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触电预防措施与现场急救_第1页
浅谈触电预防措施与现场急救_第2页
浅谈触电预防措施与现场急救_第3页
浅谈触电预防措施与现场急救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触电预防措施与现场急救陈庚远阜宁高等师范学校江苏盐城摘 要 当人体触及带电体时,电流通过人体,使部分或整个身体遭到电的刺激和伤害,引起电伤和电击。此时,若不及时采用人工呼吸和其他医疗方法救护,人将不能复生。关键词 触电 安全电流 安全电压 触电方式现场急救一、电流对人体的伤害及影响因素当人体触及带电体时,电流通过人体,使部分或整个身体遭到电的刺激和伤害,引起电伤和电击。电伤是指人体的外部受到电的损伤,如电弧灼伤、电烙印等。电击则指电流流过人体时反应在人体的内部造成器官的损伤,如电流作用于人体的神经中枢,使心脏和呼吸系统机能的正常工作受到破坏,发生抽搐和痉挛,失去知觉等现象,也可能使呼吸器官

2、和血液循环器官的活动停止或大大减弱,而形成所谓假死。此时,若不及时采用人工呼吸和其他医疗方法救护,人将不能复生。 人触电时的受害程度与作用于人体的电压、人体的电阻、通过人体的电流值、电流的频率、电流通过的时间、电流在人体中流通的途径以及人的体质情况等因素有关,而电流值则是危害人体的直接因素。二、安全电流与安全电压1、安全电流为了确保人身安全,一般以人触电后人体未产生有害的生理效应作为安全的基准。因此,通过人体一般无有害生理效应的电流值,即称为安全电流。安全电流又可发为容许安全电流和持续安全电流。当人体触电,通过人体的电流值不大于摆脱电流的电流值称为容许安全电流,5060Hz交流规定10mA(矿

3、业等类的作业则规定6mA),直流规定50mA为容许安全电流;当人发生触电,通过人体的电流大于摆脱电流且与相应的持续通电时间对应的电流值称为持续安全电流。交流持续安全电流值与持续通电时间的关系为: Iac=10+10/t(0.03秒<=t<=10秒) T持续通电时间 秒2、安全电压在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人体接触到一定电压的带电体后,其各部分不发生任何损害,该电压秒称为安全电压。安全电压是以人体允许通过的电流与人体电阻的乘积来表示的。通常,低于40V的对地电压可视为安全电压。国际电工委员会规定接触电压的限定值为50V,并规定在25V以下时,不需考虑防止电击的安全措施。我国规定的安全电压

4、等级有:42V、36V、24V、12V、6V、额定值五个等级,目前采用安全电压以36V和12V较多。发电厂生产场所及变电站等处使用的行灯一般为36V,在比较危险的地方或工作地点狭窄、周围有大面积接地体、环境湿热场场所,如电缆沟、煤斗油箱等地,所用行灯的电压不准超过12V。需要指出的是,不能认为这些电压就是绝对安全的,如果人体在汗湿、皮肤破裂等情况不长时间触及电源,也可能发生电击伤害。三、人体触电方式人体触电的基本方式有单相触电、两相触电、跨步电压触电、接触电压触电。此外,还有人体接近高压电和雷击触电等。四、触电预防的基本常识、为了更好地使用电能,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必须采取一些安全措施:4.1

5、.1在工作线路采取正确的技术措施:保护接地、保护接零、工作接地。4.1.2、各种电气设备,尤其是移动式电气设备应建立经常与定期的检查制度,如发现故障或与有关的规定不符合时,应及时加以处理。4.1.3、使用各种电气设备时,应严格遵守操作制度,不得将三脚插头擅自改为二脚插头;也不得直接将线头插入插座内用电。4.1.4、尽量不要带电工作,特别是在危险场所(如工作地很狭窄 工作地周围有对电压在250V以上的导体等)禁止带电工作,如果必须带电工作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如站在橡胶毡上或穿绝缘橡胶靴 附近的其它导电体或接地处都应用橡胶布遮盖 并需要有专人监护等等)。4.1.5、带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的外接电

6、源插头一般都用三脚插头,其中有一根为接地线 。4.1.6、静电可能引起危害:重则可引起爆炸与火灾,轻则可使人受到电击,引起严衙后果。消除静电首先应尽量限制静电电荷的产生或积聚。方法有:良好的接地,以消除静电电荷的积累 提高设备周围的空气湿度至相对湿度,70%以上 加静电荷逸散 。4.1.7、采用性能可靠的漏电保护器。它的作用就是防止电气设备和线路等漏电引起人身触电事故,也可用来防止由于设备漏电引起的火灾事故以及用来监视或切除一相接地故障,并且在设备漏电、外壳呈现危险的对地电压时自动切断电源。4.1.8、严禁利用大地作中性线 即严禁采用三线一地、二线一地或一线一地制。2、雷电的预防措施雷击分为直

