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九章 梁的平面弯曲与杆的拉压、轴的扭转一样,弯曲是又一种形式的基本变形。承受弯曲作用的杆,称之为梁。本章研究梁的应力和变形。工程中最常见的梁,可以分为三类,即简支梁、外伸梁和悬臂梁。MqB(a) 简支梁AFB(b) 外伸梁AFC(c) 悬臂梁AFB图9.1 梁的分类由一端为固定铰,另一端为滚动铰链支承的梁,称为简支梁;若固定铰、滚动铰支承位置不在梁的端点,则称为外伸梁(可以是一端外伸,也可以是二端外伸);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自由的梁,则称为悬臂梁。分别如图9.1(a)、(b)、(c)所示。 在平面力系的作用下,上述简支梁、外伸梁或悬臂梁的约束力均为三个,故约束力可以由静力平衡方程完全确定,均
2、为静定梁。工程中常见的梁,其横截面一般至少有一个对称轴,如图10.2(a)所示。此对称轴与梁的轴线共同确定了梁的一个纵向对称平面,如图10.2(b)。如果梁上的载荷全部作用于此纵向对称面内,则称平面弯曲梁。平面弯曲梁变形后,梁的轴线将在此纵向对称面平面内弯曲成一条曲线,此曲线称为平面弯曲梁的挠曲线。这种梁的弯曲平面(即由梁弯曲前的轴线与弯曲后的挠曲线所确定的平面)与载荷平图9.2 平面弯曲梁矩形截面梯形截面圆形截面工字形截面槽形截面纵向对称面挠曲线梁轴线(a) (b) 面(即梁上载荷所在的平面)重合的弯曲,称为平面弯曲。平面弯曲是最基本的弯曲问题,本章仅限于讨论平面弯曲。与前面研究拉压、扭转问
3、题一样,先研究梁的内力,再由平衡条件、变形几何关系及力与变形间的物理关系研究梁横截面上的应力,进而研究梁的变形,最后讨论梁的强度与刚度。§9.1 用截面法作梁的内力图如第四章所述,用截面法求构件各截面内力的一般步骤是:先求出约束力,再用截面法将构件截开,取其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画出该研究对象的受力图;截面上的内力按正向假设,由平衡方程求解。在第四章中不仅已经讨论了用截面法求构件内力的一般方法,还给出了构件横截面上内力的符号规定。下面将通过若干例题,进一步讨论如何利用截面法确定平面弯曲梁横截面上的内力。例9.1 悬臂梁受力如图9.3(a)所示,求各截面内力并作内力图。解:1)求固定端约
4、束力。图9.3 例9.1图ABxlMAcMFQFAyAxMAxFQMoo+_FFl(a)(b)(c) 剪力图(d) 弯矩图FAyF固定端A处有三个约束力,但因梁上无x方向载荷作用,故FAx=0;只有FAy、MA如图所示。列平衡方程有: SFy=FAy-F=0 SMA(F )=MA-Fl=0 得到: FAy=F; MA=Fl2)求截面内力。在距A为x处将梁截断,取左段研究,截面内力按正向假设,如图9.3(b)所示。 在0£x<l内,有平衡方程: SFy=FAy-FQ=0 SMC(F )=MA+M-FAyx=0 得到: FQ=F; M=-F(l-x)注意,在x=l的右端B点,因为梁
5、处于平衡,B点右边截面之内力均为零。梁二端点外内力为零,以后将不再赘述。 3) 画内力图。在0£x£l内,剪力FQºF,剪力图为水平线,如图9.3(c)所示。弯矩M随截面位置线性变化;当x=0时,M=-Fl;x=l时,M=0;弯矩图为连接此二点的直线,如图9.3(d)所示。此悬臂梁在固定端A处弯矩值最大。BAFFFAyFByaabcM1FQ1FAyAx1(a)(b)例9.2 求图9.4所示简支梁各截面内力并作内力图。解:1)求约束力。注意固定铰A处FAx=0,故梁AB受力如图所示。列平衡方程有: SMA(F )=FBy(2a+b)-Fa-F(a+b)=0 cM2F
6、Q22FAyAx2F(c)图9.4 例9.2图FQ(f)(e)cM3FQ3FAyAx3F(d)FMooxx+-SFy=FAy+FBy-2F =0 得到: FAy=FBy=F;2)求截面内力。0£x1<a;左段受力如图9.4(b)。由平衡方程有: SFy=FAy-FQ1=0;Þ FQ1=FAy=F;SMC(F )=M1-FAyx1=0 Þ M1=Fx1 a£x2<a+b;左段受力如图9.4(c)。 由平衡方程有: FQ2=FAy-F=0 M2=FAyx2-F(x2-a)=Fa a +b£x3<2a+b;左段受力如图9.4(d)。
7、 由平衡方程有: FQ3=FAy-2F=-F M3=FAyx3-F(x3-a)-F(x3-a-b)=F(2a+b)-Fx3 注意在x=2a+b的右端B点,截面之内力(FQ、M)必然回至零。3) 画内力图。剪力图如图9.4(e)所示。注意在a£x£a+b段内,FQº0。在0£x<a和a+b£x<2a+b二段内,弯矩M随截面位置x线性变化;在x=0和x=2a+b二端,M=0;二集中力作用处,即x=a和x=a+b处,有M=Fa;在a£x<a+b段内,MºFa;故弯矩图如图9.4(f)所示。梁在a£x&l
