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辅导(八)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辅导(八)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辅导(八)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辅导(八)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辅导(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辅导(八)责任教师:韦克难第六章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环节马克思不仅研究了资本的社会性质,而且研究了资本的运动形式,进一步考察了资本在运动中的形态变化,并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内在矛盾发展变化的规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 第一节 个别资本的运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独立发挥资本职能、实现剩余价值生产的个别资本,处在不断地循环和周转的运动之中,这种运动,正是资本执行它的社会职能的过程。 一、资本的循环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产业资本家必须拿出一定数量的货币,去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并把它们投入生产,生产出商品,再把商品卖掉,收回更多的货币,以便进行再

2、生产。产业资本家从投入货币到收回更多的货币,使产业资本经历了一个循环。这个阶段从形式上看,只是普通商品买卖行为和一般的商品流通过程,但是,这个阶段又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个特定的阶段,资本以货币的形式出现,执行货币资本的职能。因为产业资本家购买的不仅是生产资料,而且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劳动力。劳动力的使用能够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这样才使货币转化为资本,采取货币资本的形式,执行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家用货币购买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后,资本就由流通领域进入了生产领域,开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被用于生产性的消费,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新

3、的商品。在这个阶段中,资本以生产的形式出现,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阶段是售卖阶段。资本家作为卖者回到市场,把他的商品转化为更多的货币。用公式表示: WG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个阶段,资本以商品的形式出现,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在这里,商品之所以具有资本的职能,是因为它是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卖不出去,剩余价值就不能实现。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互相联接、互为条件、不能间断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是资本循环第一阶段的内容;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是资本循环第二阶段的内容;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是资本循环第三阶段的内容。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资本的形式,使价值增殖,最

4、后又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过程,这就是资本的循环。产业资本的循环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企业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生产,才能使资本不断地发挥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因此,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 在连续不断的产业资本循环中,必然包括这三个循环,是这三个循环的统一。如果仅仅孤立地研究某一种循环形式,就不能全面地反映资本运动的本质特征。因此,只有把三种循环形式统一起来,才能全面地了解产业资本的运动。 产业资本的运动,在现实生活中是同时处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上,并使这三种形式的资本,在时间上继起,

5、在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的继起,是指产业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的依次过渡和三种资本形式的依次更替。空间上的并存,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产业资本同时进行着三种资本形式的运动,即每时都有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自身的循环。三种资本职能形式之间的相继进行和并列存在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没有并列存在就没有相继进行;如果相继进行受阻,并列存在就会遭到破坏。因此,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资本循环形式的统一。二、资本的周转 马克思说:“资本的循环,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资本的循环和资本的周转都是资本价值自行增殖的运动形式。考察资本周转的中心问题是周转速度问题。 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

6、用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来表示。资本周转时间是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构成的。 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通常指一年)内,资本价值循环的次数。资本的周转次数与周转速度成正比,与资本的周转时间成反比,资本的周转次数越多,周转速度就越快,而资本的周转时间越长,资本的周转次数就越少,从而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亦然。资本的周转速度会直接影响到剩余价值的多少,而资本的周转速度又受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生产过程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和生产时间的长短。我们首先考察生产资本的构成问题。生产资本按照它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固定资本是以

7、厂房、机器、设备等形式存在的资本。固定资本一经投入生产过程,它的使用价值要在生产中多次发挥作用,其价值按照它们在每次生产过程中磨损的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产品的出售而逐渐收回。流动资本是用于购买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和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使用价值一次性全部被消费,价值一次性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通过产品出售一次性全部收回。马克思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马克思又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周转方式上的不同,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目的是为了考察资本的不同部分的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

8、的影响。马克思对资本的这两种划分的根据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周转速度是不同的,那么,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从而对价值的增殖会有什么影响呢?这就要研究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它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取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其次,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时间的长短也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生产时间是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它包括劳动期间、劳动过程的中断时间、劳动对象受自然力独立作用的时间和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生产时间越短,资本的周转次数就越多,从而资本

9、的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亦然。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很大影响。加速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的数量,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的数量。这意味着预付同量资本可以进行更大规模的生产,从而提高资本增殖能力。加速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所谓年剩余价值率,是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情况下,一年内可变资本周转的次数越多,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当可变资本周转次数n1时,年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剩余价值率是一定时期内剩余价值和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之比,它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

