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情境走向知识体系_第1页
从生活情境走向知识体系_第2页
从生活情境走向知识体系_第3页
从生活情境走向知识体系_第4页
从生活情境走向知识体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生活情境走向知识体系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地理环境的四大要素,学习情境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外部条件。从创设生活情境到完成意义建构、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其实就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是从地理表象形成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的过程。如何通过生活情境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认为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认为,人脑的认知结构与教材的基本结构相结合会产生强大的学习效益。基础这些学习理论,笔者认为要让学生从生活情境走向知识体系,需从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教师应注重分析教材新课改推出的四套地理

2、教科书不再是以学科概念为主导的编写思路,而是以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过程为主导的编写思路1,教学重点、教学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发生变化,很多老师觉得新教材知识体系不够完整,比较零散,但其实新教材的逻辑结构并没有变,需要教师深入分析教材。1. 对地理教材的整体分析分析研究教材的总体结构,不仅可以全面了解教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认清教材的整体功能,从而为正确使用教材打下良好基础2。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

3、合。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3。如下图3:从整体上认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师才能从知识方面居高临下,深刻地理解教材的逻辑结构,作到深入浅出。2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做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对于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全面完成教学任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地理2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模块,它是前一章中人口迁移内容的延伸,也与后面工业、农业生产活动和交通运输方式等内容密切相关。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很大,这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4。第一节主要介绍城市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第二节介绍了

4、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部分内容也是本章的一个重点。第三节介绍地域文化的含义及其对城市的影响,是对前面知识的拓展延伸。三节内容层层递进,逐步深化拓展。教师只有深入分析地理教材结构,理清教材的编写思路,把握教学内容的呈现特点,才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由浅入深、从简入繁、循序渐进,由生活情境发展到知识体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生活情境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离开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这些“知识”都不能够称为知识。所以知识必须在生活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内在和外在体验来获得,通过学习者的主观活动来建构5。因此,在地理教育教学中,生

5、活情境对于地理教学知识是有重大意义的。教师以要情境创设为手段,以知识的建构为目标,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的地理教学环境。情景创设是学生知识建构的桥梁6。情境的创设应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习者学习特征的分析,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1.充分利用教材“探究”系统中图版教材中正文系统与探究系统在编写中独立并列又相互结合。每节节首的“探索”,有地理图表、地理实验、地理材料等,是对整个内容的教学起到一个“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炼概括、拓宽引伸,其实就可以作为很好的新课的情境导入。例如在地理第三章第一节“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在地理环境中作用”的开篇,设计了“热带

6、荒漠景观”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两幅景观图,并配合世界地图让学生对比撒哈拉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两地景观的差异,并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自然地理因素。这样的情境材料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就为学习“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地理图表、漫画、故事、谜语、视频、游戏、实验、多媒体展示等都可以成为地理课堂的上情境导入。2.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生活情境的创设其实就是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的地理表象。华东师大陈澄教授认为,获得地理表象可通过教师语言描述、直观展示、野外考察等方式7。如在讲授“地球的结构”时,教师可用剥鸡蛋的实验来把鸡蛋和地球的分层现象做对比;在学习天文学知识时,可去天

7、文台进行观察;学习水文知识,可去做本地河流水文特征的观测、调查;学习地质学知识,可去野外实地考察地形地貌。广阔的宇宙天地,美丽的山川河流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所需的地理表象,成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为新的认知结构的意义建构提供基础。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生活情境使地理知识从经验的、个别的事实逐渐向科学概括化的方向进展,使学生易于接受,并形成对地理知识的完整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的效果。因此,创设情境要成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地理科学原理之间的桥梁。情境设计的梯度要大小适宜,如果梯度太大,学生会因无法理解而失去探究的兴趣;如果梯度太小,学生会认为问题浅显,不值得探究。情景创设应成为地理知识的“序

8、”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序”有机结合8。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蜘蛛之所以能随时捕获小虫,是因为它那个网的结构是联系得很好的,假如它东吐一丝,西挂一缕,那就很难捕获飞虫。学习也是如此,把握了知识体系,才能使知识更好地发挥效能。1.优化重组教材构建知识体系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用教材教”意味着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研究教材,发现教材,挖掘教材,然后对教材内容采取增补、删减、置换、重组等方法,灵活地、创造性地、有效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像我这样照本宣科、按部就班,成为教材的附庸。如地理1第二章第一节讲述“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重点讲解了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

9、性气候三种气候类型,而后相继相隔25页在第三章第一节讲述气候形成的四个影响因子“太阳辐射、大气辐射、下店面因素、人类活动”,接着讲述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又相隔20页在第四章讲述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个的气候知识支离破碎,必须通过教师的重组才能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2.利用教材栏目指导学习中图版地理教材在每节的探索活动下面,设计有小栏目“学习指南”,它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提示了本节的重点,并对学生学习方法做出提示。如,地理1第二章第二节“水的运动”,提出了“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运用地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三个问题,这不仅

10、提示了本节课的三个重点,还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提供了建议。旁边的“提示”部分要求“边阅读边总结水循环和洋流的分布规律又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学习本节知识做出指导。教材中的很多栏目设计都极富新意,“思考”是对知识点认识的深化,“阅读”是对文本内容的补充,“案例分析”是对重点知识的拓展延伸。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栏目,把地理主干知识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树。3.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要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和发展认知结构,教师备课时就要把地理知识整理成“点、线、体”知识结构体系,上课时按顺序、分层次展开这个知识结构体系,有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条理化、整体性等

11、思维能力9。每节课的小结,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也可以要求学生整理知识清单。如地理2第一章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可成立成如下的知识结构10。知识归纳成网络,既可避免记忆过多没有用的知识,又可以防止把有用的东西漏掉,即所谓“不杂不漏”,从而真正实现使书“由厚到薄”,直至把书“扔掉”;同时这也是对学生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综上所述,怎样把教学情境转化到知识体系,首先需要教师梳理学科结构,理清教材思路;再要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构建新知识的铺垫;最后还要通过整理知识框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等方法,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参考文献:1周家亮. 发挥思想政治教科书引领教学的功能J.2008年山东省高中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指导教师工作简报.2008年第二期.2郭正权. 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研究J.北京:华艺出版社,1998年.3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4王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教学用书(必修·第2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年.5黄丽红.情境,虚拟情景与教学设计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2009年.6沈霞. 试论情景教学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