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从公已觉十年迟”看苏轼王安石之恩怨一. 耐人寻味的“从公已觉十年迟” 文坛上有一段佳话:元丰七年( 1084 年)七月二十八日, 因被吕惠卿出卖而被迫退出政坛的王安石,居于南京已经八载 此时的苏轼,则经历“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四年后奉诏赴汝州上 任,路经南京。听说苏轼过南京,王安石“野服乘驴谒于舟次”, 六十三岁的王安石与四十七岁的苏轼聚谈甚欢, 颇有相见恨晚之 感。苏轼八月底离开南京,后接连写了两封信给王安石。年底, 苏轼写了次荆公韵四绝,有诗云:从公已觉十年迟。此后,文坛上常以此说明这两位文学大家如何惺惺相惜, 当然更多地则用来证明苏轼如何大度、宽容、豁达,对苏轼人品 大为颂扬。毫无疑问
2、,苏轼是伟大的,然历史的真实面目,并不易看 清。苏轼真的与王安石握手言和了么?两位文学家真的惺惺相 惜,一笑泯恩仇了么?先径直来读读这两首诗。 王安石原作: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 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苏轼次韵和诗: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 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两首诗真可谓各有千秋。王诗写山写水写落花,恬淡里透 着悠远的情调,深远悠长。苏诗则显示出苏轼一贯的风格,自然 洒脱,表情达意无雕琢之气,虽以直接抒情议论为主,然整首诗 却是意味深长的。 看着大病初愈骑着毛驴前来的王安石, “想见 先生未病时”。记忆里还是十年前那个主持朝政的宰相王安石, 而眼前看着
3、的是一个骑着毛驴的老人, 这情景一定让苏轼感慨万 千,他到底想了些什么呢?我们不可晓。 只是苏轼说, 这次相见, 王安石劝苏轼也在南京买下田地,归隐金陵,对此,苏轼喟然: 从公已觉十年迟。这句话耐人寻味。旧时有人以此说明,苏轼在政治上对王 安石新法已有所认同, 因而觉得十年前就该从公变法, 故而才可 能有元佑年间, 苏轼对将王安石新法尽废不满。 不过更多的人认 为,苏轼应该是对王安石归隐生活的认同, 十年前就该跟随先生 一起归隐。然而,这句诗也或者因王安石热情相邀,苏轼礼节性 做出一些回应,客气地说,我很想跟随先生一起归隐啊,早该跟 随先生的,真是太迟了。这种太迟了的感慨,是不是让人觉得并 不
4、及“我非常想随先生归隐”或者“我定然跟随先生归隐”来 得真切来得实在?无论如何,宋代文学史上两位伟大的文学家握手了,相伴 出游,诗词酬答,这就足以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美事了。然而,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到底如何?二. 简单而复杂的苏王关系 说简单,是因为苏轼王安石的交集并不算多王安石年长苏轼十六岁,嘉 ?六年( 1061),二十五岁的东 坡参加制举, 四十一岁的王安石以知制诰的身份出任考官。 众人 皆赞赏苏轼文章, 王安石却认为苏轼文章“全类战国文章”, 还 在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苏轼大理评事 制写道:“夫士之强学赡辞, 必知要然后不违于道。 择尔所闻, 而守之以要,则将无施而不称
5、矣,可不勉哉!”这段话其实看出 王安石对苏轼之学, 是不太认可的。 而且王安石坚决不给苏辙撰 制词,苏辙于是辞不赴任。 这应该是王安石与苏氏父子结下矛盾 的起点吧?苏轼与王安石的正面交锋是在熙宁二年( 1069 年)。王安 石改革科举的内容, 取消诗赋、帖经、墨义的考试, 专门以经义、 论、策取士。苏轼上书议学校贡举状,反对王安石的科举革 新。随后,苏轼多次上书,全面反对新法,直至1071 年,苏轼以杭州通判外放,两人正面交锋就此告一段落。至 1084 年,两人江宁相聚之前, 苏轼历杭州、 密州、徐州、 湖州、乌台诗案、黄州,王安石则历经罢相复出, 于熙宁九年(1076 年)再次罢相,次年退隐