10、剩余价值率则是年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资本之比,它表示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第二节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马克思不仅从个别资本的角度研究了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而且还从各个个别资本的联系上,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性,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 一、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成千上万个彼此独立地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这种资本就叫做个别资本。但是,在现实经济运动过程中,每个资本都不可能单独地、孤立地存在和运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这种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叫社会总资本。个别资本和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价值

11、的增殖,二者的不同点在于;个别资本只包括生产消费及与它相适应的资本流通;社会总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及与它相适应的资本流通,而且还包括个人消费及与它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考察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所谓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指:工人和资本家从哪里获得自己的消费品?资本家从哪里获得生产资料?产品怎样满足这些需要和怎样使扩大再生产成为可能?因而这里不仅是价值的补偿,而且是产品实物形式的补偿。 为了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实现,马克思对社会总产品作了科学的划分:从实物形态上,把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

12、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适应,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二部类()是消费资料的生产;从价值形态上把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分为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把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态上划分为两大部类,在价值形态上区分为三个部分,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的两个基本原理。二、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马克思在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的时候作了一系列的假定:假定资本主义社会是纯粹的资本主义经济,只有资本家和工人两个阶级,商品按价值出售,价格没有变动,没有对外贸易,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一次全部消费掉。在这些假定条件下,马克思首先分析社会

13、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全部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生产过程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马克思制定了如下开端图式: 4000c1000v1000m6000 2000c500v500m3000在这个图式中,社会总资本在一定时期(一年)内生产的总产品,第一部类的产品是价值6000的生产资料,第二部类的产品是价值为3000的消费资料。为了使两大部类能够进行简单再生产,社会总产品必须实现,为此,要通过以下三条渠道的交换关系,使总产品在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上得到补偿。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通过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使第一部类消耗掉的生产资料(4000c)从它本部类生产的产品中得到

14、补偿。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使第二部类消耗掉的消费资料(500v500m)从本部类生产的产品中得到补偿。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第一部类余下的在实物形态上的生产资料(在价值上等于1000v1000m)来交换第二部类余下的在实物形态上的消费资料(在价值上等于2000c)。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即(vm)c。这一基本的实现条件反映了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由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可以引申出另外两个条件:第一,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上要等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

15、料需求的总和,即(cvm)cc。这一条件表明了整个社会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关系。第二,第二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上要等于两大部类的资本家和工人对消费资料需求的总和,即(cvm)(vm)(vm)。这一条件表明了整个社会消费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关系。上述实现条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内在联系。通过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的分析表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关系,要使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顺利进行,必须使社会再生产的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

16、间保持正确的比例关系。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过程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要进行扩大再生产,首先必须使社会总产品中具有用以追加的生产资料,以满足社会生产两大部类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而扩大再生产所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是由第一部类提供的,因此,第一部类所提供的追加的生产资料,必须大于两大部类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即(cvm)cc。如果把公式两端的c去掉,就是(vm)c,这是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社会总产品中还必须具有用以追加的消费资料,以满足社会生产两大部类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需

17、要。而扩大再生产所需要追加的消费资料是由第二部类提供的,因此,第二部类所提供的追加的消费资料,除了满足本部类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外,也还应当有个余额,来满足第一部类扩大再生产所需要追加的消费资料。四、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前面,我们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是撇开了技术的进步,在假定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事实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总是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因此,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逐步提高,不变资本比重的增大,社会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速度就要快于劳动者对消费资料有支付能力需求的增长。可见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内在的客观趋势,是一个普遍规律。具体说来,在技术

18、进步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不是同两大部类的比例相脱离的一个孤立的原理,它恰恰是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比例关系所要求的。因为只有在生产资料得到优先增长的条件下,技术进步的扩大再生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同时,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趋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的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的生产而孤立地、片面地发展。从社会范围来看,发展生产资料生产,终究不能成为自身的目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归根到底是为了发展消费资料的生产并

19、受其制约,如果没有消费资料生产的相应的发展,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迟早要遇到困难。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分配与消费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由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产业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有者,但不是最后一个占有者。被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还要在资本家集团中瓜分。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构成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分配过程的结果是产业资本家获得利润,借贷资本家获得利息,地主获得地租。利润、利息、地租是剩余价值的具体形态。一、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资本主义生产中,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再生产出来的劳动力价值v和剩余价值m,即商品价值cvm。其中c和v等于资本家在生产上预付的资本额。

