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动物doc资料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22/d37defa8-5bef-4830-a06d-93f1ead65da3/d37defa8-5bef-4830-a06d-93f1ead65da31.gif)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动物doc资料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22/d37defa8-5bef-4830-a06d-93f1ead65da3/d37defa8-5bef-4830-a06d-93f1ead65da32.gif)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动物doc资料_第3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22/d37defa8-5bef-4830-a06d-93f1ead65da3/d37defa8-5bef-4830-a06d-93f1ead65da33.gif)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动物doc资料_第4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22/d37defa8-5bef-4830-a06d-93f1ead65da3/d37defa8-5bef-4830-a06d-93f1ead65da34.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第二单元动物教学内容: 教材第 2444 页。单元目标:1. 科学概念: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都有新陈代谢活动, 能适应和影响环境、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进行生长发育。地区上有很多种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和植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动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物、空间和应激性。动物会经历出生、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他们的后代。动物有相同点: 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 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 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2. 过程与方法
2、:饲养一种小动物。 运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到的内容。 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结果。 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通过阅读提高对动物基本需要和动物多样性的理解。 比较多种动物, 总结他们的相同和不同。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动物的兴趣。 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培养对不同动物的研究兴趣。 培养对动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种动物的意识, 能爱护自然环境下的小动物。培养以观察目的为出发点,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教学时间: 7 课时word 可编辑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word 可编辑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3、第一课寻访小动物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24-26 页。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2. 过程与方法 :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3.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 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 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教学难点 : 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教学准备 :1. 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
4、一遍)。2. 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1. 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哪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哪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哪些动物?”2. 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3. 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例。4.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1. 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哪些小动物。2. 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3. 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word 可编辑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4. 设计意图
5、: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三、寻访活动的准备1. 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2. 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3. 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4. 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5. 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6. 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1. 学生分组寻访。2. 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3. 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4. 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word 可编辑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第二课蜗 牛(一)教学内容: 教科
6、书第 27-28 页。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2.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 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3.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教学重点: 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7、教学难点: 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教学准备:1. 分组: 2-3 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2. 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1.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哪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2. 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3.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二、观察蜗牛的身体1. 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予指导。2. 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word 可编辑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
8、新的问题。3.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4. 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1. 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予指导。2. 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3.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4. 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备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四、饲养蜗牛1. 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
9、注意事项。2. 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3. 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4. 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word 可编辑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第三课蜗 牛(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29-30 页。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2.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教学难点: 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教学
10、准备:分组: 2-3 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教学过程: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2. 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3. 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4. 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 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5. 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二、观察蜗牛吃食1. 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2. 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3. 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4. 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5. 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
11、;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6. 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1. 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2. 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word 可编辑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3. 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4. 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四、继续观察蜗牛1. 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2. 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3. 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4. 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word 可编辑资料收集于
12、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第四课蚯 蚓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31-32 页。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 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 对水的反应。2. 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教学重点: 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教学难点: 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教学准备: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1. 教师提
13、醒学生注意在哪里捉到的蚯蚓,捉到蚯蚓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2. 关注:学生捉蚯蚓是否伤害蚯蚓和其他动植物。3.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二、观察蚯蚓的身体1. 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2. 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3.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和环带,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4. 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1. 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予指导。2. 学生观察、记录
14、蚯蚓的运动。word 可编辑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3.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 (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4. 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 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 能对刺激做出反应。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1. 回顾维恩图的用处。2. 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蚯蚓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 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3. 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 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5. 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
15、多有关蚯蚓的信息word 可编辑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第五课蚂 蚁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33-35 页。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角,胸上长有六只脚。2. 过程与方法 :(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3. 情感、态度、价值观: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教学重点: 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教学难点: 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教学准备
16、:每组: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糖、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找蚂蚁1. 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2. 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3. 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4. 设计意图: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二、观察蚂蚁(一)室外观察蚂蚁1. 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2. 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3. 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4. 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5. 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
17、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word 可编辑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6. 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二)室内观察蚂蚁(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蚂蚁的情况)1. 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2. 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3. 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4. 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 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5. 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 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 运动
18、等方面的信息。三、交流发现1. 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2. 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 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3. 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4. 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备注: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word 可编辑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第六课金 鱼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36-38 页。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2.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
19、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教学难点 :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教学准备 :每组: 2-3 条金鱼,装在玻璃缸里。 1 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1. 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2. 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3. 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4. 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鱼作铺垫。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1. 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2. 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3. 关
20、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4. 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1. 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2. 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word 可编辑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3.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4. 学生观察并记录。5. 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6. 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7. 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
21、看法”的意识。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1. 回顾维恩图的用处。2. 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蚂蚁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 把金鱼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3. 小结蚂蚁和金鱼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 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少。5. 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word 可编辑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第七课动物的共同特点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39-40 页。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 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 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2.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教学重点 :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根的判别式》听评课记录2
- 生物技术数据共享合同(2篇)
- 理发协议书(2篇)
-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最苦与最乐》听评课记录
- 五年级下册数学听评课记录《6体积和体积单位》人教新课标
- 吉林省七年级数学下册第8章一元一次不等式8.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8.2.1不等式的解集听评课记录新版华东师大版
-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4《有理数的除法》(第1课时)听评课记录
-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9.2 维护国家安全 》听课评课记录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探究分式的基本性质》听评课记录2
-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听评课记录
-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 医美注射类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春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第十章 浮力 第4节 跨学科实践:制作微型密度计
- 2025年广电网络公司工作计划(3篇)
- 货运车辆驾驶员服务标准化培训考核试卷
- 财务BP经营分析报告
- 三年级上册体育课教案
- 2024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电学实验专项训练含解析
- 暴发性心肌炎的诊断与治疗
-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英语试卷(新课标Ⅰ卷)含答案
- 2022届“一本、二本临界生”动员大会(2023.5)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