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热热一起学-最新文档_第1页
亲亲热热一起学-最新文档_第2页
亲亲热热一起学-最新文档_第3页
亲亲热热一起学-最新文档_第4页
亲亲热热一起学-最新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亲亲热热一起学最近,“群殴”“虐童”“学闹”“戾气”等负面教育热 词轮流地冲击着学校教师,我们在惊惧中有些迷茫、不适:是教 师病了,学生病了,还是学校病了,教育病了总之,这不应 该是常用的描述师生关系的热词。刻意突变, 永远是有效的进攻和自卫的武器。 此时,拿起文 心,忆念其中“亲亲热热”的学习氛围、 湿润温和的师生关系, 时机正好。相信文心会对我们身在其中的教育现实来一次反 拨。文心,叶圣陶、夏 ?D 尊合作撰写,是一本专讲读和写 的书,“设定的拟想读者应该是中学生, 还有教学环节的另一端 的中学教师”,由陈望道、朱自清作序。当初的我,就是肤浅地 冲着这四个“大家”的名气买来读, 读后共鸣颇

2、多, 按不住点赞 的冲动。好看,好用,难遇,类教科书特色的书,“用故事来经 营全书,具有戏剧性和情境教学的优点”,好玩,好萌,难见!朱自清先生在序中说得好: ?D尊、圣陶写下文心 这本“读写的故事”, 确是一件功德。 书中将读法与作法打成一 片,而又能近取譬,切实易行。不但指点方法,并且着重训练, 徒法不能自行,没有训练,怎么好的方法也是白说。故事书自然 比那些论文式纲举目张的著作容易教人记住换句话说, 收效自 然大些。至少在这一件上,这是一部空前的书。我以为,这是一 部故事版的学习论。现在,它成了我教学的一面镜子, 也有一种久久挥之不去的 “劲”,不是特别强,也不是特别弱。到底是一种什么“劲

3、”? “教学打成一片,师生亲切合作”的学习画面外, 涌动着一股父 子间、师生间温暖的“亲亲热热”的情感流。对!就是这股“亲 热劲”,是文心最让我眼热心动的地方。师生“亲热”时,学习发生这本小书最可贵的是,写出了教师、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时 的亲热态度。即便是解说学习的困惑,也是一起慢慢商量。所以, 语言浅白,教学共说,文理相融,通俗易懂,容易接受。文心只有一个简单的逻辑:听着想着说着懂着。枚叔、 王先生(书中配角)随时与孩子们讨论问题,随时倾听,诚恳作 答,从不疾言厉色、强灌硬塞。没有说过惊心动魄的狠话,更没 有要求孩子们发狠心、做狠事(类头悬梁、锥刺股),一副温文 谦和的民主长辈的做派。儒雅示

4、范下,学习变成一件愉快烧脑的 事,这就是学习本身的面目。烧脑不烧心不烧身,憧憬未来不透 支未来。看似闲闲的讨论分析,也透着逻辑的美、理性的光,如为什 么读、怎么读、为什么写、如何写,一一剥开,层级分明,语言 深入浅出,明白晓畅,劈肉见骨。更让读者舒服的是,每一个讲 解附着的事例非常接地气,语言俏皮有趣,撩起人阅读的欲望。 举一例证,看枚叔如何娓娓诱导,释疑解惑,一步步为孩子们疏导学习国文的畏难情绪“中学里所教的是选文,所选的是世间比较有名的文章。 或 是现在的人做的,如鲁迅的秋夜,或是古时的人做的,如姚 鼐的登泰山记。这些文章本来不为你们写作,是他们写述自 己的经验的东西。你们年纪这样小,经验

5、又少,当然看了难懂 了。”“他们只写自己的内部经验, 并不预计给你们读的。你们能 懂得多少,就懂多少,从文字里去收得经验,学习经验的方法。 你们不久就要成大人了,趁早把思考力、想象力练习到水平线的 程度,将来才不至于落伍。”枚叔说了就拔步走出。没有简单粗暴的怨怪,没有身份的居高临下,只有深深的理 解和尊重。理解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情感,尊重孩子的“畏 难情绪”本身。在书中,他讲述每一个道理,总要顿一顿,听听 孩子们的想法,然后与孩子们一起商讨对策。学习的地方,有时 在门廊,有时在庭院,有时在书房,有时在客厅一句话,问 题在哪儿,孩子在哪儿,哪儿就是学习的地方、教育的地方。唯 一不变的是教育立

6、场: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 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能懂得多少,就懂多少”这一简单语句,让作为教师的我, 难掩尖叫的欲望,竟然感到了一种湿润的温意, 感到绷紧的神经 一点点松下来,恢复了弹性。在文心中,我可以说是撞见了 教学的灵魂。“能懂得多少,就懂多少”,让我想通了一个简单 的道理: 真正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遵循生命内在的“时间 表”生命成长的节奏。 真正的学习, 是在没有功利心、 比较心、 压迫、恐惧的自由心灵中才能发生。家长、教师的作用就是创设 这种心灵自由的环境。这本书中通篇体现的是学习过程的自由、 自在、自觉,感觉不到“学习”的存在。学习对于孩子就

