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149-2001220~-最新年文档_第1页
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149-2001220~-最新年文档_第2页
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149-2001220~-最新年文档_第3页
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149-2001220~-最新年文档_第4页
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149-2001220~-最新年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阅读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ICS27.100P62备案号: J52 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PDL T 5149-2019220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 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for designing computerized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 of 220 500kV substations 主编部门:国家电力公司西南电力设计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批准文号: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告二OO年第31号2019-12-26 发布2019-05-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八前言500kV 变电所微

2、机监测系统设计技术规定 (DLGJ 1 07 92)自颁布实施以来,为 在电力建设中贯彻国家的基本建设方针, 体现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 统一明确建设标准, 保 证新 (扩) 建 500kV 变电所监控水平的先进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起到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良 好效果。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接口技术及其在变电所中应用的不 断发展成熟和广泛应用, 计算机监控系统已在变电所中广泛应用, 并作为变电所的主要监控 手段,500kV变电所微机监测系统设计技术规定(DLGJ 10792)在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电力建设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经贸委“关于下达 2000 年度电力行业标准修订计划项目的

3、通知”的安排,由国家电力公司西南电力设计院负责,对原 500kV 变电所微机监测系统设 计技术规定(DLGJ107 92)进行修订,修订后名称改为 220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 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在 220 500kV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的编写过程中,考虑到 500kV 变电所微机监测系统设计技术规定(DLGJ107 92)与修编后的规程在章节和内容上已存在很大差异, 无法对照修改,故220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的条文说明不再涉及原规定条款内容。220 500kV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发布实施后,将完全取代500kV 变电所微机监测系统设计

4、技术规定(DLGJ 10792)。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和附录E均为提示性附录。本规程由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电力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规程由国家电力公司西南电力设计院负责起草。 本规程的主要起草人:冯小明、黄安平、余熙。本规程由电力行业电力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DLT 5 1 4 9 2019目录前言1 适用范围23456789101112引用标准 总则主要术语系统构成5.1系统结构5.2网络结构5.3硬件设备5.4软件系统5.5技术指标系统功能6.1数据采集和处理6.2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6.3控制操作6.4防误闭锁6.5同

5、期6.6报警处理6.7事件顺序记录及事故追忆6.8画面生成及显示6.9在线计算及制表6.10电能量处理6.11远动功能6.12时钟同步6.13人机联系6.14系统自诊断与自恢复6.15与其他设备接口6.16运行管理信号输入输出7.1模拟量输入信号7.2开关量输入信号7.3电能量数据输入信号7.4开关量输出信号设备布置6.1站控层设备的布置6.2间隔层设备的布置6.3屏柜结构和屏面布置场地与环境电源 防雷与接地 电缆选择和敷设附录A(提示的附录 附录附录附录附录B(提示的附录 C(提示的附录 D(提示的附录E(提示的附录) ) ) ) )本规程用词说明 模拟量信号 主要开关量输入信号 电能量信号

6、采集参数 开关量输出信号1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新建的 220kV 枢纽变电所和 500kV(330kV)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的 设计。对同电压等级的扩建、改建工程可参照执行。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括的条文, 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 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 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 的可能性。GB 50217 1994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T 176262019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DLT 6302019 交流采样远动终端技术条件DLT 6342019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部分传输规约第101 篇基本远动任务配套标准D

7、LT 6672019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部分传输规约第103 篇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DLT 7192000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部分传输规约第102 篇电力系统电能累积量传输配套标准DL 5002 1991 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DL 5003 1991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DLT 51362019 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线设计技术规程DLT 51372019 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SDJ 21988220500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3 总 则3.0.1 本规程是对采用计算机监控系统的 500kV(330kV) 变电所、 220kV 枢纽变电所的具体 设计规定。是

8、实施 220 500kV 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和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线设 计技术规程有关条款的补充规定。3.0.2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1)提高变电所安全生产水平,技术管理水平和供电质量。2)使变电所运行方便、维护简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营运效益,实现减人增效。3)减少二次设备间的连接,节约控制电缆。4)减少变电所设备的配置,避免设备重复设置,实现资源共享。5)减少变电所占地面积,降低工程造价。3.0.3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的选型应做到安全可靠、经济适用、技术先进、符合国情。 应采用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充性,抗干扰性强的、成熟可靠的产品。3.0.4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应能实

