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冷轧方向发展及现状_第1页
宝钢冷轧方向发展及现状_第2页
宝钢冷轧方向发展及现状_第3页
宝钢冷轧方向发展及现状_第4页
宝钢冷轧方向发展及现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宝钢冷轧方向发展及现状宝钢冷轧方向发展及现状一、创建改革开放后,上海家用电器、搪瓷制品、自行车、电冰箱、罐头食品等加工工业蓬勃发展, 所用冷轧薄卷板、镀锡卷板的数量急剧上升,国内供应缺口很大, 70%靠进口解决。为此市 冶金工业局在“七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一个年产 30万吨冷轧薄卷板的专业厂,而后再 通过第二期工程发展至 50万吨,并生产镀锡板等产品,满足市场需要,优化产品结构。此 项目得到市政府领导的支持。 1988年,项目经国家计委批准,列为上海市重点工程之一, 有上海第一钢铁厂、 上海实事公司、 中国物资开发投资公司、 美国上海太平洋合股有限公司 共同投资,建立中美合资益昌薄板有限公司

2、。第一期工程的基建投资为 7.11亿元,其中外 汇 6970万美元。该项目于 1989年 2月 16日动工建设; 七大生产机组的设备分别由法国、 奥地利和美国引进。 1990年 11月 29日,五机架连轧机组先行试车,轧出第一卷 0.5毫米厚的冷轧卷板。 1991年 2月 15日, 七大机组全线开通, 辅助设施全部运行, 经 10个月的负荷试车和试生产, 当 年产冷轧薄卷板 47279吨, 1992年达到 13.84万吨, 1993年增至 17.55万吨。二、生产机组酸洗机组 益昌薄板厂生产的冷轧卷板, 采用热轧卷板作为坯料。 轧制前需先进行酸洗, 将 黏附在热轧卷板中的氧化铁皮清除掉, 以确

3、保冷轧板在轧制时的表面质量。 该厂在设计和引 进设备的过程中即着眼于工艺的先进性,预计二期工程的产量将达到年产 50万吨的水平, 故酸洗能力必须大于此数; 还需具有良好的酸回收装置, 既能节约酸的用量, 又不致造成环 境的污 染。 经对国 外拟 引进 的两条 生产 线的 比较和 论证 ,最 后选择 了奥 地利 鲁特纳 (RUTHNA 公司生产的“推拉式酸洗机组” 。该机组是 20世纪 80年代末世界上推拉式酸 洗机组中速度最快的一套,最大运行速度每分钟 180米,年酸洗能力为 55.8万吨,能满足 二期工程的需要;同时,该机组还配备了酸再生装置,酸回收率可达 99%以上。投产后达 到了预期的效

4、果。冷轧机组 1988年 8月 15日,经市政府研究,作出了主机购买二手设备的决定。工程指挥 部根据产品方案、产品质量要求及外方供货可能条件等因素,从 10套可供选择的二手设备 中,遴选出其中的 3套,向国内专家咨询,最后确定引进法国索拉克(SOLLAC 公司的 1套五机架冷轧机组。该机组当时还在生产,引进后“原拆原装” ,易于迅速投产。该机组年 产(包括马口铁在内可达 50万吨,轧制的厚度为 0.170.49毫米的薄规格,引进投产后 对当时填补空白,生产 0.2毫米冷轧卷板比较有利。机组自 1991年 2月投产后,运行正常, 随着益昌薄板厂管理水平和工人操作水平的提高, 产量逐年增长。 从市

5、场需要和本单位经济 效益出发,生产 0.5毫米及 0.5毫米以下的冷轧薄卷板。清洗机组 钢板轧制后需进行脱脂清洗,益昌薄板厂所应用的“电解式脱脂清洗机” ,亦是 从法国索拉克公司引进的二手设备。该机组最高运行速度为每分钟 710米,年处理能力为 32.2万吨。建成投产后,运行正常,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热处理炉 益昌薄板厂根据第一期工程的需要,从奥地利艾伯纳(EBNER 公司引进 34台 年产能力 32万吨的 “强对流全氢罩式热处理炉” 。 投产后, 炉内还原气氛强烈, 氢气纯度为 99.999%,采用强烈对流工艺,并由微机处理控制炉台的加热和冷却全过程。这一炉群属于 当时世界上同类热处理炉中装备

