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教案_第1页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教案_第2页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教案_第3页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教案_第4页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第19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一、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1.基础教育的发展:教师引导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请大家看课本上第一段大字和小字内容,从中间找出教育事业发展的表现。学生看书学生回答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增加了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并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办学。使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一是各地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出现一批设备先进的中小学校;二是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我国小学、初中发展水平,已居于发展中人口大国的 前列。板书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教师讲

2、解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如期完成了向世界的庄严承诺,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请看 实例。投影显示位于中原大地的河南省有近一亿人口,与人口第一大省地位相称的,是河南省庞大的基础教育规模。1770万在校中小学生,使河南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国基础教育规模最大的省份,也使得河南基础教育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1985年,全省只有61个县普及初等教育;但当新世纪的钟声在华夏大地敲响的时候,经过艰苦卓绝奋斗的河南人已在全省150个县(市、区)实现了“两基”

3、。15年前,全省中小学校连木制课桌凳都十分缺乏,如今全省中小学实验仪器设备和体育器材配备都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三类以上标准。鲜明的对比是一次激情回眸,这样的成就凝聚了多少智慧和创造,又经历了多少坎坷与奉献。穷省办大教育河南基础教育的这种现状是中国基础教育实现“两基”并创造历史辉煌过程的一个缩影。“两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浙江省在实施“两基”中,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省委、省政府落实各级党委、政府抓教育工作的目标责任制,把主要领导抓教育的成绩作为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各级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是“两基”的第一责任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在

4、实施“两基”中的责任,强化政府办学行为,依法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确保义务教育资金投入。1997年,全省各级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支出达80.49亿元。经过几届政府的不懈努力,1997年浙江省通过了国家教委的“两基”总验收,成为继京、津、沪和江苏、广东之后全国又一个通过验收的省份。2000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两基”评估验收工作组宣布赤峰市松山区“两基”达标,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中,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松山区的“教育乡长”白云生。7年时间,白云生走了3个乡镇,对十几所学校的新建、改造,使他的名字在一次又一次的鞭炮声中被砌进了座座崭新的教学楼。80年代初到90年代,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困境中腾飞

5、,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两基”工作首先从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入手,实现了“一无两有(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实现了校舍、桌凳、大门、围墙、操场、厕所“六配套”;在实现校舍改造的基础上,各地进行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建设,进行基础教育划时代的改革,狠抓义务教育的普及,在普及初等教育基础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两基”目标。据不完全统计,从1981年至1991年的11年间,我国多渠道筹措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的经费达1071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拨款为357亿元,社会集资、捐资等各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700多亿元,共修缮、新建、改建中小学校舍总面积6.72亿平方米,使全国中小学

6、危房占校舍面积的比例由1981年的15.91%下降到1991年的1.6%,其中有13个省(区)降到1%以下。全国还添置课桌凳1.16亿套,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8.7亿元,图书资料总值11.98亿元。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基本实现了“一无两有”的历史任务。与此同时,为了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改善中小学职工的住房条件。1981年至1990年,全国城镇共投资49.92亿元,建成住房2111.6万平方米,计40.61万套。人民群众高兴地把这一欣欣向荣的景象,编成歌谣传诵:“一无两有六配套,最好的房子是学校”。过去那种“找学堂不用问,瞅见破房只管进”,“泥巴屋,泥巴台,里边坐着泥

7、巴孩儿”的中国广大农村校舍的破旧状况,如今早已变成历史的陈迹。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到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实现“两基”,15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截至2000年底,全国通过现阶段“两基”验收标准的县(市、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总数已达2541个,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88.6%,青壮年文盲率下降至5%以下;京、津、沪、苏、粤、浙、吉、辽、闽、鲁、冀11个省(直辖市)通过了教育部“两基”评估验收,全面实现了现阶段“两基”规划目标。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总规模已达到19307.3万人,比1990年增加3111.6万人,增长19.25%。同学们,“两基

8、”是中华民族为辉煌灿烂的21世纪铸造的牢不可破的基石,“两基”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增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后劲和造就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的奠基工程,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千秋基业。从现在起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为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了高素质的生源,为国家专门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国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和劳动力储备。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的那样,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两基”,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创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教师过渡2001年6月11日至12日,全国

9、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关于基础教育的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的颁布,进一步确立了作为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础教育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基础教育在“十五”期间的任务,并提出了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治本之策。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调整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为重点,为进一步加快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开创了划时代的意义。板书2.“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师讲解1992年党的十四大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

10、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十四大作出决策: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到本世纪末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并把基础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提出来。同年,全国人大通过了教师法。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宣布:力争到本世纪末在85%人口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余15%人口地区将继续普及小学或初级小学教育;使青壮年中的非文盲率达到95%左右。下面我们来看取得的成绩。投影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阶段的比例从1978年的57.7%,上升到1997年的93