9、现对变电所可靠、合理、完善的监视、测量、控制, 并具备遥测、遥信、 遥调、 遥控等全部的远动功能, 具有与调度通信中心计算机系统交换信 息的能力。3.0.5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除执行本规程外,还应执行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程、 规定。4 主要术语4.0.1 分层式 hierarchica 一种将元素按不同级别组织起来的方式。其中,较上级的元素对较下级的元素具有 控制关系。4.0.2 分布式 distributed 指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构成在资源逻辑或拓扑结构上的分布,主要强调从系统 结构的角度来研究处理上的分布问题和功能上的分布问题。4.0.3 分散式 decentralized 指变

10、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构成在物理意义上相对于集中而言,强调了要面向对象 和地理位置上的分散。4.0.4 数据采集 data acquisition 将现场的各种电气量及状态信号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数字信号,并存入计算机系统。4.0.5 数据处理 data processing 对相关设备的各种数据进行系统化操作,用于支持系统完成监测、保护、控制和记 录等功能。4.0.6 监控 monitoring and control 通过对系统或设备进行连续或定期的监测来核实功能是否被正确执行,并使它们的 工作状况适应于变化的运行要求。4.0.7 接口 interface 两个不同系统或实体间的界面或连接设

11、备。4.0.8 通信规约 communication protocol 启动和维持通信所必需的严格约定,即必须有一套关于信息传输顺序、信息格式和 信息内容等约定。4.0.9 串行通信 serial communication两台设备之间 ( 或称点对点之间 )的所有通信通过单一通信通道串行传输的一种方 式。4.0.10 间隔层 bay level由(智能 )I O 单元、控制单元、控制网络和保护接口机等构成,面向单元设备的就 地测量控制层。4.0.11 站控层 station level 由主机或和操作员站、工程师站、远动接口设备等构成,面向全变电所进行运行 管理的中心控制层。4.0.12 继

12、电小室 relay kiosk 位于配电装置内或附近, 安装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变送器、电能积算及记录仪表、 辅助继电器屏、就地控制层设备的独立小间。4.0.13 电磁骚扰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使器件、设备或系统性能降低的任何电磁现象。4.0.14 电磁干扰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 由电磁骚扰所引起的设备、传输通道或系统性能的降低。4.0.15 抗扰性 immunity(to disturbance) 器件、设备或系统在电磁骚扰存在时,不降低性能运行的能力。4.0.16 电磁兼容性 electromagnetic

13、compatibility(EMC) 设备或系统在其所处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并要求不对该环境中其他设备造成 不可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5 系统构成5.1 系统结构5.1.1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宜由站控层和间隔层两部分组成,并用分层、分布、开放式 网络系统实现连接。5.1.2 站控层由计算机网络连接的计算机监控系统主机或及操作员站和各种功能站构 成,提供所内运行的人机联系界面, 实现管理控制间隔层设备等功能, 形成全所监控、 管理 中心,并可与调度通信中心通信。5.1.3 间隔层由工控网络计算机网络连接的若干个监控子系统组成,在站控层及网络失 效的情况下,仍能独立完成间隔设备的就地监控功能。

14、5.1.4 站控层与间隔层可直接连接,也可通过前置层设备连接。前置层可与调度通信中心 通信。5.1.5 站控层设备宜集中设置。间隔层设备宜按相对集中方式分散设置,当技术经济合理 时也可按全分散方式设置或全集中方式设置。5.2 网络结构5.2.1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站控层和间隔层可采用统一的计算机网络,也可分别采用不同网 络。当采用统一网络时,宜采用国际标准推荐的网络结构。5.2.2 站控层宜采用国际标准推荐的以太网。站控层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5.2.3 间隔层宜采用工控网,它应具有足够的传送速率和极高的可靠性。间隔层监控子系 统间宜实现直接通信。5.2.4 网络拓扑宜采用总线型或环形,也可采

15、用星型。站控层与间隔层之间的物理连接宜 用星型。5.2.5 当站控层和间隔层采用同一网络时,宜分层或分段布置结点,使网络能力及通信负 荷率满足要求。5.2.6 500kV(330kV) 变电所站控层宜采用双重化网络,热备用方式运行,间隔层可采用单 网。 220kV 变电所可采用单网。5.2.7 变电所计算机网络应具有与国家电力数据网连接的能力,按要求实现所内调度自动 化、保护、管理等多种信息的远程传送。5.3 硬件设备5.3.1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硬件设备宜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 站控层设备:包括主机或及操作员站、工程师站、远动通信设备、与电能量计 费系统的接口、以及公用接口等;2) 网络