6、规模最大的炉群, 由于采用了世界上正在推广的最新工艺技 术,故保证了所生产的冷轧薄板性能良好,质量优良。平整机组 从美国铁平公司引进的辊径 480毫米 /辊径 1190毫米、辊长 1220毫米双机架平整机组,具有干、湿两种平整功能,适应了冷轧卷板平整要求高的需要。投产后,采用了世 界上较先进的控制方法, 自动化控制水平达到 20世纪 80年代末世界先进水平, 最大平整速 度为每分钟 1500米, 年产能力为 50万吨, 不仅满足了当前的生产需要, 而且为二期工程上 马创造了条件。纵剪和横剪机组 由于国内制造行业装备水平参差悬殊, 加工的产品不一, 对使用冷轧薄板 的要求亦各不相同, 卷板、 横

7、切板、 纵剪带, 各有所求。 益昌薄板厂为了适应各方面的需要, 故在整个生产流水线中,设置了从美国台尔泰(DELTA 公司引进的 1.0×1020毫米纵剪机 组和 1.2×1020毫米横剪机组。投产后,纵剪最大线速度为每分钟 300米,双股活套,最大 分条数 10条,最小分条宽度 100毫米,年生产能力 12.54万吨;横剪最大线速度为每分钟 150米,由计算机控制高速机械剪,年生产能力为 11.49万吨。由于有这些设施,客户可根 据自身的需要而进行选择,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第三节 镀锡板一、试验镀锡带用冷轧薄板、 薄带通过镀锡而成的产品俗称马口铁, 是食品、 日化、

8、 医药工业所用的包装材 料,亦是仪表、轻工、手工业加工产品所用的原材料。在 20世纪 50年代,国内尚无生产镀 锡板带的工厂, 国内所需全靠进口。 上海钢铁工业生产马口铁始于 20世纪 60年代, 先从生 产镀锡带钢开始,而后再开发生产镀锡板。20世纪 60年代初,由于原苏联中断帮助,国内镀锡板工厂未能建成,而进口镀锡板价格昂 贵,每吨需 2000美元左右,市场供需矛盾很大。在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重视关心下,冶金 工业部召开全国性会议,进行研究和部署,上海被确定为开展试制工作的重点。1961年 12月 1日, 上海第十钢铁厂成立了以生产副厂长吴中贵为首的 “三结合” 试制小组, 并确定技术员王德

9、仁、 孙鸿藻、 胡璞负责技术攻关。 在当时一无资料, 二无现成装备和工艺 的条件下, 先从镀锡带钢入手。 所试的镀锡带质量不佳, 表面镀层厚薄不匀。 参加试验的人 员采用各种方法和工具进行反复试验,直至 1962年 3月,始用镀铬油辊试成镀锡带,当年 试产 99吨。是年 8月 23日,上钢十厂建立热镀锡机组,国家投资 25万元。 1963年 4月, 镀锡车间建成,当年试生产量进一步提高,达到 501吨。 1964年,热镀锡机组进行成批生 产, 镀锡带钢的产量达到 1537吨, 翌年更增至 3060吨。 1965年 12月 8日, 由泰康食品厂、 梅林罐头食品厂、 益民食品厂的代表聚会于上钢十厂

10、, 对 170多个实罐进行开罐检查。 其中 的原汁猪肉、 糖水桔子以及青刀豆等是用不同国家马口铁制成, 对照结论是:上钢十厂生产 的马口铁与进口马口铁的理化性能、外观对比,已相差无几,甚至超过了苏联产品。二、镀锡板生产为了进一步组织镀锡板生产, 1965年,遵照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批示,冶金部在京召开会 议, 确定上钢十厂作为对连续酸洗、 冷连轧、 连续光亮退火、 电镀锡这四个方面进行试验的 基地,为国内建立镀锡板生产的大项目积累经验。 1967年,由包头钢铁设计院、上海机电 设计院、彭浦机器厂等单位,开始进行项目设计和设备制造。1970年 8月, 国内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座塔式盐酸连续酸洗机组在