8、t;a+b段内,只有弯矩,没有剪力,这种情况称为纯弯曲。BAM0=FaFFAyFBaa45°(a)aFAxFcM1FQ1x(b)(e)+xFNoF(c)cM2FQ2xFN2FAxFFAyFFAyM0(d)cM3FQ3xFN3FAxFQ(f)ox+-FF图9.5 例9.3图(g)Mox-FaFa例9.3 求图9.5(a)所示外伸梁各截面内力并作内力图。解:1)求约束力。梁受力如图,列平衡方程有:SMA(F )=2aFBsin45°+Fa+M0=0 Þ SFy=FAy+FBsin45°-F=0 Þ FAy=2FSFx=FAx-FBsin45
9、6;=0 Þ FAx=-F2)求截面内力。0£x<a;左段受力如图9.4(b)。由平衡方程有: FN1=0; FQ1=-F; M1=-F x a£x<2a;受力如图9.4(c)。由平衡方程有: FN2=-FAx=F;FQ2=FAy-F =F;M2=FAy(x-a)-Fx =F(x-2a) 2a£x3<3a;受力如图9.4(d)。由平衡方程有: FN3=F;FQ3=F; M3= FAy(x-a)-Fx-M0=F(x-3a) 3) 画内力图。轴力图如图9.5(e)所示。在0£x<a段内,FN=0。在a£x<3
10、a段内,FNºF。剪力图如图9.5(f)所示。在0£x£a段内,FQ=-F。在a£x<3a段内,FQºF。弯矩图如图9.5(g)所示。在0£x<a段内,M=-Fx,是斜率为负的直线。在a£x<2a段内,M=F(x-2a);即x=a时,M=-Fa,x®2a时,M®0,是图中斜率为正的直线。在2a£x<3a段内,M=F(x-3a);即x=2a时,M=-Fa,x®3a时,M®0,也是斜率为正的直线。注意求内力时是在梁上有载荷(外载荷和约束反力)作用处分段的,
11、本题各段中的弯矩M随截面位置线性变化,故只要算出各分段控制点(以后简称控制点)的弯矩值后,在各段内用直线连接即可得到如图9.5(g)所示之弯矩图。 值得指出的是,在梁上有载荷(外载荷和约束力)作用而分段之点,有左边和右边内力的差别。分段点载荷是集中力,则影响剪力(FQ)图;载荷是集中力偶,则影响弯矩(M)图。图9.6(a) 例9.4图B(a)AFAx=0=0FAyFEM0Fq4m4m2m2mxCDE例9.4 已知q=9kN/m,F=45kN,C处作用的集中力偶M0=48kN·m,求图9.6所示简支梁各截面上的内力。解: 1) 求反力。梁受力如图9.6(a)所示,列平衡方程有: SFx
12、=FAx=0 SMA(F )=12FE+M0-8F-2×4q=0 SFy=FAy+FE-F-4q=0 解得:FAy=49kN; FE=32kN 2) 求截面内力。图9.6 例9.4图q(d)AFAyM3FQ3x3M0cq(c)AFAyM2FQ1x2c(e)AFAyqM4FQ4x4M0cF(f)AFEM4FQ4x4cE(b)AFAyqM1FQ1x1c求内力时,应在载荷发生变化处分段研究。以A为原点,建立坐标如图9.6(a)。则应在B、C、D处分段。AB段(0£x1<4m):在任一x1处将梁截断,取左端研究,受力如图9.6(b) 。注意到由SFx=0已给出轴力为零,故截面
13、1上只有剪力和弯矩。列平衡方程有:SFy=FAy-qx1-FQ1=0 Þ FQ1=49-9x1 SMc(F )=M1+qx12/2-YAx1=0 Þ M1=49x1-4.5x12 注意力矩方程均是以截面形心c为矩心写出的,如此可直接得到截面弯矩。BC段(4£x2<6m):受力如图9.6(c)所示 。同样有: SFy=FAy-4q-FQ2=0 Þ FQ2=FAy-4q=49kN-9(kN/m)´4m=13kN SMc(F )=M2+4q(x2-2)-FAyx2=0 Þ M2=13x2+72(kN·m) CD段(6
14、3;x3<8m):受力如图9.8(d),有: SFy=FAy-4q-FQ3=0 Þ FQ3=13kN SMc(F )=M3+4q(x3-2)+M0-FAyx3=0 Þ M3=13x3+24(kN·m) DE段(8£x4<12m):受力如图9.6(e),有: SFy=FAy-4q-FQ4-F=0 Þ FQ4=-32kN S Mc(F )=M4+4q(x4-2)+M0+F(x4-8)-FAyx4=0 Þ M4=384-32x4(kN·m)图9.7 例9.4之内力图BAFAyFEM0FqxCDE-+FQ/kN49321
