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被执行人全资公司投资权益的强制执行_第1页
对被执行人全资公司投资权益的强制执行_第2页
对被执行人全资公司投资权益的强制执行_第3页
对被执行人全资公司投资权益的强制执行_第4页
对被执行人全资公司投资权益的强制执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对被执行人全资公司投资权益的强制执行对被撩行人茔资公司投资权益硇强击时iII行 对被执行人全资公司投资权益的强制执行,最高法院 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54条规 定:”被执行人在其独资开办的法人企业中拥有的投资权益 被冻结后,人民法院可以直接裁定予以转让,以转让所得清 偿其对申请执行人的债务.”由于执行此类案件面对的实际 情况复杂,适用法律存在诸多疑难问题,加之司法实践中的 认识和具体操作又不尽一致,很有探讨的必要. 执行被执行人全资公司投资权益应遵循的原则 笔者认为,执行被执行人全资公司投资权益,应适用股 权执行的一般原则.这是因为,被执行人设立的全资公司虽 然不是具有多

2、元化投资主体的典型的有限责任公司,但它是 一 种特殊的有限责任公司,即一人公司,其实质是被执行人 享有全资公司百分之百的股权.对被执行人这种享有百分之 百股权投资权益的执行,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一 是不得执行全资公司具体财产的原则.虽然被执行人 对全资公司享有全部股权,但股权本身并不体现为具体的财 产,而是一种权益.当被执行人将实有资产按照法定程序投 资设立全资公司后,全资公司即对这些资产享有所有权,使 用权和支配权,而被执行人只享有股权所孳生的相关权益即 投资权益,无权对已投人到全资公司的财产作出任何形式的 处理,人民法院也不得因执行投资权益而执行全资公司的具 体财产.否则,将会产生双重法

3、人人格,双重财产所有权的悖 论:使全资公司注册资本减少,侵害全资公司独立法人人格 和独立法人财产权;使全资公司对其自身债务的一般担保财 产减少,侵害全资公司自身债权人的利益;使全资公司的资 产状况和支付能力经常处于不确定状态,影响善意第三人的 利益和市场交易安全.因此,不得以直接执行全资公司的财 产代替对被执行人全资公司投资权益的执行. 二是不得减少全资公司注册资本的原则.股东的出资额 构成公司的注册资本,一旦出资,股东即丧失了对作为出资 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新成立的公司即以注册资 本为限额对外承担民事责任.也就是说,注册资本是企业自 有资本的真实体现,是其承担民事责任能力大小的基础

4、.如 果以全资公司的资产作为执行对象,将被执行人投入的资产 从全资公司中抽走,全资公司的注册资本必定相应减少,就 会使全资公司的法人人格缺损,其对外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就会受到影响,从而损害全资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三是投资权益保护的原则.被执行人对其全资公司的投 资权益,是指被执行人因投资关系而享有的一切权利和利 益,包括投资收益权,人事任免权,经营决策,管理权和剩余 财产分配权等权能.虽然法律,法规未明文规定投资权益执 行的内涵和顺序,但笔者认为应当遵循投资权益保护的原 则,尽量避免影响全资公司正常的生产和经营.在执行程序 口孙元清 中,应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选择,确定执行对象.首先应执行

5、 投资收益,如果被执行人在其全资公司的投资收益能够清偿 债务,就不可执行其它投资权益.一般来讲,对全资公司经营 状况正常,执行标的不大的案件,应当优先选择执行被执行 人在全资公司的到期或预期管理费,上缴利润或红利等金钱 收益,以维护全资公司的正常运转和相对稳定.只有当全资 公司经营状况欠佳及执行标的远远大于被执行人在全资公 司的可得收益时,才能选择执行投资权益中的其它权益. 有人认为,对被执行人全资公司投资权益的执行,损害 了全资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因为,一旦被执行人的债权人享 有被执行人全资公司部分或全部投资权益后,该债权人就会 通过行使人事任免权,经营决策管理权改变企业的经营策略 和方式,甚

6、至通过实施关联交易等手段,变相出卖资产,使自 身的债权优先和尽可能地受偿,从而自然地减少全资公司的 注册资本和资产,使其减弱甚至失去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虽然不能否认这种情况的实际存在,但毕竟债权人取得的投 资权益并不是一种实际意义上的经营管理权,作为被执行人 的全资公司的性质不会因此改变,公司的经营管理行为仍受 公司法和其它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全资公司本身债权人 的利益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如果对该公司享有债权,亦可通 过诉讼来解决,执行中可以直接执行具体财产,不受执行该 公司投资权益的影响.但如果执行的是全资公司的唯一财产 或是唯一可以产生投资收益的财产,则必然会影响被执行人 的债权人投资权

7、益的实现,导致两个执行行为产生冲突.笔 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当保护全资公司本身债权人的债 权优先受偿.这种优先受偿权,是担保物权法律制度一般原 则的价值体现,是基于担保物权而设立的一种排他性权能. 因为全资公司与其债权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一经契约约定,就 表明全资公司已将公司全部财产对债权人设定了担保.这是 解决上述两个执行行为冲突的法律基础. 对被执行人违反公司法设立全资公司情形的执行 企业以自有资产设立全资公司有严格的法律程序,但现 实经济生活中,企业出于不同的目的,违反公司法的规定设 立全资公司的情况并不少见,执行中需对违法情况具体分 析,从而制定正确的执行方案. 对被执行人违反公司法第

8、十二条规定设立全资公司情 形的执行.公司法第十二条规定:”公司向其他有限责任公 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除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和控股 公司外,所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5O%.”公司 法作出这种规定,其立法意旨在于防止企业将大量资产转移 到其他企业,使自身丧失偿债能力.在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 这类被执行人将超过其净资产50%以上的资产投入设立全资 公司.而使自身无法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情况, 执行实务23 法院就应当依照公司法的规定确认该投资行为无效,径行裁 定由被执行人设立的全资公司以被执行人投资的财产来承 担民事责任,由全资公司主动将被执行人投资的财产返还. 全资公司不主动