6、江宁。 1084 年的短暂会晤后, 1086 年, 王安石病逝。两人交集不多,却偏偏不和,不免让后人遗憾。 他们的不和,有人说从苏洵就开始了。南宋吕祖谦编选的 宋文鉴中有苏洵文辩奸论,“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 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 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后人皆认为此乃苏洵对王安石 伪善面目的有力批判。然此文不载于宋本嘉?集。是苏洵所作,还是后人托名而作,学界虽尚无定论,但伪作可能性实则更 大。苏洵与王安石也无甚交集,方勺宅泊编有载苏洵在欧阳 修府看了王安石一眼,即断定此人乃奸佞之人,未必可信。更
7、何 况,这样的材料,到底说明苏洵看人极准,还是反倒说明苏洵以 貌取人,武断偏颇?但他们不和,却应该是事实。因为王安石不喜欢苏氏父子 的文章,不喜欢的根源在于他们的观念不一。苏洵在衡论?议法中云:“政之失,非法之罪也。”嘉 ?三年( 1058)十二月, 苏洵在上皇帝书中写道:“臣闻法不足以制天下,以法而制 天下,法之所不及,天下斯欺之矣。且法必有所不及也。”而嘉 ?四年( 1059),王安石就任三司度支判官后作上仁 宗皇帝言事书,主张“变更天下之弊法”, “非大明法度, 不足以维持”,而“法度不修”,天下就会“大乱” ; “苟修其 法度,以使本盛而末衰,则天下之财不胜用。” 两人政见不一显而易见
8、。邵氏闻见后录卷十四载:东 坡中制科,王荆公问吕申公:“见苏轼制策否?”申公称之。荆 公曰:“全类战国文章,若安石为考官,必黜之。”故荆公后修 英宗实录,谓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云。 王安石与苏 轼的恩怨,应该就是起源于思想观念的差异。 王安石期图解决以 法制或者说制度来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 其人锐意改革, 意志坚 定,个性刚强。而苏轼的思想体系颇为复杂,的确有战国纵横家 的智慧谋略学,其个性洒脱,且喜戏谑他人。1084 年,两位伟大文学家的相会,是因王安石听闻苏轼过 江宁,于是“野服乘驴谒于舟次”。可见王安石更为主动。而王 安石在 1069 年曾对神宗说:“轼才亦高,但所学不正,今又以 不得逞
9、之故,其言遂跌荡至此,请黜之!”他日,王安石又对神 宗说:“陛下何以不黜轼,岂为其才可惜乎?譬如调恶马,须减 刍秣,加 ?扑,使其贴服乃可用。如轼者,不困之使自悔而绌其 不逞之心,安肯为陛下用!且如轼辈者,其才为世用甚少,为世 患甚大,陛下不可不察也。”如此看来,王安石曾对苏轼非常反 感。1074 年,苏轼在密州北台壁上写了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 , 约于熙宁末问世的眉山集有载。已二次罢相的王安石读这两 首诗后,依苏诗“尖”、“叉”韵分别和诗六首。“尖”字韵的 六首和诗没能流传下来,“叉”字韵的六首和诗就是读眉山 集次韵雪诗五首和读眉山集爱其雪诗能用韵复次韵一 首。苏轼读到王安石的和诗,也用原韵写
10、了谢人见和前篇二 首,然颇有意思的是并未言明是答谢王安石, 而是说“谢人”。元年( 1078)三月,知徐州的苏轼作芙蓉城诗。王安 石读到芙蓉城后,亦和之。王安石退隐之后,不知道是因为专心研究诗词,故而欣赏 苏轼的文学才华,一再和苏诗,还是因为经历政治风云,更看清 楚一些人与事, 对苏轼的认知有了改观, 从而几次和诗?我们不 得而知。但无论如何,王安石的这些行为,应该是一种示好。然苏轼显然始终认为王安石祸国殃民。元丰三年( 1080) 九月十五日,苏轼读战国策后书写了商君功罪,说商鞅 之法实现了“食足兵强”, 成就了秦的帝业, 但使“民见刑而不 见德,知利而不知义”, 最终亡了秦。 并说商鞅因有
