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orm圆柱体压缩过程模拟_第1页
Deform圆柱体压缩过程模拟_第2页
Deform圆柱体压缩过程模拟_第3页
Deform圆柱体压缩过程模拟_第4页
Deform圆柱体压缩过程模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铜陵学院课程实验报告实验名称 圆柱体压缩过程模拟 实验课程 材料成型计算机模拟 指导教师 张 金 标 专业班级 10 材控(2) 姓 名 彭 建 新 学 号 1010121064 2013年04月20日实验一 圆柱体压缩过程模拟 1 实验目的与内容1.1 实验目的进一步熟悉AUTOCAD或PRO/E实体三维造型方法与技艺,掌握DEFORM软件的前处理、后处理的操作方法与热能,学会运用DEFORM软件分析压缩变形的变形力学问题。1.2 实验内容图1 圆柱体压缩过程模拟运用 DEFORM 模拟如图 1 所示的圆柱坯压缩过程。 (一)压缩条件与参数锤头与砧板:尺寸20020020mm,材质DIN-D

2、5-1U,COLD,温度室温。工件:材质DIN_CuZn40Pb2,尺寸如表1所示,温度室温。表1 实验参数序号圆柱体直径,mm圆柱体高度,mm摩擦系数,滑动摩擦锤头运动速度,mm/s压缩程度,%1100150012021001500.41203100250012041002500.4120(二)实验要求(1)运用AUTOCAD或PRO/e绘制各模具部件及棒料的三维造型,以stl格式输出;(2)设计模拟控制参数;(3)DEFORM前处理与运算(参考指导书);(4)DEFORM后处理,观察圆柱体压缩变形过程,载荷曲线图,通过轴对称剖分观察圆柱体内部应力、应变及损伤值分布状态;(5)比较方案1与2

3、、3与4、1与3和2与4的模拟结果,找出圆柱体变形后的形状差别,说明原因;(6)提交分析报告(纸质和电子版)、模拟数据文件、日志文件。2 实验过程2.1工模具及工件的三维造型根据给定的几何尺寸,运用AUTOCAD或PRO/E分别绘制坯料、锤头和砧板的几何实体,文件名称分别为workpiece,topdie,bottomdie,输出STL格式。 2.2 压缩过程模拟建立新问题,单位制度选择,添加对象,定义对象的材料模型,调整对象位置关系,模拟控制设置,实体网格化,设置对象材料属性,设置主动工具运行速度,工件体积补偿,边界条件定义,保存k文件,在工具栏上点击Database generation按

4、钮 在Type栏选中New选项选择路径(英文)填入数据库文件名(英文),如forging 点击Check按钮没有错误信息则点击Generate按钮完成模拟数据库的生成。在工具栏上点击Exi按钮,退出前处理程序界面。在主控程序界面上,单击项目栏中的forging.DB文件单击Run按钮,进入运算对话框单击Start按钮开始运算单击Stop按钮停止运算单击Summary,Preview,Message,Log按钮可以观察模拟运算情况。2.3 后处理模拟运算结束后,在主控界面上单击forging.DB文件在Post Processor栏中单击DEFORM-3D Post按钮,进入后处理界面。1) 观

5、察变形过程:点击播放按钮查看成型过程;2) 观察温度变化:在状态变量的下拉菜单中选择Temperature,点击播放按钮查看成型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3) 观察最大应力分布:在状态变量的下拉菜单中选择Max Stress,点击播放按钮查看成型过程中最大应力分布及其变化情况;4) 观察最大应变分布:在状态变量的下拉菜单中选择Max Strain,点击播放按钮查看成型过程中最大应变分布及其变化情况;5) 观察破坏系数分布:在状态变量的下拉菜单中选择Damage,点击播放按钮查看成型过程中可能产生破坏的情况;6) 成型过程载荷:点击Load Stroke按钮,生成变形工具加载曲线图,保存图形文件为lo

6、ad.png;7) 点跟踪分析:点击Point Tracking按钮,根据上图点的位置,在工件上依次点击生成跟踪点,点击Save按钮,生成跟踪信息,观察跟踪点的最大应力、最大应变、温度、破坏系数,保存相应的曲线图。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观察变形过程以下实验(a)方案代表高度为150mm、摩擦系数为0;(b)方案代表高度为150mm、摩擦系数为0.4;(c)方案代表高度为250mm、摩擦系数为0;(d)方案代表高度为250mm、摩擦系数为0.4;方案(a)、(b)、(c)、(d)实验的圆柱体大致变形过程分别如下图分别所示:(a) 高度150、摩擦系数0 (c) 高度250、摩擦系数0 (b)