7、接雷击和感应雷击两种。雷云对地面物体或人畜直接放电的现象叫直接雷击;架空电缆或室外天线被空中带电云放电形成的强电场的感生电动势冲击家用电器或电子设备的现象叫感应雷击。4.2.1、建筑物防雷措施一般民宅和小型建筑物可安装避雷针。一方面将地面感生电荷通过尖端放人空中,另一方面将接收的电流迅速流散人地,可避免雷击。4.2.2、家用电器防雷措施从供电系统看,民用建筑的用电电压为:380/220v低压系统,所采用的输电线路为架空线路引入配电变压器,再从变压器低压侧,经低压线路进入各民用建筑内。当变压器高压侧的架空线遭受直击雷或感应雷时,雷电波通过变压器高压侧侵入到低压侧以至到用户、家用电器因此遭受雷击而

8、损坏。4.2.3、人体防雷措施雷雨时,非工作必须尽量减少在户外或野外逗留,在野外突然遇到雷雨,必须牢记两条:一是人体位置要尽量降低,避免突出;二是两脚要尽量靠拢,最好选择干燥处下蹲,以减少暴露面积和触地电位差,因为人体与地面接触面积愈大,危险愈大,这样,便可安然无恙。在野外突然遇到雷电,需切实做好“十不要”:(1)、不要站在山顶,山脊等高处和躺在地上;(2)、不要站在大树下,树林边或草垛旁躲雨;(3)、不要靠近孤立的高楼、烟囱、电杆行走;(4)、不要穿湿衣服赶路;(5)、不要在开阔的水面游泳、划船、应尽快离开水面或稻田;(6)、不要靠近金属物体;(7)、不要把锄头,铁铲等工具扛得高高的;(8)

9、、不要骑牛、马。不要在空野里骑车;(9)、不要使用移动电话;(10)、不要站在避雷针附近。五、触电现场急救1、现场急救触电者的原则是八字方针:迅速、就地、准确、坚持。迅速迅速脱离电源。争分夺秒使触电者脱离电源。就地就地急救处理。必须在现场附近就地抢救,千万不要长途送往供电部门、医院抢救,以免耽误抢救时间。从触电时算起,5min以内及时抢救,救生率90左右。10min以内抢救,救生率60。超过15min,希望甚微。准确准确地使用人工呼吸。如果触电者神志清醒,仅心慌,四肢麻木或者一度昏迷还没有失去知觉,应让他安静休息。坚持坚持抢救。坚持就是触电者复生的希望,只要有百分之一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努力去抢

10、救。触电者死亡的几个象征: (1)心跳、呼吸停止。(2)瞳孔放大。(3)尸斑。(4)尸僵。(5)血管硬化。 这五个象征只要12个未出现,应作假死去抢救。2、现场急救具体方法如下:5.2.1、迅速解脱电源:发生触电事故时,切不可惊慌失措,束手无策,首先要马上切断电源:(1)关闭电闸,或用干木棍、竹竿等不导电物体将电线挑开。电源不明时,切忌直接用手接触触电者,以免自己也成为带电体而遭受电击。(2)在浴室或潮湿地方,救护人员要穿绝缘胶鞋戴胶皮手套或站在干燥木板上以保护自身安全。使病人脱离电流损害的状态,这是能否抢救成功的首要因素。5.2.2、简单诊断:解脱电源后,病人往往处于昏迷状态,情况不明,故应

11、尽快对心跳和呼吸的情况作一判断,看看是否处于假死状态。其具体方法如下:将脱离电源后的病人迅速移至比较通风、干燥的地方,使其仰卧,将上衣与裤带放松。、处理方法:经过简单诊断后的病人,一般可按下述情况分别处理:(1)、病人神志清醒,但感乏力、头昏、心悸、出冷汗,甚至有恶心或呕吐。此类病人应就地安静休息,减轻心脏负担,加快恢复;情况严重时,小心送往医疗部门,请医护人员检查治疗。(2)、病人呼吸、心跳尚在,但神志昏迷。此时应 将病人仰卧,周围的空气要流通,并注意保暖。除了要严密地观察外,还要作好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的准备工 作,并立即通知医疗部门或用担架将病人送往医院。(3)、如经检查后,病人处于假死状态,则应立即针对不同类型的“假死”进行对症处理。心跳停止的, 则用体外人工心脏挤压法来维持血液循环。5.2.4、体外心脏挤压法:体外心脏挤压是指有节律地以手对心脏挤压,用人工的方法代替心脏的自然收缩,从 而达到维持血液循环的目的,此法简单易学,效果好,不需设备,易于普及推广。操作方法:(1)、使病人仰卧于硬板上或地上,以保证挤压效果。(2)、抢救者跪跨在病人的腰部。(3)、抢救者以一手掌根部按于病人胸下二分之一处,即中指指尖对准其颈部凹陷的下缘,当胸一手掌,另一手压在该手的手背上,肘关节伸直。依靠体重和 臂,肩部肌肉的力量,垂直用力,向脊柱方向压迫胸骨下段,使胸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