16、设备:包括网络连接装置、光电转换器、接口设备和网络连线、电缆、光 缆等;3) 间隔层设备:包括 I O 单元、控制单元、间隔层网络、与站控层网络的接口和继 电保护通信接口装置等。5.3.2 站控层主机配置应能满足整个系统的功能要求及性能指标要求,主机容量应与变电 所的规划容量相适应。应选用性能优良、符合工业标准的产品。5.3.3 操作员站应满足运行人员操作时直观、便捷、安全、可靠的要求。5.3.4 主机宜采用双机冗余配置。5.3.5 500kV(330kV) 变电所宜配置专用工程师站, 220kV 变电所可不配置专用工程师站。5.3.6 应设置双套远动通信设备,远动信息应直接来自间隔层采集的实

17、时数据。远动通信 设备应满足 DL 5002 、 DL 5003 的要求,其容量及性能指标应能满足变电所远动功能及规约 转换要求。5.3.7 应设置 GPS 对时设备,其同步脉冲输出接口及数字接口数量应满足系统配置要求,I O 单元的对时精度应满足事件顺序记录分辨率的要求。5.3.8 打印机的配置数量和性能应能满足定时制表、召唤打印、事故打印等功能要求。5.3.9 网络媒介可采用屏蔽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或以上几种方式的组合,通过户外的 长距离通信应采用光缆。5.3.10 间隔层设备宜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通信及IO 控制等模块。 IO 单元应按电气单元配置,应模块化、标准化、容易维护、更换

18、,允许带电插拔。5.3.11 当采用前置层设备连接方式时,前置机应冗余设置。5.3.12 保护通信接口装置可分散设置, 保护通信接口装置应能实现与间隔层各种保护装置 的通信。5.4 软件系统5.4.1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软件应由系统软件、支持软件和应用软件组成。5.4.2 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兼容性、可移植性、可扩充性及界面的友好性等性能指标均应 满足系统本期及远景规划要求。5.4.3 软件系统应为模块化结构,以方便修改和维护。5.4.4 系统软件应为成熟的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并具有完整的自诊断程序。5.4.5 数据库的结构应适应分散分布式控制方式的要求,应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并提供 用户访问

19、数据库的标准接口。5.4.6 网络软件应满足计算机网络各节点之间信息的传输、 数据共享和分布式处理等要求, 通信速率应满足系统实时性要求。5.4.7 应配置各种必要的工具软件。5.4.8 应用软件必须满足系统功能要求,成熟、可靠,具有良好的实时响应速度和可扩充 性。5.4.9 远动通信设备应配置远传数据库和与各级相关调度通信中心接口的通信规约,以实 现与调度通信中心的远程通信。两套设备应能实现主通道故障时,备用通道自动切换。5.4.10 当设有前置机时, 前置机宜配置数据库和远动规约处理软件, 完成实时数据的处理 和与调度通信中心的数据通信。站控层网络宜按 TCP IP 协议通信; 间隔层网络

20、宜采用有关国标或 IEC 标准协议通 信。5.4.11 与调度端实时通信的应用层协议宜采用相关的电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国际标 准。在该接口配置时,应能适应国家电力数据网建成后的各种远程访问需要。5.5 技术指标99.9%。(MTBF) 不小于 20000h。(MTBF) 不小于 30000h。5.5.1 站控层系统可用率不小于5.5.2 站控层平均故障间隔时间5.5.3 间隔层平均故障间隔时间5.5.4 主机正常负荷率宜低于 30%,事故负荷率宜低于 50%。网络正常负荷率宜低于 20%, 事故负荷率宜低于 40%。5.5.5 模数转换分辨率不小于 12 位,最大误差应满足 DLT 630

21、2019的要求。5.5.6 模拟量越死区传送时间不大于2s( 至站控层显示屏 )。5.5.7 开关量变位传送时间不大于1s(至站控层显示屏)。5.5.8 遥控操作正确率不小于 99.99% ,遥调正确率不小于 99.9%。5.5.9 开关量信号输入至画面显示的响应时间不大于 2s。5.5.10 事件顺序记录分辨率(SOE)不大于2ms。5.5.11 动态画面响应时间不大于 2s。5.5.12 整个系统对时精度误差应不大于1ms。5.5.13 安装于主控室的设备, 其电磁抗扰性要求可参照一般工业标准; 安装于继电小室的间隔层设备及网络设备应具有该电磁环境下的抗扰性。500kV(330kV) 变电

22、所继电小室的间隔层设备及网络设备的抗扰性宜符合以下试验等级要求:对静电放电 符合 GBT 1762642 4 级对辐射电磁场符合 GBT 1762643 3 级(网络要求 4 级)对快速瞬变符合 GBT 1762644 4 级对冲击 (浪涌) 符合 GBT 17626 4 5 3 级 对电磁感应的传导 符合 GBT 1762646 3 级 对工频电磁场符合 GBT 1762648 4 级对脉冲电磁场符合 GBT 1762649 5 级对阻尼振荡磁场符合 GBT 17626410 5 级对振荡波 符合 GBT 17626412 2级(信号端口 ) 220kV 变电所继电小室的间隔层设备及网络设备

