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2_第1页
2018-2019年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2_第2页
2018-2019年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2_第3页
2018-2019年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2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第一教时一、本课目标:1读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前六个生字,读准一个多音字。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3基本理清课文的层次,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古诗的兴趣.二、重点难点:重点: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六个生字词。难点:如何理清文章的层次;正确书写生字。三、教具准备:课文挂图、生字词卡片、笔顺图示等。(学生自学课文:圈画生字词语,试质疑。教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背诵课文,在田字格中练习写生字。)四、教学流程:(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1板书:古诗。 (认读、你怎么记住“诗”?)2说话练习:你学会了哪些古诗?你最喜欢哪一首?向大家介绍介绍(或者背一背

2、古诗)。出示:我学会的古诗有_ _ _等,我最喜欢因为 _。(初步培养学生感知古诗的能力,要让学生说出一二。)_,3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同学,她叫“英英”。(出示卡片,指名读准后鼻音)我们一起来写写(书空)她的名字。4英英今天在学校里新学了一首古诗,这就是我们要学的课文。请一学生上黑板补充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 。5齐读课题。(二)鼓励质疑,整体感知1看了课题, 你有什么问题吗?善于提问题的小朋友是最会动脑筋的,我们叫他(她)小小思想家。* 可能提的问题:生: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学的是哪首古诗?生: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是怎么学的,她学得怎么样?生:我还想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产生

3、学生间的互动,比教师直接教授的效果要好。)在学课文之前,好好想想题目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图,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老师相信很多小朋友预习过课文,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说说你的答案在课文的哪里?(引导学生说出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2针对小朋友不同的回答及时作出正确的评价,并适时读书,对课文要有大致的整体印象。3剩下的问题我们怎么解决呢?小朋友们想想办法。(三)以学定教,读书为本1听教师(或录音)范读课文,特别要注意听清生字的读音。2小朋友,我们学习课文得深入课文,得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地琢磨,读完以后,你肯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体会,有新的感受。 请你们用最快的速度

4、读读课文,比比谁的收获多?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英英一首古诗教 静夜思意思照 一层白霜唐代( 2)请学生当老师提醒读音要注意的地方。如:后鼻音英静 层 唐 翘舌音诗 照 平舌音思( 3)请同学分读课文,指导评议 :谁的字音读得准,句子读得通顺?4请学生带着问题下面(1 )和( 2)再读课文后交流:( 1)这篇课文和一般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篇对话。( 2)英英说了几次话?(三次)奶奶说了几次话?(两次)( 3)课文一共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三次对话,联系课文插图(或挂图)指名逐个对话读或全班对半读或同桌对读,读准字音。相机出示多音字背(bei bei ),可联系学过的课文

5、分别组词。提醒板书:第一次诗句第二次诗意第三次作者( 4)如果你是英英,你会把这些说给奶奶或者别人听吗?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学习的好习惯。5同桌小朋友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同伴的书上打上:* (要努力) * (很不错) * (你真棒)(要读出课文的层次,保证一次有一次的进步。 )(四)自主探究,识字写字1重点出示下列生字:英诗 教 首 静 思2请对照生字在文中圈出来,领着大家读一读。3同桌同学互读互查,并在同学的书上标记不会认读的字,让学生产生一种“我要全对”的适度压力。4自己想想好办法记一记这些字形。(教师对一些如加、减、换偏旁的方法要及时归纳并推广给全体学生,以便使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识字方法,对

6、富有儿童情趣的记忆方法要给予充分肯定。)教师在学生回答时需要注意的:( 1)“英”字下面的“央”一撇要出头。( 2)书写“教”字要左右等宽,右半部分四笔完成。( 3)“ 首”的本义是头、 脑袋的意思, 记住是自己身上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下面是 “自”。(“首”字的记忆方法纯属个人意见。)“首”还可以扩词:首长、首领、首次、自首、一首诗等。( 4)“静”引导学生观察“月”的变化,强调撇改为竖。这个字是左右结构,但要写得左窄右宽。( 5)“思”是内心的情感,所以用心字底。口头扩词。5教师范写或学生上黑板,学生临写。 (教师要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书写情况,即时矫正或激励。 )(五)课外作业1 1.请小

7、朋友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争取背出李白的另两首古诗2参照教参的作业样式适当补充。板书设计:3 英英学古诗第一次诗句第二次诗意第三次作者第二教时一、本课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味地背诵古诗静夜思。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3学会四个生字“意、照、层、代”,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二、重点难点:重点:熟悉课文内容,感悟诗句意思,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难点:借助课文正确理解诗意,并达到朗读是内心的表达。三、教具准备:生字卡片的大转盘、课文挂图、诗与文相照应的句子、(与宁静夜空和谐的音乐)四、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游戏: 大转盘。(转盘

8、上的指针转到了哪个词上就读哪个词,巩固识字效果。 )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认字情况,尤其要关注学困生。)2评读课文( 1)指名读, 大家评。(整体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很好?哪儿读得还不够, 应该怎样读?)( 2)全班对半读,先互评后教师点评。(二)逐层领悟,诗文整合1学习第一层( 1)谁愿意来读一读英英的第一次说话?先自己读一遍, 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在交流的基础上出示静夜思 )( 2)指名读,交流读懂的地方。( 3)读一读,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师巡视指导。可能会提:“霜”的意思?“疑”是什么意思?“举”的意思? ( 4)小朋友, 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说明大家都在动脑筋了。那我们可

9、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2学习第二层( 1)请同桌的小朋友分读诗句与诗意,你读一句古诗,我读一句诗意,一一对应,想想刚才不懂的地方能不能读懂?(生交流,各抒己见)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2)小朋友说得真好,你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读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解决了问题,真了不起!齐读。( 3)抽查学困生是不是真的读懂了诗中字词的意思。(教师要用期待的心态、鼓励的目光等待他们的进步,并要让学困生感受老师与同伴的温暖。)3学习第三层( 1)齐读奶奶说的话,说说读懂了什么。(

10、 2)请学生简要介绍李白,也可教师介绍。( 3)师生接读最后一次对话(三)引导体会,感悟诗句(这个环节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1出示挂图,什么时候天上的月亮这么圆、这么亮?(元宵、中秋 -)2每月农历十五的月亮圆又亮。你们说说中秋节的晚上是怎样度过的?3假如这时,你独自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怎么想呢?4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没有电视。中秋佳节,朋友们、亲人们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吃月饼,多开心哪!可是,今夜,诗人李白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 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 飞机,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 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

11、那种心情了。 看图说说李白站在窗前,他看到了什么?又想些什么呢?5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是这样的冷清。(引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同样的月亮,同样的月光,让诗人李白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亲人。 (引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谁愿意当一回李白来朗读这首诗?生加上动作配乐试读。(四)创设情境,体验角色1课文学完了,文中的英英学古诗学得多好呀,你们想不想学着英英和奶奶的样子也来演一演啊! (生在座位上先与同桌练习对话,要求把话说正确、说连贯。 )2师也非常想做一做文中的奶奶,谁愿意与老师合作来演一演英英?(师指名一学生与老师角色示范引路。 )3指名学生上台来演一演,其余做导演。4作为导演 ,你观看了表演后有什么要对他们说的吗?(师可以引导从说话的语气是否自然、流利来评价。)(五 )学习生字1认读“意、照、层、代”。2说说你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