20、尽管经过分析我们知道,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同不变资本无关。但是在资本家看来,c和v都是生产剩余价值必不可少的因素,都是“成本价格”,它用字母k表示,则商品的价值可写成Wkm。在“成本价格”上,c和v的区别消失了,二者都表现为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剩余价值也不被看做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被看做全部资本的产物,这样,剩余价值就表现为利润。利润用字母p表示,商品的价值就可写成Wkp。利润实际上就是剩余价值,利润和剩余价值在质和量上都是同一的。不同的只是观念上的变化。只要剩余价值不是被看做可变资本v的产物,而是被看做全部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就变成利润。在利润形式上,剩余价值的来源被掩盖了,仿佛资

21、本的每一部分都能增殖。利润和全部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用p表示利润率,用C表示总资本,则P(PC)。利润只不过是剩余价值的另一个名称,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是一致的。因此,利润率的公式也可写成p()mC。 可以看出,利润率和剩余价值量成正比,和总资本量成反比。在总资本量一定的情况下,剩余价值越多,利润率就越高。但是,剩余价值是和可变资本相联系的,在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即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资本使用的工人越多,剩余价值就越多,利润率就越高。假定有五个资本,他们的总资本相等,剩余价值率也相等,只是由于所使用的可变资本不等,亦即资本的有机构成不等,那末各自的利润率也不相等。造成利润率差别的除了资

22、本有机构成不同以外,还有资本周转速度上的差别。周转速度较快的资本,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较多,在同样的时间里可以带来较多的剩余价值,因而利润率也较高。相反,周转速度较慢的资本,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少,在一定的时间内带来的剩余价值也较少,利润率就低。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剩余价值,是利润。资本主义生产是受剩余价值规律支配的。有机构成较高或周转速度较慢的资本决不会满足于比别人低的利润率。追逐剩余价值或利润的竞争会迫使有机构成较高或周转速度较慢的资本转移到有机构成较低或周转速度较快的生产部门,以得到较高的利润率。如果所有的资本都这样做,有机构成较低或周转速度较快的生产部门的产品就会供过于求,价格

23、会因此而降低,利润率也会随之下降,相反,有机构成较高或周转速度较慢的生产部门的产品会供不应求,价格会因此而提高,利润率也会随之提高。结果,又会发生相反的运动,即资本从有机构成较低或周转速度较快的生产部门转移到有机构成较高或周转速度较慢的生产部门。资本的这种运动构成资本主义生产部门之间竞争的主要内容。通过竞争,不同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越来越趋于一致。最后,形成了整个社会范围内平均的、一般的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整个社会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如果仍用以上的例子,那末,平均利润率(403020155100×5)(110500)22%。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个别资本家不再得到本部

24、门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而是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与自己的资本成比例的平均利润。商品也不再按价值出售,而是按照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出售,这样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商品,等量的资本都可以得到等量的利润。二、商业利润和利息剩余价值被生产出来以后,还要进入流通过程。在流通领域中执行职能的是商品经营资本或商业资本。商业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剩余价值。尽管商业资本不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但是商业资本所完成的职能却是资本主义生产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没有商业资本,产业资本自己也必须从事流通职能,没有流通,没有剩余价值的实现,就不可能有生产。经营商业也需要付出一定数量的资本。这笔资本同其他资本一样

25、,也要求获得平均利润。所以,社会总资本现在不仅包括全部产业资本,而且也包括全部商业资本。假定社会有商业资本100,仍用以上的例子,那末平均利润(110500100)18%。由于参加瓜分的资本增加了,而剩余价值没有增加,利润率由22%下降到18%。产业资本按照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的生产价格,即按照500500×18%590的总生产价格把产品出售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也按照生产价格,即按照590100×18%608的价格把商品出售给消费者。商人用于簿记、广告、办公、交际、乃至用于店员的工资等方面的费用属于纯粹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要用剩余价值来补偿。作为商人的一种预付,它也必