23、的抗扰性可参照上述等级执行。6 系统功能6.1 数据采集和处理6.1.1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应能实现数据采集和处理功能, 其范围包括模拟量、 开关量、 电能量以及来自其他智能装置的数据。6.1.2 模拟量的采集包括电流、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频率以及温度等 信号。6.1.3 开关量的采集包括断路器、隔离开关以及接地开关的位置信号、继电保护装置和安 全自动装置动作及报警信号、运行监视信号、有载调压联络变压器分接头位置信号等。6.1.4 电能量采集应包括有功电能量和无功电能量数据,并能实现分时累加、电能平衡等 功能。6.1.5 对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位置信号等量,宜采用硬接线点对点

24、采集方式,可采用 BCD 码或模拟量的采集方式。6.1.6 对实时采集的模拟量,应进行有效性检查及相应处理。对实时采集的开关量应进行 消除接点抖动的滤波处理。6.1.7 对通过数据通信接口采集到的各种信息,应分别进行相应处理。6.2 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6.2.1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应建立实时数据库,存储并不断更新来自I O 单元及通信接口的全部实时数据。6.2.2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应建立历史数据库,存储并定期更新需要保存的历史数据和 运行报表数据。6.2.3 历史数据库中的数据应能根据需要,方便的进行选择和组合,转储到光盘中,长期 保存。6.2.4 数据库应能进行在线维护,增加、减少、修

25、改数据项。6.2.5 数据库应有极高的安全性,所有经采集的数据均不能修改。6.2.6 应能离线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程序进行数据库的生成,并具备合理的初始化数据。6.3 控 制 操 作6.3.1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控制操作对象宜包括:各电压等级的断路器以及隔离开关、 电动操作接地开关、主变压器及所用变压器分接头位置、所内其他重要设备的启动停止。6.3.2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应具有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两种控制方式。6.3.3 手动控制包括调度通信中心控制、站内主控室控制、就地手动控制。并具备调度通 信中心站内主控室、站内主控室就地手动的控制切换功能。控制级别由高到低顺序为: 就地、站内主控、远程调度

26、中心,三种控制级别间应相互闭锁,同一时刻只允许一级控制。6.3.4 在站内主控的操作员站或调度通信中心上进行的分步操作, 应能对操作命令逐条进 行指导、校验后执行。6.3.5 当计算机监控系统站控层及网络停运时,应能在间隔层对断路器进行一对一操作。6.3.6 自动控制应包括顺序控制和调节控制,由站内主控设定其是否采用。6.3.7 顺序控制指按设定步骤顺序进行操作,即将旁路代、倒母线等成组的操作在操作员 站( 或调度通信中心 )上预先选择、组合,经校验正确后,按要求发令自动执行。6.3.8 调节控制指对电压、无功的控制目标值等进行设定后,计算机监控系统自动按要求 的方式对电压无功进行联合调节。

27、其中包括自动投切无功补偿设备和调节主变压器分接头6.3.9 电压无功自动控制应充分考虑运行方式的需要和各种闭锁条件。6.3.10 顺序控制和调节控制功能管理应相对独立。 它可以由运行人员投入退出, 而不影 响正常运行。6.3.11 在自动控制过程中, 程序遇到任何软、 硬件故障均应输出报警信息, 停止控制操作, 并保持所控设备的状态。6.4 防误闭锁6.4.1 所有操作控制均应经防误闭锁,并有出错报警和判断信息输出。6.4.2 站控层应实现面向全所设备的综合操作闭锁功能,间隔层应实现各电气单元设备的 操作闭锁功能。6.4.3 对手动操作的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应采用编码锁防误操作,也可采用电磁锁

28、,并 宜在就地控制箱设电气闭锁。各种操作均应设权限等级管理。6.4.4 站控层防误操作方式以综合全部信息进行逻辑判断和闭锁为主。间隔层防误操作以 实时状态检测、 逻辑判断和输出回路闭锁等多种方式结合, 充分保证对本单元一次设备的各 种安全要求。6.4.5 防误闭锁判断准则及条件应符合“五防”等相关规程、规范和运行要求。6.4.6 防误闭锁及闭锁逻辑应能经授权后进行修改。6.5 同 期6.5.1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具有同期功能, 以满足断路器的同期合闸和重合闸同期闭锁要求。6.5.2 同期功能宜在间隔层完成。6.5.3 不同断路器的同期指令间应相互闭锁,以满足一次只允许一个断路器同期合闸。6.5.

