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程度副词“太”出现的时代及其与“大”和“泰”的关系_第1页
论程度副词“太”出现的时代及其与“大”和“泰”的关系_第2页
论程度副词“太”出现的时代及其与“大”和“泰”的关系_第3页
论程度副词“太”出现的时代及其与“大”和“泰”的关系_第4页
论程度副词“太”出现的时代及其与“大”和“泰”的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程度副词太出现的时代及其与“太”、“大”、“泰”的关系 叶 玉 英(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中文系,福建 厦门 361005)摘要:从传世典籍来看,战国时期始有程度副词太,同时“太”字已用来记录程度副词太。然而,甲骨文、金文、战国秦汉出土简帛资料表明:在字与词的关系上,程度副词太 和记录它的“太”字出现的时代并不一致。西周时期已有程度副词太,表示程度过甚。这种用法是从程度副词大表程度深引申而来的。不过在东汉中期以前,程度副词太在出土文献资料中多作“大”,或假借“泰”为之。程度副词太写作“太”是在“大”、“太”二字分化之后,时间不会早于魏晋。典籍中“泰”作程度副词属假借现象,即“大”、“太”假借“泰

2、”为之。这种现象集中在两汉时期,魏晋以后逐渐消失。关键词:程度副词;太;大;泰 近年来,不少学者意识到以传世典籍作为研究依据,存在三个问题:第一,现有古籍都是世代传抄而来的,这使得我们很难断定一些语言现象的确切时代;第二,最早的传世典籍如周易、尚书、诗经等的成书都经历了很长时间,大约从西周到战国,因此我们无法确知商周时期的语言状况;第三,在语言与文字的孳乳分化过程中,字与词的发展往往处于不平衡的状态。通常是一个词出现很长时间了,还没有造出新字来记录它,而是用与之字义相关的已有的字或假借与之音同的字来表示。凡此种种,常使我们的研究出现偏差。程度副词太(为了区分字和词,我们用太表示词,“太”表示字

3、)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太是先秦就有的程度副词。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所谓“先秦”,最早也是诗经时代。笔者翻检目前所能见到的出土文献后发现:程度副词太与记录它的“太”字在出现的时代这个问题上并不一致。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检讨程度副词太出现的时代、太和大以及“太”字与“大”、“泰”二字的关系等问题。 一商代甲骨文里中已有“大”字,其中有不少用作程度副词大的,但还没有用为程度副词太的,例如:(1)乙酉卜,宾贞:秋大爯。(甲骨文合集13538,以下简称合集) (2)戊申卜:其大敦。 戊申卜:不大敦 。(合集7665) (3)丙午,王卜:大延。合集23667) (4)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4、其受年,十一月。(合集1)(5)其启,三日庚寅大启。(合集8683) (6)方大出。(合集6703) (7)贞:方不大出。十三月。(合集6704正) (8)乙亥卜,宾贞:合鬯大禦于祖乙。(合集1076甲正) (9)祖丁大久,王其延父甲。 大吉(合集27363)(10) 甲子卜,王。卜,大。(合集22758) (11)乙巳卜,中贞:卜若兹不安,其大不若?(合集23651)(12)壬寅卜,癸雨,大骤风。(合集13359) 在上引文例中,“大”的用法有四种:1、大+动词,即如“大爯”、“大敦”、“大令”、“大久”、“大告”、“大延”、“大禦”、“大示”、“大”,表示程度深。张玉金先生认为“大禦”、“

5、大出”、“大令”、“大敦”的“大”是情态方式副词,可译为“大规模”、“大举”。1P57我们认为“大”译为“大规模”或“大举”于“大爯”、“大敦”、“大出”、“大久”、“大延”、“大禦”、“大”等文例中虽然可通,但于“大令”、“大启”等则不能读通。再者,文中“大”是表示这些动作行为的程度而不是方式,有如我们今天说“大战一场”、“大干一场”、“大操大办”。“不大出”、“不大敦”是“大出”、“大敦”的否定形式。因而还是视其为程度副词为妥;2、大+形容词。甲骨文中兆记辞常用“大吉”。“大”表示程度深,可译为“非常”或“很”;3、大+不+形容词。合集23651片中“大不若”,张玉金先生认为“大”表示程度

