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_技术效率与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_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实证研究_图文_第1页
技术进步_技术效率与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_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实证研究_图文_第2页
技术进步_技术效率与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_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实证研究_图文_第3页
技术进步_技术效率与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_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实证研究_图文_第4页
技术进步_技术效率与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_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实证研究_图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效率为 1.1482, 平均增长率为 14.82% , 远远大于轻 工业行业 (图 1 ) , 主要原因得益于技术进步、 纯技术 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作用, 其增长率分别为 7.26%、 4.25%、 2.69%。 总体来看,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行业或重化工 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 以传统加工业为主, 产业附加值低, 知识和技术的扩 散又十分有限,其粗放的增长方式已经成为不争的 事实; 其次, 制造业行业整体全要素能源效率增幅平 ) , 说明提高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 实现行 稳 (图 1 业增长方式转变确实存在不小的难度。 图 1 轻、 重工业和制造业 TFP 趋势图 四

2、、 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的计量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制造业行业能源效率差异显 著, 影响行业能源效率变动的因素是什么? 根据转型 期中国工业经济的特点,本文主要选取四个变量进 行分析。 1.技术进步 (1 ) 。技术进步按照来源分为自主 研发和引进外来技术。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 外资的现实, 选取企业 R&D 经费支出和外资企业产 值占行业生产总值比重表示技术进步。 2.产权结构 (2 ) 。根据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产权 改革的实际,用行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所占比重表示产权结构。 3.企业规模 (3 ) 。因为能源作为投入要素, 和资 本、 劳动力投入一样, 也发挥规模效益的作用, 故

3、以 制造业各行业工业总产值与企业单位数之比衡量企 业规模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4.行业集中度 (4 ) 。行业集中度一般用 Herfindal 指数表示, 但由于缺乏计算该指数的数据, 这里借 鉴相关研究, 作为次优选择, 以企业增加值所占比 重表示。 各指标均换算为以 1995 年为基期的数据。 回归估计时以制造业各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为 被解释变量, 以上述四个因素为解释变量。 因为全要 素能源效率最小值为 0, 数据被截断, 若采用普通计 量模型回归, 就会产生有偏和不一致, 故使用限值回 归模型Tobit 模型进行回归。 建立 Tobit 模型如下: Yi =Xi +i i=1, 2, ,

4、 n ) 可写为: 会有截断数据存在, 则式 (5 Yi= 力资源优势, 这些行业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通过 FDI 的技术传播与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 行业技术水平, 也直接或间接提高了能源利用水平。 产权结构 (2 ) 和提高轻 、 重工业能源效率水平 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所占 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 分别使轻、 重工业能源利用效 率水平提高 0.026、 0.045 个百分点。相对而言, 产权 结构对提高重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力度大于轻 工业。 其作用机制在于, 产权制度改革明确了企业的 责、 权、 利关系, 在宏观层面上多渠道的改变了国有 经济的产业结构,在

5、微观层面上则激励企业从自身 利益角度出发采取成本节约措施并进行创新,有利 于企业更加合理有效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水平。事 资金 实上, 很多规模较小的非国有企业, 由于资本 、 匮乏,技术设备以及技术改造的步伐明显落后于大 中型国有企业,其能源利用效率也明显低于国有企 )26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业, 这一点和董利 (2008 企业规模扩大 (3 ) 对提高轻 、 重工业能源效率 水平影响方向相同,对轻工业影响系数统计检验不 显著,表明轻工业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能源使用 的规模不经济问题;对重工业行业的影响系数为 0.015, 系数检验显著。和资本、 劳动投入一样, 能源 投入也同样存在规模效益

6、,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 能源 消耗会同向增加, 更有助于发挥设备潜能, 促使能源 更加集约化的使用, 能源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行业集中度 (4 ) 对轻 、 重工业能源效率存在负 向影响, 回归系数分别为0.048、 0.072, 但系数检验 都不显著。 行业集中度的提高, 一方面增强了企业的 竞争力度, 有可能会削弱企业的利润基础, 不利于企 业进行技术改进;另一方面,伴随行业集中度的提 高, 垄断程度也会增强, 一些垄断企业凭借垄断地位 占有廉价资源和高额利润,减少了企业技术改造的 动力, 进而导致能源使用的无效。 五、 结论与启示 本 文 运 用 非 参 数 数 据 包 络 分 析 的

7、DEA Malmquist 指 数 方 法 , 对 中 国 制 造 业 28 个 行 业 20032007 年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了测算,并进一 步考察了影响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因素,得到的结论 可以概括为三条。 第一, 总体来看, 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呈 从行业细分 现稳步增长趋势, 平均增长率为 10.97%。 看, 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的五个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 率增长率在 15%25%之间,全要素能源效率最低的 五个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率在 2%6%之间, 行业之间差异显著。从轻、 重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变 动看, 在考察年份, 轻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平均 59 * (5 ) 当给出解释

8、变量一个数量指标界限值 C 时, 就 当 Y i C Yi , 当 Yi C C, * * * (6 ) 假设模型误差项服从 N (0, 2 ) 分布, Tobit 模型 可表示为: Yi=Xi +i, 当 Xi +i0 ) (7 其它 =0, iN (0, 2 ) 对式 (7 ) 采用极大似然法估计参数 、 2, 估计 结果如表 2 所示。 表2 参数 Tobit 模型回归结果 轻工业 Wald 方程系 卡方 2 数 2 1.364 0 22.017 (0.002 ) 0.483 R&D 23.073 (0.002 ) 1 0.038 FDI 17.619 (0.014 ) 0.026 2