29、4 同期功能应能进行状态自检和设定,同期成功与失效均应有信息输出。6.5.5 同期操作过程应有发令、参数计算及显示、确认等交互形式。操作过程及结果应予 记录。6.6 报警处理6.6.1 报警内容应包括: 设备状态异常、 故障, 测量值越限及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软硬件、 通信接口及网络故障等。6.6.2 报警信息的来源应包括计算机监控系统自身采集和通过数据通信接口获取的各种数 据。6.6.3 报警处理应分类、分层进行。报警信息的存储应便于查阅、检索。6.6.4 报警输出信息应直观、醒目,并伴以声、光、色效果。信息组合方式应可设定。6.6.5 报警条文用语应尽量规范化。 报警信息的处理应方便向站控层和

30、调度通信中心发送, 避免中间处理。6.6.6 应能予以报警确认。6.7 事件顺序记录及事故追忆6.7.1 应将变电所内重要设备的状态变化列为事件顺序记录处理内容。6.7.2 事件顺序记录处理的信息应完整,并生成事件记录报告,以显示、打印方式输出。 便于保存、查阅。6.7.3 应注意事故追忆功能的实用性,事故追忆范围为事故前 1min 到事故后 2min 的所有 相关模拟量值,采样周期与实时系统采样同期一致。6.8 画面生成及显示6.8.1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具有用户编辑、生成画面的能力,且方法简便。6.8.2 画面显示的信息应包括:日历时间、经编号的测点、表示该点的文字或图形、该点 实时数据或历

31、史数据、经运算或组合后的各种参数等。6.8.3 画面生成应能定义数据库中所有的采样点、时标刻度、采样周期等参数。6.8.4 画面显示的内容宜包括: 全所生产运行需要的电气接线图, 设备配置图, 运行工况 图,各种信息报告,操作票及各种运行报表等。6.8.5 所有应用画面的文字显示均应采用中文。6.8.6 所显示的画面可用打印机拷贝或复制输出。6.9 在线计算及制表6.9.1 在线计算应包括对所采集的各种电气量的原始数据进行工程计算。6.9.2 应对变电所运行的各种常规参数进行统计计算,如日、月、年中最大、最小值及其 出现的时间、电压合格率、变压器负荷率、全所负荷及电能量平衡率等。6.9.3 应

32、对变电所主要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统计计算, 如断路器正常操作及事故跳闸次数、 主变压器分接头调节档次及次数以及它们的停运时间及次数等。6.9.4 应对变电所自动控制操作的方案进行优化计算,并对其操作结果进行统计计算。6.9.5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能充分利用以上各种数据,生成不同格式的生产运行报表。并按 要求方式打印输出。报表应使用汉字。6.9.6 生产运行报表应能由用户编辑、修改、定义、增加和减少。6.9.7 报表的保存量应满足运行要求。6.10 电能量处理6.10.1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对变电所用各种方式采集到的电能量进行处理。6.10.2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能对电能量进行分时段的统计计算。6.10

33、.3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能适应运行方式的改变而自动改变计算方法并在输出报表上予 以说明,如旁路代线路时的电能量统计。6.11 远动功能6.11.1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能实现 DL 5002 、 DL 5003 中与变电所有关的全部功能,满足电 网调度实时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6.11.2 远动通信设备应能与多个相关调度通信中心进行数据通信。6.11.3 远动通信设备应直接从间隔层测控单元获取调度所需的数据, 实现远动信息的直采 直送。6.11.4 远动通信设备应能适应当地调度通信规约,应能靠向行业推荐的通信规约。6.11.5 远动通信设备宜设置远方诊断接口,以便实现远方组态和远方诊断功能。6.1

34、2 时钟同步6.12.1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宜采用 GPS 标准授时信号进行时钟校正。同时应具备通过 远动通信设备接收调度时钟同步的能力。6.12.2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中, 各间隔层子系统与 GPS 标准时钟的误差应不大于 1ms。6.12.3 远动通信设备正常时通过 GPS 进行时钟校正,需要时也可与调度端对时。6.12.4 计算机监控系统设备布置较为集中时, 宜配置一套有足够输出能力的卫星时钟信号 接收装置。当其布置较为分散时,可采用就地分散配置。6.13 人机联系6.13.1 操作员站应是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与运行人员联系的主要界面, 间隔层就地控制 是应急情况下的备用界面。6.1

