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_第1页
浅析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_第2页
浅析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_第3页
浅析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_第4页
浅析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标题】浅析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作者】冷兴会 【关键词】师生  互动  对策  必要性 【指导老师】苟 清 明 【专业】数学教育 【正文】1 引言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师生互动”因此而成为研究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热点话题。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与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

2、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师生互动”在本文中既包括师生间的互动,也包括生生间的互动。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当前课堂上发生的师生互动存在着许多与现代教学理念不相符的现象,指出并研究这些现象,找到其解决办法,并在实际课堂中试验。由此而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互动,对改善课堂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许多数学界人士,从各个方面对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在文献1中拉斯韦尔(1902-1977,美国政治学家)提出了传播学的五要素:即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和效果;在文献2中叶子、庞丽娟提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在文献3中朱慕菊提出走进新课程,即

3、与教师对话;在文献2中陈爱芯提出课程的改革与教学问题的解决,以及在文献5中传播学者们提出了更为完善的理论模式等。为早就受到质疑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关于教学互动性的研究早就受控制论等理论影响而兴起,此时也获得了传播学理论的有力支撑。尤其在宏观理论研究方面,互动教学的研究更综合了多方面的新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现存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着四个方面的偏差:一、形式单调;二、内容偏颇;三、深度不够;四、互动作用失衡。针对这四个偏差,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经过长达一个月的时间查阅文献,请教老师,自己思考,使我对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有了更进一层次的理解。实现真正的课堂互动,需要从如下几个

4、方面努力:一、建立现代教学观;二、进行增强互动的教学设计;三、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四、培养学生的有关习惯与能力。本课题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验入手,探索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与规律,以求在改变教师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方面取得一些成果。进一步说明了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2.1 形式单调,多师生间互动,少生生间互动课堂互动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组成。但学生作为课堂互动双方中的一方时,可以学生全体、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三种身份出现。这样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可组成多种形式,如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小组、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全体与学生

5、全体、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而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目前所采用的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全体和教师与学生个体双边互动,即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2.2 内容偏颇,多认知互动,少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其内容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把师生互动的内容分为认知互动、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三种,包括认知方式的相互影响情感、价值观的促进形成,知识技能的获得,智慧的交流和提高,主体人格的完善等等。但由于现行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视为促

6、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更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换意见,发出和体验彼此的心声;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于是,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程上,而严重缺乏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提升等过程。2.3 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带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热闹,实际上,此为“物理运动”,而非“化学反应”,即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

7、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成一单线条前进,而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3,波浪翻涌。2.4 互动作用失衡,多“控制服从”的单向型互动,少交互平行的成员型互动在分析课堂中的师生角色时,我们常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把师生关系定为主客体关系。于是师生互动也由此成为教师为主体与学生为客体之间的一种相对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大多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服从”  影响,教师常常作为唯一的信息源指向学生,在互动作用中占据了强势地位。3 针对如上四个方面的偏差,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3.1 建立现代教学观3.1.1 建立变通、

8、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迄今为止,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沿用的仍然是理性分析主义理论。它造成我们的课堂显得严谨有余、生气不足,条理清晰、创新不够。事实上,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师生带有灵性的参与,应该充满了感性的成份,应该具有勃勃的生机。首先,课堂教学是师生交互活动的过程,交互活动不断地进行,课堂就将发生不断的变化和意外。其次,现代知识观也坚持认为,教材教案等一切文本的意义都具有不确定性,师生皆可对之进行不同的诠释与解读,进行不断地界定和再界定。教学过程还其本来面目,应该是多元变通、动态生成性的。如:在学生理解椭圆 定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椭圆上任意点到焦点的距离 与到准线(焦点方向)

9、的距离 的关系。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教师引导,提出椭圆的第二定义。从而锻炼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强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3.1.2 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本质观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它是人类交往活动中更特殊的一种。因此,交往可以看作是教学过程的一种本质。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彼此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每个人都应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

10、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3.2 进行增强互动的教学设计3.2.1 设计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这种问题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当教师把发散性问题抛掷给学生,就如把学生投置于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但在茫然四顾之际又必须加强联系找到救生之路。此即为学