11、上钢十厂的七车间建成, 国庆节前进行试运行, 酸洗的速度和质量, 能够适应轧机投产后的需要。 1971年, 1套三机 架冷连轧机组安装调试完毕,下半年即投入冷轧薄板的批量生产。同年年底,国内第一座 700毫米电镀锡机组在上钢十厂六车间建成, 1972年 1月 21日,以电镀锡工艺加工镀锡板 试产成功。这 1套电镀锡机组由 37台单机组成,最高生产速度每分钟 100米,由于采用电 解脱脂和酸洗钝化,以及酸洗电镀、感应重熔、高压静电涂油、电动机械活套、浮动卷取装 置、可控硅励磁、镀层厚度自动测量等新工艺技术,故锡的镀层薄而均匀,表面光洁如镜。 与热镀锡相比,每吨板的耗锡量由 1520公斤降至 51

12、0公斤。当年用两种镀锡工艺共生 产镀锡板 5391吨,比上年单用热镀锡工艺的产量 4363吨增 1028吨。 1973年 10月,上钢十厂六车间成立了攻关小组, 开始自行设计和制造塔式连续光亮退火机组。 负责设计的人员, 查阅资料, 到有光亮退火设施的工厂学习, 日夜奋战, 很快就完成了设计任务。 在设备制造 中, 机组所用 100多只不锈钢波纹管的焊接成了一大关键, 电焊工接受任务后, 自制焊接设 备, 经 100多次试验, 终于获得成功, 对后来机组的投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设备安装中, 车间检修工段的 24名青工, 更是吃睡在厂, 日夜突击, 使得由 20台单机组成的机组得以在 197

13、5年 6月 3日顺利投产,使镀锡板的热处理获得了保证。至此,由冶金部确定的四个试 验性项目,终告全部完成,所产的镀锡板也达到了既定要求。改革开放以后,初期产量大增, 1979年为 14180吨,比上年的 7860吨增 6320吨,主要是 增加了进口冷轧板进行镀锡加工。 20世纪 80年代末,由于国内已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镀锡 板生产线,投产后已代替了上钢十厂的产品, 1993年该厂停止镀锡板生产,仅生产镀铝板。 第四节 重点产品一、不锈薄板1964年,上钢三厂开始生产冷轧不锈薄板,经过改进酸碱洗钝化工艺,为提高质量打下了 基础。 1965年,用超声波探伤逐张检查其有无皮下气泡和分层,保证了用于军

14、品的可靠性。 该厂轧机轧制厚度最薄为 0.5毫米, 难以适应航空发动机厂的生产要求, 1970年在车间主任 夏咸锦和技术员沈龙根主持下, 制订了薄品种生产方案, 经过试制, 终于顺利地轧制成 0.3 0.45毫米的薄品种,填补了当时国内的空白。 20世纪 70年代又用二次平整工艺使板面光亮 细洁,板形平直,受到用户欢迎。20世纪 70年代末,不锈薄板开始由军品转向民品后,为满足纺织工业所需,研制成 1Cr18Ni9Ti 纺机专用低碳不锈钢薄板,用于制作导布辊、平幅漂染机、高温染色机等设备, 替代进口不锈薄板。 1980年获上海市优质产品证书和国家优秀新产品奖。 1981年,为开发 民用产品的规

15、格档次, 新增厚品种剪切设备, 适应了市场对 4毫米以上短线品种的需求。 1982年,新建第二台冷轧机,实行民用不锈薄板专机轧制; 1985年,采用阶梯形支承辊轧制; 从而使年产能力和轧制质量都登上一个新台阶。 1988年,镍不锈薄板获上海市优质产品证 书。1964年至 1993年,该厂生产的冷轧不锈薄板计有 77个品种、 51种规格,由于机械性能和 耐腐蚀性能优良,在 20世纪 80年代前,其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 50%左右。二、高强度合金薄板1960年起,上钢三厂开始生产以 30CrMnSiA 为主的高强度合金薄板,用于飞机结构件,部 分规格用于小型火箭发动机壳体, 其公差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甚高。 为此, 该厂改进了坯板 的热轧工艺, 对轧制温度多次试验, 确定开轧温度, 收紧了控温幅度, 解决了坯板表面氧化 起皮的问题, 为提高冷轧成品的表面质量创造了条件。 同时, 又为热轧半成品选择了最佳退 火工艺,为冷轧作业控制公差精度,缩小同板差创造了条件。 1979年,氮氢保护气体设备 投产后, 达到了光亮退火的要求, 表面质量显著改善。 此后, 钢板又经超声波逐张探伤出厂, 得到了用户好评。 在此期间,为适应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该厂与兄弟单位合作先后开发 了多种新产品,以满足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军工需要,其中 1968年开发的厚度为 0.63毫米的 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