15、3150128M/kN·m124 由截面法求内力时,无论取左右哪一端研究都应得到相同的结果。如在DE段截取右端研究,注意截面内力仍按正向假设,受力如图9.6(f)所示,有: SFy=FQ4+FE=0 SMc(F )=-M4+FE(12-x4)=0 同样得到: FQ4=-FE=-32kN; M4=384-32x4 (kN·m)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截面上的内力,如图9.6(e)与图9.6(f)中的截面4,在物体不同的部分上互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故应有相反的指向(如图中FQ4、M4)。前面给出的内力符号规定可使二者有同样的表达。本例分四段给出了各截面的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依据这些内
16、力方程画出的剪力图和弯矩图,如图9.7所示。注意观察梁上作用载荷变化处,剪力图、弯矩图的变化。综上所述,用截面法求内力的一般方法是:画受力图列平衡方程求约束力。分段截取研究对象画受力图。内力按正向假设。列平衡方程求截面内力由内力方程画内力图§9.2 利用平衡微分方程作梁的内力图 梁整体处于平衡时,截取其中任一部分研究,均应处于平衡。即在梁中截取任一微段,此微段受力亦应是平衡的。从最一般情况出发,研究微元的平衡,将可得到关于梁内力分析的若干具有普遍意义的结果。9.2.1 梁的平衡微方方程 由图9.8(a)为代表的任意梁中取出一长dx的微段,其受力如图9.8(b)所示。假定图示向上的分布
17、截荷q(x)为正,左、右截面上的内力均按规定的正向表示。注意右侧截面上的内力与左侧相比较,一般应有一增量。列出该梁微元的平衡方程有: 图9.8 梁的微段分析BAFyxdxMdx(a)(b)FQFQ+dFQM+dMcq(x)略去式中的二阶微量,得到: - (9-1) - (9-2) 将(9-2)式再对x求导一次,有:- (9-3) 式中,M、FQ、q都是x的函数。(9-3)式即为梁的平衡微分方程,它反映了梁上分布载荷集度q(x)、剪力FQ(x)和弯矩M(x)之间的微分关系。须要指出的是,其成立的条件是在所讨论的区间内,FQ(x)、M(x)必须为x的连续函数;即在区间内无集中力或集中力偶作用。 依
18、据上述微分关系,分析梁上的分布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之间的几何关系,可得出如下结论:式(9-1)表明,剪力图在任一点的斜率dFQ(x)/dx等于梁上相应点处的分布载荷集度q(x);同样,式(9-2)表明,弯矩图在任一点的斜率dM(x)/dx等于剪力图上同一点处的剪力FQ(x)。 由平衡微分方程确定的这些关系,对于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时,判明其应有的曲线形状及检查所绘之剪力、弯矩图的正误极有用处。9.2.2 剪力图、弯矩图的简捷画法 利用上节导出的平衡微分方程,可以判断出在不同分布载荷q作用下,梁各段剪力图与弯矩图的大致形状。在图9-8(a)所示坐标及前述内力FQ、M及载荷q的符号规定下,有如下结论
19、:1. 当梁上某段q=0时,该段剪力FQ为常数,故剪力图为水平直线。相应的弯矩M为x的一次函数,即弯矩图为斜直线。当FQ>0时,弯矩图为上升斜直线(斜率为正);FQ<0时,弯矩图为下降斜直线(斜率为负)。2. 当梁上某段q为常数时,该段剪力FQ为x的线性函数,剪力图为斜直线(斜率为q)。相应的弯矩M为x的二次函数,即弯矩图为二次抛物线。 当q>0时,剪力图为上升的斜直线;弯矩图为凹口向上的曲线(凹弧)。若FQ>0,弯矩图为上升凹弧;FQ<0,则弯矩图为下降凹弧。 当q<0时,剪力图为下降的斜直线;弯矩图为凹口向下的曲线(凸弧)。若FQ>0,弯矩图为上升
20、凸弧;FQ<0,则弯矩图为下降凸弧。3. 在集中力作用处(包含支承处),剪力图因左右剪力不连续将发生突变,其突变值等于该处集中力之大小。当集中力向上时,剪力图向上跳跃;反之,向下跳跃。弯矩图将因该处两侧斜率不等(FQ不等)而出现转折。4. 在集中力偶作用处,弯矩图因左右弯矩M不连续将发生突变,突变值即等于集中力偶矩的大小。当集中力偶顺时针方向作用时,弯矩图向上跳跃,反之向下跳跃。剪力图在集中力偶作用处并无变化。5. 对于无集中力和集中力偶作用的梁段AB,平衡微分方程成立,由(9-1)、(9-2)式积分可得:; 即:二截面间剪力FQ的增量DFQ=FQB-FQA,等于该梁段上分布载荷图形的面
21、积;二截面间弯矩M的增量DM=MB-MA,等于该梁段上剪力图图形的面积。分布载荷q向上,DFQ>0;剪力FQ为正,DM>0。上述结论可汇总于表9-1中。表9-1 梁上载荷与Q、M图之关系载荷突变转折突变无变化q=0q=const.>0q=const.<0 F M0FQFQ>0FQ<0FQ>0FQ<0FQ>0FQ<0M依据以上分析,不必列出梁的剪力与弯矩方程即可简捷地画出梁的剪力与弯矩图。其基本步骤可归纳如下:1) 确定控制点。梁的支承点、集中力与集中力偶作用点、分布载荷的起点与终点均为剪力图与弯矩图的“控制点”。2) 计算控制点处的剪