11、生扩大了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3.2.2  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学生互动受性别、性格、空间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性别相同,空间位置较近的学生之间容易产生互动,互补型性格的学生之间也较易发生互动。适当遵循互动规律,有利于建立积极适宜的互动。高中学生适宜多设计四人组学习活动,增大互动的人际空间。在设计合作学习活动时,要兼顾到组与组之间的影响,教师对小组的影响,小组对成员个人的影响,以此开发多种互动渠道。如:如在教学双曲线 时,我先让四人组同学实验:将准备好的拉链拉开一部分,在拉开的两边上各选择一点,分别固定在 和 上,F到 

12、的距离为2a(a0)。把笔尖放在拉手M处,随着拉链逐渐拉开或闭拢,笔尖就画出一条曲线。 根据画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条曲线满足这样条件p的集合: 。同样的,让学生画出如果使点M到点 的距离减去到点 的距离的差等于2a,就得到另一条曲线,引导学生发现这条曲线上的点的集合为: 。如此,两条曲线合起来就是一条双曲线,从而给出双曲线的定义。这样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先让学生先做,体会、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然后,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进行探索、讨论和交流,总结出问题的结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进行点拨。这样,比老师事先给学生讲出这个方法,再一步一步进行巩

13、固练习要好得多。在研究问题,探索结论的过程中,师生、生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促进学生协作交流。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3.2.3 设计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往往会产生“触类旁通”之感,或“触一发动而全身”的现象,感情上也容易产生沟通。所以课堂上老师要准备丰富的材料、设计丰富的环境。如:教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为了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14、教师创设了一个情境。某商人今天借你1000元钱,但要你今天还他0.2元,以后每天还的钱为前一天的2倍,偿还的时间为30天。请问你是否接受他的钱?提到钱,大家不亦乐乎!教师将生活中大家关心的问题提升到数学课堂中来,学生不再感觉陌生,并会好奇地思考:第1天还0.2元,第2天还0.4元,第3天还0.8元第30天还的钱就为0.2* ,从而这30天还的钱总共为:0.2+0.4+0.8+0.2* ,与1000比较大小便得知划不划算。但是0.2+0.4+0.8+0.2* 是计算等比数列的钱n项和,于是引出本课堂教学内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这样,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真正地做到了

15、手动、心动,不仅学到知识,在以后还会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3.2.4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习惯霍懋征老师说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不同的学生会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 。通过学生的沟通互动,他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可理清自己的思路、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会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在课堂上,可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进行交流讨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为了不使这种学习

16、方式不流于形式,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人承担的角色随时变化,每人都要与他人交流、合作。教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这样,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它同学的解题过程做出思考,教学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思维碰撞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思得到了较好的培养。3.3 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教师既作为一方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产生互动,同时又应该是课堂互动的调控者。因此,教师应提高教学敏感性,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中的一切互动因素,调整互动、促进互动。3.3.1 创造时机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促进互

17、动课堂中,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很多学生会由于害怕被别人发现错误而掩饰、遮盖自己真实的学习过程。有的学生本来有自己的想法却随大流人云亦云,有的学生本来有疑问也不敢提出来让大家讨论。于是原本一次深刻的思维碰撞机会就错过了,原本一次很好的情感交流机会也错过了。因此,老师可以跟学生共同创造一些课堂制度:如奖励发表异议的、鼓励大胆发言的、批评讥笑别人错误的等等,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暴露真实的思维、愿意表达真切的情感体验、大胆实施自己的学习策略,以促进生生间、师生间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互动。3.3.2 捕捉并重组课堂信息,调整互动教学过程中,仍普遍存在着教师为实施自己的“教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漠视学

18、生课堂表现的现象。往往在老师的不经意间,学生产生了一个典型的疑问、生出了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掠过一丝情感的变化,如果我们老师善于把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出来,加以重组整合,或许可以引发一场激烈的讨论,引起深刻的认同,广泛的共鸣,成为一堂精彩的课。3.4 培养学生的有关习惯与能力3.4.1 耐心倾听的习惯倾听别人发言、理解别人是与人产生互动的前提。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就是学生理解别人的时候,也是学生把别人与自己比较、对照的时候。可是,现在课堂上常有学生不善于,没有耐心听别人发言。所以,在一位学生发言之后,叫另一学生复述别人的发言、概括别人的发言,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