35、3.2 操作员站为运行人员所提供的人机联系应包括:调用、 显示和拷贝各种图形、 曲 线、报表;发出操作控制命令;查看历史数值以及各项定值;图形及报表的生成、修改;报 警确认,报警点的退出恢复;操作票的显示、在线编辑和打印;运行文件的编辑、制作。6.13.3 工程师站是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与专职维护人员联系的主要界面, 它应提供的人 机联系包括:数据库定义和修改,各种应用程序的参数定义和修改,需要时的二次开发, 以及操作员站上的其他功能。6.13.4 间隔层就地控制应提供少量重要参数的显示和操作按键。 对各种运行操作和监控系 统内部的访问 (如数据库维护、参数设定等 )应设置权限、密码,确保系统

36、安全。6.13.5 所有对计算机监控系统数据、程序、参数等的修改,均应予以记录。6.14 系统自诊断与自恢复6.14.1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具有在线诊断能力,对系统自身的软、硬件(包括各个通信接口 )运行状况进行诊断。 发现异常时, 予以报警和记录。 对间隔层设备的在线诊断应至电路板级。6.14.2 设备自恢复的内容应为: 一般性的软件异常时, 自动恢复正常运行。 当设备有冗余 配置时,在线设备发生软、硬件故障时, 能自动切换到备用设备。 双机切换从开始至功能恢 复时间应不大于 30s。6.15 与其他设备接口6.15.1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应设有与数字式继电保护装置的通信接口, 以接受继电保

37、护 装置的报警和事件记录信号, 并有对保护装置的动作行为及整定值进行查询等功能。 与继电 保护等智能元件的接口推荐使用 DLT 6672019。6.15.2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应设有与单独设置的自动准同步、 所用电自动切换、 微机防 误、无功补偿等装置的通信接口,使其与间隔层网络或站控层网络连接。6.15.3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能与电能计费系统接口,并推荐使用DLT 7192000 规约。6.15.4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能与其他智能设备的接口,包括:1)全所信息管理系统;2)所用直流及 UPS 系统;3)火灾报警及消防系统;4)单独组网的故障录波系统;5)小电流接地装置。计算机监控系统在实现上述

38、各种接口时,应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功能的完整性。6.16 运行管理6.16.1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能根据运行要求,实现各种管理功能。6.16.2 管理功能宜包括:运行操作指导、事故记录检索、在线设备管理、操作票开列、模 拟操作、运行记录及交接班记录等。6.16.3 管理功能应满足各种文档存储、检索、编辑、显示、打印的要求。7 信号输入输出7.1 模拟量输入信号7.1.1 模拟量宜采用交流采样方式进行采集。7.1.2 当采用交流采样方式时,应采集被控各安装单位电流互感器的电流、电压互感器的 电压。 直流母线电压、 温度及其他非电量信号可采用直流采样。 被采样参数应满足计算机监 控系统通过计算和累加获

39、得附录 B 所述测量参数的要求。7.2 开关量输入信号7.2.1 开关量信号宜采用无源触点输入方式,对要进行控制的设备,其开关量信号宜采用 双触点输入方式。7.2.2 数字式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报警及动作信号宜采用通信接口的输入方式,其 他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信号也可以硬接线方式输入。7.2.3 开关量输入接口应采用光电隔离和浪涌吸收回路,对电磁环境较为恶劣的信号回路 应采用强电输入模块。7.2.4 各安装单位的开关量输入信号参见附录 C。7.3 电能量数据输入信号7.3.1 电能量数据采集方式宜采用智能电能表以串行通信方式输入。当采用脉冲输入方式 时,应具有抗干扰措施。 当技术条件允

40、许时也可通过已采集的电流、 电压信号进行二次换算 取得电能量数据。7.3.2 对在单独设置的电能量计费系统中已包括的电能计量点,不宜重复设置电能表,应由电能量计费系统经通信接口方式输入电能量信号。7.3.3 各安装单位的电能量数据输入信号参见附录D。7.4 开关量输出信号7.4.1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开关量输出信号应具有严密的返送校核措施,其输出触点容 量应满足受控回路电流和容量的要求,输出触点数量应满足受控回路数量要求。7.4.2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输出开关量信号参见附录E。8 设备布置8.1 站控层设备的布置8.1.1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站控层设备应集中布置于主控制室和计算机室内。

41、其中主机、 工程师站、公共接口装置、远动工作站、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 GPS 卫星对时系统等宜放 置于计算机室内,操作员站、微机防误工作站等应放置于主控制室内。8.1.2 计算机室应与主控制室毗邻布置。8.1.3 主控制室和计算机室的布置应符合DLT 5136和 SDJ 288的有关规定。8.2 间隔层设备的布置8.2.1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间隔层设备和保护装置宜分散布置于相应的继电小室内,设 备的布置顺序应与一次设备的布置相对应。 当间隔层设备机柜满足计算机监控系统和保护设 备的抗干扰性及其他环境技术条件要求时, 也可直接安装在配电装置内, 其安装位置应尽量 选择电磁骚扰较弱处。8.2.2