22、力与弯矩值。剪力FQ等于该点左侧梁上分布载荷图形的面积加上集中力(向上为正);弯矩M等于该点左侧剪力图图形的面积加上集中力偶(顺时针为正)。3) 判定各段曲线形状并连接曲线。依据表9-1确定各相邻控制点间剪力图与弯矩图的大致形状,并据此连接二相邻控制点处剪力或弯矩之值,画出梁的剪力图与弯矩图。例9.5 试利用梁的平衡微分方程用简捷方法作例9.4之剪力图与弯矩图。图9.9 例9.5图-+FQ (kN)493213150128M(kN·m)124ABAFAyFEM0Fq4m4m2m2mxCDEoBCDEABCDEo解:已知q=9kN/m,F=45kN,M0=48kN.m,参考正向例9.4
23、中已求出梁的支反力为: FAy=49kN; FE=32kN1)确定控制点。 控制点有A、B、C、D、E五处。2)计算控制点的剪力,作剪力图。剪力FQ等于该点左侧梁上分布载荷图形的面积加上集中力(参考正向如图)。有:FQA左=0,FQA右=FAy=49kN;(集中力作用处)FQB=-4q+FAy=13kN;FQC=-4q+FAy=13kN;FQD左=-4q+FAy=13kN;FQD右=-4q+FAy-F=-32kN; (集中力作用处)FQE左=-4q+FAy-F=-32kN; FQE右=-4q+FAy-F+FE=0; (集中力作用处)作FQ图:AB段q=const.,剪力图为斜直线;且q<
24、0,斜率为负。其余各段q=0,故各段均为水平线。3)计算控制点的弯矩,作M图。弯矩M等于该点左侧剪力图图形的面积加上集中力偶(参考正向如图),有:MA=0;MB=4m´13kN+(49-13)kN´4m/2=124 kN·m;MC左=MB+13kN´2m=150 kN·m; MC右=MC左-M0=150 kN·m-48 kN·m =102 kN·m; (集中力偶作用处)MD=MC右+13kN´2m=128 kN·m;ME=MD-32kN´4m=0作M图:AB段剪力图为斜直线,故弯矩图为
25、抛物线;因为q<0,且FQ>0,弯矩图为上升凸弧。其它各段FQ为常数,弯矩图均为直线,BC、CD段FQ>0,弯矩图直线斜率为正;DE段FQ<0,弯矩图直线斜率为负。得到的FQ、M图如图9.9所示。值得注意的是, BC、CD二段剪力Q相等,故对应在弯矩图中的二段直线斜率相同;B处左右二侧FQ相等,故弯矩图在该处斜率不变,即直线BC应与曲线AB在B处相切。例9.6 梁AB和BC在B处铰接,如图9.10所示,试作其剪力图与弯矩图。FAM FQ 图9.10 例9.6图aAaaaF=qaM0=qa2qBCDEFCMCa/2ooxxqa2/80.5qa1.5qa0.5qaqa2/2
26、2qa22.5qa2解:1)求约束力:参考正向 整体受力如图,有平衡方程:SFy=FA-qa-F+FC=0研究AB段受力,有平衡方程:SMB(F )=FAa-qa2/2=0研究BC段受力,有平衡方程:SMB(F )=3FC a-Fa-qa2-MC=0解得:FA=qa/2; FC=3qa/2;MC=5qa2/22)计算控制点的剪力,作FQ图。剪力FQ等于该点左侧梁上分布载荷图形的面积加上集中力,参考正向如图。有:FQA=FA=qa/2;FQB=qa/2-qa=-qa/2;FQD左=FQB=-qa/2;FQD右=FQB-qa =-1.5qa; (集中力作用处)FQE=FQD右=-1.5qa; FQ
27、C左=FQE=-1.5qa;FQC右=-1.5qa+FC=0; (集中力作用处)AB段为斜直线,q<0,斜率为负;其余各段为水平线(q=0);作剪力图如图9.10所示。注意在AB段内FQ由正变负,由剪力图几何分析可知,在x=a/2处,FQ=0。3)计算控制点的弯矩,作M图。弯矩M等于该点左侧剪力图图形的面积加上集中力偶(顺时针为正),有:MA=0;MB=0.5qa´0.5a/2-0.5qa´0.5a/2=0; (由FQ图计算左侧面积而得)MD=MB-0.5qa2=-0.5qa2;ME左=MD-1.5qa2=-2qa2;ME右=ME左+qa2=-qa2; (集中力偶作用
28、处)MC左=ME右-1.5qa2=2.5qa2; MC右=MC左+2.5qa2= 0 (集中力偶作用处)可判定M图曲线形状如下:AB段为抛物线。在0£x<a/2间,q<0,FQ>0,弯矩图为上升凸弧;在 a/2£x<a间,q<0,且FQ<0,弯矩图为下降凸弧。x=a/2处,FQ=0,弯矩取极值且M=qa2/8。其它各段FQ为常数且小于零,故弯矩图均为直线且斜率为负。得到的M图如图9.10所示。注意DE、EC二段剪力FQ相等,故弯矩图中二段直线斜率相同;B处左右二侧FQ相等,故弯矩图在该处斜率不变,即直线BD应与曲线AB在B处相切。 正确作
