜由两块平面镜构成,平面镜成的是等大的虚像,据此可排除答 案A和B。判定所成像倒立还是正立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作光路图,见图乙所示。从 物体上端A点射出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从下方进入人眼,从物体下端B点射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从上方进入人眼,所以像是倒立的。还有一种方法是求平面镜 的像,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也可以看到成的是等大倒立的虚像,选

15、出D是正确的答案。【例6】如图1,光线斜射到空气和玻璃的界面上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可以判定图 中是入射光线,是反射光线,是折射光线,界面的侧是空气,侧是玻璃。【分析】本题要用到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因为0A这条光线跟另两条光线在界面两侧,因此,是可以判定光线0A是折射光线,作出法线 NN ',见图2所示。从光线CO与0A在法线的两侧,可进一步判定光线CO是入射光线,0B则是反射光线。比较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得到/ A0N '>/ C0N ,这是光线从玻璃射向空气的情况,故得知界面左侧是空气,右侧是玻璃。【解答】【例7】蜡烛放在凸透镜的 1.5倍焦距的地方,当它向离镜3倍焦距

16、的地方移动的过程中,它的像 。A .先放大后缩小 B .先缩小后放大C .逐渐变大D .逐渐变小【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物体在凸透镜前不同的位置时,它所成的像性 质就不同,有两个转变点。一是焦点。物体在焦点以内成虚像,在焦点以外成实像。焦 点是成实像还是成虚像的分界点。二是二倍焦距处。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内成放大的像, 在二倍焦距以外成缩小的像,二倍焦距是成放大还是缩小像的分界点。因此,要选出答 案A。又根据物体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将变大,像也变大的道理,要选出答案D。【解答】本题有两个正确的答案,它们是 A和D。【例8】若有一物体从距离凸透镜 6倍焦距的地方,沿主轴移到距离凸透镜3倍

17、焦距的地方,贝UA .像距变大,像变大 B .像距变大,像变小。C .像距变小,像变大 D .像距变小,像变小。【分析】物距由6f变为3f,物距始终大于2f,所以都是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但 是物距减小了,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这时像距会变大,像也会变大,但总小于原物 体。【解答】选A。【例9】一个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30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若把物体沿凸透镜的主轴移到距凸透镜45cm处,则成像的情况是 A .放大的实像B .缩小的实像C .等大的实像D .上述三种情况都可能【分析】凸镜所成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由第一次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可知fv uv2f,即卩fv 30cm v 2

18、f,由此可判断焦距的范围是 15cmvf v 30cm。当物距为45cm时, 物距肯定大于焦距,但由于焦距f在15cm和30cm之间变化,所以三种情况就都有可能。【解答】D。【例10】某人照完半身像,想再利用同一个照相机照一张全身像,这时他应该离相机远些还是近些?同时调节调焦环,使胶片远离镜头还是靠近镜头?【分析】从拍半身像改为拍全身像,实际上像缩小了,此时像距应该缩小,同时增 大物距。【解答】人应该远离相机,同时使胶片靠近镜头。【例11】晓晨同学在校门前给全班同学照集体像,发现两边的两个同学照不上,请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分析】若使两个同学的像再进入底片内,全班同学的像就要缩小了。根据凸透镜

19、成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也减小的规律进行调节。只要晓晨向 后退一些增大物距,同时缩短镜头与胶片的距离来减小像距,就可以把全班同学都照进 去了。【解答】请晓晨往后退一些,同时缩短镜头与胶片的距离,就能把全班同学都照上 了。【例12】物体放在凸透镜前,在离透镜16厘米的光屏上成物体放大的像,所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下列的哪一个?A.4厘米; B . 8厘米; C . 12厘米;D . 18厘米。【分析】在光屏上成的是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放大的实像时,像距v>2f。即2f v v, 2f v 16厘米,则f v 8厘米。【解答】本题正确答案是 A。四、小结1、熟悉基本概念与规律

20、,掌握如何正确分析题意,灵活运用解题方法五. 布置作业:1.熟记理解基本概念2.总复习P【板书设计】知识结构【反 馈】1、(第3课时)处理作业中的问题。【教学目标】1 复习巩固基本知识:(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 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回声现 象和回声测距的原理。2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 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难 点】如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 时】1课时【教 具】投影、视频点播【教 法】启发、总结、讨论【教学过程】一知识结构二.知识要点(放视频点播,后结合知识结构,边问边总结归纳)1. 声

