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技巧_第1页
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技巧_第2页
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技巧_第3页
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技巧_第4页
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技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技巧 电视新闻稿是配合电视新闻图像的播出、供电视新闻播音员播音的文字稿。它与新闻图像互相配合,构成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条条既看又听的电视新闻。所以,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既是一门为听而写的艺术,也是一门为看而写的艺术。“听”与“看”的结合,使电视新闻稿写作既不同于广播新闻的为“听”的特点,又不同于报纸新闻的为“看”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的记者和编辑必须从掌握电视新闻的特点入手,正确处理好下列三方面的关系,真正体现电视新闻稿的“为听而写、为看而写”的写作特色。 一、力求口语化,避免书面化 电视新闻“听”的口语化特征决定了电视新闻文字稿在撰写的过程中,与报纸新闻稿不同;而

2、须有广播新闻稿之突出特点,即口语化,播音员面向观众直接口播新闻内容。正因如此,人们形象地把电视比喻为“窗口”和“讲坛”,站在这一“窗口”或叫“讲坛”“讲学”的就是我们的播音员。所以,我们的电视新闻稿犹如一篇篇“教案”。这些文字稿(教案)要让播音员(教师)传授给观众(学生),不浅显明了、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大众化语言怎么行呢?不然,既妨碍观众“听”,也妨碍观众“看”,达不到预期的收视效果。这说明写稿应看对象,要根据受众谋篇布局。如对同一内容的报道,电视新闻稿与报纸新闻稿的撰写是有区别的,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 报纸体:“我们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对我们来讲出乎预料,虽然谈成不多,但是我们也感到非

3、常高兴。”洽谈会负责人7月10日对我们说。 电视体:7月10号,洽谈会负责人对记者说,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出乎他的预料,虽然谈成的不多,但他也非常高兴。 可以看出,同是文字形式,但电视新闻稿毕竟不是给人看的,而是要让播音员去说的。既然它的目的是说的、是让人听的,那么它必须直截了当地把内容表达出来。同时,要求语言比较简短,适合播音员配音;其次是应尽量采用口头语言,以适应受众的听觉习惯。这正是电视稿与报纸稿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二、拓宽报道面,莫看“像”作文 电视新闻片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镜头和文字。有人把新闻片比喻成一条项链。那么,片中的一个个镜头就如一颗颗珍珠,文字稿就好像连接

4、珍珠的金钱。如何拉好这根“金线”?这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记者和编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在电视新闻稿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记者把文稿写成一般的解说词,把镜头中的人物简介一番、场面内容介绍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则写成单纯的解“像”文章,说说事物发生在什么地方、结果如何。这样处理,往往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妨想一想,当我们举起摄像机时,能拍摄到的镜头有多少。现实中,大量的新闻信息是镜头难以捕捉到的。如何处理这一“遗憾”(人们通常称“电视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自然而然地摆在文字记者的面前,而报纸、广播的新闻不存在这一不足。原因十分简单,文字可以反映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动态,而图

5、像无法再现已过或未到的动态。所以,撰写电视新闻稿时必须发挥文字语言的特殊作用,进而拓宽电视新闻的报道面:把无法用画面传播的,诸如过去的、未来的、或难以用画面表现的,如政府部门的公告、科学技术成果、党的重大决策等,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把这些情况如实地传播给观众。例如我县基本完成晚造插秧任务: 我县各地抓紧备耕,立秋前后大部分秧苗已插完,并迅速转入田管阶段。据悉,优3550、协优3550、华优86等优质高产常规良种占了晚造总面积的4成多,抛秧面积近6 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多亩。 2000年8 月11日饶平电视台饶平新闻 三、挖掘其深度,谨防一般化 新闻要求准确、快速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

6、,电视新闻更是如此。因而,有些记者急于求成,对一般消息的处理容易出现程序化、模式化,如会议消息往往按照某某部门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会议、提出了什么要求、参加会议的是什么人员几方面撰稿,活动消息又常常按照某某单位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主题活动、结果如何几个要点组稿。 然而,我们应当知道,新闻传媒的作用不只是传声筒或放录机这么简单,它的权威性在于,它所体现的意识永远高于社会大众平均意识,经它传播的事实和观点,往往带有强烈的引导和教化作用,这也正是新闻传媒的立足点和生命力之所在。电视新闻的画面由于受到其具体图像的限制,缺乏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评论的功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仅仅看电视新闻图像,对新闻

