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法制备的大豆蛋白感官品质比较_第1页
不同方法制备的大豆蛋白感官品质比较_第2页
不同方法制备的大豆蛋白感官品质比较_第3页
不同方法制备的大豆蛋白感官品质比较_第4页
不同方法制备的大豆蛋白感官品质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收稿日期:2009-12-14作者简介:王丽娟(1963, 女, 副教授, 主要从事粮食、油脂及蛋白质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通讯作者:杨晓泉, 教授, 博士生导师(E -m a il f exqyangscu t . edu . cn 。油料蛋白不同方法制备的大豆蛋白感官品质比较王丽娟1, 吴娜娜2, 杨晓泉2(11沈阳师范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沈阳110034; 21华南理工大学食物蛋白工程中心, 广州510640摘要:比较了碱溶酸沉法、逆流萃取法和膜超滤浓缩法3种不同方法制备的大豆蛋白样品的风味和色泽, 采用GC -M S 测定大豆蛋白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 比色计测定3种蛋白样品色泽,

2、 并对3种样品的气味、滋味和色泽进行了感官评定。结果表明, 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大豆蛋白样品所含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不同, 色泽不同, 气味、滋味差异明显。关键词:大豆蛋白; 风味; 感官评定; 色泽中图分类号:TS229; TQ9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7969(2010 07-0024-04Co mparison of sensory character on soy protei nprepared fro m differentm ethodsWANG L ij u an 1, WU N ana 2, YANG X i aoquan2(11Co ll e ge of E

3、ng i n eer i n g and Techno logy , Shenyang Nor m alUn i v ersity , Shenyang 110034, China ;21Eng i n eeri n g C enter of Food Pr o te i n , South Ch i n a Un i v ersity ofTechno logy , Guang zhou 510640, ChinaAbstract :Soy prote i n products were prepared by differentm ethods including aci d precip

4、itation , countercur -rent ex traction and m e mbrane concentration , and the sensory properties of t h e soy protei n products w ere stud i e d . GC -M S w as used to identify the volatile co m pounds of soy pr otein products w ith solid-phase m icr o-extracti o n . Co lori m eter was used to deter

5、 m i n e the color o f soy prote i n products . The results indica -ted that the odor and flavor o f soy pr otein products prepared fro m counterc urrent extracti o n and m e m brane concentration w ere w eaker , and the color w as li g hter co mpared w ith acid precipitated soy prote i n . K ey w o

6、rds :soy prote i n ; odor and flavor ; sensory eva l u ation ; color大豆蛋白具有均衡的氨基酸组成, 良好的功能性, 也是最经济的蛋白资源, 因此拥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但是大豆蛋白带有豆腥味、青草味、油腻味和苦、涩等不良气味和滋味, 这些异味组分有些是在大豆生长过程中产生的, 也有些是在原料和产品的储存和运输过程, 油脂制备过程, 大豆蛋白生产过程等环节中产生的。大豆及饼粕因脂肪氧化反应、美拉德反应、蛋白质降解等反应产生了蛋白质本身不含的风味物质1。这些风味物质与蛋白质间通过氢键、疏水作用、共价键等方式结合2, 使大豆蛋白具有了难

7、以接受的异味, 因此使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3。国内外许多研究者一直都在关注大豆蛋白的风味问题4, 本文以相同的原料采用3种不同的制备方法碱溶酸沉法、逆流萃取法和膜超滤浓缩法制得大豆蛋白样品, 进而研究各个样品的风味, 采用GC -M S 固相微萃取法, 感官定量描述分析法和色差计研究3种制备方法所得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组分、感官和色泽情况, 以比较不同制备方法所得大豆蛋白的质量。1 材料与方法111 主要材料、试剂低温脱脂豆粕(白豆片, 许昌邦迪蛋白制品有蛋(N 2010V o l 135N o 175216%, 水分6. 9%, 中性油0. 5%。氯仿、甲醇、氢氧化钠、柠檬酸等试剂均为分析纯, 去

8、离子水(实验室自制 。1. 2 主要实验仪器F i n n i g an TRACE GC -M S , 美国F i n n i g an 质谱公司; CR -400色差计, KON I CA M I N OLTA (日本; 冷冻离心机; 冷冻干燥机; FA1004型分析天平; 杜马斯定氮仪; p H 计; 管式聚醚砜膜超滤系统, 分子截留量20000D a 。1. 3 蛋白样品制备1. 3. 1 碱溶酸沉法制备 白豆片磨粉, 过80目筛得到脱脂豆粉。脱脂豆粉加15倍去离子水溶解, 用6m 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 至8. 0, 搅拌提取1h , 离心分出上清液, 弃去残渣。用6m ol/