29、出的FQ、M图,图形应当是封闭的。即左端从零开始,到右端回至零结束。这是构件处于平衡的必要条件。讨论:本题梁AB和BC是在B处铰接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求出B处约束反力后再分别研究梁AB和BC的内力。上述解题过程中,我们并未求B处约束力,直接作出了梁AB和BC的内力图,所得到的结果与最基本方法是一致的。其实,在B处,铰链的约束力为FB=qa/2。对于AB段,FB向上,若单独画梁AB的剪力图,刚好使其FQ图封闭。另外,应注意铰链处是不能承受弯矩的,故该处必有MB=0。图9.11 例9.7图FA2m2m1m3mq=10kN/mM0=60kN.mF=30kNABCDEFBxoFQ (kN)20305-+
30、-+x+M (kN·m)o20(a)60FQB左FQB右MD右=45MD左=15(b)(c)FQA右FQA左例9.7 试作图示外伸梁的剪力、弯矩图。参考正向解:1)求支反力:FA=-25kN, FB=35kN;2)作剪力图:端点C处无集中力,剪力FQ为零。CA段q>0,剪力图为上升直线。截面A左边,FQA左=20kN (分布载荷图形面积);A处有向下的集中力FA,故剪力图向下行25kN,即截面A右边有FQA右=FQA左+FA=-5kN。AB段为水平直线(注意集中力偶对剪力图无影响)。截面B处有向上的集中力FB=35kN,故剪力图应向上行35kN,即有,QB右=QA左+FB=30
31、kN。BE段为水平直线;截面E处有向下的集中力F=30kN,FQ图下行回至零。得到的剪力图如图9.11(b)所示。3) 作弯矩图:端点C处无集中力偶,弯矩为零。CA段q>0,FQ>0,弯矩图为上升凹弧且MA=20kN·m(截面以左FQ图的面积)。A处有集中力作用,弯矩图在该处出现转折。AD段,FQ=const<0,故弯矩图是斜率为负的直线,且MD左=(20-5´1) kN·m=15kN·m。D处有逆时针集中力偶作用,弯矩图应下行60kN·m,即MD右=MD左-60kN·m=-45kN·m。DB段剪力与AD段
32、相同,故弯矩图上是斜率与AD段相同的直线,且MB=MD右-15kN·m=-60kN·m。BE段是斜率为正的直线(FQ=const>0),且有ME=MB+(30´2) kN·m=0。得到的弯矩图如图9.11(c)所示。图9.12 例9.8图AB2L2aFAFBq(L-a)q(L-a)q(L-a)2/2q(L-a)2/2qLa-qL2/2FQMooLqaqaq例9.8 图9.12中梁用二块砖头在A、B处支承。梁上承受均布载荷q作用。为使梁中的弯矩值最小,距离a应为多大?解:1)求约束力。二支承处受力如图,有: FA=FB=qL2) 作FQ、M图。FQ图
33、:全梁有q=const.<0,故剪力图各段均为斜率相同的下降直线。左端无集中力,剪力为零。截面A左边,FQA左=-q(L-a) (分布载荷图形面积);截面A处有向上的集中力FA,故FQA右=FQA左+FA=qa。同样地,B处有:FQB左=FQA右-2qa=-qa;FQB右=FQB左+FB=q(L-a);梁右端有FQ=0。得到的剪力图如图9.12所示。M图:二端点处弯矩为零。因为全梁q<0,故剪力图上FQ<0的二段,弯矩图为下降凸弧;FQ>0的二段,弯矩图为上升凸弧。且MA=MB=-q(L-a)2/2;由剪力图可知在梁中点处有FQ=0,故弯矩M在该处应取得极值,且M中点=
34、-q(L-a)2/2+qa2/2=qLa-qL2/2。得到的弯矩图亦示于图9.12中。3)梁中弯矩值最小的条件:距离a过大,梁中点的弯矩值大;距离a过小,二支点处弯矩值大;故梁中弯矩值最小的条件为梁中点与二支点的弯矩值相等:即q(L-a)2/2= qLa-qL2/2整理后得: a2-4La+2L2=0解二次方程得: a= 0.586L (另一根不合理,请读者自行分析)。§9.3 梁的应力与强度条件如前所述,本章讨论的是平面弯曲梁,即梁有纵向对称面,载荷均作用在此纵向对称面内。平面弯曲梁横截面上的内力一般有剪力和弯矩,为了进一步简化问题,先讨论平面纯弯曲梁内的应力,即梁的横截面上只有弯
35、矩而无剪力的情况。与分析杆的轴向拉压、圆轴的扭转一样,梁的弯曲应力和变形分析,同样要从静力平衡条件、变形的几何关系及材料的物理关系三方面进行。9.3.1 变形几何分析为考虑梁弯曲的变形几何关系,先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以观察变形时的表面现象,然后再由表及里地推断其内部的变形规律。bbaaAABBAA图9.13 梁的变形现象 BBaabbooooMMDj(a)(b)在梁的侧面作垂直于其轴线的横向线AA和BB及平行于梁轴线的纵向线段aa和bb,然后在二端施加弯矩M,使梁发生纵向对称平面内的纯弯曲变形,如图9.13(b)所示。在变形后的梁上可以观察到:横向直线AA、BB仍然保持直线,只是相对转动了一个角度