9、履行返还义务的,执行法院可以直接执行该 全资公司的财产,但不得超过被执行人投资财产的范围. 对违反公司法第十二条规定而投资无效的,有的观点认 为应理解为投资部分无效,即对未超过净资产50%的部分应 确认为有效.笔者认为,公司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是强制性规 定,它所规范的是企业的一种经济行为,而其具体数额限制 只是该规范的内容.所以笔者认为,只要这种投资超过公司 净资产的50%,而不管超过多少,均应认定其整体投资行为无 效,人民法院可以在其投资无效的财产范围内予以执行. 对被执行人非法分立全资公司情形的执行.公司法第一 百八十五条规定:”公司分立时,应当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 清单.公司应当自作出分立

10、决议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 并于30日内在报纸上至少公告3次.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书之 日起30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90日内, 有权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不清偿债务或 者不提供相应的担保的,公司不得分立.”如果严格依照这种 程序,债权人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因为分立是经债权人同 意的,分立后存续的企业按照分立协议确定的比例承担债 务.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有的被执行人为 了规避所欠债务,往往采取非法分立的形式,将企业大部分 资产或有效资产划出去单独成立另一全资公司,而仅留少量 资产应付债权人,根本无力清偿到期债务.这种非法分立的 全资公司与被执行人的

11、关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被 执行人对新设立的全资公司不实行具体管理,只收取全资公 司上缴的利润,这应视为被执行人的一种投资行为.如果符 合公司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执行被执行人在全 资公司的投资权益,否则,就要作为投资无效处理,追回已投 资的财产.另一种情况是被执行人对其设立的全资公司实行 具体管理.虽然全资公司名义上为企业法人,但实际上其与 被执行人并没有实际分离,法定代表人,经营管理人员与被 执行人完全相同,这种经营模式即是所谓的”脱壳经营”.对 于这类情况,应按全资公司从被执行人企业中得到资产的比 例来执行,可以按比例执行具体财产. 在执行被执行人全资公司投资权益时,对投资

12、权益的审 计,评估,拍卖有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被执行人的全资公司出于自身保护的目的, 可能会将资产或股权转让给他人,或将主要财产变现抽走或 再行投资.这样一来,作为投资权益的载体全资公司的 具体财产总是处于不确定状态.如不对全资公司的具体财产 进行有效控制,法院的执行将无法实施.笔者认为,对于这种 情况,执行法院应当及时向被执行人的全资公司及相关单位 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禁止其擅自转让股权,变卖资产,抽走 资金或再行投资.全资公司收到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擅 自变卖资产,抽走资金的,人民法院有权责令其限期追回;逾 期未追回的,应当裁定其在转移资产的数额范围内直

13、接向申 请人承担责任.对于容易转移抽走的财产如房产,股票,存款 等可以予以冻结,禁止在执行期间转移.但法院不得执行这 些具体财产,除非全资公司同意法院执行某一具体财产或用 具体财产抵偿被执行人的投资权益. 对被执行人以故意逃避债务 为目的设立全资公司情形的执行 不少被执行人在濒临破产或者无法清偿巨额到期债务 的情况下,违反法律将自有资产转移设立新公司,并把新设 立的公司作为进一步转移财产逃避债务的工具,这是被执行 人对法律保护投资权的滥用.一般来讲,这类被执行人既懂 经济运作,又懂法律,他们对法律和经济管理上的漏洞了如 指掌,善于投机钻营,通过设立全资公司逃避债务的行为看 似合法,给人民法院的

14、执行增加了不少难度. 为了混淆视听,有的被执行人在设立新公司时,故意将 自己拥有的其他全资企业或分支机构,承包企业纳入进来, 作为新设立公司的股东.本质上,这种所谓的股份公司与其 占百分之百股权的全资公司没有什么区别,都摆脱不了成为 被执行人逃避债务工具的实质.从股权结构上分析,被执行 人名义上只占有全资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权,名为合资企业, 实为被执行人控制的全资公司.因为,有的股东本来就是被 执行人以同样方式设立并一手操纵的全资企业,有的股东是 被执行人的分支机构或承包企业,有的股东虽经验资部门验 资但注册资金未到位,占有的是空股,有的股东名存实亡早 应注销登记而未注销.从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上

15、分析,被执 行人与逃避债务而设立的全资公司的董事长通常由同一人 担任,经营管理人员全部与被执行人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同或 由被执行人任命,全部经营管理完全由被执行人控制,受益 人也是被执行人,且两公司往往长时间在同一地点办公.有 的被执行人为使其逃避债务的非法行为合法化,使债权人难 以追讨其财产,往往还通过与第三人合谋串通,采取虚假转 让方式将自己所谓的股权转让给第三人,但第三人不支付转 让款,被执行人也从不追索债权.当法院执行时,被执行人则 谎称其投资权益已转移或部分转移;当执行其到期债权时, 第三人便提出异议,使法院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执行. 以上两种情况,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笔者认为,对这种 以利用投资形式转移资产,逃避债务为目的的被执行人,无 须按执行投资权益的程序操作,可以直接认定被执行人设立 的全资公司的财产就是被执行人的财产,人民法院有权追加 全资公司为被执行人,径行对全资公司的财产予以强制执 行.在执行这类案件时,如果只看到债务人所假借的投资形 式的合法性,而忽视其以合法形式掩盖其转移资产逃避债务 的非法目的,以及其行为明显违法的本质,而解除对全资公 司财产的冻结,被执行人就有机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