9、L的柠檬酸溶液调节上清液的p H 至4. 5, 搅拌15m in , 离心分离, 沉淀物用去离子水重新溶解, 冻干, 得到样品1。1. 3. 2 逆流萃取法制备 脱脂豆粉中加6倍去离子水溶解, 将料液恒温50e 加热, 用柠檬酸溶液调节p H 至4. 2, 搅拌30m i n , 离心分离, 除去可溶性糖等杂质, 得到的沉淀物为半固体浆料, 将其作为萃取原料, 分4份, 进行三级逆流萃取。即用去离子水萃取经过2次萃取后分出的固体料渣, pH 调节到710, 搅拌萃取30m in , 离心分出固体料渣, 得到上清液1, 用上清液1萃取经过1次萃取后的固体料渣部分, 调节pH 到7. 5, 搅拌萃

10、取30m i n , 离心分离得到上清液2, 用上清液2萃取未经萃取的固体浆料, 调节pH 至8. 0(以上p H 均用2mo 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 搅拌萃取30m i n 。离心分离得到上清液, 冻干后得到样品2。1. 3. 3 膜超滤浓缩法制备 脱脂豆粉中加入10倍去离子水, 调节pH 至8. 0, 室温下搅拌提取60m in , 然后超滤浓缩90m i n , 操作压力0. 1M Pa 。将浓缩液冻干5, 6, 得到样品3。1. 4 分析方法1. 4. 1 大豆蛋白样品组分及含量测定 蛋白质含量测定:杜马斯燃烧定氮法; 脂类含量测定:索氏抽提法, 所用溶剂为氯仿-甲醇混合液(体积比2

11、B 1, 加热回流6h ; 灰分测定:按GB /T5505 2008; 水分测定:按GB /T10358 2008。1. 4. 2 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测定 采用GC -M S 测定。测定条件:H P-1(30m 0. 25mm ; 柱温50e (3m in, 以4e /mi n 升至160e ; 进样口温度e e , e V, 倍增器电压350V, 扫描范围35335a m u ; 环境温度26e ; 空气相对湿度65%。固相微萃取纤维CAR /PDMS(75L m , 8%的样品溶液, 密闭, 50e 加热, 顶空萃取30m i n , 200e 解吸3m i n 进样。数据库检索N I S

12、T 库。1. 4. 3 感官评定 采用定量描述法。感官评定小组由16名成员组成, 小组成员均为大豆蛋白研究方向的在读博士、硕士。评定前, 先进行多次风味描述的一致性认定。感官指标按09分区别强弱, 其中9分为最强, 0分为最弱, 分值越高气味、滋味感觉越强烈, 色泽越深。组织者将蛋白样品溶解成8%的蛋白溶液, 将产品编号, 评定小组成员不知样品的种类。气味评定:反复嗅闻样品然后打分。色泽评定:反复观察样品色泽然后打分。滋味:将样品小口嘬入口中, 慢慢从舌尖、舌中部到舌根, 并咽下一点, 充分感受各样品的味道, 然后打分。1. 4. 4 色泽测定 采用色差计测定色泽, W 为白度, L *为明度

13、, a *和b *为色度(a *正值表示偏红, 负值表示偏绿; b *正值表示偏黄, 负值表示偏蓝 。计算式为:W =(100-L *2+a *2+b *21/22 结果与讨论2. 1 大豆蛋白样品的组分及含量(见表1表1 大豆蛋白样品组成及含量%样品蛋白质脂类水分灰分样品190. 614. 571. 965. 19样品290. 642. 331. 705. 14样品378. 553. 391. 125. 98由表1可见, 碱溶酸沉法制得的大豆蛋白样品蛋白质含量为90. 61%。膜超滤浓缩法制得的大豆蛋白样品蛋白质含量为78. 55%(为了考察膜超滤浓缩法对非蛋白成分的分离效果, 本研究未经酸

14、沉除可溶性糖7。逆流萃取法制得的大豆蛋白样品蛋白质含量为90. 64%。另外, 逆流萃取法制得的大豆蛋白样品脂类含量最低。大豆蛋白的豆腥味等异味主要是脂类物质氧化的产物8。2. 2 GC -M S 测定的大豆蛋白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对采用GC-M S 测定大豆蛋白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出峰面积进行积分后得到的数据如表2所示, 各大豆蛋白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GC -M S 252010年第35卷第7期 中 国 油 脂表2 3种大豆蛋白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保留时间/mi n风味物质相对峰面积样品1样品2样品33. 76正己醛100. 0039. 2585. 445. 48正己醇7. 767.