7、的印象比较肤浅,而文字语言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和评论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恰到好处地弥补图像未能表达之不足,起着代替图像完成综合分析评论新闻事件的任务,使电视新闻报道达到一定的深度。例如占路为市 交通混乱县城市容和环境综合治理见闻: 据了解,每晚11点半左右,长廊两岸还成了摊点大摆酒席的“好地方”。粗略统计,两岸长廊景点周围布满大大小小摊点有89处,其中小炒、夜宵的摊档就有35处之多。有人说,在长廊景点饮酒赏月,乐在其中。然而,一夜过后,留给人们的是一串串的思考:在现代文明的今天,有的人为了赚钱而不顾公共环境和交通秩序;又有的人口口声声埋怨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但自己又在不断地糟蹋公共环境和破坏交通秩序

8、,制造脏乱差现象?2000年7月3日饶平电视台饶平新闻 文稿在综合有关材料之后,提出了一连串的让人深思的话题,旨在唤起人们重视周围环境的整洁和卫生,并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整治市容市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井然的交通秩序。这样的议论,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随着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介的激烈竞争,电视新闻更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除了提高摄像技巧之外,还应在文字方面下点功夫,使播出的新闻有一定的深度。 电视新闻文字稿的撰写还涉及到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的方方面面,本文仅就电视新闻稿撰写中的一些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见解为看而写 为听而作电视新闻文字稿写作再探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

9、,增进了解的媒介。人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旨在发挥电视新闻的桥梁纽带、耳目喉舌作用,提倡“言近而旨远,词浅而意深”。要做到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即口语化、个性化。首先要克服半文半白的“八股调”。毛泽东同志曾就“反对党八股,整顿我们的文风”,对一些爱好“八股调”的人作过尖锐的批评,他指出“有的人在写文章时,十分爱好党八股,不生动,不形象,使人看了头痛,也不讲究文法和修辞,爱好 一些半文半白的体裁,有时废话连篇,有时又尽量简洁,好象他们是立志要让读者看不懂似的。”毛泽东同志对“党八股”的批评,虽然已过去数十年了,但是它的“阴魂”不散,还远远没有消失,它无时

10、无刻不在向新闻媒介发出进攻性号角,煽动歼灭性战争。一些艰深晦涩的语言文字也常常出现在电视新闻文稿中,甚至已经到了屡见不鲜、熟视无睹的地步。这样的语言文字怎么可能让人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呢? 为听而写,为看而作是电视新闻改革过程中始终追求的发展方向。电视新闻语言文字的魅力来自电视新闻记者对新闻事实的体验和感受,而不在于词汇的深奥和语言的花哨。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大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你说生动,我说不生动;人家又不太懂,为什么要用呢?你说漂亮,我说不漂亮,以为用这样的东西使文章漂亮有文采,其实这实在是不成文采,干干净净、生动明亮才叫有文采。”电视是新兴大众媒介,其短处是稍纵即逝,没有重复视听的余地。

11、苏联杰出宣传学家对广播电视新闻文稿写作曾有一段精辟论述,“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工作特点是他们所写的短评、随笔和文稿不是被人反复阅读的,而是被观众稍纵即逝地收听和一览而过地收看。对于阅读和接收绝不是常常把同样一个意思同样有效地表达出来。很多时候,对于接收和阅读的东西,需要采取完全不同的方法。所以,当一个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在写作文稿时,一定应该念起来试听一下,看他写的稿子念起来怎么样。”可见,电视新闻记者在写完一篇稿子之后,至少要念起来试听一下,其目的在于检验稿件和语言文字是否符合电视新闻文稿的要求,是否让观众听得懂、看得好。首先,电视新闻文稿的语言文字必须口语化,总体要求是念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看

12、起来醒目,明白流畅一看就明白,通俗易懂一听就懂了。正如著名语言学家叶圣陶所说,“电视新闻文稿应该是意思通畅的稿子,观众不必花费无谓的力气就可以了解,而且绝不会发生误会。”首先,电视新闻文稿要做到口语化,需要在用字遣词造句上下功夫,要用普通话口语,句子要短,要求念起来一听就懂,读起来一看就明白,并且要注意音韵的优美和响亮。要用双音词,不用或少用单音词;要用口头语,尽量少用或不用文言词或半文半白的语句;尽量书面语改成口头语,多用短句,少用或不用长句子,不用同音不同义的文字,少用虚词和关联词,尽量不用倒装句,少用不用不滥用简称。其次,电视新闻语言要形象生动,才能达到声画相配,增强传播效果,给观众以鲜

