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从两难区间到双赢区间的过渡_第1页
可持续发展从两难区间到双赢区间的过渡_第2页
可持续发展从两难区间到双赢区间的过渡_第3页
可持续发展从两难区间到双赢区间的过渡_第4页
可持续发展从两难区间到双赢区间的过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可持续发展:从“两难区间”到“双赢区间”的过渡-兼论“环境与经济双赢乌托邦”郑易生  人们赞成“可持续发展”思想。因为许多事实表明,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是怎样可以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但是,人们面临的不总是这种可以“双赢”的机会。有时人们会处于痛苦的“两难境地”-被迫在环境质量和经济效益间做权衡取舍。  一些学者批评说,可持续发展是用“骗人的简易性和自我论证的表面意义,掩盖了其内涵的模糊性”。我以为,如果不对环境与发展的“双赢区间”和“两难区间”加以具体区分,并研究其相互转化的条件;如果只是由于“偏爱”双赢而奢谈“可持续发展”,那么上述批评一点也不为过。  一、库兹

2、涅茨曲线的“两难区间”与“双赢区间”  已有不少学者借助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环境先是不可避免地随着经济发展而恶化,但是当后者达到某一水平(人均GNP高过某个程度),就会出现转折-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进入正相关阶段。用本文使用的术语说,即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双赢区间”,而“两难区间”减少了(图1略)。  不过,该曲线揭示的这种“阶段论”忽视了一些重要因素:如某些环境退化事实上是不可逆转的,又如某些工业化国家污染程度的某种减轻,可能是由于将自己的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结果以此为代价的环境改善规律,可不是发展中国家能够仿效的。因此,对这种仃留于表层现象的“阶段性规律”,要注

3、意其局限性与误导性。   本文则以不同方法讨论环境一经济之间的关系:它将问题置于各个决策层面,而不是仃留于上述表层的,胧统的,事后的结果宏观加总层面。本文提出的问题是:如果我们不幸处于“两难区间”,该怎样做呢?能不能使尽可能多的“两难区间”转变为“双赢区间”呢?这种转变的条件是什么呢?显然,这些问题更有意思。  二、“双赢区间”与“两难区间”在决策层面的区分  首先定义一下“双赢区间”与“两难区间”。  双赢区间是指存在着这样一类技术或战略选择空间,在其中,人们的活动可以一方面改善社会环境质量,同时又获得经济利润。不难理解,这类机会总是人们优先选择。在技

4、术选择中,所谓无悔技术(no regret technology)就是存在于双赢区间里。人们常说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当然是指企业或私人的经济效益)双丰收”也是这个意思。显然,环境经济双赢也是社会私人双方双赢。两难区间是指另一类选择空间,在其中,人们的活动不可能“双赢”。至少在短时期内,人们不得不以牺牲环境质量换取经济效益,或相反以经济效益为代价而改善环境。被迫的权衡取舍是痛苦的,因而相对于对“双赢”的津津乐道,人们对决策中面临的“两难”现实常缺乏足够的正视。(图2略)  从图2中看出,区是人们最乐于遇到的“双赢区间”,II区和III区是两难区间,即某个技术和战略要么是牺牲环境得到

5、经济效益(II区);要么是牺牲经济效益得到环境改善(III区)。至于一些低劣技术或战略选择,既无经济效益又破坏环境(IV区),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一般而言,对于属于I区的技术或战略,应不成问题,鼓励其多多益善理论家和记者们已为此做了不少文章;对于属于II区者,应课以环境税使其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对于属于III区者,应给予补贴,使其外部经济性内部化;对于属于IV区者,应予淘汰。以上是一般环境社会政策的原则。但这里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是:怎样使处于II区,III区的那些技术与战略被I区取代,即怎样扩大双赢区,减少两难区?  三、两难区间存在的必然性-“纯环境措施”  可以说,改善环

6、境与经济效益的冲突和环境问题本身是与生俱来的。让我们回顾一下环境问题从被发现到被治理的过程:  首先,“环境问题”之所以形成,是由于受害者发现了自己受害的事实并要求赔偿或治理。只有这种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才构成通常意义的“环境问题”。  其次,环境问题是污染者的外部不经济性,根本不在原有技术一经济条件的成本效益核算之中,因此,如果这位污染产生者被要求改善生产条件,就需要在新增加的约束条件下的重新优化生产安排。在原有价格,税收条件下,新的安排从经济效益角度看就不是最优的了。注意这里所说的“改善环境质量的活动”是有限定的,即(1)不根本改变原生产活动方式,如原主要生产线不会更换。也