7、高度150、摩擦系数0.4(d) 高度250、摩擦系数0.4图1 (a)、(b)、(c)、(d)四种方案的压缩变形过程从上图1中对比方案(a、(b可以看出在高度相同的圆柱体镦粗,无摩擦系数的圆柱体变形后的形状任然是圆柱体,产生的是均匀变形;摩擦系数为0.4 的圆柱体变形后为单鼓形,产生的是不均匀变形。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工件和模具接触界面有摩擦的情况,工件不仅收到了压缩正应力也同时受到了摩擦剪应力的作用,表面金属质点流动受到束缚,产生鼓形的不均匀变形。对比方案(a、(c可以看出无接触摩擦时,圆柱体高度对压缩变形无影响,任然是均匀变形。对比方案(c)、(d),即在有摩擦条件下(摩擦系数相等),当

8、H/d 2 出现的单鼓形较为明显。注:试验中H/d2时摩擦系数为0.4的柱体压缩未产生双鼓形,与理论有差别,其原因可能是压缩量不够,现象不够够明显;摩擦系数不够大或者与材料自身性质有关。3.2温度变化(b)高度150,摩擦系数0.4(a)高度150,摩擦系数0(c)高度250,摩擦系数0(d)高度250,摩擦系数0.4图2 (a)、(b)、(c)、(d)四种方案的温度分布从图2中可以看出,(a)、(b)、(c)、(d)四种方案压缩变形后温度基本上无明显变化,原因都是在室温(25摄氏度)环境下模拟的,圆柱体与锤头和砧板无热交换。从理论上分析,金属在进行塑性变形时,由于金属流动而产生些许热量,应有

9、温度变化,但未出现温度变化,可能的原因变形量太小,产生的热量太少,不足以使得金属的温度有明显的上升,所以在模拟情况下看不到温度变化。3.3最大应力比较 (b)高度150,摩擦系数0.4(a)高度150,摩擦系数0(d)高度250,摩擦系数0.4(c)高度250,摩擦系数0图3 (a)、(b)、(c)、(d)四种方案的最大应力分布(b)高度150,摩擦系数0.4(a)高度150,摩擦系数0(d)高度250,摩擦系数0.4(c)高度250,摩擦系数0图4 (a)、(b)、(c)、(d)四种方案的最大应力半剖云图分布分析:观察上图3及图4(a)、(b)、(c)、(d)四种方案的最大应力分布(1)高度

10、相同,接触摩擦系数不同: 由上图4中对比方案(a)和方案(b),圆柱体表面及内部最大应力分布截然不同。方案(a)中最大、最小应力相同为-2.48Mpa,应力分布比较均匀,主要为压应力。方案(b)中最大应力为1.85Mpa,最小应力为-4.5Mpa,最大应力主要位于圆柱体的表面以及靠近表面处,比较方案(c)和方案(d),方案(c)中最大应力为0.0192Mpa,最小应力为-0.055Mpa,最大拉应力主要分布在圆柱体的表面,最小应力即最大压应力一小点区域分布在圆柱体表面,应力分布比较均匀。方案(b)中最大应力为1.85Mpa,最小应力为-4.57Mpa,其分布及形成原因与方案(b)类似。(2)接

11、触摩擦系数相同,高度不同:比较方案(a)和方案(c),摩擦系数均为0时,压下量越大,产生的附加应力拉应力和附加压应力就越小,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均分布在圆柱体表面上。比较方案(b)和方案(d),摩擦系数均为0.4时,压下量越大,圆柱体压缩变形过程中最大压应力越小,最大拉应力越小,且应力分布区域大致相同。综上所述,接触摩擦系数以及高度对圆柱体镦粗时变形均有影响。3.4最大应变比较(a)高度150,摩擦系数0(b)高度150,摩擦系数0.4(c)高度250,摩擦系数0(d)高度为250mm、摩擦系数为0.4图5(a)、(b)、(c)、(d)四种方案的最大应变分布由图5可看出:(1)高度一样,接触

12、摩擦系数不一样:比较方案(a)和方案(b),从表面及内部的应变状态图可以得出,无摩擦镦粗时,应变分布比较均匀,圆柱体的四周处于拉伸状态,轴向处于压缩状态,属于典型的一向压缩,两向拉伸状态,为自由变形;而方案(b)有摩擦镦粗时,圆柱体应变分布不均匀:位于圆柱体端部接触面附近,由于受接触面摩擦影响较大,且远离与垂直作用力轴线呈大致45度交角的最有利滑移区域,在此区域内产生塑性变形较为困难,为难变形区;处于与垂直作用力大致为45度交角的最有利变形区域,且受摩擦影响较小,因此在此区域内最易发生塑性变形,为易变形区。处于易变形区四周的区域,其变形量介于难变形区与易变形区之间,为自由变形区。观察变形前后的

