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土壤学复习资料使用说明:1、时间仓促,部分没有写入的知识已经标记页数,自己对照课本补充完善; 2、声明此资料仅作为复习过程中的参考大纲;3、编写时间:2014年4月26日 编写单位:资环院、规划12-1班。一、绪论1、土壤:地球陆地上能够产生绿色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2、土壤功能:保蓄和提供养分;保蓄和提供水分;调节温度;机械支撑作用;对有毒物质的缓冲作用二、土壤形成和发育1、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营养元素的生物小循环的矛盾与统一。(1)地质大循环:这种从岩石到风化产物再到岩石的长期循环过程,称为物质的地质大循环。是一个地质学过程,它历时极长,涉及的范围极广,植物营养元素向下淋
2、溶。(2)生物小循环: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是一个开放性的循环,其特点是历时短,范围小,植物营养元素有向上富集的趋势。3、土壤形成五大因素(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1)母质:影响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影响土壤的成土过程 母质的层次性影响土壤的剖面构造。一般来说,土壤发育得程度愈浅,受母质的影响愈深刻。(2) 气候(主要的环境因素)其中以 热量 和 降水 最为重要影响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含量;影响母质的风化程度和黏粒矿物类型;影响土壤中物质的淋溶和迁移; (3)生物(主导因素)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生物的生命活动累积有机质,使土壤肥力得以形成
3、并逐步发展,这是土壤与母质之间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的形成。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最初来源。生物具有保蓄养分的能力,并使养分不断富集于土表。生物使土壤中有限的养分发挥了无限的营养作用。推动了土壤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发展(4)地形(间接的环境因素):地形对地表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地形影响土壤母质的再分布(5)时间(强度因素):成土的时间愈久,一切成土因素的作用愈强。4、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二重性: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 熟化过程:水耕熟化 旱耕熟化熟化过程的三个阶段:改造不利的自然成土过程阶段;培肥熟化阶段;高产稳产阶段5、土壤形成过程:指地壳表面的岩石风
4、化体及其搬运的沉积体,经受其所处环境因素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的土壤的历程。土壤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物质和能量迁移转化的过程。包括:原始成土过程、有机质积累过程、富铝化过程、粘化过程、白浆化过程、潴育化过程、潜育化过程、钙积过程、盐渍化过程、土壤熟化过程6、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土壤垂直切面。土壤发生层: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相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最基本的三个发生层组成:(1)淋溶层(A层)eluvial horizon: 处于土体最上部,故又称为表土层,它包括有机质的积聚层和物质的淋溶层。(2)淀积
5、层(B层)illuvial horizon: 它处于A层的下面,是物质淀积作用造成的。(3) 母质层(C层)parent material horizon: 处于土体最下部,没有产生明显的成土作用的土层,其组成物就是前面所述的母质。7、土体构型:是各土壤发生层在垂直方向有规律的组合和有序的排列状况。三、土壤固相组成1、矿物:原生矿物: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等。次生矿物: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次生黏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地表风化蚀变和风化产物合成的产物,是地表特定水热条件下形成的一类稳定矿物,分为具有层状或链状晶格的铝硅酸盐和硅、铁、锰、铝的含水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层状铝硅酸