6、深,可译为“非常”、“很”;1P634、大+形容词+名词。如合集13359“大骤风”,“大”修饰“骤”,表示程度厉害。二在西周甲骨文、金文里,程度副词大仍沿袭甲骨文,有两种形式:1、大+动词,表示程度深。如周原甲骨文“大出于”(H11:9)、“其又大乍”(H11:12)、“大还,思不大追”(H11:47);西周早期金文“王大省公族,于庚辰旅(中觯)”,西周中期金文“唯戎大出于軝”(臣谏簋),西周晚期金文“今大赦汝”(匜);2、大+形容词+名词,表示程度深。如西周中期金文“敢作文人大宝协龢鐘”(鐘),西周晚期金文“王受皇天大鲁令”(五祀鐘)、“降余大鲁福无斁”(梁其鐘)。尚书·大诰“宁

7、王遗我大宝龟”与此句式相同。与甲骨文相比较,西周时期程度副词大有所发展,即由表示程度深,引申而有过甚的意思,因此语言中又出现了新的程度副词太。不过,此时程度副词太是用“大”来记录的。如西周晚期毛公鼎“大纵不静”中“大”字就当读为“太”。“大纵不静”即“太放纵则不静”的意思,文意含有转折的意味,表示否定,相当于我们现在说“太就”。今本尚书·多方“有夏诞厥逸,不肯戚言于民,乃大淫昏,不克终日劝于帝之迪,乃尔攸闻”,孔安国传曰:“言桀乃大为过昏之行,不能终日劝于天之道。”可见文中“大”字有“太过”之意,亦当读为“太”,表示贬斥。今本尚书还有一种句式“大+不+形容词”,如“于弟弗念天显,乃弗

8、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康诰)。这种句式带有强烈的否定语气,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太不”。“大不友于弟”即“于弟大不友”。“大”用作程度副词太,表程度过分,并带有谴责的语气。今本尚书中程度副词太仍写作“大”,说明它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古本的原貌。 三以传世典籍资料观之,春秋战国时期“大”、“太”、“泰”三字分别表示大、太、泰三个程度副词。其中有一种大的用法值得我们关注,即大+形容词,表程度过甚,如:彼谮人者,亦已大甚。(毛诗·小雅) 旱既大甚,蕴隆虫虫。(毛诗·大雅) 大无信也,不知命也。(毛诗·国风) 昊天大幠,予慎无辜。(毛诗·小雅)且女亦

9、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庄子·齐物论) 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庄子·寓言) 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庄子·胠箧)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周易·需)上引文中“大”字皆可读为“太”,表示程度副词太。毛诗“大无信也,不知命也”,韩诗外传作“太无信也,不知命也”;“彼谮人者,亦已大甚”一句,说苑作“彼谮人者,亦已太甚”;“旱既大甚,蕴隆虫虫”,春秋繁露作“旱既太甚,蕴隆虫虫”;“昊天大幠”,韩诗外传或作“昊天太憮”,唐石经本作“昊天泰憮”。庄子“大白若辱”、“大巧若拙”二句

10、文意皆含转折之意,“大若”即“太则若”,“大”表程度过甚,用为程度副词太。周易需卦“未大失也”意谓“此失未过”,“大”含有“过分”之意,亦当解为程度副词太。这说明“太”字表程度过甚的用法本来都写作“大”。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有的保留了古本的原貌,如上引今本尚书、毛诗、周易、庄子之例;有的在“大”、“太”二字分化后,改写成“太”,或假借“泰”字为之。如:虽然,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庄子·天下)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饬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庄子·渔父)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韩非子·爱臣)车席泰美。(韩非