9、18.002 (0.004 ) 0.074 3 7.835 (0.125 ) -0.048 4 8.305 (0.116 ) 对数似然函数 L= 87.242 对数似然函数 L = 正态分布参数 = 59.810 0.038 重工业 方程系 Wald 数 2 卡方 2 2.057 34.706 (0.000 ) 0.663 25.345 (0.002 ) -0.007 29.280 (0.015 ) 0.045 31.370 (0.002 ) 0.015 18.046 (0.001 ) -0.072 7.005 (0.208 ) 110.137 94.325 0.013 回归结果表明, 企业

10、R&D 投资增加对轻 、 重工 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都起积极作用, R&D 投资增 加一个百分点, 将分别使轻、 重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 提高 0.483、 0.663 个百分点。这表明, 增加企业科技 投入,以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 度, 是制造业行业能源效率提高的必然选择, 这一点 和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分解结果 (表 1 ) 基本一致。以 外商投资作为技术进步的代理变量, 轻、 重工业回归 系数分别为 0.038、 0.007, 并且系数检验显著。外商 资本进入对轻工业行业提高能源效率有一定的促进 作用, 但对重工业并无显著的促进作用, 这一点和涂 正革 (2008 ) 的研究结

11、论基本一致。由于西方发达国 家实行严格的环境管制措施, 致使一些高耗能、 高污 染产业向我国及一些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些企业大 多分布在能耗大、 污染重的工业部门。相对而言, 外 商资本进入轻工业行业大多是看中我国廉价的劳动 增长率为 9.77%, 技术进步是轻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 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重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平 均增长率为 14.82%,远远大于轻工业行业,技术进 步、 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 Tobit 模型回归表明,企业 R&D 投资增 加、 产权结构对提高轻、 重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均起 积极作用;外商资本进入对轻工业行业提高能源效 率起积极作用,

12、对重工业则正好相反; 企业规模对重 工业提高能源效率有显著影响,对轻工业影响系数 的检验不显著; 行业集中度对轻、 重工业能源效率存 在负向影响, 但影响结果不显著。 第三, 综合来看, 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目标,只有从行业、企业等微观经济单元的性质出 发, 把能源利用效率低且改进余地大的行业、 企业作 为重点对象,从行业能源消耗、能源效率的现实出 发, 在制定行业节能目标时, 综合考虑各行业全要素 能源效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既要看到行业之间的 差异性, 也要兼顾工业行业的异质性, 这样才有利于 制定出有针对性、 切实可行的节能目标。同时, 重视 能源科技投入、 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

13、管理知识、 技能的提高与运用,将会对提高能源效率起根本的 保障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Miketa.A, Mulder.P.Energy Productivity across 8 Markangya A., Galinato, S.P., Streimikiene D. Energy intensity in transition economies:Is there convergence towards the EU average J Energy Economics, 2006, 28 (1 ) : 121-145. 9Persson T A.Colpier E C., Azar

14、 C. Adoption of carbon dioxide efficient technologies and practices: an analysis of sector-specific convergence trends among 12 nations J Energy 2007, 35 (5 ) :2869-2878. policy, 10李 丹, 胡小娟 中国制造业企业相对效率和全要素 生产率增长研究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 (7 ) : 31-41 11宫俊涛, 孙林岩 中国制造业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变 动分析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 (4 )

15、: 97-130 12李 力, 王 凤 中国制造业能源强度因素分解研 究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 (10 ) : 66-74 13朱钟棣, 李小平 中国工业行业资本形成 、 全要素 生产率及其趋异化: 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 J 世界经 济, 2005 (9 ) : 51-62 14原鹏飞 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变迁实证研究 J 中国软科学, 2005 (6 ) : 31-33. 15李未无 对外开放与能源利用效率:基于 35 个工 业行业的实证研究 J 国际贸易问题, 2008 (6 ) : 7-15. 16李廉水, 周 勇 技术进步能提高能源效率吗 J 管理世界, 2006 (

16、10 ) : 82-89. 17杭雷鸣, 屠梅曾 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的影响 以国内制造业为例 J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12 ) : 93-100. 18刘红玫, 陶 19沈 全 大中型工业企业能源强度下降的 动因探析 J 统计研究, 2002 (9 ) : 30-34. 能 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空间差异 的实证研究 J 中国软科学, 2006 (6 ) : 101-110 20愈立平 中国制造业创新绩效研究 J 经济学家, 2007 (4 ) : 114-120 21万 兴, 范 金 江苏制造业 TFP 增长 、 技术进步 及效率变动分析 基于 SFA 和 DEA 方

17、法的比较 J 系统 管理学报, 2007 (5 ) : 1-10 22徐盈之,赵 豫 中国信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 动、 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 J 中国工业经济, 2007 (10 ) : 45-52 23Caves D W ,Christensen L R,Diewert W E. Multi lateral Compositions of Output, Input and Productivity Using Economic Journal, 1982, 9 (2 ) : Superlative Index NumbersJ 273-286. 24 Fare R,Grosskopf S,

18、Norrism ,et al. 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84(1 ) : 6683. 25涂正革 资源、 环境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 J 经济 2008 (2 ) : 93-105. 研究, 26董 利 我国能源效率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经济研究, 2008 (1 ) : 8-18. J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4,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10

19、Manufacturing Sectors: Patterns of Growth and Convergence J Energy 2005, 27 (3 ) :429-453. Economics, 2 Subarhmanya M.H.Labour Productivity, Energy Intensit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Small Enterprises: A Study of Brick Enterprises Cluster in India J Energy 2006, 47 (6 ) : 763-777.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3 Denison E.F.Why Growth Rtes Differ: Postwar Experience in Nine Western Countries M Washington : Brooking Institution Publishing, 1967. 4 Maddison, A.Growth and Slowdown in Advanced Capitalist Economics: Techniques o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