6、盐黏土矿物的基本结晶构造单元: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硅氧四面体晶片和铝氧八面体晶片1:1型层状铝硅酸盐矿物 典型代表:高岭石高岭石组(高岭石、珍珠陶土、迪凯石、埃洛石等) 为1:1型非膨胀性黏土矿物 颗粒较粗,其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也较弱 是热带亚热带土壤中最普遍的粘粒矿物晶层之间由氢键紧紧联结,氢键结合力较强,因而晶层间距固定,不易膨胀。同晶置换少,阳离子交换量低。2:1型可膨胀性层状铝硅酸盐矿物 典型代表:蒙脱石蒙脱石组(蒙脱石、绿脱石、拜来石、蛭石等) 为2:1型膨胀性粘土矿物 颗粒很细,故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强东北、华北、西北土壤中均有分布,但以风化不太强的温带和亚热带排水良好的土
7、壤中最多;晶层之间由分子键微弱联结,晶格具有胀缩性,水分子或极性溶液易进入晶层之间而使晶格沿c轴方向膨胀,晶层间距增大;同晶置换极为普通。2:1型非膨胀性层状硅铝酸盐矿物 典型代表:伊利石伊利石组(又称水化云母组) 为2:1型非膨胀性粘土矿物。 颗粒介于上述两种粘土矿物之间, 故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也居其中 西北、华北干旱地区土壤中含量较高。同晶置换作用主要发生在四面体晶片中;晶层之间由钾离子紧紧联结(晶层之间束缚了较多的钾离子,钾离子同时受相邻两个晶层负电荷的吸附,因而对两个晶层产生了很强的键联效果,连接力很强。晶层间距固定,不易膨胀);具有钾的固定与释放能力非层状硅铝酸盐黏土矿物(氧化物
8、组)类型: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锰等形态有 结晶态:胶体性质弱; 非晶态(无定形态):胶体性质强氧化物粘土矿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带负电荷少,保肥能力差; 胶结能力强,稳定土壤结构起重要作用; 对磷酸根离子有强烈的吸附作用,降低磷的有效性。2、土壤有机质: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有机物质。(1)来源:植物残体、动物遗体 (高等绿色植物为基本的来源) 微生物体 (原始土壤的最初来源) 施入的有机肥料 (农业土壤的主要来源)(2)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气候(水热条件)、植被、土壤类型(质地)、地形、耕作措施3.矿质化过程:有机质通过微
9、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料的过程。4、腐殖化过程:土壤腐殖质的形成过程,称腐殖化过程。补充:(课本第62页)土壤腐殖质形成过程、组分、性质等。简单有机化合物、植物残体土壤腐殖物质5、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1)有机残体的状态和组成(2)土壤环境条件: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土壤温度;土壤质地;其他因素*6、土壤有机质的作用(1)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改善土壤保肥供肥性能(提供矿质养分;N、P、S等;提高土壤保肥能力;促进土壤养分有效化;提高土壤缓冲性)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改善土壤结构性 ;提高土壤保水性;提高土壤温度 改善土壤生物性质(促进微生物的活动;刺激作物生长)(2)
10、土壤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对土壤重金属生物活性的影响,其作用机理有:螯合作用、吸附作用、还原反应 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固定的影响 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碳素转化与温室效应7、土壤有机质的管理(1)提高土壤有机质的积累:种植绿肥作物 ,实行粮农轮作;发展畜牧业;秸秆还田(2)调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土壤湿度与通气状况;土壤温度;土壤反应;有机组成中的C/N比。四、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土壤结构和孔隙性、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土壤热量和土壤耕性等。)国际制:砂土、壤土、粘壤土、粘土(4大类12个质地名称)1、土粒:构成土壤固相骨架的基本颗粒,大小、形状、矿物组成理化性质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基本的粒级有:石