11、“帝秦之功” 而享有“南面之福”, 有“车裂之祸”“以偿其亡秦之罚”, 可 是“后之君子有商君之罪, 而无商君之功”, 却“饷商君之福而 未受其祸”。“后之君子”显然是指王安石。元?元年(1086)四月,王安石去世了, 朝廷赠予“太傅”, 苏轼代皇帝写王安石赠太傅敕。这样的文章当然要对王安石 作一番赞颂, 苏轼高度评价了王安石的学识人品, 但是对王安石 的政治成就只字未提,这其中应该暗含着苏轼的评判准则吧? 神宗去世后,吕惠卿被罢黜,苏轼写吕惠卿责授建宁军 节度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敕,历数吕惠卿罪过,其中有 “始与知己,共为欺君。喜则摩足以相欢,怒则反目以相噬。” 这句话当然在抨击吕惠卿的
12、同时,也在批评王安石“共为欺 君”。而元?三年( 1088)十二月,苏轼在论周 ?擅议配享自劾 札子二首中,对政治舞台上的王安石作了深刻的评定一一“昔 王安石在仁宗、英宗朝,矫诈百端,妄窃大名,咸以为可用,惟 韩琦独识其奸,终不肯进。”“窃以安石平生所为,是非邪正, 中外具知,难逃圣鉴。先帝盖亦知之,故置之闲散,终不复 用。”“二圣嗣位以来,斥逐小人,如吕惠卿、李定、蔡确、张 诚一、吴居厚、崔台符、杨汲、王孝先、何正臣、卢秉、蹇周辅、 王子京、陆师闵、赵济、中官(即宦官)李宪、宋用臣之流,或 首开边隙,使兵连祸结,或渔利榷财,为国敛怨,或倡起大狱, 以倾陷善良,其为奸恶,未易悉数。而王安石实为
13、之首。”这就 是苏轼给王安石下的政治评语。苏轼赞扬过王安石的文采,据南宋王明清挥尘录 ?第三录 记载:熙宁元年( 1068),王安石在翰林院,自请一手撰写英 宗实录,翌年撰成。苏轼读后,对友人刘壮舆称赞道:英宗 实录“词简而事备,文古而意明,为国朝诸史之冠。” 野史笔记中还有一则记载:元佑间,东坡奉祠西太一宫, 见公旧诗云:“杨柳鸣啁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 白头想见江南。”注目久之,曰:“此老野狐精也。”这一“野 狐精”也颇有意思,是褒?但怎么总觉得有一丝丝贬意。是贬, 可也透着由衷的赞许。这或许就是大文学家遣词造句的功力吧? 苏轼对王安石文学功过的最终评价应该是在元 ?元年 (1
14、086)答张文潜县丞书中的表述:“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 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 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 同于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而且指出,王安石“以其学同天下”已经产生了后果: “文 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实出于王氏。” 无论是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还是文学家的王安石,苏轼 都予以了措辞严厉的批判。王安石批评过苏轼所学不正,然而与苏轼同游,“尽论古 今文字,闲即俱味禅说。”其后,王安石对人慨叹道:“不知更 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苏王有握手,但恐怕难说言和。两人的不和,始终是后人 们颇
15、为遗憾的事情。更为重要的是,被树立为中国古代文人典范 的苏轼,是偶像是大神是圣人,我们实在难以接受苏轼有什么地 方有重大缺陷。所以王安石与苏轼的不和, 被认定为是王安石的 问题,他刚愎自用,他为了所谓的政治抱负不惜伤害人民利、人益抛开从前那些旧有的观念,我们再来看看苏轼的为人处事 方式,评审一下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三 . 走下神坛的诗人 苏轼不容于新党,自然是很容易理解的,但苏轼如何在旧 党上台的元 ?年间,纵有高太后极力支持,也不见其政治上有所 建树?今日看到诸多评论皆简单概之为,苏轼耿直,一心为民, 看到新党改革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仗义执言,故而得罪新党 ; 而 旧党将新法尽废,苏轼亦觉得不