26、须获得平均利润。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还存在着生息资本。生息资本把一定量货币贷给职能资本家,职能资本家用这些货币进行生产,获得平均利润。根据契约,职能资本家在向生息资本家归还这些货币时,要把所得到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交给生息资本家。这部分利润就是利息。货币本身不能生出利息。生息资本的运动是以职能资本的运动为基础的。在这种运动中,生息资本表现为“资本商品”,它的价格就是利息。利息和生息资本的比就是利息率。利息率的高低是由“资本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利息率最低不能等于零,否则生息资本家就宁可把货币储藏起来而不贷出。但利息率最高不能等于平均利润率。否则职能资本家就会因无利可图而停止借入货币。所以,利息率只

27、能在大于零和小于平均利润率的范围内波动。生息资本家对货币具有所有权,但他自己并不使用这些货币,他把货币的使用权让渡给职能资本家,利息是借贷资本家凭借对货币的所有权向职能资本家索取的使用货币的报酬。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因而也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在资产阶级内部的瓜分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对商业资本来说,似乎流通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对生息资本来说,好像货币本身就能生出货币。三、资本主义地租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体现,历史上不同的地租都是以不同的土地所有权为前提的。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封建制度下的土地所有权不同,它消除了封建领主对农奴的各种超经济强制。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土地

28、经营权在大部分场合下是相分离的,直接经营农业的是农业资本家,而不是土地所有者,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也不是农奴,而是农业工人。这时,资本主义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资本主义地租的实质反映了土地所有者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占有剩余价值的关系。农业资本家依靠资本获得平均利润,土地所有者依靠土地所有权获得超额利润,即超过平均利润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在工业生产中,商品是按照生产价格出售的。一类商品的生产价格是由该类商品生产中正常的、平均的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构成的。在市场上,所有商品都按同一生产价格出售,因此,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家,便会得到一个余额,即超额利润。农产品和

29、工业品一样,在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超额利润。但是工业中的超额利润与农业中的超额利润却有很大不同。在工业中,超额利润一般来源于个别资本家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但是,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其他资本家会很快地也采用同样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一旦大部分资本家都采用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超额利润就消失了。所以,在工业中,每个资本家都有获得超额利润和机会和可能,超额利润是暂时的现象,不可能长久存在。在农业中,超额利润一方面产生于土地经营上的垄断。在土地肥沃的地块上,花费同样的劳动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单位农产品的费用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低

30、于社会生产价格,而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决定的。在农业中,土地的数量是有限的,肥沃土地的数量更为有限,不能人为地增加,因此,优等和中等地块被这些农业资本家耕种,就排斥了其他资本家使用,农业中存在着的这种土地经营上的垄断,使垄断者获得了超额利润。另一方面,农业中还存在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正是由于这两种垄断,农业中的超额利润是一种经常存在的现象,它不归农业资本家占有,而是被土地所有者占有,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级差地租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产生的超额利润形成的。级差地租有两种形态。级差地租的第一种形态,简称级差地租,是由土地的肥力差别和离市场距离远近的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

31、租的第二种形态,简称级差地租,是在同一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而带来的不同产量形成的。级差地租是以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为基础的。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量的增加,经营农业的资本家只获得平均利润,超额利润则作为级差地租归土地所有者占有。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不管土地的肥沃程度和离市场的距离有何不同,土地所有者都不会白白地让农业资本家使用,否则,土地所有者宁可让土地荒芜。农业资本家不管耕种什么样的土地,都要交纳地租,这种地租就叫绝对地租。要提供绝对地租,农产品就必须按照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格出售,这样,耕种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才能在扣除平均利润之外,还有余额支付地租。如果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劣等地的个别生

32、产价格相等,劣等地就不会提供地租。没有地租,土地所有者就会收回土地,劣等地就会退出耕种,这时,农产品的数量就会减少。由于农产品数量减少,价格就会上涨。农产品的价格将一直上涨到耕种劣等地也能提供地租为止,从而不论耕种什么地,都能提供地租。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是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土地所有者把超额利润据为己有。 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高于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并不意味着违背了价值规律。因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高于个别生产价格并不意味着高于其价值。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落后于工业,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工业资本,因此农产品的价值必然高于其生产价格。农产品按价值出售,价值高出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绝对地租。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

33、低于社会平均资本的有机构成,从而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其生产价格,这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当前在一些农业生产力水平很高的国家里,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已经赶上工业部门,所以包含在农产品价值之内的绝对地租也就消失了。但是,既然存在着土地私有制,出租的土地,哪怕是劣等地,也必须带来地租收入。那末地租收入来自哪里呢?马克思早已预见到这一情况。他说,这时的地租收入“来自市场价格超过价值和生产价格的余额,简单地说,只能来自产品的垄断价格。”如果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等于生产价格,它就是“在租金的名义下,把他的租佃者的一部分利润甚至一部分工资刮走。”只有消灭了土地私有制,才能最后消灭地租。四、国民收入的分配资本主义工资和资