36、Dj;但仍垂直于梁变形后的轴线;原来的纵向直线段aa与bb虽然发生了弯曲,但仍与横向线AA及BB正交。据此,可作出关于梁纯弯曲变形的横截面平面假设如下: 梁的横截面在变形后仍然保持为平面,且仍然垂直于梁的轴线。 进一步观察上述实验的表面现象,可以看出:纵向线段aa缩短,而线段bb伸长。 依据横截面的平面假设,不难得出如下两条关于梁变形的推论:AA图9.15 梁纵向纤维的线应变 BBaayooMMdjyYA(b)dxaaAABBoo(a)zYAxYAoYAr(c)MM中性层中性轴图9.14 截面上的中性轴推论1:梁弯曲变形时,凹部纵向纤维受压缩短,凸部纵向纤维受拉伸长。各层纵向纤维长度的变化应当
37、是连续的,从受压到受拉的连续变化中必定存在一个纵向平面,其上纵向纤维的长度保持不变,这层纵向面即称为中性层或中性面。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称为该截面的中性轴,如图9.14所示。进一步分析图9.15所示的梁段,建立坐标系如图所示(y轴为截面对称轴,z轴为截面中性轴)。考虑横截面AA与BB间梁的微段,弯曲后截面AA与BB将形成夹角dj,直线AA与BB延长线的交点到中性层的距离,即梁微段中性层之曲率半径r。显然,在中性面上有;那么,距中性轴坐标为y的纵向纤维变形前的长度aa=oo,变形后的长度aa=(r-y)dj,应变则为:-(9-4)(9-4)式即平面纯弯曲梁应满足的变形几何关系。由(9-4)式可
38、进一步得到下述推论:推论2:梁内纵向纤维的线应变的大小,与其到中性轴的距离成正比。9.3.2 材料的物理关系 由梁弯曲实验现象还可观察到,横向直线段AA、BB的尺寸并未发生改变。故可以假设:梁内相邻的纵向纤维之间无相互挤压作用,即各纵向纤维都处于单向拉伸或压缩的状态。基于这一假设,当限于在线性弹性范围内考虑问题时,对每一纵向纤维均可应用单向拉压时的应力-应变关系。利用(9-4)式,即有:-(9-5) 上式表示梁横截面上各点的弯曲正应力的大小与该点到中性轴的距离成正比。大多数金属材料拉伸和压缩下的弹性模量E值相等,于是可作出梁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如图9.16所示。Myxsmax压smax拉Mxyz
39、smax压smax拉中性轴图9.16 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ydA至此可知,对于平面纯弯曲梁,横截面上只有由弯矩引起的正应力s,横截面上任一点的弯曲正应力s的大小与该点到中性轴的距离成正比。在到中性轴的距离y相等的各点处,弯曲正应力s相等。弯矩为正时,中性轴以上y>0,故s<0,是压应力;中性轴以下y<0,故s>0,是拉应力。最大拉、压应力在梁截面上离中性轴距离最大的上下缘处。9.3.3 静力平衡条件在平面纯弯曲情况下,横截面上的内力只有弯矩。由图9.16之微段梁可见,作用在右端截面上内力的合力应与作用在微梁段左端的弯矩构成平衡力系。作用于图9.16中右端截面上任一微面
40、积上的力均沿x方向且等于sdA,故由静力平衡方程SFx=0有: 将式(9-5)式代入,得到: 注意到式中材料的弹性模量E、梁弯曲变形后的曲率半径r均不为零,故有: 上式表示横截面对z轴的静面积矩Sz=0,这是确定形心的条件。由此可以确定中性轴的位置,即中性轴必过横截面形心。 再由静力平衡方程SMz(F )=0,还可写出: 将(9-5)式代入,又可得到: 式中称为横截面对z轴的惯性矩,记作IZ,其量纲为长度4。对于给定截面几何的梁,可以通过积分算出其值。表9-2给出了若干简单截面几何形状图形对轴z的惯性矩。表9-2 若干简单几何形状图形的惯性矩 图 形 ymax Iz Wzzyhb h/2 Hz
41、yhbB H/2 zyhb/2Hb/2B H/2 zyd d/2 zyDd D/2 利用横截面对z轴的惯性矩IZ,上式可写为:-(9-6) (9-6)式指出,梁弯曲变形后的曲率与弯矩M成正比,与EIZ成反比。EIZ越大,梁变形后的曲率越小;因而,EIZ称为梁的抗弯刚度。再将(9-6)式代回(9-5)式,即得:-(9-7) 这就是平面纯弯曲梁横截面上正应力的计算公式。可见,在中性轴上,y=0,弯曲正应力s=0。对于如图9.15和图9.16所示之坐标系,若弯矩M为正,则y>0时Pbr4m2m4mf60DEYAxYAXAZAYBCM0rDdrdy,s<0;y<0时,s>0。弯