11、砾、砂粒、粉粒、粘粒。卡庆斯基制:砂土、壤土、粘土(3大类9个质地名称)国际制:砂土、壤土、粘壤土、粘土(4大类12个质地名称)中国制:砂土、壤土、粘土(3大类12个质地名称)美国农部:砂土、粉土、壤土、粘土(4大类12个质地名称)2、土壤的机械组成指土壤中各粒级所占的比例,又称颗粒组成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机械组成人为划分的土壤物理性状类型3、不同质地类型土壤的肥力特点和利用改良(1)砂质土: 通透性能好,保蓄能力差 养分含量低,施肥见效快 温度变幅大,有“热性土”之称 耕作性能好 发小苗不发老苗 无有毒物质砂质土保水性能差,热容量小,白天接受太阳辐射而增温快,夜间散热而降温剧烈,昼夜温差大,对
12、块茎、块根作物的生长有利。(2)黏质土: 通透性能差,保蓄能力强; 养分含量高,施肥见效慢; 温度变幅小,有“冷性土”之称; 耕作性能差; 发老苗不发小苗; 可能含有无有毒物质。(3)壤质土:兼具粘质土和砂质土的优点,而克服了它们的缺点 。耕性好,宜种广,对水分有回润能力,是农业生产中较理想的一类土壤类型。4、土壤质地的改良:客土法 引洪漫淤法 改良土体构造 增施有机肥料5、土壤结构体:指的是各级土粒或其一部分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土团、土块或土片。土壤结构性:指的是土壤结构的形状、大小、性质及其相应的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 土壤质地剖面:在土壤剖面中土壤质地在垂直方向上课因土壤类型
13、发生不同的变化,从而显示出层次结构。6、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具体见课本78页)(1)块状和核状结构 (2)柱状和棱柱状结构(3)片状结构 (4)团粒状和粒状结构7、土壤结构的形成第一阶段:分散单粒原生土粒粘结复粒(致密土团)第二阶段:复粒(致密土团)进一步粘结或破碎成型各种结构体8、团粒结构(1)粘结团聚作用: 氧化物粘粒矿物的胶结作用 粘粒本身的团聚作用土粒表面的胶膜粘结作用 钙离子和其他阳离子的媒介作用(2)团聚体散碎成型:干、湿交替作用 冻融交替作用生物的作用 耕作(3)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良好团粒结构的三个条件: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 ;具有多级孔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水稳性、力稳性和
14、生物学稳定性)团粒结构能很好地调节土壤肥力四因素,具体表现在:调节土壤水分和空气的矛盾;协调养分的积累和消耗;稳定土温,调节热状况;改善土壤耕性和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土壤结构的管理(调控):深耕结合增施有机肥料;合理的轮作、间作和套种;覆盖;合理灌溉;施用结构改良剂9、土壤孔隙性质(孔性):指土壤中孔隙的总量及大小孔隙分布土壤孔隙类型划分为:非毛管孔隙(通气孔隙) 当量孔径大于0.02mm毛管孔隙 当量孔径为0.020.002mm之间非活性孔隙 当量孔径小于0.002mm孔隙类型(孔隙大小)决定气、液两相的比例。孔隙度(孔隙的多少)决定气、液两相的总和。10、(具体公式看书P82-83)a.土壤
15、孔度:是指单位体积自然状态的土壤中,所有孔隙的容积占土壤总容积的百分数。b.土壤比重 :土粒密度与40C时水的密度之比。c.土壤密度:指单位容积固体土粒的质量,平均 2.65 g/cm3其大小取决于土壤中各种固相成分的含量和密度。d.土壤容重: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干土重。耕地土壤耕作层容重一般为 1.0-1.6 g/cm3。影响土壤容重的因素: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结构状况;土粒排列情况容重在生产上的应用:计算土壤孔度,反映土壤的松紧状况;判断土壤的质地、结构;计算工程土方量;计算土壤养分储量;计算土壤储水量及灌水定额11、土壤水分土壤水:指的是在1051100C温度下能从土壤
16、中驱逐出去的水。它不是纯水,而是稀薄溶液。 (1)土壤水存在于土粒的表面的土粒间的孔隙中,是由土壤中各种力来保持的。(2)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力有:吸附力:范德华力、极性引力毛管力(弯月面力):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毛管上升水、毛管悬着水)重力水:重力12、土壤水分的调节和合理用水(1)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河谷平原坝区:建立以引水为主和能灌溉能排的农田水利系统,旱涝兼治。丘陵山区:建设集雨蓄水工程,拦洪保土蓄水,旱洪兼治。 沉沙函、蓄水池、积肥池(山茅坑)“三池”配套。 (2)开发土壤蓄水功能,有效拦蓄雨水,开源节流 截留雨水径流,蓄水于土,以蓄调用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水分生产效率(3)
17、发展节水灌溉节水灌溉技术管道灌、喷灌、滴灌等。 (4)增加土壤有效水数量:提高田间持水量,降低凋萎系数。改良土壤质地、结构,增加孔隙度,减少无效孔隙,提高土温。 13、土壤空气(1)土壤空气组成和特点:土壤空气中CO2的含量高于大气;O2的含量低于大气;水汽饱和;含有还原气体土壤的通气性:土壤空气和大气之间不断进行气体交换的性能(3)旱地土壤来说,调节土壤通气性的措施: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中耕松土,疏松耕层;深耙勤锄,打破土表结壳14、土壤热量:课本P105-109(1)土壤热量来源:太阳辐射热(主要来源);生物热;地球内热*土壤的热特性包括土壤热容量、导热率和热扩散率,是影响土壤温热状况的内