13、明深刻的印象。 为听而写,为看而作是电视新闻文稿在具体写作上的总体要求。如果我们的电视新闻语言不能做到通俗易懂、词浅而意深,必然会防碍与观众见面交流思想感情,缩短与观众的距离,起到应有的宣传效果。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兼顾视和听的全面要求,发挥电视语言文字的综合功能,来增强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1、电视新闻语言要做到口语化,必须提倡写短句,避免欧式化倒装句,因为短句念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顺耳怡心,有助于观众对电视新闻内容的理解。有些电视新闻记者的文字稿中常常看到几十字的长句子,这的确不利于电视口语化的形成,电视新闻语言文字是给人听和给人看的,不比报纸、杂志可以反复阅读,它稍纵即逝

14、,不能反复阅读,这就突出 要求电视新闻语言文字口语化了。通常,我们把长句改为短句,把倒装句改为主动句,把单音词改为双音词,经过这样的处理,虽说文字变长了,但口语化增强了,让播者上口,听者顺耳。 2、准确、精练、生动是电视这一特殊新闻媒介对文稿写作的又一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观众品味电视新闻的意义和魅力,增强电视新闻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从而适应观众的信息接受习惯和心理承受能力,跟上电视新闻的传播频率和改革步伐。气势磅礴、富有诗意、言近旨远的画面和优美完整、入口入耳、入目入心的语言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充分反映电视新闻的主题,提示电视新闻的丰富内涵,而且能突出体现电视画面的综合功能。 3、电视新闻

15、语言要做到个性化。除了讲究口语化外,电视新闻语言还要求做到个性化。所谓个性化,是电视新闻语言文字运用要合乎新闻事物的特征,不要硬贴上去,沾不上新闻事实的边,造成“两张皮”的现象。宋代诗人黄庭坚曾说:“欲得妙入笔,当得妙入心”。写出富有个性化特点的电视新闻文稿,除了靠电视新闻记者的主观努力和对新闻事实的感受外,还得努力深入基层实际,到人民群众生活中去,用心观察,认真揣摩人民群众的语言,从中挖掘提炼出能反映事物特征的语言和文字。所以,要使电视新闻语言做到口语化、个性化,必须端正文风,深入实际,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修养能力,只有“词浅”才能与观众更好地进行感情交流,只有“言近”才能符合事物的特征,使人

16、感到亲切自然,只有“旨远”才能提升电视新闻的品味深义,从而增强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为听而写,为看而作是贯穿电视新闻采制、传输、接收、传播全过程始终的实践操作基本理念。我们都知道,电视新闻综合语言的表现,需要采、摄、写、编、制、评、播等多个环节的密切配合,互为补充,整体推进总体提高才行驶,特别是电视新闻语言文字必须贯穿这几个环节的始终,对不同环节提出不同的要求。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一小点失误抑或差错和问题,都会对电视新闻综合语言的全面表达造成始料不及的影响乃至导致传播失败。与此同时,电视新闻在传播接收过程中,通过电波或有线电缆传递载有信息和图像、文字、色彩和声音、音乐供观众收听收看。电视新闻各种

17、信息符号综合传播都遵循“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基本规律,因此形成电视新闻传播的视听诸元素是丰富多样、层次纷繁的。我们要从电视新闻的内容出发,把握好视听诸元素的综合职能特点,对它们作出全盘合理的调度和安排,电视新闻记者、编辑要熟悉电视综合语言各种元素的表现力,在画面基础上发挥好语言文字等多种表现元素传播信息的合力效应,以增强电视新闻的信息含量,增强可视性,同时还能避免个别电视新闻画面的单调欠丰富,加大电视新闻的有效信息量,加深电视新闻报道的力度、信度和效度。 人们的认知客观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形象到概括。列宁在哲学理论中说过,“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具

18、体的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事物、认识实际社会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途径。”毛泽东也曾在实践论中说:“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物,属于感情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阶段。”要认真研究观众的这一认知规律,用具体的事实、生动的材料、形象的语言、鲜活的画面来论述我们所要阐述的道理,帮助观众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和高深的道理。 众多新闻学教科书都这样教导新闻学专业学生和新闻宣传从业工作者,电视新闻文稿写作要由观众的接受规律来决定。首先,我们来看看观众的接受心理状态,表现在一般传播规律上,主要有:1、喜“新”厌“旧”,即喜欢听时效性强的新闻报道,厌恶时过境迁、慢三拍的