16、妥,故而反对,从而也不喜于旧 党。事实真的就是如此么?苏轼如此爱国爱民, 而由此不能容于昏庸的朝廷之上么?司马光在尽废新法时,咨询苏轼意见,苏轼认为“惟役法 一事,未可轻议”。苏轼认为,免役法差役法 “各有利害”。 他力劝司马光:“骤罢免役而行差役”,“盖未易也”,并一口 气提出了免役法的五大好处,但免役法“掊敛民财,十室九空, 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根本不是什么好法。但是,差役 法使得“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他只能说“此二害轻重,盖略相等,今以彼易此,民未必乐”。 苏轼还进一步指责司马光只是“专欲变熙宁之法”, 至于是不是 利国利民,司马光全然“不复校量利害
17、”。 苏轼提出了“尽去其 弊而不变其法”的主张,即以“免役”法为基础,却革除掉其 “掊敛民财”的性质。“公若尽去此五分,又使民得从其便,以 布帛谷米折纳役钱, 则钱荒之弊亦可尽去。 ” 在免疫法推行之时,熙宁四年( 1071 年),苏轼曾在上神宗皇帝 书中,针对王安石的免役法,论述道:“自古役人必用乡户, 犹食之必用五谷士大夫捐亲戚、弃坟墓,以从宦于四方者, 宣力之余,亦欲取乐,此人之至情也。”(免役法裁减州郡官衙 服劳役的人数,并且裁撤役人额外为在职官员提供无偿劳役的种 种规定,使得州郡官员丧失了随意剥夺下层劳动者的专制特权)有人说苏轼是民本主义者,所以他既不支持王安石急功近 利的变革,也会
18、对司马光保守派的很多主张提出质疑, 故而不容 于朝廷。王安石变法,颁布实施了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 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多项 措施,同时,整顿学校,改革科举制度。而司马光执政之后,新 法尽废, 苏轼对此基本是支持的, 尤其对于司马光更改王安石的 进士考试办法,恢复了以诗歌取士是大唱赞歌的。苏轼在复改 科赋中道:“悯科场之积弊,得诗赋以求贤” ; “考辞章之声 律,去取昭然”。 (只是,我们都知道,以诗赋取士的方法仍然 被后代弃用, 其实也就说明了诗赋取士弊端更多) 但苏轼唯一提 出异议的是免役法, 王安石推行的时候, 苏轼的反对是看不出任 何民本主义色彩的
19、, 而司马光尽废时, 苏轼希望的改良也不是切 实有效的意见,也算不得站在民本的立场。苏轼在元丰六年( 1083 年)在与滕达道书中说:“吾 侪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同异之论,虽此心耿耿归于忧国, 而所言差谬,少有中理者。今圣德日新,众化大成,回视向之所 执,益觉疏矣,若变志易守以求进取,固所不敢。若哓哓不已, 则忧患愈深。”看似对变法有了反思,也表达了自己的忏悔。然 而,元 ?年间的种种以及对王安石的严厉批判,实在看不出苏轼 对变法有过怎样深刻的认识与反思。 如同张海滨先生所言, 这不 过是苏轼“黜居思咎”的一种表现罢了。政治从来都是各方利益权衡博弈的结果,如果是王安石改 革的错误在于太急太
20、宽,没有认识到现实的复杂性,故而失败。 那么苏轼呢?苏轼极力反对变法, 是不是因为他思想的保守、 政 治上的落后?我们在认真研读苏轼的文章言论之后, 是不是可以 发现苏轼并没有很清晰的逻辑的政治主张, 也没有多少行之有效 的政治措施?苏轼的确不是结党营私的小人。在与杨元素书中,苏 轼说,“昔之君子,惟荆是师 ; 今之君子,惟温是随”、“所随 不同,其为随一也”,而苏轼自己“多不随耳”,表达了自己的 独立意识。然而,苏轼的不随, 并不代表他就是正直正义的化身。 事实上,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选择性记住或者遗忘。很多事 并不是非黑即白并不是有绝对的分水岭的。司马光死后苏轼写的司马温公行状,通篇一万