18、在因素。*土壤热容量指单位重量或单位容积的土壤,当温度增减 1时所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当土壤Cv值高时,导入一定热量后,土温升高慢.反之则上升快土壤是由固、液、气三相组成的疏松多孔体,其热容量是三相物质的数量来决定。(3)土壤导热性:土壤在接受一定的热量后,除用于本身的升温外,还将部分热量传递给邻近土层或大气,这种性质叫做土壤的导热性。通常用导热率(入)表示土壤导热性的好坏。砂土,孔隙粗,空气多,导热慢,故温差大。粘土,孔隙细,水分多,导热快,故温差小。土壤温度的变化取决于土壤的导热性和热容量,但在一定的热量供应下,能使土壤温度升高的快慢和难易程度则取决于其热扩散率。(4)土壤热扩散率(D
19、)是指在标准状况下,单位面积(1cm2)上,单位距离(1cm)的土壤温度相差1时,单位时间(1s)内传导的热量所增加的土壤温度值。是衡量在一定热量供给下土壤温度升高快慢和难易的指标,其大小等于土壤导热率入/容积热容量Cv之比值。15、土壤温度(1)调节土壤温度的措施:根据土性合理选择种植作物;耕作与施肥;灌溉排水;广泛采用多种措施来调节土温;应用增温保墒剂(2)土壤水、肥、气、热的相互关系及调节:在土壤水、气、热三因子中,水是主导因子。水多,则气少,土壤不易升温,温差小;水少,则气多,土壤易升温,温差大。16、所谓肥沃的土壤,不仅表现在水、气、热的绝对数量上,更重要的是决定于它们在这些错综复杂
20、的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协调性,这种协调性是土壤肥力发展的标志,也是培肥土壤的先决条件。17、土壤的力学性质(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等):这些力的存在,使土壤具有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是产生耕作阻力的原因之一。(具体见课本110页)(1)土壤耕性泛指耕作中土壤所表现的各种物理性质及以及在耕作后土壤的表现。评价指标:耕作的难易、耕作质量、宜耕期的长短改善土壤耕性的措施:掌握宜耕的土壤含水量;增施有机肥料;改良土壤质地;创造良好土壤结构五、土壤化学性质1、土壤胶体:是粒径在11000nm之间的土壤微粒。土壤胶体由胶核、双电层、胶团间溶液组成土壤胶体分三大类:矿质胶体、有机胶体和有机无机复合胶体2、土壤胶
21、体的性质(1)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比表面:是指单位重量和单位体积物体的总表面积。土粒愈小,比表面愈大。胶体数量愈多,比面愈大,表面能也愈大,吸附能力就愈强。 由于土壤具有巨大的表面能,而使其能吸附水汽分子及其他气体分子物质。(2)土壤胶体的电荷类型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永久电荷:指由于层状硅酸盐矿物晶格中的同晶替代作用所产生的剩余电荷。不受介质pH变化的影响,1:1型黏土矿物几乎不带永久电荷。可变电荷:指随介质pH的变化而变化的电荷。土壤有机胶体和矿质胶体一般都以负电荷为主,产生正电荷的胶体较少,而且局限于某些特定条件,因此一般土壤携带净负电荷;由于土壤带有电荷,可吸附阳离子,使其具有保肥性质
22、。(3)胶体有两种状态,即溶胶和凝胶促使胶体凝聚和分散的原因,主要决定于胶体颗粒之间的吸引力与静电排斥力的大小。胶体之间的引力或排斥力都与胶粒之间的距离有关:当扩散层较薄时,胶粒之间的距离较小,彼此之间的吸引力超过排斥力而使胶体凝聚。当扩散层较厚时,胶粒之间的排斥力往往大于吸引力,从而使胶体呈分散状态。补偿离子性质和离子浓度是影响胶体分散和聚沉的主要因素。不同阳离子凝聚能力的大小顺序:Fe3+Al3+Ca2+Mg2+H+NH4+K+Na+一价阳离子引起的凝聚作用是可逆的,二、三价阳离子引起的凝聚是不可逆的。在土壤中,胶体处于凝胶状态,可形成水稳性的团粒,对土壤理化性质有良好的作用。(4)土壤对
23、阳离子的吸附与交换土壤吸附的阳离子可分为两类:盐基离子:Ca2+ Mg2+ NH4+ K+ Na+等致酸离子:H+ Al3+A.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在静电引力、离子本身的热运动或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可以和土壤溶液或其他胶体表面的阳离子进行交换,这种作用就称阳离子交换作用。吸附和解吸过程构成了离子的交换过程:a.离子的吸附过程:离子从溶液转移到胶体表面的过程b.离子的解吸过程:胶体表面吸附的离子转移到溶液去的过程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是一个可逆反应;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符合质量作用定律。阳离子交换能力:一种阳离子将胶体上另一种阳离子交换出来的能力。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a.
