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室消毒规程_第1页
试验室消毒规程_第2页
试验室消毒规程_第3页
试验室消毒规程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6实验室消毒规程1 . 目的规范实验的消毒工作,避免或减少实验室内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生物因子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环境 和公众造成危害。2.适用范围适用于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消毒。3.定义3.1.消毒杀灭或消除实验室内污染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有害微生物,达到无害化。.灭茵杀灭一切微生物。3.3.清洁通过刷、吸、干擦、洗涤或用浸泡肥皂水或清洁剂的湿布拖擦等方法去除污垢、有机物和污渍。4.职责4.1.科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消毒和生物安全事故后污染环境消毒效果评价工作的 组织实施。4.2.生物安全监督员负责消毒工作的监督检查,参与生物安全事故后污染环境消毒效果评价工作。4.3

2、.专职消毒部门或人员负责责任范围内的集中消毒和一重大生物安全事故的环境消毒工作。5.3.1 .实验室人员负责责任范围的常规消毒和意外事件、生物安全事故的紧急消毒工作。5.消毒要求5.1.基本要求5.1.1.所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病原微生物的仪器、设备、器具、器皿、包装物、运输工具、实验环境均 视为被污染,必须进行及时、彻底、有效的消毒处理。5.4.1所有被污染的仪器、设备、器具、器皿、包装物、运输工具在清洗、储存或丢弃之前必须经 过适当的消毒或灭茵。5.4.2根据病原微生物危害和污染程度选择适宜的消毒、灭菌方法。5.4.3根据需要应对消毒工作进行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消毒对象、消毒时间、消毒方法、消

3、毒操 作人员等。5.4.4必要时在工作台面铺用消毒剂浸泡过的消毒巾。 当有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材料溢出或溅出时, 把消毒剂倒在消毒巾上面以及可能污染的区域内,至少作用 30 分钟,然后把消毒巾移走,并用另一 块消毒巾把污染区擦干净。用过的消毒巾应作为实验废弃物处理。所有操作应戴手套或双层手套进 行。2/ 65.4.5对操作环境进行消毒时应避免对环境造成化学性污染。5.4.6对消毒、灭菌后的物品必须妥善保存,确保在使用之前不被污染,否则应重新消毒。5.4.7带出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物品应进行密闭包装,外包装必须保持清洁,必要时对外包 装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5.4.8因发生生物安全事故被封闭的实

4、验环境 (包括运输工具等) 在消毒后必须通过消毒效果评价, 确认达到相应要求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消毒效果评价报告应包括评价工作的方法、时间、参加人 员、评价意见等。5.4.3 消毒剂及消毒方法的选择1.%2根据消毒对象和病原微生物的类别选择适宜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2.%2必须使用合格的消毒器械或消毒剂。严格按照规定的作用浓度(或强度)、作用时间和作用 方法进行消毒操作,并在有效期内使用。3.%2浸泡消毒时要保证被消毒物品全部浸泡没在消毒剂中;擦拭消毒时要保证所有需要消毒的表 面都被均匀的擦拭,不留死角。4.%2对存在较多有机物或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物品进行消毒时,应适当增加消毒剂的使用浓度、 适

5、当延长消毒作用时间。5.%2表面消毒时,应考虑表面性质。可用消毒剂擦拭、喷洒、喷雾消毒。光滑表面还可选择紫外 线近距离照射消毒,照射距离w1 米。1.%2.%3消毒、灭菌设备应定期进行消毒或灭菌效果评价。大型消毒、灭菌设备在正式使用前和大修后 经监测达到合格标准后方可使用。2.%2.%3为确保压力蒸汽灭菌效果,应遵照下列原则进行操作。1.%2.%3.%4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的操作和日常维护应由获得相应资质的人员负责。2.%2.%3.%4压力蒸汽灭菌温度与时间134C、灭菌时间4 分钟;6.7.3 121C、灭菌时间20 分钟;6.7.4 115C、灭菌时间45 分钟;3.%2.%3.%4必须按照正

6、确的操作方法使用压力蒸汽灭菌器。5.2.7.4.每次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灭菌效果化学监测,每季度进行灭菌效果生物监测。528 采用干热灭菌时,灭菌条件为160C*2 小时,170C*1 小时,180C*30 分钟。5.4.4 及时消毒6.7.3.1 实验活动中发现病原微生物对实验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时,应立即停止危险性操作,并采用适 宜的消毒方法进行处理。3/ 66.7.3.2 必要时实验中应立即将被污染的耗材完全浸没在消毒剂中浸泡消毒并达到规定时间。6.7.3.3 操作结束后应立即对可能引起感染的仪器、设备、器具、器皿、包装物、运输工具等消毒。6.7.3.4 操作结束后应立即对工作台面、地面等实

7、验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开启紫外线灯照射1 小时。6.7.3.5 操作结束后实验人员在去除个人防护用品后应立即按要求洗手,必要时应洗脸、洗澡、更衣。6.7.3.6 所有废弃物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5.4.5 合理消毒 对操作环境进行消毒时, 操作人员应进行必要的个体防护, 尽量减少消毒操作对人体的伤害, 物品 的破坏和环境的影响。耐高温的玻璃、金属器材等物品可选用干热灭菌;耐高温、耐湿度的实验物品和器材,应首 选压力蒸汽灭菌。542 压力蒸汽灭菌器内压力降到Opa、温度降到 60C以下方可取岀物品。禁止使用压力蒸汽灭菌器处理油剂类和干粉类物品。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消毒剂浸泡灭菌处理金属器械。不