21、多字。 苏轼文中司马光籍籍无名的父亲司马池“号称一时名臣” ; 并没 有确凿根据地指责王安石的新法被“天下非之”, 并高度评价司 马光的“祖宗之法不可变也”。苏轼说“宰相王安石用心过当, 急于功利”,“而天下病矣”,并说神宗“独觉其非,出安石金 陵。天下欣然,意法必变,虽安石亦自悔恨”,然而我们都知道 神宗一直支持王安石的变法主张。王安石虽然罢相,但章?等人在继续推行新法, 直至神宗病逝。 苏轼说司马光被神宗贬出京城, 是“神宗识其意,待之甚厚”。神宗终其一生没有再用司马光, 但苏轼却可以说神宗“盖有意复用公也”,“先帝可谓知人矣, 其知之也深”。 而司马光尽废神宗朝的新法项目, 被苏轼说成是
22、 “公可谓不负所知,其报之也大”。仔细读下来,不得不佩服苏轼的文采,也不得不惊叹中国 文学的魅力,在不同的角度与立场,一件事可以变得面目全非。王夫之在宋论中,曾对包括苏轼在内的这些所谓“元 诸公”有过精辟论述,他评价诸公无“超出于纷纭争论之外” 者,“皆与王安石已死之灰争是非”, 而“寥寥焉无一实政之见 于设施”,“不闻择一将以捍其侵陵” ; “不闻建一谋以杜其欺 侮”,“而夜以继日,如追亡子”。有一件比“乌台诗案”影响更为深远的文字狱事 件“车盖亭诗案”, 或许从中可以更清楚地看见苏轼并非圣 人的一面。司马光上台后,改革派主力蔡确受到排挤,被贬知陈州, 再移安州。在车盖亭乘凉, 一口气写下十首绝句, 写得相当不错, 例如夏日登车盖亭“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 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被贬的蔡确没有自怨自艾, 表现得淡定萧散,并不逊于苏轼于逆境中的思索、旷达。这一组诗中有两句:矫矫名臣郝甑山,忠言直节上元间。 郝甑山,当唐高宗想让位武则天时,郝甑山曾上奏极力反对。为 此,与蔡确有旧怨的吴处厚指蔡确这是讽刺高太后想作武则天, 此外,尚有“五篇皆涉讥讪,而二篇讥讪尤甚,上及君亲”。于是蔡确被再贬为英州别驾,新州安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山林承包权联合经营合同4篇
- 2025年度智慧社区建设项目承包合同补充协议4篇
- 2025年度大型水电站PC构件吊装施工合同3篇
- 2025年度事业单位离职创业人员创业项目风险补偿基金合作协议4篇
- 2024版轮流抚养的离婚协议范本
- 2025年度生态园区车位租赁电子合同(含绿色出行)4篇
- 2025年度智能充电桩一体化解决方案购销合同范本4篇
- 2024绿化施工劳务分包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智能家居窗帘系统定制安装合同范本4篇
- 2024面粉公司社区团购代理销售合同范本3篇
- 谅解书(标准样本)
- 2022年浙江省事业编制招聘考试《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真题试卷【1000题】
- 认养一头牛IPO上市招股书
- GB/T 3767-2016声学声压法测定噪声源声功率级和声能量级反射面上方近似自由场的工程法
- GB/T 23574-2009金属切削机床油雾浓度的测量方法
- 西班牙语构词.前后缀
- 动物生理学-全套课件(上)
- 河北省衡水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DB32-T 2665-2014机动车维修费用结算规范-(高清现行)
- 智能消防设备公司市场营销方案
- 最新6000亩海带筏式养殖投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