15、439. 915. 812-庚酮18. 3812. 9914. 917. 64苯甲醛7. 816. 797. 998. 811-辛烯-3-醇26. 5912. 8154. 439. 292-戊基呋喃11. 5640. 6816. 1910. 29异丙烯基甲苯2. 610. 304. 5910. 60柠檬烯50. 444. 1161. 5111. 092-辛烯醛5. 392. 214. 9912. 88壬醛18. 0213. 9634. 3016. 48癸醛6. 017. 4112. 9022. 192-辛烯醛2-丁酯1. 892. 532. 1924. 862, 5-环己二烯-1, 4二酮5.

16、 340. 000. 0025. 259-十八碳烯酸3. 062. 112. 0829. 65正-十四醇1. 551. 170. 99合计273. 76156. 57315. 44图1 样品1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G C-M S 总离子流图图2 样品2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G C-M S 总离子流图 C-M由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 不同制备方法获得的大豆蛋白样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含量有所不同。以大豆蛋白样品中含量最高的风味成分即样品1中的正己醛的含量为100比较风味成分, 样品3的正己醛含量为85144, 样品2的正己醛含量为39. 25, 明显低于前两种样品。正己醛的阈值为0. 00759, 正己醛占

17、豆腥味总量的25%, 对大豆蛋白的风味影响最大。含量比较高的风味成分还有1-辛烯-3-醇(呈青草味 、2-戊基呋喃(呈油腻味 、柠檬烯(呈蜡味 和壬醛(呈蜡味, 而豆腥味是以上异味的综合感受。样品3的风味物质总量最高, 其次是样品1, 样品2的风味物质总量最低。2. 3 感官评定结果感官评定的统计结果如图4、图5所示, 从图中能够直观地看出各样品的感官品质的评价情况。图4 3种蛋白样品的气味、色泽感官评定定量描述图从图4中可以看出, 样品3小麦粉味明显, 样品1的青草味更浓, 样品2的气味最轻。3种样品溶液的色泽差异不大。从图5中可以看出, 3种样品滋味也有差别。26C H INA O ILS

18、 AN D FAT S 2010V o l 135N o 17 图5 3种蛋白样品的滋味感官评定定量描述图品中味道最轻, 样品3的油腻味最明显。综合比较以上感官评定与GC-M S 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感官定量描述的结果与GC -M S 分析结果基本一致。2. 4 大豆蛋白色泽测定结果使用色差计测定3种样品的色泽, 结果如表3所示, 样品2白度值最高, 颜色最浅, 样品3白度值最低, 色泽最深, 样品1居中。表3 大豆蛋白样品的色泽测定结果色差样品1123平均值样品2123平均值样品3123平均值L *76. 9276. 6276. 4376. 6679. 7779. 7680. 0779. 8

19、776. 8676. 5876. 576. 65a *-0171-0170-0170-0170-0186-0188-0189-0188-1121-1121-1122-1121b *171011714717159171361411714130141291412521122211372113521131W7019075132681363 结 论用GC -M S 测定不同方法制备的大豆蛋白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 用色差计测定了其色泽, 并对样品进行了感官评价, 结果表明:不同制备方法制得的大豆蛋白样品所含的挥发性风味组分不同, 色泽也不同, 气味和滋味差别明显。因而不同制备方法制得的大豆蛋白样品

20、可满足不同的应用需要。参考文献:1RACK IS J J , SESSA D J , HON I G D H. F lavor prob l em s o fvegetab l e food prote i nsJ.J Am O il Chem So c , 1979, 56(3:262-271.2FE NN E MA O R . 食品化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320-322.3王晗. 大豆制品中豆腥味及其他异味物质的化学组成及检测J.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68(3:36-39. 4M CLEOD G, AM ES J . Soy flavo r and its i m pr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