8、耐热、不耐湿材料以及贵重物品,可选择环氧乙烷消毒、灭菌。对人体皮肤或粘膜消毒应选择合格的皮肤消毒剂。6 消毒程序及方法室内空气消毒可开窗通风,自然换气,条件允许时采用排气扇机械通风。用紫外线灯对室空气消毒时,平均功率为1.5W/m3,照射时间30 分钟。表面消毒地面消毒实验室地面要湿式拖扫。可用0.4%过氧乙酸拖地或 0.2%0.5% 氧乙酸喷洒,也可视情况用有效氯浓度为 0.1 %00.5% (1g/L5g/L )的消毒剂喷洒或拖地,喷洒消毒剂的用量不得少于100ml /m2。各实验室拖把应专用,污染区和清洁区不得混用。使用后,用上述消毒液浸泡 晾干,最好放在阳光下晾晒后备用。物体表面消毒实

9、验室台面、桌椅、橱柜、运输工具、门把手、实验记录夹等物品的表面可用 0.2%0.5% 过氧乙酸喷洒或有效氯浓度为0.1%0.5% ( 1g/L0.5g/L )的消毒剂喷洒、擦拭。物体表面被明显污染时,应立即用0.5%过氧乙酸喷洒或有效氯浓度(5g/L )的消毒剂喷洒覆盖于污染表面,使消毒剂浸没污染区域,作用 3060 分钟。30 分钟,用水洗净,悬挂4/ 6实验器材消毒压力蒸汽灭菌和干热的方法适用于耐高温、高湿的医有器械和物品,如金属器材、玻璃器皿玻璃器材:使用过的玻璃吸管、试管、离心管、玻片、玻璃棒、三角瓶和平皿等应立即浸入0.5%过氧乙酸或有效氯浓度为 0.1%0.5 % ( 1g/L5g

10、/L )的消毒剂中作用 60 分钟以上,消毒后用超 声波清洗装置洗涤、沥干,使用前再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处理。使用后的一次性帽子、口罩、手套、工作服、防护服按实验废弃物处理。重复使用的耐热塑料器材可浸入 0.1%0.5% 肥皂液或洗涤剂溶液煮沸 1530 分钟,然后清水 洗涤。沥干后,进行压力蒸气灭菌处理。重复使用的不耐热的塑料器材可喷洒 0.5%过氧乙酸可有效氯浓度为 0.1%0.5% (1g/L5g/L ) 的消毒剂中作用 60 分钟以上,然后清水洗涤沥干。橡胶制品:污染的橡胶手套、吸液球等可用含肥皂液或洗涤剂的溶液煮沸 清水洗涤、沥干后,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处理。污染的棉棉制工作服、帽子、口罩等

11、放入专用的污物袋内运送,使用专用设备洗涤,可选用70C以上热水加洗涤剂洗涤消毒处理60 分钟以上。污染严重时,随时喷洒消毒剂洗涤消毒或放入专用的污物袋中,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处理。需要保留被污染的纸张类文件时,可用环氧乙烷熏蒸消毒。仪器设备消毒不宜加热、不能用消毒剂浸泡的仪器,发生局部轻度污染时,可用75% 医用酒精擦拭,作用30 分钟以上。必要时采用甲醛熏蒸消毒。离心机、离心容器未封闭,或离心的容器破裂、离心液体外溢时,离心机内壁应用75% 医用酒精擦拭,作用 30 分钟以上。必要时采用甲醛熏蒸消毒。剩余标本及容器消毒需要保留的剩余标本和容器应按照实验废弃物的相关规定进行消毒处理。需要保留的剩余

12、标本应装入密闭的包装物中,对包装表面进行有效消毒后妥善保存。实验废弃物消毒 必须经过必要的消毒,去除污染后按废弃物处理要求处理(见废弃物管理规定和处理要求)。清除手部污染 实验室人员接触和处理感染性或潜性材料后,即使戴有手套,在消毒、摘除并安全处置后也必须洗 手。洗手设施及用品实验室的每个房间必须有洗手池,最好安装在出口处,不得用于其它目的。洗手必须使用流动水。15-30 分钟,然后5/ 6建议使用脚控、肘控或感应式水龙头。使用需要用手关闭的水龙头,则应使用纸巾或手巾 覆盖水龙头后关闭水龙头,防止污染已洗净的手。建议使用感应式洗手液容器、杀菌洗手液可肥皂,肥皂应切成小块,肥皂盒应保持打开状 态,以便水分蒸发。建议使用暖风干手器烘干或用纸巾擦干手。如没有条件彻底洗手或洗手不方便,应用75% 医用洒精或有效的免洗手消毒剂擦手清除手部的轻度污染。6.7.2 摘除手套后、离开实验室之前、进食或吸烟前、使用卫生间前后、进行交叉污染可能性不同 操作前后都应洗手。洗手程序及技术规范打开水龙头,用流动水浸湿双手,关闭水龙头;取适量洗手液于掌心,双手充分搓擦,使双手过完全抹上洗手液,然后按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