24、离子价数-离子的价数越高,其交换能力越强;b.离子的半径及水合半径(同价离子)-离子半径大的离子,水化能力弱,水化半径小,容易接近胶粒,因此交换能力较强土壤中常见阳离子的交换能力顺序:Fe3+Al3+Ca2+Mg2+H+NH4+K+Na+c.离子的浓度-阳离子交换作用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交换能力很弱的阳离子,如果浓度很高,也可以将交换能力很强、但在溶液中浓度较低的阳离子交换出来。B.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在一定的pH条件下,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CEC的单位是每千克土壤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cmol(+)/kg。测量CEC时必须控制土壤的pH,通常控制在pH为7,但也有例
25、。CEC直接反映了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和缓冲能力。a.阳离子交换量高的土壤,保肥供肥能力较强,化学缓冲能力也较强CEC20 cmol(+)/kg 保肥能力强CEC=1020 cmol(+)/kg 保肥能力中等CEC伊利石高岭石氧化物类矿物;北方土壤的黏土矿物以2:1型为主,而南方土壤的黏土矿物则以1:1型为主,并包含较多的氧化物类矿物。因此,北方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明显高于南方土壤,其保肥能力明显高于南方土壤。.土壤 pH- pH升高,土壤可变电荷增加,阳离子交换量也增大C.土壤的盐基饱和度(BS):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盐基饱和度的大小受pH的影响较大.酸性土壤,BS低。另
26、外还受植被、气候、母质、施肥等的影响。盐基离子以植物养分离子为主,交换性盐基离子可以释放到溶液中公植物吸收利用,因此土壤盐基饱和度越高,意味着土壤向植物提供养分阳离子的能力越强。盐基饱和度的高低反映了土壤保蓄植物养分阳离子的能力,是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考虑土壤肥力时,应从CEC和BS 两个方面进行。(5)土壤胶体对阴离子的吸附与交换(土壤对阴离子的吸持作用,具体见课本126页)A.阴离子的非专性吸附(电性吸附):带正电荷的胶粒因静电引力吸附阴离子于双电层的外层作为平衡离子,称阴离子的非专性吸附。(Cl-、NO3- ClO4- ) 阴离子的配位吸附:阴离子与土粒表面已经配位结合的某些基团
27、进行配位交换,称配位吸附(也叫专性吸附)。(H2PO4-、H3SiO4-、MoO4-),土粒表面可与阴离子进行配位交换的基团有:-OH , M-H2O等。B.阴离子的负吸附:根据库仑定律,阴离子的负吸附是土壤带负电荷的一个必然后果。但是由于自然土壤一般都带有一定数量的正电荷,再加上阴离子与土壤固相之间易于发生化学反应,所以负吸附现象往往被掩盖起来。C.根据土壤对阴离子吸附的难易程度将阴离子分为三种类型:易于被土壤吸附的阴离子: 磷酸根离子、硅酸根离子、有机酸根的阴离子很少或根本不被土壤吸附的阴离子:氯离子、硝酸根离子、亚硝酸根离子介于两者之间的阴离子: 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3、土壤酸碱性(沉
28、淀溶解平衡、吸附解吸过程、东南酸,西北碱、地带性分布)土壤酸碱性又称土壤反应,是指土壤溶液中H+浓度和OH浓度比例不同而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土壤最基本的、十分重要的化学性质。我国南方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土壤盐基饱和度低,多呈酸性;北方气温较低,风化程度低,淋溶作用较弱,土壤盐基饱和度高,使土壤呈碱性。(1)土壤酸性的产生和酸度类型土壤 H+ 的来源:生命活动;土壤溶液中活性铝离子的作用;吸附性H+、Al 3+ 的作用土壤酸a.类型:活性酸和潜性酸活性酸: 由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所决定的酸。潜性酸: 是由胶体表面所吸附的交换性致酸离子所形成的酸。b.活性酸和潜性酸的关系:它们是属于同一平衡体系中
29、的两种酸,可相互转化;土壤潜性酸的数量远大于活性酸;活性酸是酸的强度指标,潜性酸是酸的容量指标。(2)土壤碱性a.土壤的碱性主要决定于土壤中Na2CO3、NaHCO3、CaCO3以及胶体上交换性Na的含量。其具体表现在:由CaCO3水解后产生的OH-使土壤呈弱碱性反应,pH一般在7.5-8.5之间,很少超过8.5; 由NaCO3水解后产生的OH-使土壤呈碱性-强碱性反应,pH值一般8.5; 当土壤胶体上交换性Na+和Ca2+的饱和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Na+的水解作用,产生OH-b.土壤碱化度:通常把钠离子的饱和度(交换性钠离子数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叫做土壤碱化度或交换性钠百分率。以
