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要思维障碍及教学对策_第1页
化学平衡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要思维障碍及教学对策_第2页
化学平衡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要思维障碍及教学对策_第3页
化学平衡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要思维障碍及教学对策_第4页
化学平衡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要思维障碍及教学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化学平衡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要思维障碍及教学对策 摘 要:本文对高中学生在化学平衡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的思维障碍进行归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现代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突破这些思维障碍的五种教学策略。关键词:化学平衡 问题解决 思维障碍 教学策略问题解决既不单纯是目的或形式,也不单纯是技能或能力,就概念本身而言,问题解决应该是一个思维过程,是一个具有明确指向性的系列心理行为过程1。问题解决的过程,是问题解决者的思维不断向问题的最终目标前进的过程,任何形式的思维障碍都会抑制、阻碍问题的解决。化学平衡问题解决中的思维障碍,是特指学生在进行化学平衡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妨碍学生的思维朝着问题的终极目标顺利实现

2、的主观因素,既包括阻碍学生正确认识表征问题、构思设计问题正确解法的因素,又包括妨碍解题计划正确实施以及对自己问题解决活动的有效监控的思维因素2。通过对学生的作业、练习和试卷的分析及日常学习行为的观察可以知道:学生分别在读题审题阶段、解答阶段和总结反思阶段存在思维障碍。现代信息加工理论认为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其中原有知识经验和当前问题的组成成分必须重新改组、转换或联合,才能达到既定目标。化学平衡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出现的主要思维障碍有以下五类:(一)化学平衡微观本质理解上的思维障碍(二)化学平衡状态定性描述判断上的思维障碍(三)化学平衡状态定量分析上的思维障碍(四)外

3、界条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本质的思维障碍(五)化学计量数意义理解上的思维障碍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和尽量避免思维障碍,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表明,教学应安排适宜的外部条件,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不同的学习任务对应不同的内外学习条件。因此,教师不可能依靠将已有知识简单地提取出来去解决实际问题,只能根据具体情境,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建构用于指导问题解决的图式,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地以某一个概念原理为基础,而是要通过多个概念原理以及大量的经验背景的共同作用而实现。一.注重促进学生对微观本质的理解化学平衡原理反映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即使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由现象到本质的分

4、析方法,由于所得结论的抽象性,学生的理解仍然存在一定困难。为了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微观本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利用理论模型说明化学过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从微观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是通过反应物分子(或离子)的相互碰撞来实现的,即反应物分子(或离子)间的碰撞是反应发生的先决条件。因此,若能形象地表示出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大有裨益。例如,教材中在介绍碰撞理论时通过图片呈现有效碰撞及无效碰撞(图1.1),促使学生认识有效碰撞发生的条件。 无效碰撞 有效碰撞图1.1 分子碰撞示意图2.利用结构模型表示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反应物及

5、生成物,而利用结构模型不仅可以表示出反应体系中的物质,还有利于学生认识在反应中微粒是如何变化的,更有利于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例如,在介绍水的电离平衡时,我们用结构图表示出水分子、水合氢离子及氢氧根离子(图1.2),促使学生认识水的电离过程中分子是如何变化的。图1.2 水的电离示意图3.利用多媒体模拟分析微观过程在教学中,可以对微观过程加以模拟,对教材中的一些静态模拟赋予动态的特征,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教学中讲到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时,可以采用动态微观模拟浓度、温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产生的影响。二.引导学生形成恰当的感性认识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先进入瞬时记忆,只有物理信号

6、才能被选择,即只有视觉和听觉才能被选择。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为:“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其原理比较抽象,如果单纯从文字上举例分析,很多学生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只会机械地背诵。因此,根据信息加工理论,要促进学生认识本质,帮助学生获取全面、准确的宏观现象十分重要。1引导学生回忆宏观现象对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或在化学1、化学2中已经出现的现象,可以通过教材“你知道吗”栏目,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现象,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2设置实验,引导学生通过活动获取宏观现象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形成理性认识打下良好的基

7、础。在教材中设有大量的“活动与探究”栏目,可以通过探究的方式得出相应的结论。“观察与思考”栏目是有一些难度的实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老师进行的实验,进而分析得出结论。3以资料的形式提供宏观现象虽然通过实验是获取宏观现象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但由于条件所限,不可能每个宏观现象都由实验获得。在此情况下,充分利用科研工作者所进行的实验,通过提供相关的现象与数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结论。例如,关于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时,教材以图片的形式(图2.1)提供德国化学家哈伯的实验数据,再引导学生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出相应的结论。采用这种方式,虽然学生无法进行实验,却真实感受了科学家进行实验的过程,

8、同样有利于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图2.1 哈伯合成氨实验数据的直观表示三.引导学生有效地运用精加工策略信息经过编码贮存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回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贮存的形式,以及该信息与长时记忆中以往内容的联系。从艾宾浩斯开始,人们对记忆的研究充满了希望。根据记忆保持的时间来分,将记忆分成三个结构瞬时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但是保持的信息量却很大,虽信息会很快消失,但也能帮助大脑完成任务,工作记忆保持的时间也只有几秒,保存的信息是以组块为单位,容量为59个组块(Miller,1956)。对进入工作记忆的信息进行处理,使经过加工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中并保存。不过长时记