42、 继电小室应根据变电所的规模合理设置。8.3 屏柜结构和屏面布置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各屏的结构和屏面布置应符合 DLT 5136 的有关规定。9 场地与环境9.1.1 主控制室和计算机室应符合如下条件:1)地面宜采用不产生尘埃和静电的材料,可采用抗静电阻燃材料活动地板或水磨石 地面,以满足计算机设备所规定的空气清洁度要求。2)建筑应考虑防尘、防潮、防噪声、防强电磁干扰和静电干扰的措施,并符合防火 标准要求。3)宜避开强电磁场、强振动源和强噪声源的干扰,保证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4)温度宜在(1825) C范围内,温度变化率每小时不应超过土5 C,相对湿度宜为45%75%,任何情况下无凝露。9.

43、1.2 继电小室应符合如下条件:1)应位于运行管理方便、电缆总长度较短、电磁干扰和静电干扰较弱的位置。2)设施应简化,布置应紧凑,面积应满足设备布置和定期巡视维护要求。3)建筑应考虑防尘、防潮、防噪声、防强电磁干扰和静电干扰的措施,并符合防火 标准要求。4)温度变化范围可为(530) C,温度变化率每小时不应超过土5 C,相对湿度为45%75%,任何情况下无凝露。9.1.3 主控室、计算机室、继电小室内应设有适度的工作照明、事故照明,并安装有检修 用电源插座。照明及检修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10 电 源10.1.1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电源应安全可靠,站控层设备宜采用交流不停

44、电电源(UPS)供电,间隔层设备宜由所用直流系统供电。10.1.2 UPS电源宜采用单相式,输出电压为 220V、50Hz。当交流输入电压变化土 10%、 频率变化± 5%或直流输入在蓄电池最大电压变化情况下,其输出应满足如下技术指标:1 )电压稳定度稳态时不大于± 1%,动态时不大于± 5%;2)频率稳定度不大于± 0.1%;3)单一谐波含量不大于 1%;4)总谐波含量不大于 3%;5)备用电源切换时间小于 4ms;6)过负荷能力:带150%额定负荷运行60s,带125%额定负荷运行10min ;7)备电时间不小于 1h;8)蓄电池技术指标应满足所选用

45、蓄电池类型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10.1.3 UPS系统宜冗余设置。10.1.4 严禁空调、照明等负荷从计算机监控系统专用电源供电。11 防雷与接地11.1.1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应有防止过电压的保护措施。11.1.2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不设置独立的接地网。11.1.3 环形接地网的设置:在放置站控层设备的主控室、机房和放置间隔层设备的继电小室内,应围绕机房敷 设环形接地母线。 在室外地面下应围绕建筑敷设闭合环形接地网。 室内环形接地母线与室外 接地网应有 4 根对称连线相连,室外接地网应至少经两点与主接地网相连。11.1.4 二次设备的接地:1)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备的信号接地不应与安

46、全保护接地和交流接地混接。2)交流接地和安全接地可共用一个接地网。3)信号接地宜采用并联一点接地方式。4)在二次设备的屏柜上应有接地端子,并用截面不小于4mm2 的多股铜线与接地网相连。5)有电源输入的屏柜必须有接地线接到交流电源所在的接地网上。6)向二次设备供电的交流电源应有中性线(零线 )回路,中性线应在电源处与接地网相连。11.1.5 装设电子装置的屏柜应设置专用的、 与柜体绝缘的接地铜排母线, 其截面不得小于 100mm2,并列布置的屏柜柜体间接地铜排应直接连通。11.1.6 当屏柜上布置有多个子系统插件时,各插件的信号接地点均应与插件箱的箱体绝 缘,并分别引接至屏柜内专用的接地铜排母

47、线。11.1.7 当采用没有隔离的串行通信口从一处引接至另一处时,两处必须共用同一接地系 统,若不能实现则需增加电气隔离措施。11.1.8 所有屏柜柜体、外设打印机等设备的金属壳体应可靠接地。12 电缆选择和敷设12.1.1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弱电信号回路应选用专用的阻燃型计算机屏蔽电缆,电缆屏蔽层的型式宜为铜带屏蔽,电缆截面宜符合以下要求:1)模拟量及脉冲量弱电信号输入回路电缆应选用对绞屏蔽电缆,芯线截面不小于0.7 5mm2。2)开关量信号输入输出回路电缆可选用外部总屏蔽电缆,输入回路芯线截面不小于1.0mm2,输出回路芯线截面不小于1.5mm2。12.1.2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户