11、.7%。全国已有90%以上的人口地区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65%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在全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约2300个县级单位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1982年全国1540岁人口文盲率为18.5%,1997年降至6%。同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相比,当前基础教育在效益、质量上有较大的发展。1978年我国有小学94.93万所,初中11.31万所,普通高中4.92万所,布点分散,效益较差。从80年代开始,我国进行了中小学布局调整,采取适度规模办学,对一些学校进行撤并,普通小学、中学数量明显减少,到1997年共有小学62.88万所,初中6.62万所,高中1.39万所。1

12、978年中等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教育几乎都属普通教育,教育结构单一。80年代,我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职业教育的比重不断加大,从1978年时职业教育的比重只有15%左右到目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教师强调这里需特别指出的是社会办学教育的发展。1978年,我国中小学办学体制单一。纲要颁布以来,各地在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探索,社会力量办学有较快发展。1997年,全国有民办幼儿园24643所,在园幼儿134.9万人;民办小学1806所,在校生52.2万人;民办普通中学1702所,在校生54.6万人。而且,民办教育已从无序变得有序,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

13、。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调动了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的积极性,增加了教育投入,缓解了公立学校的择校压力,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多方面需求。教师过渡在基础教育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二个问题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板书二、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总结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表现。学生看书学生回答高等教育的发展表现为:从整体上来看:形成相当的规模,学校数量大大增加,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布局结构日趋合理。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办学条件上也有明显的提高。 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办学条件上也有明显的提高。教师讲解普通高等教育指专科、

14、本科、研究生等高等学历层次的教育。高等教育中大学专科学制为23年,本科学制通常为4年,医科为5年,此外有少数工科院校实行5年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3年,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50年来,全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981年起中国实行学位制度,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经过一系列改革和调整,高等教育增加了活力,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结构趋向合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为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071所,本专科招生数275.45万人;研究

15、生层次,全国共有研究生23.35万人,攻读博士学位的有5.4万人,攻读硕士学位的17.95万人;研究生共计招生9.22万人,其中博士生1.99万人,硕士生7.23万人。1979年至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累计向社会输送大学本专科毕业生82.91万人,为前30年的2.58倍。下面我们通过观看“十六大”代表访谈录专访山东大学校长展涛来了解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投影显示(只部分显示展校长答记者问的内容)展涛:能参加“十六大”我特别激动,特别是作为高等院校的代表,因为我们国家这些年高等教育的发展的确是突飞猛进,我自己作为校长亲身经历这一段发展的历程,感到非常的幸运,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科教

16、兴国战略的实施,它仍然有广泛的发展前景,所以我带着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非常美好的愿望,也是有十足的信心来到这里来聆听总书记的报告,来展望我们国家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景。展涛:我曾经用两句非常简单的话来表达我个人的体会,我觉得今天的高等教育,它所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所谓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从整个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来看,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变革不仅仅是中国的大学所面临的课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的空间是非常多的。我们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之后,最近这10年左右,高等教育是突飞猛进。展涛:比如说在办学的经费上,现在国外的大学,随着产业职能的逐渐显现,学

17、生的收费也在逐渐的改革,我们这里也实施了。政府的拨款在很多国家趋于下降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对大学的支持是在持续增长的,特别是我们985计划和211工程,“九五”期间实施,现在“十五”决定继续实施,这就为中国教育发展提供非常强有力的政府上、资金上的支持。展涛:我们每年的预算在10亿人民币左右,香港的一些大学是25亿。如果说20年前那是没法比的。2000年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成现在的山东大学,现在我们的规模比较大了,大家看到了山东大学的教学环境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来到山东大学的人都有明显的感受。我的一位老师在19861997年是山东大学的校长,那个时候是非常困难的,他曾经为能否按

18、时为老师们发工资犯愁。展涛:山东大学在三个学校合并之后,我们在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有4万多人,其中在威海我们有个分校,有7000人,在济南我们有37000名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山东大学这几年的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规模上的发展是最明显的标志。人才培养和科研质量水平的提高是另一种标志,这主要是通过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实现的。展涛:学校的合并,它本身就是高等教育布局结构重大战略调整的一个组成部分。我觉得高校要持续、快速地发展,仍然有着非常广泛的空间,现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刚刚起步,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注重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让自己培养的人才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接受市场和社会的检验。大学要转变自己的办学理念,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这些事情做了之后,大学发展的空间就无限制地扩大。展涛:我认为今天的高等教育发展空间是无限的,因为大学发展资源是无限的,大学的发展不仅仅是校内的资源,更多可以利用社会的资源,甚至是国外的资源。再就是高校发展面临的机遇,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