30、此分类:当碱化度低于15%时,土壤pH不会超过8.5,称碱化土;而钠饱和度大于10%时,土壤pH会超过8.5,甚至10.0,称为碱土,碱土土粒高度分散,湿时泥泞,干时固结,耕性极差。(3)影响土壤酸碱性的因素:气候、母质、植被、地形、人类活动、土壤性质等。(4)a.土壤缓冲性能:土壤具有抵抗外来物质引起酸碱反应剧烈变化的能力,称为土壤的缓冲性能或缓冲作用。b.土壤酸碱缓冲的机理:土壤中弱酸及其盐类的存在;阳离子交换作用;酸性土壤中活性铝或交换性铝对碱的缓冲作用。补充:土壤酸度P130、碱性P132的表示方法;土壤酸碱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P134;影响土壤酸碱缓冲性的因素P133;土壤酸碱性的调节
31、P135(土壤酸性改良石灰需要量计算);4、土壤氧化还原性(1)土壤氧化还原体系:铁、锰、硫、氮、氢、氧及有机碳体系。(2)影响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土壤通气性;土壤水分状况;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土壤中易分解有机质含量;pH;微生物活动。(3)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调节-对于旱地土壤来说,调节土壤通气性的措施有: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中耕松土,疏松耕层;深耙勤锄,打破土表结壳;(4)土壤氧化还原指标:氧化还原电位Eh(能斯特公式)P139 Eh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对环境的影响等P143六、土壤养分(考察营养元素的输入输出,平衡,进入和输出土壤的途径)1、土壤养分是指这些主要依靠土壤来供给的植物必需营养元
32、素。2、土壤氮素(1)来源:施入土壤的化学氮肥;施入土壤的植物残体,如绿肥等有机肥;生物固氮。(2、3)氮素含量、氮素存在的形态(详见课本P168)影响土壤氮素含量的因素:生物气候条件、植被、地形条件、土壤质地和矿物类型、耕作利用方式:施肥、耕作、轮作方式。(4)土壤氮素的调节:合理施用氮肥;加强生物固氮作用;调节有机质的C/N比;加强水分管理,以水调肥。 补充:土壤中氮素的转化(具体见课本第171页)3、土壤磷素(1)影响土壤磷含量的因素:母质类型、气候条件、土壤有机质、剖面层次关系、耕作制度与施肥、质地等。(2)无机磷的固定作用(机制):化学沉淀机制表面反应机制闭蓄机制生物固定机制(4)土
33、壤中磷素的转化:(5)影响土壤磷有效性的因素:土壤磷的形态;土壤pH值;土壤粘粒、矿物组成和性质;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氧化还原状况4、土壤钾素(1、2、3)含量及影响因素、转化:七、土壤分类1、土壤分类的目的P203:体现在理论上、信息科学方面、应用方面等。2、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及特点:P206-208土纲名称、代表性土壤等。3、土壤分布(水平和垂直方向),湖南省土壤。4、地带性土壤类型P213土壤广域水平分布规律:因纬度、距海远近及地形不同,引起水热条件和植被类型的分异,土壤明显地反映出广泛、连续分布,并把大生物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地带性规律。土壤在水平方向上随生物气候带而演替的规律性称为水
34、平地带性。土壤随地势的增高而呈现演替分布的规律性称为垂直地带性,垂直带谱会因山体高度和基带土壤的不同而不同。湖南省土壤的垂直带谱很明显,基带土壤为红壤,则垂直带谱为:红壤山地黄壤山地暗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有上垂直带谱和下垂直带谱。八、土壤的形成1、五个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参见课本P40)2、成土过程:(参见课本P45)3、土壤发生层、剖面和土体构型(参见课本P48)4、铁铝土(参见课本P229) (1)分布和形成条件: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五大成土因素。 (2)形成过程:脱硅富铝化过程(三个阶段:矿物分解阶段、中性淋溶阶段、铁铝聚集层形成阶段);强盛的生物循环过程。(3)土壤剖面基本层次:腐殖质层A、铁铝聚集层B、网纹层BV、母质层C(4)铁铝土的理化性质:(酸、瘦、粘、板、碱) a.化学性质:土壤呈酸性反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