21、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的物体都在振动。2. 声音的传播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较 快,在气体中较慢。3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4、回声现象(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而被反射回来的现象,人耳要区分开回声和原声,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秒以上利用回声测量距离:S=vt5、乐音的三要素: 音调:声音的高低,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 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之间的距离有关系。 音色:不同的发声体音色是不同的。6、噪声概念:(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

22、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三例题(课堂练习)【例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通常称为声源,由声源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传播到人耳的。 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分析】实验证明,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源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介质向 周围传播的。真空中即使有声,也不能向周围传播声音。【解答】振动;介质;在真空。【例2】气体、液体、固体都能 声音。传播最快的是 。【分析】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可作介质传播声音。实验表明,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解答】传播;固体。【例3】为了听到回声,反射声波的障碍物至少应该离开我们多远?猎人在射击后 6秒钟听到射击的回声,障碍物离猎人有多远?(空气中

23、的声速是340米/秒)【分析】根据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根据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v=340米/秒,利用s=vt,求出障碍物至少应该离人们多远。【解答】设障碍物离我们 si,人要听到回声,声音应传播的路程为2s1,听到回声需要的时间至少要多于 t1=0.1秒。利用s=vt得【例4】某人发现前方有一座大山,他就地击一下掌,经1.6秒听到回声,那么,他距离大山约为 米。(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6米/秒)【分析】某人击掌发出的声音传播到大山又射回来,则1.6秒为往返时间【解答】【例5】旅游者进入两侧是峭壁的山谷,大喊一声后经2秒听到一侧峭壁反射回的声音;又经

24、1秒听到另一侧峭壁反射的回声。求两峭壁间的距离约多远?(声速约344米/秒)【分析】两峭壁间的距离为旅游者到两侧峭壁间的距离之和。【解答】【例6】打靶时,靶与射击者之间距离为300米。射击后经过1.4秒开枪者听到击靶的声音,声速为 340米/秒。求枪弹的平均飞行速度。【分析】从射击到听到击靶声的t=1.4秒,等于子弹飞行时间和声音从靶传回所用时间之和。【解答】【例7】在长为1000m的一根铁管两端有甲、乙两个同学,若乙同学在长铁管的一 端敲一下铁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2.75s,求: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已知声音在空气中速度是340m/s)【分析】根据声音

25、在空气中和铁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但传播的路程相同都等于铁管 的长度,即可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在铁中的传播速度。【解答】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和通过铁管传播的时间分别为【说明】利用这种方法测出声音在一些固体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本题也可利用比例法求解,请读者自行研究。【例8】汽车沿平直公路匀速驶向一座高山,汽车的速度为10m/s,声速为340m/s,途中司机按一次喇叭,2秒后司机听到回声,司机按喇叭时汽车距山脚的距离是多少?【分析】司机按喇叭后,声音传到山崖返回汽车时,汽车以10m/s的速度已经前行2s,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两者的路程之和是按喇叭时汽车与山脚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出两者的路程即可解题。

26、【解答】【例9】用双手蹦紧一张较薄的纸,然后对它喊一声,手会感到振动,这是因为【分析】喊声是由于声带振动产生声波,传出口外的振动空气一一声波再作用于纸,使纸振动。【解答】喊出的声波作用于纸,使纸振动。【例10】敲击一下瓷碗边缘后听到的声音是因为 的发出的【分析】敲击给碗一个扰动,使碗缘开始振动产生声波传至人耳,就听到声音了。【解答】碗缘;振动。【例11】吹笛子发出的声音是 振动引起的(填:“人嘴” “笛子杆” “笛中的空气”)。【分析】人吹笛子时,吹出的气流进入笛腔使腔中的空气振动,再通过手指开堵笛 孔来改变笛腔长度,从而发出各种声音。【解答】笛中的空气。【例12】通常人称月球上是一片“死寂的

27、”空间,它的意思是“无声”,其原因是月球表面附近。【分析】声音传播必须依靠媒介物,而月球表面没有传声的媒介物,更无通常使人 耳感受的传声介质空气。因而,对人来讲月球表面上就是无声而“死寂”的。【解答】没有空气。四小结:五.布置作业:1.熟记理解基本概念 2 .总复习学与练 P【板书设计】知识结构:【反 馈】1、简单运动【教学目标】1. 复习巩固基本知识: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速度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 对性。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2.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复习巩固基本知识匀速直线运动和速度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难 点】如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 时】1课时【教 具】