48、外通信介质应选用光缆。光缆芯数应满足监控系统通信 要求,并留有备用芯,传输速率应满足监控系统实时性要求。 光端设备应具有光缆检测故障 及告警功能。当采用铠装光缆时,应对其抗扰性能进行测试。12.1.3 双重化网络中的两个网络不应共用一根光缆。12.1.4 不同类型的信号回路不应共用一根电缆。12.1.5 电缆敷设应符合 GB 50217的有关规定。12.1.6 光缆宜与其他电缆分层敷设。当采用无铠装护层的光缆时,应采用有效的防损伤保护措施,必要时应穿管敷设。附录A (提示的附录)本规程用词说明A.1.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

49、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A.1.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按XX执行”或“应符合XX要求或规定”,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规范的要求执行时,写法为“可参照XX”。A.1.3 条文中条款之间承上启下的连接用语,一般采用“符合以下要求或规定”、“满足以下XX”或“符合如下条件”。附录B(提示的附录)模拟量信号

50、序号设备名称采集 量计 算 量遥测信号备注1500kV(330kV)线路/旁路三相电流、 三相电压三相电流、线电压、单相 电压、三相有功功率、三相 无功功率三相有功功率、 三相无功功率系统内单 侧电源线不测 电压2220kV线路/旁路三相电流、 三相电压三相电流、单相电压、三 相有功功率、三相无功功率三相有功功率、 三相无功功率3110kV线路/旁路三相电流、 三相电压三相电流、单相电压、三 相有功功率、三相无功功率三相有功功率、 三相无功功率41066kV线路单相电流、 二相电压单相电流、单相电压、三 相有功功率三相有功功率5母线PT单相电压单相电压、频率单相电压、500kV母线频率6母线绝

51、缘监测三相电压三相电压7一台半断路器单相电流单相电流8110500kV 母联/分段断路器三相电流三相电流续表序号设备名称采 集 量计 算 量遥测信号备注91066kV母联/分段断路器单相电流单相电流10110500kV 内桥断路器三相电流三相电流111066kV内桥断路器单相电流单相电流12110500kV 外桥断路器三相电流、 三相电压三相电流、三相有功功 率、三相无功功率三相有功功率、 三相无功功率131066kV外桥断路器单相电流、 二相电压单相电流、三相有功功率三相有功功率14三绕组主变压 器各侧三相电 流、三相电压、 共用绕组三相 电流、绕组温 度、油温各侧单相电流、高压侧单 向三相

52、有功功率、中压侧单 向三相有功功率、低压侧单 向三相有功功率、高压侧单 向三相无功功率、中压侧单 向三相无功功率、低压侧单 向三相无功功率、公共绕组 电流高压侧单向三相 有功功率、中压侧单 向三相有功功率、低 压侧单向三相有功 功率、高压侧单向三 相无功功率、中压侧 单向三相无功功率、 低压侧单向三相无 功功率当低压侧 有无功补偿装 置时,应计算 其三相电流、 双向无功功 率。绕组温度 和油温为直流 采样15三绕组联络变压器各侧三相电 流、三相电压、 共用绕组三相 电流、绕组温 度、油温各侧单相电流、高压侧双 向三相有功功率、中压侧双 向三相有功功率、低压侧单 向三相有功功率、高压侧双 向三相

53、无功功率、中压侧双 向三相无功功率、低压侧单 向三相无功功率、公共绕组 电流高压侧双向三相 有功功率、中压侧双 向三相有功功率、低 压侧单向三相有功 功率、高压侧双向三 相无功功率、中压侧 双向三相无功功率、 低压侧单向三相无 功功率当低压侧 有无功补偿装 置时,应计算 其三相电流、 双向无功功 率。绕组温度 和油温为直流 采样续表序号设备名称采 集 量计 算 量遥测信号备注16双绕组变压器高压侧三 相电流、三相 电压、绕组温 度、油温高压侧单相电 流、高压侧三相有功 功率、高压侧三相无 功功率高压侧三 相有功功率、 高压侧三相无 功功率当低压侧有无功补偿装置时,应 测其三相电流、电压,并计算其双向 无功功率。当高压侧测量困难或需要 时,也可测量和计算低压测量。绕组温度和油温为直流采样17所用变压器低压侧三相电流低压侧三相电流18500kV(330kV)并联电抗器三相电流、 三相电压三相电流、三相无 功功率三相无功 功率1910 66kV并联电 抗器单相电流单相电流2010 66kV并联电 容器单相电流单相电流210.820 kV静态补 偿装置总回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