42、矩M为负时则相反。依据梁弯曲的凸凹变形情况,不难判断中性轴z上下哪一部分截面受拉、哪一部分截面受压,故在使用公式(9-7)时也可以不考虑其前面的负号与y坐标的正负,由中性轴上下二侧受拉还是受压,直接判断弯曲正应力的正负号。9.3.4 平面弯曲时的最大正应力公式及强度条件公式(9-7)是在梁的平面纯弯曲情况下得到的正应力公式。实际上,工程中的平面弯曲梁大多数属于横截面上既有弯矩又有剪力的横力弯曲。横力弯曲情况下公式(9-7)还能否适用? 深入分析(如弹性力学分析)的结论是:对于工程中的大多数细长梁(高跨比h/<0.2)来说,即使其横截面上有剪力存在,用公式(9-7)计算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也具
43、有足够的精度,可以满足工程要求。因此,公式(9-7)也可以用来计算横力弯曲下细长梁的正应力。由(9-7)式可知,越大,弯曲正应力值越大。注意到IZ与ymax均为只与截面几何形状有关的量, 故可定义梁的抗弯截面模量为:-(9-8)抗弯截面模量是衡量梁截面抵抗弯曲的能力的几何量,其量纲为长度3。于是,梁中任一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则为:-(9-9) 一般地说,梁内弯矩M是变化的。因此,梁内最大正应力可能出现在弯矩M大、抗弯截面模量WZ小的截面上,这些截面是梁中可能的危险截面。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为:-(9-10)式中,s为材料的许用应力。梁中处处都要满足强度条件。而且,如同讨论杆的拉压强度一样,对于拉压
44、许用正应力不同的材料制作的梁,应当同时满足: 和 以保证梁具有足够的强度。图9.17 例9.9图ABlFBql2/2FQMooqlMB如第六章所述,利用强度条件,可以进行强度校核、截面设计、确定许用载荷、选择梁的材料等强度计算。例9.9 一空心矩形截面悬臂梁受均布载荷作用如图所示。已知梁跨长=1.2m,均布载荷q=20kN/m,横截面尺寸H=120mm,B=60mm,h=80mm,b=30mm,材料的许用正应力s=120MPa,试校核梁的强度。q解:1)作梁的剪力、弯矩图如图。固定端弯矩最大,其值为: 2) 求截面惯性矩IZ与抗弯截面模量WZ。查表9-2有: IZ=(BH3-bh3)/12=7
45、.3610-6 m4 注意到ymax=H/2, 故得: WZ= IZ/ymax=7.3610-6 m4/0.06m=1.22710-4 m33)强度校核最大应力出现于固定端横截面的上下边缘处,由强度条件有:可见,梁的强度足够。例9.10 一矩形截面木梁如图所示。已知F=15kN,a=0.8m,许用应力s=10MPa。设梁横截面的高宽比h/b=3/2,试选择梁的截面尺寸。FAa2FABCDFBxM oFa2FFFa2aaaFQF+2F2FFFaFa+-图9.18 例9.10图解:1)求约束力,作内力图。梁受力如图,由平衡方程可得:FA=FB=3F作FQ、M图,梁中最大弯矩为: Mmax=Fa=1
46、5kN0.8m=12 kN·m2) 注意到梁横截面的高宽比为h/b=3/2,则矩形截面抗弯模量可写为:WZ=bh2/6=3b3/8 3) 强度条件给出: WZ³Mmax/s=12103 N·m /(10106 )Pa=1.210-3 m3得到: 3b3/8³1.210-3 m3; Þ b³0.147 m故梁的截面尺寸可取为: b=150mm, h=3b/2=225mm。讨论:本题横截面h/b=3/2,如图9.19(a)放置。若截面如图9.19(b)和图9.19(c)所示,试设计其尺寸并讨论其重量比。yzhbzbbyyzbh(a)(b)
47、(c)图9.19 不同的矩形截面情况前面已求得梁中最大弯矩为: Mmax=Fa=12 kN·m截面抗弯模量可写为:(a) WZ=bh2/6=3b3/8 (b) WZ=bb2/6=b3/6 (c) WZ=hb2/6=b3/4由强度条件仍然可得: WZ³Mmax/s =1.210-3 m3 将三种情况下的截面抗弯模量WZ代入,可确定所需的截面尺寸为:(a) b³147 mm, h³220.5 mm;(b) b³193 mm;(c) b³169 mm, h³253.5 mm。 重量比等于截面面积比,有 a : b : c=0.87