11、子·外储说左下)阴之太盛,雨湛不霁,阴盛阳微,非道之宜。(论衡·顺鼓)今不曰所言非,而云泰多。(论衡·自纪)上引传世典籍中程度副词大、太、泰的用例表明,最迟在战国时期“太”、“泰”二字已经用来记录程度副词太和泰了。然而,我们在出土战国秦汉文献中看到的情况却并非如此。我们发现,古籍中表示极大、程度深或程度超过某一限度(且含有贬义)等意思的程度副词太,在东汉中期以前的出土文献中多写作“大”,有时作“泰”。如:1、大(太)+形容词,表示极大、甚而过之,但不含贬义,如: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穷。大巧若拙,大盛若詘,大直若屈45。(郭店楚简·老子乙本

12、) 按:简文中“成”(盛)与“缺”、“盈”与“沖”、“巧”与“拙”、“盛”与“诎”、“直”与“屈”均构成反义词,“大”当读为“太”,意谓“极大、甚而过之”。这与上引文中庄子“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大巧若拙”之文意相同。葛佳才先生认为今本老子与此相对应的句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中,“大”表程度过甚,相当于“太,过于”。3P138 2、大(太)+形容词,表示程度过甚,含有贬义,如:喜乐无限度,是谓大(太)荒7。(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德) 欲富大(太)甚,贫不可得;(一贰)欲贵大(太)甚,贱不可得。(二贰)(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天下休183,秦兵适敝,秦有虑矣。非是犹

13、不信齐也,畏齐大(太)甚也184。(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谓起贾章)江君奚洫曰:“大(太)缓救邯郸,邯郸317郸。(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麛皮对邯郸君章)攻秦,寡人之上计,讲,寡人之大(太)下也99。(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交股者,刺大(太)过也;平踴者,欲123浅也124。(马王堆汉墓帛书合阴阳)其内大(太)美,其外必有大声问36行。(马王堆汉墓帛书二三子问)二曰浓浅而砭深,谓之泰(太)过60。(张家山汉简脉书) 日再,三饮,肠自为人,大(太)良,勿传也54。(武威医简) 此膏药大(太)良,勿得傅67。(武威医简) 3

14、、大(太)+形容词,表程度深,含有褒义,如:大(太)久而不渝,忠之至也3。(郭店楚简·忠信之道)4、大(太)+形容词,表示超过某一限度,如:岁收:中田小亩亩廿斗,中岁也。上田亩廿七斗,下田亩十三斗,大(太)上与大(太)下相覆以为率4881。(银雀山汉墓竹简守法守令等十三篇)5、大(太)+不+形容词,加强否定。如长沙楚帛书·丙篇:“曰仓。不可以巡,大不顺于邦,臧,。”“大不顺于邦”即“于邦太不顺”之意。此与今本尚书“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相类。 四以上我们考察了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中“大”、“太”、“泰”三字用作程度副词的情况,结果表明在程度副词太出现的时代以及“太”字用

15、来记录程度副词太的时代等问题上二者是有出入的。传世典籍显示,战国时期始有程度副词太,表示程度过甚。太写作“太”,或假借“泰”为之,因此我们看到这一时期还有一个程度副词泰。然而,出土文献告诉我们,西周时期已有表示程度过甚的程度副词太。虽然此时语言中已经出现程度副词太,但一直到东汉早期,人们仍用“大”或“泰”字表示程度过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必须了解“大”、“太”、“泰”在字形、字义、字音上的关系。先说字形。说文:“泰,滑也。从廾从水,大声。,古文泰。”从现有古文字资料来看,说文把“”当作“泰”之古文显然错了。“”应该是“太”字。大概是由于汉代“泰”与“太”常常互相借用,所以许慎就以为“”是

16、“泰”的古文。东汉早期的武威汉简泰射“泰”字或作“太”字,东汉晚期的碑铭如衡方碑“乾太”即“乾泰”,张休崕涘铭“太山”即“泰山”,皆可证。“太”是由“大”字中分化而来的。在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文字,乃至两汉简牍中,“太牢”、“太室”、“太子”、“太保”、“太师”、“太公”、“太后”等“太”字皆写作“大”。目前所见最早的“太”字,即春秋陶文“太室”之“太”作“”(古陶文汇编2·4),就是在“大”字下加指事符号“”构成的。战国齐陶“匋者曰太”之“太”作“”(古陶文汇编3·410),楚系金文作“”(大府镐),则是在“大”字下加指事符号“” 。字或作“”(古陶文字征)、“”(武威