7、就是说,在影响环境的因果链中,它是一种末端治理性质的措施,或者说是属于“下游措施”。它不涉及改变产生环境破坏的原因层面,而只涉及对其产生的结果层面作限制。(2)因此它是在较短时期内见效的措施。(3)不会明显改变现行价格水平和结构。我们将这种为应付环境问题引起的社会压力(包括国际压力)而采取的旨在改善环境的活动称为“纯环境措施”。典型的纯环境措施不考虑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例如:(1)提出限制破坏环境的要求(标准),强制采取相应装置(如未端治理设备);(2)圈定保护区,限制其经济活动;(3)成立政府特定机构,从经济活动之外专职做环境工作,如环保局等。看得出,纯环境措施往往是以目前的经济

8、效益为代价换得环境改善的措施。从发达国家历史来看,大数环境问题构成社会压力时,都有过相应的纯环境措施与之对抗。这种限制性的,消极的措施随着时间推移有所变化,其中不少变得与经济激励结合起来,也有一些继续保留下来。我们关心的问题是:那些“积极的”,可能“双赢的”技术或战略是怎样产生的?  四、从“两难”到“双赢”的条件  人们很容易想到一项崭新技术的出现会带来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效果,比如一种节能又吸引人的新型汽车,但是本文关心的不是这种理想的新技术选择本身,而是支持新技术选择的力量是怎样形成并壮大的?  事实上,纯环境措施的作用不仅是及时限制了环境破坏,它还有另一个

9、作用:启动了企业家寻找和创造“双赢”技术的努力,这是一个连锁过程:  1.纯环境措施是在环境保护势力压力之下产生和维持的。与它相连的是一个环保利益集团,它包括:(1)公众(特别是受到公害损伤的人群);(2)非赢利益环境组织;(3)有关学术团体;(4)有关政府管理部门;还有(5)环保产业集团。  2.这个“环保利益集团”竭力在社会上呼吁有利于环境的政策和社会评价体系。这具体表现在要求将环境价值纳入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将环境的非市场价值纳入成本一效益分析,纳入民事讼诉,纳入官员政绩考评,纳入对发展的评价。面对已有的根深蒂固的市场价格评价现实,这不是一件容易得到承认的事。但是在

10、一些工业化国家,已取得可观进展,如美国80年代就颁布了将环境外部性影响纳入通行的成本一效益分析程度的法律。当然,社会评价体系的改变说到底反映了人们随生活水平提高和环境意识提高,对环境质量的支付意愿提高的现实趋势。  3.社会政策(体现在环境税和其他纯环境措施施上)和评价体系的变化,对于既存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是一种经济不利的条件,但同时又是新一轮技术革新和管理革新的激励条件。而新一轮技术革新和管理革新往往不会仃留于未端治理模式,而是更具清洁生产性质的革新。或者说,原先仅仅在对环境破坏的后果进行限制的作法(未端治理)的不经济性刺激了绿色技术向“上游”的挺进,刺激了从未端被动治理到全生产过程

11、的革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追求经济效益和服从环境要求的努力是一致的,客观上也有这个条件(指社会评价体系和环境社会政策)。因此,“双赢”的选择既是需要的,又是可能的,于是这样的机会必然会被不断创造出来。原先“两难区间”被新的双赢机会取代了,双赢区间就这样扩大了。  4.此外,纯环境措施带来的某些两难问题还可能通过产权的重新安排得以缓解,当然这是在原有技术条件下进行的。  结论:权衡区可以转化双赢区,但是它需要如下条件:  第一,环境集团压力的存在,社会评价体系的绿色化;  第二,新一轮绿色生产技术或管理创新的成功,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取决于经济可行性。

12、新技术的商业化往往需要时间,当然政府为加速这个过程,可以并应当支持它的“学习成本”。  五、纯环境措施的“生命周期”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由环境问题产生的纯环境措施的似乎有一个“生命周期”:在第一阶段,由于纯环境措施改变了原有经济活动的约束条件,强制环境成本的内部化,难免造成经济效益与环境改善的冲突,并使原有经济增长受到压抑。这是环境一经济两难阶段。在第二阶段,在纯环境措施坚持的条件下,市场竞争力发挥作用,努力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寻找双赢的机会。如果:(1)有强硬环境标准;(2)有社会上有利于环境质量的评价体系;(3)有足够时间;(4)有政府支付必要的新技术产业化商业化的“