19、惯。3.4.2 善于表达的能力表达是否清晰、生动,对互动效果也有很大影响。要让学生明白发言的过程是跟全班同学交流的过程,所以要说得清楚、明白、生动。另外可要求学生从有条理到简洁再到有感情,这样一步步提高表达能力。3.4.3 善于反省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经常反省自己的真实思想过程,有利于学生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扬长避短。做到“知己知彼”,是建立积极、健康互动的基础。真实的课堂是一个具有时间、空间、人际间等多维度的立体系统,其间充满了即时兴的、不确定的、无法预料的成份。所以,改变研究视角,直接对课堂的动态实况进行透视,可以帮助我们取得对课堂鲜活而全面的认识。

20、总之,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互动过程,师生两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与协调配合,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说到底就是要改变“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因此,只有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的“交响乐”并让互动成为其中的主旋律,师生才能在和谐配合的过程中更好地教和更好地学,最终达到师生共赢。4 为探索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效果,我设计并在实习时指导老师的支持下实施了如下对比实验该实验参考于文献12 梁好翠“数学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之比较”的模式,于2009年10月8日

21、在重庆市垫江县垫江中学高中一年级17班(63人)和18班(59人)试验。试验目标是探索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效果4.1 试验前的准备:A)传统教学的模式:教师在认真备好课的基础上,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线,几乎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最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B)互动教学的模式:教师在讲课之前,除了要将课堂的内容了然于胸外,思考的重点是根据课堂的内容如何创设情境,提供学生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C)选课说明:缘于以上考虑,我在所教的两个班里分别设计了“映射的概念”这节课,设计的思路为两种:第一课时在17班用传统教学模式,18班用互动教学模式;第二课时在17班用互动教学

22、模式,18班用传统教学模式。4.2 实验过程  为便于分析对比,按课堂教学的“引入”、“新课学习”、“例题学习”、“练习”、“小结与作业”五个阶段分别列表并分别予以分析说明。4.2.1 课题引入阶段分析与说明:通过课题引入阶段的比较,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A) 在所用时间方面:互动教学比传统教学多出一倍多。B) 传统教学的教学过程注重理论识记,而互动教学的教学过程强调联想记忆与实验感悟。C)在教学形式上: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体,而互动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体。4.2.2 新课讲授阶段分析与说明:通过新课讲授阶段的比较,有三个

23、问题值得我们关注:A) 在所用时间方面:互动教学比传统教学多了四分钟,这点差别不是太大。B) 传统教学的教学过程注重理论识记,而互动教学的教学过程强调探索、思考。   C) 在教学形式上: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体,而互动教学以学生积极思考、参与教学活动为主体。4.2.3 例题讲解阶段分析与说明:通过例题讲解阶段的比较,有二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A) 在所用时间方面:传统教学比互动教学多出2倍多,值得深思。B) 传统教学的教学过程习惯于用大量时间向学生灌输知识信息,而互动教学的教学过程则强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这表

24、现在教学形式上: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体,而互动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体。4.2.4 练习阶段分析与说明:传统教学不够重视课堂的及时反馈效果,而互动教学则很希望了解到学生的问题所在,并且用师生互相沟通的方式当场解决。4.2.5 小结与作业阶段分析与说明:传统教学不够重视课堂小结,只有在作业中去发现学生的问题;而互动教学非常重视课堂的总结,并且是在作业之前要再次提醒学生一起来总结。4.3 试验的分析与总结4.3.1 关于评价指标的几点说明:A)评价指标是指一组可以用以评价某一系统的性能情况,并决定该系统的状况且在实验中是变化的因素之一,是对比试验结果分析的重要

25、依据。针对课堂教学的两种模式对比,经征询教育研究的有关老师的意见,最后确定了本次实验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即以课堂授课的时间为序,按照课题引入、新课题讲授、例题讲解、练习、小结与作业等五个指标进行评价。B)为了更为客观的衡量课堂教学的情况,又引进了教学环节所用时间、教学过程、教学形式、教学效果、采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等五个评价指标。C)基于在对试验实施过程的描述,下面只从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所采用模式的可行性进行阐述。4.3.2 两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说明:笔者在课后马上组织好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填写了预先设计印制的调查问卷,填完问卷后马上回收,根据问卷数据统计结果,进行两种教学方法的

26、教学效果对比分析。对比分析一:在非常喜欢的选项中,传统教学有19人,占总体抽样人数的16%;然而,互动教学课的同类人数是:59人,占整个抽样人数的48%,我们不禁想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三倍的比例呢?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获得他们的这种“非常喜欢”,除了跟老师的水平、所学知识点难易程度有关系外,作为同样是笔者来授课的情况下,最可以让人信服的恐怕只有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迎合了他们。对比分析二:在比较喜欢的选项中,传统教学有5人,占总体抽样人数的4%;然而,互动教学课的同类人数是:56人,占整个抽样人数的46%,很明显,这组数据可是出现了高达11倍之多的区别,作为即将在教育岗位工作的一员,笔者也似乎深度地感