17、汉简70)。“泰”字最早见于秦代陶文,作“”、“”(古陶文字征),在陶文中用为姓氏。西安北郊出土的秦封泥亦见“泰”字,有的假借为“太”,如“泰(太)医丞印”、“泰(太)官丞印”、“泰(太)苍”、“泰(太)苍丞印”等;有的“泰”字假借为“大”,如“泰(大)厩丞印”、“泰(大)行”等。战国秦汉文字中还常常假借“大”为“泰”,如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吏有五失:一曰夸以迣,二曰贵以大(泰),” 上博(二)容成氏:“其喬(骄)38大(泰)如是状。39” 上博(四)曹沫之陈:“有大道焉,必恭俭以得之,而骄大(泰)以失之。8” 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乙本:“是以圣人去甚,去大(泰),去奢。”银雀山汉简晏子&#

18、183;内篇谏上第二十二章:“故大(泰)山之神怒,今吾欲使人祝。1080”“非大(泰)山之神也,是宋之先也,汤与伊尹也。0802”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大”字出现的时代最早,在商代甲骨文里就大量出现,“太”出现于春秋陶文,“太”是由“大”分化而来的。“泰”与“大”、“太”则属假借关系。 次说字义。“大”的本义指大人,引申为凡大小之大,由大小之大又引申指最大、最高,再引申为极大。如上博三恒先:“恒先无有,质、静、虚。质,大质;静,大静;虚,大虚。1”文中“大”就是“最高”的意思;再如郭店楚简老子丙篇“大上”即“太上”,大一生水即太一生水,“大”(太)表“极大”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泰”字下说:“后

19、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是“极大”义的进一步引申。再说字音。“大”字古音在定母月部,“太”、“泰”在透母月部,音极近。从战国秦汉出土文献资料来看,“大”、“太”、“泰”一直到东汉时期还同音。敦煌悬泉汉简“太守”仍作“大守”。同时,“大”还可假借为“泰”,如“彖曰:家必不属,奢大(泰)过度,后必穷辱,责其身而食身,又不足”(0314:14)。“太”、“泰”二字音转为透母字,才意味着“大”、“太”二字彻底分化。通过分析“大”、“太”二字形、音、义,我们知道“大”、“太”乃一字分化。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太”字,但

20、一直到东汉早期,“太”字使用的频率还很低。马王堆帛书、张家山汉简、银雀山汉简、居延汉简、武威汉简、额济纳汉简、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敦煌悬泉汉简、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东汉晚期汉灵帝时期)等汉代简牍帛书资料中都没有出现“太”字。后世读为“太”的,如“太师”、“太守”、“太仆”、“太史”、“太傅”、“太尉”、“太尹”、“太官”、“太宰”、“太医”、“太仓”、“太极”、“太一”、“太上”、“太常”、“太清”、“太阴”、“太阳”、“太父母”、“太子”、“太公”、“太后”等,在汉简、汉印里皆作“大”。不过在东汉晚期砖铭、墓志铭、碑铭里,“太”字出现得相对多一些,如东汉曹氏宗族墓砖刻辞“上阳太守”、衡方碑铭

21、“太夫人”、白石神君碑“太清”、刘宽神道碑“太”等铭刻文中“太”已不再写作“大”了。魏墓志铭中“太尉”、“太守”、“太师”之“太”都写作“太”,不作“大”。但两晋时期还有“大”、“太”通用的情况。如西晋太康二年砖铭“太康”之“太”又作“大”、或作“泰”;“太安”或作“大安”。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大”、“太”完全分化,不再通用。 以上所举之例皆为“大”、“太”在两汉出土文字资料中用为形容词的情况,这与“大”、“太”、“泰”用作程度副词的情况是一致的。下表是出土文献中“大”、“太”、“泰”三字作为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情况:大太泰(与大、太的关系)字形出现时代商代春秋秦代商代使用情况形容词,表大、最