13、圆柱体的形状,便可以发现其形状在变形后呈单鼓形。比较方案(c)和方案(d)的应变分布及其分析原因于中大致相同。由此可以得出,接触摩擦系数对应变的分布有影响。(2)接触摩擦系数相同,高度不同:比较方案(a)和方案(c),圆柱体接触摩擦系数均为0时,其表面应变分布和内部应变分布都比价均匀,符合压缩过程中均匀变形;比较方案(b)和方案(d),圆柱体接触摩擦系数均为0.4时,其表面应变分布和内部应变分布都不均匀,各部分最大应变存在的明显的差异。综上可以得出,圆柱体在压缩变形过程中,接触摩擦系数和圆柱体高度对对最大应变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5压缩变形后破坏系数的比较(b)高度150,摩擦系数0.4(a

14、)高度150,摩擦系数0(c)高度250,摩擦系数0(d)高度250,摩擦系数0.4图6 (a)、(b)、(c)、(d)四种方案的破坏系数分布从图6中可以看出,(a)、(c)、(d)四种方案压缩变形后破坏系数均未发生变化,即损伤系数均为0;方案(b)的破坏系数为中部鼓形边缘的破坏系数最大。从理论上分析可以得出,方案(a)和方案(c)压缩变形属于均匀变形,损伤系数应该为0,但是方案(b)和方案(d)压缩变形属于不均匀变形,如方案(b)在压缩过程中产生单鼓形,在圆柱体四周产生较大的周向拉应力,由于中外部自由变形区变形程度最大,破坏程度也是最大的,理论模拟情况相符合。但是(d)方案的破坏系数为0,与

15、理论不符合,理论上的破坏云图应该与(b)相似,因为在接触摩擦相同的情况下,H/D越大,金属流动的侧面翻平比例越大,因而不仅中部侧面存在较大破坏,破坏系数在上下侧面也有所增大。之后笔者按照(c)方案做了几次重复试验,结果依然如此,可能这就是DEFORM软件存在的不足之处。36 行程载荷曲线分析总体分析:四种方案中行程载荷曲线的大致走向呈逐渐上升趋势,整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弹性变形阶段,此阶段载荷曲线的斜率大,即行程变化小而载荷力变化大,这是由于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第二阶段为塑性变形阶段,此阶段载荷曲线的斜率较小,即行程变化大而载荷力变化小,在压缩变形过程中产生了加工硬化,使

16、其变形抗力增加,故载荷力继续增加。图7 表示(a)、(b)、(c)、(d)四种方案压缩变形过程中行程载荷图比较分析:(1)高度相同,摩擦系数不同:比较方案(a)和方案(b),两者在弹性变形阶段和塑性变形阶段的行程载荷曲线大致平行(通过图7),有接触摩擦系数的压缩过程载荷力在相同时刻大于无摩擦的载荷力。比较方案(c)和方案(d)的结果与大致相同,不过相对于方案(a)、(b)在塑性变形阶段,相同的变化行程,前者的载荷力变化较大。仔细观察(d)载荷曲线,在弹性变形结束后出现载荷力瞬间回落阶段,此阶段可能是由于接粗摩擦导致表面金属流动困难而使整体延45方向发生滑移所致。由上可知,接触摩擦系数影响行程载

17、荷力,摩擦系数越大,载荷力越大,摩擦系数越小,载荷力越小。(2)摩擦系数相同,高度不同:比较方案(a)和方案(c),虽然两者都是属于均匀变形,但是从图7中可以时,最终结果,高度越低,载荷力越大;反之,越小。比较方案(b)和方案(d),两者都属于不均匀变形,比较同上述类似。3.7点追踪最大应力分析图8 (a)、(b)、(c)、(d)四种方案下点追踪最大应力变化趋势总体上来分析,无论是均匀变形还是不均匀变形,在变化趋势上主要分两个阶段,一是弹性变形阶段,应力变化大;二是塑性变形阶段,应力变化小。并且无论选取的点的位置的不同,其应力变化趋势基本都相同。4 实验小结本实验通过CAD和DEFORM对镦粗过程进行了模拟,经过无摩擦镦粗和有摩擦镦粗之间的对比分析,验证了均匀变形和不均匀变形的变形特点。把书本的知识应用到模拟当中,使我对课本的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这次实验,培养了我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老师的讲解和PDF的学习,初步运用了DEFORM进行简易的应用,通过镦粗的前处理和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