27、受到现行的教学模式值得大家考虑。对比分析三:在无所谓的选项中,互动教学课后选此项的人数为5人,占总体抽样人数的4;然而,传统教学的同类人数达到了22人,占总体抽样人数的18%。                                   &#

28、160;                                                 &#

29、160;                                                 &#

30、160;                 对  对比分析四:在不喜欢的选项中,传统教学有76人,占总体抽样人数的62%;然而,互动教学课的同类人数是:2人,占整个抽样人数的2%。基于以上几项数据的分析表明: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模式,正以较大的优势在赢得广大学生的青睐,它将改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4.3.3&

31、#160; 课堂教学效果的原因分析从喜欢两种模式学生的理由上看,存在如下趋势值得关注:对比分析一:支持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认为,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气氛轻松的占:10%,认为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沉闷的人数比例占:90%;然而,支持互动教学模式的学生认为:互动教学模式的课堂气氛好的比例为:96%,认为互动教学模式气氛沉闷的占:4%。通过该两组数据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现在大多数的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感受到的是一种被压抑的紧张气氛,学生们要么被动地听,要么产生对立情绪。而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效果却有所不同,学生们在一种轻松的学习气氛里听教师讲课,觉得是一种愉悦的感受。  

32、60; 对比分析二:支持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认为,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自己语言表达的锻炼与提高的占:80%,认为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自己语言表达的锻炼与提高的人数比例占:20%;与之相对应的是,支持互动教学模式的学生认为:互动教学模式的课堂有利于自己语言表达的锻炼与提高的比例为:90%,认为互动教学模式不利于自己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占:10%。通过这两组数据的分析表明:那些喜欢传统教学的同学,没有接受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效果对比,并且觉得自己是在上课前的预习做得不错才有这种感觉的;然而,互动教学模式却是让学生在参与说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让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显然后者更能对学生

33、有利。对比分析三:支持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认为,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课堂知识的学习效果提高的占:80%,认为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课堂知识的学习效果提高的人数比例占:20%;与之相对应的是,支持互动教学模式的学生认为:互动教学模式的课堂气氛好的比例为:88%,认为互动教学模式有利于课堂知识的学习效果提高的占:12%。通过这两组数据分析表明:传统教学模式的支持者在找不到更好的办法的情况下,可以接受这种方式,至于课堂学习的效果只有等课后再来思考了;然而,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就大不一样了,学生们几乎可以在这堂课结束前的总结中感受到自己的课堂学习效果,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角色就是将学生们可能出现的难点给发

34、掘出来并让他们理解。对比分析四:支持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认为,传统教学模式开拓我的思维角度,培养我对创新能力的占:14%,认为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了我的独立思考习惯的人数比例占:86%;与之相对应的是,支持互动教学模式的学生认为:互动教学模式开拓我的思维角度,培养我对创新能力的比例为:94%,认为互动教学模式影响了我的独立思考习惯的占:6%。通过这两组数据分析表明:支持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们大多数认为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只有极少人觉得培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相信这部分学生是学习优秀的那几位了;然而,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却让绝大多数学生在自己的思维方面得到了拓展,并且在创新意识方面也有所提高。

35、4.3.4 总结:基于以上几项数据分析得知,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越性A)课堂气氛更加轻松;B)更有利于自己语言表达的锻炼与提高;C)更有利于课堂知识学习效果的提高;D)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可行性研究分析。我们不妨来关注一下,该课题研究过程的五个阶段来比较在每个阶段的各教学环节所用的时间、教学过程、教学形式这三项评价指标所具有的共同特征:A)在所用时间方面:传统教学模式所用时间为:4220(没有能按照预设计划完成);在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中没有设置练习这个环节;在教学形式上:几乎始终以自己教师讲授为中心,偶尔的提问也属于自问自答;然而,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在所用时间为:40(准时完成计划);在教学过程中:不但为学生增设了练习这个环节,而且还处处引导、激发学生参与思考,尤其在例题讲解过程中,更是用少于传统教学模式三倍的时间,完成了并不比其差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形式上:却更加注意到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