48、 : 1 : 1.15 可见,承受弯曲梁的截面设计应使材料尽可能远离中性轴,以充分发挥其承载潜力。空心截面设计、工字形截面设计通常是更适当的选择。(a)smax压yz4aa图9.20 例9.11图za4acycosmax拉xcMsmax拉xsmax压cM(b)(c)例9.11 铸铁T形截面梁如图9.20(a)所示, 若s压/s拉=2,试求其所能承受的最大正负弯矩之比。解:1) T形截面梁中性轴位置。 梁的中性轴垂直于纵向对称轴且通过截面形心。设形心c到z轴的距离为yc,利用第三章求组合图形重心(即均质物体形心)的方法,设比重为g,则二部分矩形单位厚度的重力为4a2g,作用点通过各矩形形心;组合
49、图形的重力为8a2g,作用点通过yc。将截面转过90°,应用合力矩定理,对z轴上o点有: 8a2gyc=2a´4a2g-0.5a´4a2g 解得: yc=3a/4中性轴z如图所示。 2) 梁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 若截面弯矩M>0,则中性轴以上受压,中性轴以下受拉,如图9.19(b)所示; 若截面弯矩M<0,则中性轴以下受压,中性轴以上受拉,如图9.19(c)所示。 3) 截面最大应力及强度条件。注意上缘到中性轴的距离为y=1.75a,下缘到中性轴的距离y=3.25a,有: M>0时: smax拉=M(3.25a)/Iz; smax压=M(1.75
50、a)/Iz 由强度条件应有: M拉£s拉Iz/3.25a; M压£s压Iz/1.75=2s拉Iz/1.75a 截面上下缘均应满足强度条件,故有:M£min M拉,M压=s拉Iz/3.25a;M<0时: smax拉=M(1.75a)/Iz; smax压=M(3.25a)/Iz由强度条件应有:M拉£s拉Iz/1.75a; M压£s压Iz/3.25a=2s拉Iz/3.25a=s拉Iz/1.625a 上下缘均应满足强度条件,故有:M£min M拉,M压=s拉Iz/1.75a;最后得到梁所能承受的最大正负弯矩之比为:M/M=(s拉Iz/3
51、.25a)/(s拉Iz/1.75a)=1.75/3.25=7/13 上述结果表明,对于s压>s拉的材料,可采用T形截面梁使离中性轴较远的一边承受压应力,离中性轴较近的一边承受拉应力,以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9.3.5 矩形截面梁横截面上的剪应力前面讨论了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对于受纯弯曲作用的梁,横截面上的内力只有弯矩,引起的应力是正应力s。如前所述,对于横截面上既有弯矩又有剪力的横力弯曲梁,当梁的跨度与高度之比足够大时,横截面上的弯曲正应力s仍可由(9-7)式计算。但是,横力弯曲梁的横截面上不仅有正应力(弯矩引起的),而且还有剪应力(剪力引起的)存在。下面以矩形截面梁为例,讨论其横截面上的剪应力,建立对于梁弯曲剪应力的基本认识。dxyyzoFQhbtbF1stF2F3图9.21 横截面上的剪应力(a)(c)(b)设有矩形截面梁,其横截面高h、宽b。截面上除承受弯矩M外,还承受着剪力FQ。对于梁横截面上的剪应力,可作如下两个假设:1.截面各点处剪应力t的方向都与剪力FQ平行;2.到中性轴等距离之各点处的剪应力均相等。如图9.21(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常用建筑黄沙石子购销合同样本版
- 2024年度砌墙工程合同环保要求:遵守国家环保法规3篇
- 2024年工程建设与运营管理合同3篇
- 2024年ERP系统项目实施管理合同2篇
- 2024年度高端装备制造贷款合同3篇
- 2024年免社保福利个人劳动协议版B版
- 2024年园林绿化高空作业安全协议3篇
- 2024年度标准样品分析检测服务协议版
- 高速公路建设承揽合同三篇
- 车位出售合同三篇
-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与施工部署
- 大学生安全教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中国海洋大学
- 员工质量意识培训
- 私法英语表达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吉林大学
- 药物化学案例分析-
- 指数函数的概念教案【高中数学人教A版】
- GB/T 18029.2-2022轮椅车第2部分:电动轮椅车动态稳定性的测定
- SB/T 10408-2013中央储备肉冻肉储存冷库资质条件
- GB/T 40276-2021柔巾
- GB/T 19851.20-2007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第20部分:跳绳
- GB/T 14370-2015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