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课标》 点击人文_第1页
解读《课标》 点击人文_第2页
解读《课标》 点击人文_第3页
解读《课标》 点击人文_第4页
解读《课标》 点击人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解读课标 点击“人文”深圳实验学校 罗灿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的精神,体现了中国语文教育坚定不移地“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语文教材姓“语”,也姓“人”。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语文教师人文素养以及努力塑造学生的人文情怀,奏响“人文”的主旋律。 一、 走进教材,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课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

2、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应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和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走进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加强了文质兼美的古诗文及现当代的名家名篇,以鲁迅先生为例,鲁迅的文章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的比率最重,是选文最多的作家,从初一到高三都有他的文章。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鲁迅先生,对中国旧文化有着深刻的洞察力,过去我们只强调其“斗争性”而忽略了其中表现的文化上的意味,记念刘和珍君讲“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

3、年,而终于没有消灭的明证了。”鲁迅曾说过中国文明是成熟透了的文明。成熟过头,就像人到了中年,所以鲁迅要以文化作为启蒙的工具,唤醒民众。鲁迅的文章都渗透着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精神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而刘和珍等新女性是觉醒的女性,迸发出被压抑了数千年的中国妇女的优秀品质。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加重了课程的文化比重文学作品占60%以上,选编进一步提高了语文学科的文化品位与价值。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这样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他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4、、“知书达礼”等说的也是作品对人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应根据教材本身所含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发生的潜移默化,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这就是一种语文素养的培养。“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文心雕龙有云:“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文章。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文章不是无情物。 “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清黄宗羲明文案序上)一篇文章唯有情真才能感人,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感情就是文章的生命之所在。“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

5、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慨我们课本中所学的许多流传千古、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这样做,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受到美的熏陶。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这样做,就能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从整体上提高学生

6、的语文素养。二、让爱升华,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完美的教师。” “人文素养”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丰富的范畴,由衷而又终极的关爱情怀也应是语文教师实现自我超越的“更高起点”的基石。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有,“仁者爱人”、“诲人不倦”的思想,学记中也有“亲其师,信其道”的论断,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形势所要求的师爱,与传统意义的师爱是有本质区别的。教师的爱,应该是一种由衷的、发自心灵深处的、指向终极的关爱。这是一种情怀,一种更高的境界。这种关爱,是建立在“人”之上的,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珍视、对“人”

7、的终极关怀。因此,是民主的、平等的,无私而不带功利、原动而又无比高尚、自觉而又永恒持久的。在“人”的基础上,她至少还应具有三个要义:一是“同情”,对弱小者、落后者、不幸者的同情(而不是歧视、遗弃);二是“宽容”,对幼稚的原谅,对过失的包容,对冒犯的宽怀(而不是呵责、惩罚);三是“赞赏”,由衷地赞赏每一个儿童,相信他们都可造就,珍视他们的体验、感悟、潜能、智慧及他们每一次小小的进步。由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我想到了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话:“数字本身说明不了儿童的具体学业成绩。”“儿童不需要分数,因为分数会阻碍他们对知识的渴求,阻碍他们在学校快乐和愉快地生活。”正是这位教育家,在每学期

8、结束时,不向家长送成绩分数单,而是送一只纸袋。在这个纸袋里面,装有学生智力劳动的作品:学生写的书法,学生编写的故事,精选出来的学生完成的各科作业,学生的绘画,学生的资料剪贴,学生的作文,以及有校长阿莫纳什维利签名的鉴定,这份鉴定没有一句空话、套话,都是对学生的智力分析和对学生的热情鼓励。毫无疑问,比起几个抽象的分数,这一只纸袋才真正全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绩以及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水平。这就是真正充满人文情怀和终极关怀的教育!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高尚品德对学生的感染作用是巨大的。一位学生将老师比作太阳,将学生比作月亮。他说:当太阳明亮而温暖时,月亮就变得柔和可人;如果太阳冰冷阴沉

9、,月亮就显得暗淡无光。学生的美丽,缘于老师的光芒!这诗意的比喻告诉我们:高尚师德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资源。当学生从你的话语中读出激励和鼓舞时,他们将学会树立信心;当学生从教师的微笑中读出宽容和尊重时,他将学会善待别人;当学生从教师的眼光中读出热情和关爱时,他将学会爱和奉献。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人文关切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最好体现,实质上也就是对祖国、对民族的一种责任感。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一名好教师应当积极适应形势的要求,促进自身持续发展,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三、以人为本,塑造学生的人文情怀。人文,是闪烁着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和世界各

10、国的多元文化,是主体意识、创造思想、独立人格等方面的体现。人文,它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因此我们要寻找到教育的真谛,“以人为本”,塑造学生的人文情怀。1、挖掘社会资源,塑造人文品格。社会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带领学生走出封闭的校园,投入到社会的环抱,从社会中塑造人文的个性。如:学生作了家庭经济变化的调查后说:“改革开放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但也使我们中一些人承受挫折的容忍力减弱了。我们应抓住各种锻炼机会,来磨练自己的毅力。不这样,我们将怎样托起21世纪东方的旭日呢?”这已经是在给自己加压力了。为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领着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实地参观调查深圳

11、河的治理工作,收集造成全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环境破坏的罪魁杀手的资料,在触目惊心的事实面前增强责任意识,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说:“把教师的要求转变成学生的需要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良师如水 ,将教育的着眼点和归宿点真正指向学生本身,指向人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对学生人格进行陶冶,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树立了世界观、人生观,无庸质疑,对塑造学生塑造人文品格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2、优化教学过程,健全人文情操。雅斯贝尔斯认为,如果学校“像填鸭般地用那些诸如形而下之器的东西塞满学生的头脑,而对本真存在之道却一再失落而不顾,这无疑阻断了通向自由精

12、神的通衢”。回顾我国两千多年的语文教育历程,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我们可以看到,语文教育从古代到近代语文独立设科前并未建立在人的基点上。近些年来,有识之士提出,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是建立在人文基础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更加重视人性、张扬个性。以人为本,牢固确立了语文课堂中“人”的地位。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课程进展充溢创造性的生机和活力。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到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中感到愉悦。这种愉悦是指让学生感到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温暖,充满了与崇高人性的对话。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世界上有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的生命体。忽视了这一点,教育就被无情地异化了。“语文素养

13、”是一个内涵深厚、外延宽广的语文课程新概念,既包含以语感为中心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能力,更囊括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个性和人生态度,就广度而言,“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就长度而言,“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最终,语文新课程就将使学生摆脱因把知识本身视作目的这种“知识奴隶”的厄运而回归生命、回归心灵,就超越了从语文教师手中承受知识这种直观外在线型的关系而追求完整意义上的“人之发展”。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滕豪斯教授在论及人文学科课程实施时,认为应遵循以下五条程序原则:课堂上应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应秉持中立准则,教学的主要方式应是讨论而不是讲授,教师要保护不同观点,并对课程学习的质量和标准承担责任。这五条原则的精髓,可以营养日益走向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语文课程。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不止是在完成教和学的任务,“他们可以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也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当创新的口号愈提愈响,精神的自由交流已不再是海市蜃楼,“倾注人性的关怀”,是它实实在在的物化载体。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出,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