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_第1页
为什么说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_第2页
为什么说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_第3页
为什么说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_第4页
为什么说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为什么说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一、加强以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的必要性(一)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 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 务,只有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 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以人 为本之首是以民为本,解决好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 要求。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2、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 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 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其 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积极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并部署了发展 教育、扩大就业、深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建

3、立覆盖城乡居民的 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等改善民生任务。这是当前我国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的基本民生问题,可以说教育是民生之始,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 生之依,社会管理是民生之盾。(二)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我们也正处于 经济社会快速变化发展的阶段,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解决民 生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清醒地认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 高所提出的新要求、新问题,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望 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从而进一步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 感、紧迫感。改善民生是当前促进社

4、会和谐的一项大政策, 必须千方百计落实 好。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民生问题的新特点, 我们在改善民生问题上要 有新的举措、新的突破。一是要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有所突破, 随着温饱问题的 基本解决和人民群众总体上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人民群众有了更高的 物质文化需求,在解决了商品短缺之后,现在又出现了某些公共产品 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短缺,因此必须加大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 公共交通、生活环境等方面公共服务的供给, 提高人民群众在这方面 的享有水平;二是要在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上有所突破,下决心整顿收入 分配秩序,打击各种非法谋利行为,取缔各种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 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维护社

5、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 展的成果,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三是在解决历史遗留的民生问题上有所突破, 在我们的改革发展 的过程上,由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制度不衔接、不完善等问题,产生 了一些历史遗留的民生问题,我们要采取负责任的态度,随着财政收 入的增长,逐步妥善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三)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改善民生是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人民 幸福安康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成就,最根本的一条,就 是显著地改善了民生,使中国老百姓得到实惠。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 经验与教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应体现在提 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改善

6、民生上。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 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 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 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 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 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 难。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大局。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 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 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 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要完成这样

7、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难实现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四)改善民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现实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导 致各个不同阶层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我国的民生问题面临诸 多新课题、新矛盾。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一些带有基本生存性质 的民生问题并未完全解决,由于经济增长目标导向的单一性而产生的 就业难问题,由于分配制度不完善而出现的地区间、城乡间、不同阶 层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问题,由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公共产 品供给短缺导致的看病难、上学难和住房难问题,由于粗放型

8、经济增 长方式转变不到位而产生的生产安全和环境污染的事故频发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尽快加以解决, 否则不仅影响经济社会的 发展,还将危及社会的稳定,影响社会文明的进程。因此,我们必须 采取措施,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二、加强以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的意义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 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 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 这是我们党对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 身利益紧密相连,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 点,使经济

9、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必不可少的环境保障,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 的意义(一)改善民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本质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 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把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作为立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 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解决好, 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 要检验。只有不断破解民生难题,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只有 人民信任和支持,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稳如泰山。因此,我们必须把改

10、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关心百姓,始终惦记民生,真正做 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构建和谐社会落实 到人民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问题之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 本宗旨落实到一系列具体的惠民政策之中。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践 行党的根本宗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二)改善民生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 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 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既要求大大发展 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 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 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

11、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财富的分配要公正、公平、合理,社会财富要为全民共享,共同 致富,这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同志早在1987 年就强调指出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让人民富裕起来,过上殷实、幸福的生活。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统一部署。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

12、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三)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特别是解决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进而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纵观中外发展史,民不聊生必将产生动乱;重视民生则促进社会发展,保持社会和谐。因此,只有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关注全体人民的民生问题,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进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同时,民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