19、新闻报道;2、喜“肥”厌“瘦 ”,即喜欢看内容新颖、富情趣的新闻节目,不爱看毫无兴味的新闻报道;3、喜“软”厌“硬”,即喜欢亲切悦耳和写作文风和播音方式,不喜欢生硬干涩和新闻节目;4、喜“富”厌“贫”,即喜欢内容丰富多采、形式活泼多样的电视新闻节目,厌恶内容贫形式呆板老套的新闻节目;4、喜“近”厌“远”,即喜欢在地域上或利益上与自己比较接近的新闻报道,对相距太远或与自己利益关系不太的报道则漠不关心;5、喜“短”厌“长”,即喜爱言简意赅、短小精悍的报道,而对篇幅较长、不简明的新闻报道,则不感兴趣。 针对以上观众心理和接受习惯,按照为听而写、为看而作的总体要求,我们要求在电视新闻文稿写作过程 中必

20、须注意: 1、以具体形象的事实说话,要做到用具体形象的事实去说明抽象的道理和枯燥的数字,力求观众听得出、看得见、摸得着、感得到。多用事实说话,少用抽象、笼统概括性语言。 2、电视新闻要写得短小精悍,要求篇幅短、段落短、语句短。电视新闻文稿篇幅不宜过长、字数不宜过多,应以短新闻为主,一般不超过300字,最长的不超过500字,关键是电视新闻报道主题要集中;电视新闻的每个段落文字不要过多、过长,要做到每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中心意思,不要搞“多中心”,面面俱到。在表述这个中心时,要选用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文字要精练、简洁,不要拖泥带水。 3、电视新闻文稿的语句必须简短有力,每句话不能过长、文字不能过多。句

21、子过长了,播音员、主持人播起来吃力,观众听起来吃力;句子简短了,既好播又好听,这就要求少用形容词、副词、动词。 4、电视新闻应该通俗易懂,因为电视新闻稍纵即逝,转瞬就过,其文稿写作力求做到口语化,力戒“半文半白”,要求观众所熟悉的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深入浅出地把事实和道理讲得通俗易懂,使之易于接受和理解。电视新闻如何做到通俗易懂呢?首先,语言文字要通俗流畅,尽量少用行话、专用名词和术语。其次,要有必要的重复,不要让观众因算帐、猜测和捉摸而转移注意力,以影响传播收视效果。 1999年12月到2000年10月,我们在发现、报道抗美援朝老英雄刘祚坤隐功埋名43载这一重大消息时,由于大多时候都是与广播

22、、报纸、杂志和通讯社的记者们一起联合采访,对外发稿也基本上是采用联手采写的通稿。拿回咸宁电视台新闻中心准备发稿时,才发现根本不符合电视新闻文稿解说词的要求,经过采访记者、责任编辑、值班组长、中心主任、当班总编等级级修改和层层编导,我们首先以画面先入为主,发挥电视新闻画面优势语言的主导作用,大刀阔斧砍掉了能够用画面语言充分说明的部分,删除了大段大段冗长复杂的句子,去掉了整行整行描述、形容、评论、感想类的语句,将每篇文稿都缩写到了400字左右。同时,我们长句改为短句,把倒装句改为主动句,把单音词改为双音词,并加强凸现电视功能的现场同期声、采访同期声和资料图表、重点字幕、背景音乐等的有机运用,注意故

23、事性典型、人情味细节和个性化语言的适当表现和展示。请看其中的开篇报道的电视新闻抗美援朝老英雄刘祚坤隐功埋名43载德高功勋令人钦敬传佳话一稿的部分解说词:画面提示(刘祚坤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面部特写镜头一组)刘祚坤扛着锄头走过来(近景、中景、特写)刘祚坤在战争中所获得的勋章、像章、照片及刊载其光荣事迹的报刊、资料等镜头电视新闻记者出镜采访老英雄民政、武装部门及当地党委、政府有关负责同志上门看望老英雄勋章、照片、报刊资料等一组刘祚坤和家人、村民们生活、劳动、休息镜头刘祚坤的孙子兵役登记表、入伍登记表、体检表等资料画面民政、武装、征兵部门镜头刘祚坤和孙子们谈心、党政军群部门开展向刘祚坤学习的活动文字解说词 你很难想象,走在眼前的这位老人,曾经受到朱德、金日成等到中朝中央领导人亲切接见,是当年全国99名抗美援朝“一等功臣”中的一位。他就是隐功埋名43年功勋高德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国际二级战士”刘祚坤。八一前夕,记者慕名采访了这位老英雄。 1956年5月,刘祚坤复员回到老家咸宁,组织上安排他担任乡镇武装部长;他考虑到自己文化水平较低,主动申请辞掉公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