22、大;程度副词,表程度大、深;西周春秋使用情况形容词,表大、最大;程度副词,表程度很大或程度深;程度副词,表程度过甚,含有贬义。形容词,表示大战国秦汉时期使用情况形容词,表大、最大、极大等意义;程度副词,表程度很大或程度深;程度副词,表程度过甚,含有贬义;程度副词,表极大,甚而过之,但不含贬义;程度副词,表程度深,含有褒义;程度副词,表示超过某一限度;假借为“泰”,表娇纵义;形容词,表示大、最大、极大。但数量很少。假借为“大”,用作程度副词,表程度深。如秦绎山碑“泰成”即“大成”;汉代假借为太,表程度过甚;魏晋南北朝使用情况形容词,与小相对,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

23、对象大;程度副词,表程度深。魏晋时期有的年号如“太元”、“太康”之“太”写作“泰”。五由上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甲骨文里已有“大”字,可用来表示程度副词大 ,但还没有用为程度副词太的。西周时期“大”字既可表示程度深,也可表示程度过甚(还含有贬义)。这说明西周时期语言中已有程度副词太了,而且程度副词太表程度过甚的用法是从程度副词大表程度深进一步引申而来的。由于此时“太”字尚未出现,所以仍用“大”来记录程度副词太。战国秦汉时期,虽然人们已经造出了“太”字,但一直到东汉末期,“太”字的使用频率还很低,而且我们所能见到的都是用为形容词的例子,没有用作程度副词的。也就是说,由于一直到东汉,“大”、“太”

24、二字尚未彻底分化,所以程度副词太都用“大”或“泰”来记录。我们根据“大”、“太”二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土文献中用作形容词的情况,以及“大”、“太”二字的分化状况推测:“太”字用来记录程度副词太 的时代不会早于魏晋时期。魏晋以后,随着“大”、“太”二字的彻底分化,“大”与大,“太”与太才实现字词的统一。后人在古籍传抄过程中,用今字“太”改写古字“大”。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传世战国秦汉典籍中,表程度过甚的程度副词太有的写作“太”,也有的写作“大”的原因。“泰”字用作程度副词属假借现象,即程度副词大或太假借“泰”为之。这种现象在战国至两汉期间常见,魏晋以后不再出现。因此“泰”字作为表示程度过

25、甚的程度副词出现,大约在两汉时期。魏晋以后逐渐消失。在三国志、晋书、世说新语、齐民要术、陈书、南齐书、梁书、洛阳伽蓝记等中古传世文献中,只有在三国志里,还可以看到“泰”字假借为“大”或“太”的例子,如魏书:“田子泰(大)非吾所宜吏者”,又“且少小常苦被褥泰(太)温,泰(太)温则不能便柔肤弱体,是以难可防护,而易用感慨”。 大西克也先生曾撰文考察古文字资料中的“邦”和“国”,指出古籍中“邦”、“国”二字的分布不能如实地反映先秦的真实面貌。郭店楚简、楚帛书等资料中的“或”、“”、“”、“国”等字一概应读作“域”,不能作国家字。在春秋战国及秦代,“国家”称为“邦”。西汉时期,因为“邦”成为汉高祖的名

26、讳,所以改用“国”来表示“国家”义。2P186-192本文所论“太”和“大”用作程度副词的情况,也说明传世典籍与出土文献的记载常有出入。汉语史中类似的问题肯定不少,亟待我们去发现和解决。参考文献1张玉金.甲骨文语法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2大西克也.论古文字资料中的“邦”和“国”A.古文字研究第23辑,中华书局·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3葛佳才.东汉副词系统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5.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管燮初.西周金文语法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5张玉金.西周汉语语法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张国艳.甲骨文副词研究D.西南师范

27、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7张国艳.居延汉简虚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8武振玉.两周金文词类研究(虚词篇)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9梁华荣.西周金文虚词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0李杰群.商君书虚词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11任雪梅.诗经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2陈明富.楚辞虚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3侯立睿.国语程度副词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4孙玲.韩非子副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5齐瑞霞.淮南子副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6牛丽亚论衡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7赵娟.战国策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8张海涛.庄子副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