7、是盐与 汤的关系,尝尝汤是咸的,但却看不见盐的存在。我喜欢叶圣陶先生在书中反复重复说的一句话: (学习)作 文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生活 中间包含许多项目, (学习)作文也是一个。用现代的语言,学 习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习惯,如阳光、 空气一样自然地存在。只要师生关系亲热、师生心灵自由,学习随时随地会发生。 心灵“自由”时,学习现身 叶圣陶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文学家, 他的思想特别复 杂,特别深刻,也特别简单,特别纯粹。无论写了多少作品,诸 如倪焕之 潘先生在难中之类的小说,还是几卷的教育教 学文集等,形式上无论怎样变换,数量上无论怎样增殖

8、,似乎都 在阐发、寻找、展示着同一思想一一以贯之的思想:教是为了不 教。教是为了不教,熟悉的语体,简约的白话,精妙的哲思。他 的“教是为了不教”, 正是在多遍重复中逐步完善的。 早在 1940 年代,叶圣陶先生就高度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问题。在改变教育一文中,他强调“受教育者不是像张开一个空袋子,等人家 把东西倒进来,装满它。受教育者含有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学 习改变教育,本来要在受教育的学习方面改变过来之后,才算收效”。 20 世纪 60 年代,叶圣陶先生明确概括出“凡为教, 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论点。 1977 年,叶圣陶先生在为 中学语文 题词中又清晰完整地概括说: “我想, 教任何功

9、课, 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 能 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 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我想,在这上头,教 者可以下好多工夫。 ”“能够自己去探索, 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达到这种境界的前提是, 心灵自由,思想解放。 这意味着不为考试、不为升学、不为竞赛、不为炫耀、不为任何 实用功能和世俗功利的自由求知求学。文心其实为我们示范、阐释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 需要教”的教育理念和实现途径。 教是为了不教, 如何达到?首 先要从教师的职责说开去, 教师在学习中的职责犹如运动赛场上 的裁判职责。职责不明的裁判(教师)容易成为比

10、赛(学习)过 程中的焦点,容易引火烧身,遭到队员(学生)和观众(家长、 社会)的不满和指责,甚至面临“下课”的威胁,这应是咎由自 取。站在场边大喊大叫、怨责球员(学生)的教练(教师),是 “无使用自己之能力, 无尊重自己之观念”的具体表现。 好的裁 判,隐身在比赛的后面, 把保证比赛过程顺利进行作为第一要务, 对队员(学生)的犯规行为进行提醒、警告、惩罚。好裁判的任 务是保证比赛过程的流畅,好教师的任务是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 流畅,最短是一节课的有序进行, 最长是终身学习不间断的习惯 的培养。同时,好裁判不为看台上的喧嚣而分神,好教师不为学 生以外的外力干扰而分心。一句话,好教师要做学习裁判,而

11、不 是手把手的学习教练。教育就是解放心灵。“学习的主体是我们自己! ”“真要求学的人是不一定要进 学校的! ”“唯有自己不要学习才是真正的失学。”叶圣陶先生让枚叔的话说得响亮而结实有力。“触发”人生时,学习开始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我读文心的感悟,那就是触着了我的 人生!尤其是生活在大数据时代的教师, 读与写已成为我们日益 疏离的一项教师基本技能。我常存朱自清先生嘲讽的苟且读书心理:“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 廓,没有什么用处。总想创作,最容易浮夸、失望;没有忍耐而 求近功,实在是苟且的心理。”对照

12、一下,自己的读书与写作够 上“苟且”了。日常教学生活中,少不了写反思、论文,这是教师教学生活 的一个项目,不可缺少的项目。我认为,读与写是延长教学生命 的保障。我为什么“不爱读书”“不爱写文章”,是因为缺乏绚烂的生活吗?不,每天面对“情节离奇,人物多变”的学校生活,经 历是够了。不爱思考吗?每天绞尽脑汁地与学生“斗争”,“兵法”治班,“论语”治班,十八般武艺都试过,脑力是够了。可 为什么喜欢说“不”呢?任务性地瞎忙,是我教育生活的主旋 律。读书与作文实在是两件事, 应当分别看待。普通人以为读书 就是学作文,作文须从书本上去学习,这实在是大错特错的见解。 书籍原用文字写成,但不应只当文字来读,读

13、书的目的重在收得 其内容意趣,否则只是文字的游戏。作文的材料到处都是,并非 尽在书中,专从书中去学文字,即使学得好,也只是些陈言老调。 我劝大家勿只把文字当文字读,勿只从文字上去学文字。读书贵有心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 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读书时,对书中的某一 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 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 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对于目前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 的意思,这也是触发。其实,生命是短暂的,生活是复杂的,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对 付生活远远不够,所以需要彼此的“触发”,不断地“触发”, 即生活就意味着触类旁通地展开过程。比如,读书是一种“触 发”,明白了命运多舛,人生无常。陈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