34、本主义各剥削集团对剩余价值的瓜分,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分配。但这只是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国民收入还有一个再分配的过程。(一)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态上是各种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在价值形态上包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用公式表示为cvm。国民收入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总和。从价值上看,它是vm;从实物形态看,它是体现新价值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是由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雇佣劳动者的劳动,以及交通运输业、邮电

35、通讯业中为生产服务的劳动,商业中继续完成生产过程的劳动所创造的。所有这些生产性劳动,是国民收入的源泉。决定国民收入量及其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第一,社会投入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量。其他条件已定,社会投入生产领域的劳动量越大,国民收入的价值量和使用价值量就越多。在资本主义发展前期,增加投入的劳动量是保证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但这个因素的作用受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数量的限制。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在社会投入生产领域的劳动量一定的情况下,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国民收入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大。在这里,劳动生产率提高,从价值上看国民收入未变,但在单位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以价格形式计算的国民收入也是增加的。

36、在社会劳动资源已得到较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的时期,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增加国民收入的主要途径。第三,生产资料消耗。如果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减少了,就可能用同样多的生产资料吸收更多的活劳动,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从分配的层次看,全部过程分为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与在社会再生产过程直接相关的各阶级、阶层之间进行分配。这就是在产业工人与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包括银行资本家)、大土地所有者等各个剥削集团之间进行的分配。分配的结果是,生产工人

37、以工资的形式获得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各剥削集团则分别以产业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瓜分剩余价值。(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以后,还要进行再分配。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除了产业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之外,还在其他社会阶层,其中包括商业、金融业等非物质生产部门中的职工,文化科学、教育、卫生、服务行业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国家官吏和政府其他雇员,军队和警察等等。这些方面的人员,不创造国民收入,但要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资本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是通过国家的财政预算以及各种经济杠杆来进行的。国家财政是凭借国家权力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工具。财政预算,是国家在一定时

38、期(财政年度)内对国民收入的一部分进行集中和使用的计划,它包括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两部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其中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两大类。直接税有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财产税等。间接税是对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征收的营业税、关税等。通过征税,国家把各阶级收入的一部分纳入财政收入,然后以财政支出的方式,用于军费、行政费、企业津贴、修建基础设施、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等,其中包括分配给军人、警察、官吏、政府雇员、科学家、教师、医生等人员的收入。五、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的消费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生产需要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资料和获取劳务的经济行为。它主要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生产消费是生

39、产过程中工具、燃料等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消耗,它本身即包含在生产之中。生产消费之外的消费,是非生产消费。非生产消费的一部分,是非生产部门如社会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等对物质资料的消耗。而非生产消费的主要部分,是个人消费,是社会成员为满足自己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对各种产品和劳务的使用。经济学中讲消费,通常是指非生产消费,主要是个人消费。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就消费来说,它不仅与生产发生关系,也与分配、交换发生关系。消费与生产的关系,是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生产还创造新的消费方式、动力和能力。消费对生产提出需求,没有消

40、费,生产就没有意义;消费还能创造新的生产需要。消费与分配的关系是:消费以分配为基础并表现为分配的结果,而消费是影响分配的重要因素。消费与交换的关系是:交换是消费的媒介,通过交换才能满足个人多方面的消费需要;反过来,消费的规模和速度影响着交换的规模和速度。 消费本身不仅反映人对产品进行消费的自然关系,而且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资本主义消费关系体现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是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前提的,这决定了消费服从并反作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占有和在剥削集团间的瓜分。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有机联系被破坏了,消费在对生产关系中失去了能动地位而处于附属地位。这就是说,消费是作为结果而不是作为生产的动机起作用的。没有一个资本家是为了消费自己的产品而进行生产的。资本家也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消费需求而生产,他们为的是发财,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为此要尽一切努力提高剩余价值率,要进行资本积累。在这种情况下,以资本主义对抗性分配关系为基础,广大劳动者的消费始终被限制在相对狭小的范围之内,与生产的增长不成比例。这是存在于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与消费矛盾关系的特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