9、忆的容量很大,保存时间也是最长的。学生在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对化学平衡移动的本质理解上存在思维障碍。显然学生把这两块内容孤立地记忆,缺乏将信息进行精加工,没有使习得的知识经验整体化、系统化,学生在化学平衡问题解决时搜索有关信息时就会遇到障碍,所以引导学生有效的运用精加工策略是非常必要的。下图3.1是学生在学完了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后引导学生进行精加工将其纳入已学的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模式中,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系,排除知识间的干扰和混淆:化学反应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方法:注意单位内因(主):反应物的结构、性质温度:T升高,V加快影响因素外因(次)压强:P增大,V加快催化剂:

10、使用一般V加快浓度:C增大,V加快其它:接触面积、颗粒大小等含义影响因素特征动、等、定、逆、变C T P勒夏特列原理图3.1 化学平衡知识点的精加工四.积累问题图式,促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本质变化图式是将大量的信息组织成一个有意义的系统的结构,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新信息,在遇到新问题时能及时发生迁移。学生一旦习得了某个图式,当他遇到可以应用这个图式的新问题时,能激活原有知识。根据化学平衡问题解决中常见思维障碍分析,学生头脑中关于此类问题的图式很少,导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把学到的知识用错。在化学平衡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考虑以下途径:1.设计好“样例”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通过例题的设置引导

11、学生掌握化学平衡计算的一般方法,教材中设置了“问题解决”,可让学生在理解例题的基础上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以巩固。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即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例题的详细解答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总结出解决一类问题的原理及步骤,进而通过在实际情景中的应用巩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技能。2.利用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本质变化在教学中,学生在掌握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之后,再通过运用化学平衡移动的图象,学生可以通过图象分析新平衡状态下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原平衡状态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同时,通过外界条件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外界条件的改变引起化学反应速率的改变从而导致正逆反应速率不相

12、等是造成化学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关于化学平衡的图象最基本的有以下几种情况(图4.1):外界条件图象表示平衡移动方向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方向减小反应物浓度逆反应方向增大压强正反应方向减小压强逆反应方向升高温度逆反应方向降低温度正反应方向加入催化剂不移动图4.1 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教学案例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移动之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的教学。从学生思维障碍来看,学生在解答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问题时主要是不理解外界条件影响平衡移动的本质原因,导致出现的主要思维障碍是割裂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移动的关系,混淆了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对化学平衡

13、移动的影响。为了突破这一思维障碍,教学中设计如下环节:1.引导学生回忆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回忆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特征,除了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外,还有V正=V逆。2.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速率上分析化学平衡移动的本质V正V逆V正=V逆0条件改变V正=V逆0一定时间 平衡1 不平衡 平衡2 旧平衡被破坏 建立新平衡3.引导学生归纳平衡移动的方向判断反应速率的变化V(正)V(逆)V(正)V(逆)V(正)V(逆)移动方向4.设计下表,揭示浓度引起化学平衡移动的本质理解 引导学生分析下表,总结化学平衡移动的本质。外界条件浓度改变瞬间V正、V逆的变化平衡移动方向建立新平衡过程中V正、V逆的变化图像

14、表示与旧平衡相比V正、V逆的变化C反增大C生增大C反减小C生减小在教学中要规范学生定性描述平衡移动过程中V正、V逆的变化,这会更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平衡移动的本质理解。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也可这样设计。从实施的效果看,学生原有思维障碍有所突破,但并不是很显著。从和学生的交流中分析可能是因为课堂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还是偏理论,缺少和实际问题相联系,教学中应多补充与实际问题相关题型的分析,引导学生将原理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五.突出科学方法的应用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在问题空间中搜索出一系列适用于把问题从初始状态转换成满足要求的目标状态的算子的过程3。找到合理的算子是

15、关键,其中就包括了寻找合理的科学方法。在对宏观现象加以分析并总结化学平衡状态和勒夏特列原理的过程中,科学方法显得异常关键。除探究方法以外,尤其注意归纳、演绎、类比方法的应用。1.归纳方法的应用归纳方法是指对一类物质进行分析,抽取其共同特征,在其基础上总结出一般规律的方法。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归纳方法获得的。例如,在学习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时,首先通过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获得外界条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最终归纳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2.演绎方法的应用与归纳方法不同,演绎方法是根据上位的理论推导出下位理论的方法,在使用演绎方法的过程中,宏观现象多是作为例证的形式出现。例如,学习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后设置了“信息提示”栏目,指出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规则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可用于研究所有的化学动态平衡,如后续即将讨论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等。通过此栏目引导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去推导具体平衡的特征。3.类比方法的应用化学平衡内容是比较抽象的,虽然可以通过对事实加以总结得出结论,但理解起来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例如对于化学反应的方向性,教材就以瀑布及火柴的散乱过程加以类比,说明反应有向着能量降低及混乱度增大的方向进行的趋势。化学平衡问题解决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