28、投影、视频点播【教 法】启发、总结、讨论【教学过程】知识结构二. 知识要点1. 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2. 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3.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4、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 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计算公式是。单位是:米/秒,千米/时(1米/秒= 3.6千米/时)5、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来表示平均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是:6、 时间和跑程的计算:,s=vt三. 课堂练习【例1】一首歌中唱道“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后句中物体运动的

29、参照物分别指什么?【分析】竹排在江中移动,显然是对江岸即地球而言;青山在走,是由于竹排在运 动时,竹排上的人感觉到的,是以自己即竹排为参照物。【解答】前句竹排运动的参照物是地球。后句青山运动的参照物是竹排。【例2】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 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是A .一定上升B .一定下降C .一定静止D .无法判定【分析】跳伞员看到直升机在向上运动时是以自身作参照物。由于跳伞员相对地球 是在向下运动,若直升机相对地球向上运动或静止时,跳伞员都会看到直升机与自身距 离变大,即看到直升机向上运动。若直升机相对地球向下运动,且下降速度比跳伞员下 降速度慢,跳伞员

30、同样会看到直升机与自身距离变大,即认为直升机向上运动。由此可 见,跳伞运动员无法依据自己看到的现象来判定直升机相对地球的运动情况。【解答】D【说明】若跳伞员看到直升机下降,则根据自身参照物对于地球处于下降的状态就 可以判断直升机相对地球在下降,而且下降速度比跳伞员下降速度还要大。【例3】乘客坐在“女王”号游轮中,游轮沿长江顺流行驶,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 照物乘客是运动的?A .江岸的码头 B .游轮的船舱C .迎面驶来的汽艇D.奔流的江水。【分析】本题需要将题目中四个物体逐个选为参照物,分别考察研究对象一一“乘 客”的运动情况。【解答】根据题意,A和C都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一“坐在游轮中”,应

31、该与 船舱相对静止;D则要加以分析,游轮顺流“行驶”,不同于木筏、竹排顺水“漂流”: 前者“行驶”一一相对于水运动;后者“漂流”一一相对于水静止!综上所述,本题的 正确答案是A、C、D。【例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驾机飞行时,在脸旁 抓到一颗德国子弹。据你判断,这颗子弹是从法国飞机的哪个方向射来的?(当时飞机 的速度约为几十米/秒,子弹出膛速度约为几百米 /秒。)A .前方B .后方C .侧方D .下方【分析】本题考察相对运动的知识。子弹能被用手“抓到”,应大致与法国飞行员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也就是同向同速。【解答】A、C、D都不能使射出的子弹与法国飞机同向同速;而

32、 B虽同向,却不 同速(子弹速度飞机速度),但考虑到下述情况:(1)追及速度为两速度之差;(2)飞机 做匀速运动,子弹受空气阻力做减速运动,所以,从飞机后方较远处射出的子弹,到达 飞行员脸旁时,有可能与飞行员同向同速,因此,正确答案是“B ”。【例5】试分析下列各题以谁作参照物。 上升的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 静止的汽车有人感到它在运动; 下降的电梯上的人看到墙向上运动; 同向行驶的汽车里的人看对面的汽车时,感觉自己向后退。【解答】分析参照物的方法是,先根据题意弄清楚是谁相对于谁运动或静止,那么后一 个谁(物体)便是参照物。 “上升的电梯”应为电梯对地面上升,因此地面为参照物,而“人是静止的”,

33、应是 人对电梯静止,因此,电梯是参照物。 “静止的汽车”是以地面作参照物,而“有人感觉它在运动”应为汽车对观察的人在 运动,因而,人是参照物。 “下降的电梯”是以地面作参照物,“墙向上运动” 应是墙对人是向上运动的,因此,人(或电梯)是参照物。 “同向行驶的汽车”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而“感到自己向后退”应是“自己对于对面 的汽车向后退”,因此,对面的汽车是参照物。【说明】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说的,参照物不同,运动的描述也就不同了。【例6】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 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A . 20m/sB. 10m/sC. 8m/sD .都不对【分析】平均速度应是运动的路程与所需时间的比值。即【解答】C【例7】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 前半段路程用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 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多大?【分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得出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运动时间,再利用平均速 度公式即可得全路程的平均速度。【解答】设全路程为 s,前半段运动时间ti,后半段运动时间t2.则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答全程平均速度为24m/s.【说明】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即不能用(20m/s+30m/s)十2来计算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体通过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