13、学习成本”,那么新的“双赢区”就会被创造出来。  在最后阶段,当新的现实的“双赢区”出现以后,抢占先机的公司便获得了可以淘汰对手的竞争力,也同时以大大更新的生产方式从生产中游,甚至上游消除了原来的破坏环境性质(例如“零排放”生产工艺的出现)。这种“双赢”选择会淘汰上一代生产方式(如“先污染后治理”的工艺),消除或大大减少原来纯环境措施的控制对象,甚至可能使原来的一些纯环境措施变得多余而退出历史舞台。  这里提出纯环境措施的生命周期,并不是想给出一幅机械的,某一种“纯环境措施的产生转化为“双赢区”消亡”的循环图。因为世上事物远更复杂:第一,不确定性,特别是新技术革命潜力的不确

14、定性和经济环境在世界一体化条件下的不确定性,容不得一个静止不变的循环。第二,发展中国家直接引进较先进生产方式的余地也不可低估。但是,“生命周期”的说法毕竟提醒我们:外部性也好,纯环境措施也好,两难区和双赢区也好,都是处于不断被生成,又不断被化解的过程。  对这个转化过程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分析一些认识上的模糊与误区,“双赢为托邦”就是其中之一。  六、“双赢”乌托邦“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在图2中,为了使权衡区间(第II,第III区)的经济(正、负)外部性得以内部化,需要政府干予-给于收税(II区)或补贴(III区)。但是这种外部性有可能更深层次的内部化-即通过技术或

15、制度创新变为双赢区。可见本文是把“双赢区”的扩大做为深层次解决环境与经济效益矛盾的出路。然而本文也特别要批评“双赢乌托邦”。这是指一些人奢谈“双赢”是如何地好,却不正视两难区间的客观存在。这表现在:(1)他们对从“两难区”到“双赢区”的转变往往是一个历史过程而不是一念之差缺乏认识,没有考虑改变现有技术经济条件的成本和时间,也没考虑从眼前的忽视环境的经济评价体系(指市场价格和以此为基础的GNP)转变到充分考虑环境价值的评价体系(环境成本与效益,绿色GDP等)本身也是一个需要时间的社会过程。(2)他们不愿承认在一定条件下,痛苦的权衡是难以避免的,例如,他们对纯环境措施的缺陷看得清楚,特别是从后来人

16、的眼光。但是对于这种措施在一定条件下无可替代缺乏认识,更没有认识到纯环境措施带来的环境经济效益冲突正是引起上述深刻变化的前提之一。  在实践中,“双赢乌托邦”带来的影响是:  1.引导人们不是具体分析可选择的技术或战略所处的位置(处于什么选择区间,或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不是具体研究和促成达到“双赢区”的条件,而是用理想代替现实。还有些人因此轻视与不认真执行那些在两难区间不可避免的“消极的”限制性环境措施,却奢谈“双赢”。  2.特别是当“双赢乌托邦”变成一种想当然的信念,在媒体偏好,理论上的简易,政策上的优先考虑这种种因素的诱惑下形成一种浮躁气氛时,一种自欺

17、欺人的“伪双赢”会大量出现。这是指一些单位实际上处于两难区(II区),它的技术选择带来了经济效益却没有带来环境改善,但是人们宁愿相信环境改善了。我们知道,有些环境破坏不是一下子就显现出来的,它需要时间积累,需要计量手段,需要监测制度,而这种监测只能由社会而不能由个别单位自己进行。问题是在这些条件不具备时,那种用一些表面文章掩饰环境恶化实况的作法是不少见的,这种“伪双赢”正是“双赢乌托邦”的产物。中国的一些现实情况,使得“环境经济双赢乌托邦”特别容易有市场,这些因素是:  (1)中国的技术经济条件中,处于环境与经济两难区间的相当多。环境与经济的冲突非常尖锐,权衡取舍也非常痛苦,这种选择

18、的压力迫使决策者倾向于两全其美的想象。  (2)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具有技术上的“后发优势”,这的确是跨越某些工业化国家发展阶段的机会,也是不重复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规律的机会。但是技术上跳跃到“双赢技术”的可能性只有与整个社会的进程结合起来才比较大,正如前面对环境措施生命周期的描述指出的,双赢的实现需要社会评价体系的配合,整体技术经济结构的进步。如果有些科技专家只看到“双赢硬技术”的可行性,没看到“双赢经济社会条件”的可行性,就很可能产生“双赢乌托邦”了。  (3)中国一些媒体浮躁,喜报吉祥;中国的各级领导追求短期政绩,不喜欢上报政绩背后的社会代价。两者的互动形成一个鼓劲说谎的机制,“伪双赢”的产生与此有直接关系。  (4)现实中缺乏独立,有效的监测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