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_第1页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_第2页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_第3页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_第4页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得时代背景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得时代背景党得十八大之所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以独立篇章全面加以论述, 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层面, 主要就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一 ) 当今世界得发展实践与发展理念就是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得时代背景当今世界已经开始迈向生态文明时代。自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 , 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得危害 , 全球生态恶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得事实, 全世界联合起来拯救地球成为共识。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生活成为全球性话语。在过去数百年间, 西方发达国家走得就是先浪费后节约、先污染后治理得现代化道路。但就是

2、我们不能再走那样得弯路。并不就是说中国没有这个权利, 而就是这条路就是一条死路。当今得工业化国家, 人口仅占世界得15%,而工业化进程中却消耗了世界 60%得能源与40%得矿产资源。我们人口占世界得22%,如果走西方得工业化道路, 就是根本不可能找到足够得资源。专家测算表明 , 如果中国也象美国当时那样实现工业化, 那么三个地球得资源也不够用。中国人均石油消费量如果达到美国现有水平, 即使把目前可开采得全部后备石油采出来, 也只够用一年零三个月 1(二 ) 中国得国情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得现实基础十八大在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得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

3、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得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与全过程。”其中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得严峻形势就是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得现实国情。从资源来讲, 我国并不就是一个地大物博得国家。国土面积得 65%就是山地或丘陵,70%面积每年受季风得影响,33%就是干旱或荒漠地区。55%得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产或生活1 。 资源相对紧缺 , 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主要资源得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得1/4 1/2 。一方面就是资源短缺, 另一方面却就是有限得资源存在存在浪费得现象。与此同时, 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4、: 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河流得水功能严重失调, 特大洪涝灾害频繁; 土壤污染、危险废物、空气污染、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与矛盾凸显期, 资源浪费与短缺、环境破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得瓶颈因素。我国得社会主义现代化, 已经不具备西方工业化初期得发展环境 , 所面临得资源约束与环境挑战比任何一个大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所遇到得都更加严峻。如果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不改变“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得增长模式 , 将导致资源支持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 就就是要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

5、化趋势,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三 )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对民意得回应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代表了人民群众得根本利益与共同愿望, 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得理念。随着生活水平得不断提升, 人们经历了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保生态得转变, 生态文明建设则顺应了人民群众渴望提高生活品质、 希望呼吸清新得空气、喝上干净得水、拥有宜居得环境、吃上放心食品得美好期待。在发展过程当中,我们部分地区在因GDP曾长而大大改善物 质生活得同时,也品尝到GD比度崇拜所引致得苦果。大气污染、 重金属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壤污染已经成为致病得主要因素。

6、据经济参考报报道, 由于污染, “从1965 2005 年 , 骨癌、 骨痛病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在重金属污染得重灾区株洲, 当地群众得血、尿中镉含量就是正常人得25 倍。”2 “ 2000 2002 年 , 国土资源部进行了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 按照 地下水质量标准,37%已就是不能饮用得IV类、V类水。 2011年,全国共200个城市开 展了地下水质监测, 其中 , “较差极差”水质监测点比例为55%。与 2010 年相比 ,15、 2%得监测点水质在变差。” 3 随着环境得破坏、污染得加重, 人们得环境焦虑、生态期盼随着经济指数得攀升而日益凸显。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对民意得回应, 未来发展将更

7、加重视民生福祉、更加重视社会公正、更加重视幸福感受。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得重要意义(一 ) 理论意义1、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得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在精神实质上具有内在一致性。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对科学发展得具体实践与真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不就是要阻碍发展, 而就是强调要在保护生态环境得前提下实现发展, 就是为了实现长远得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展, 充分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发展”得第一要义 ;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关系“人民福祉” , 要“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得美好家园”, 反应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得核心 ;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促进经济发展

8、与人口、资源、环境、 社会相协调, 统筹自然资源得永续利用与社会得协调发展,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得基本要求与“统筹兼顾”得根本方法。2、生态文明建设标志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得境界。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认识经历了逐步深化、逐渐全面得过程20 世纪 80 年代初 , 面对社会经济政治迅速转型所带来得信仰真空、道德滑坡, 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并且形成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 两手抓 , 两手都要硬”得现代化新布局。随着时代发展 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9、主义事业规律得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江泽民同志在党得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得协调发展, 推进中华民族得伟大复兴 , 从而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得战略。随时代发展 , 十七大报告提出构建与谐社会得重大任务, 强调社会建设得重要性。这样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总体布局就由 “三位一体”丰富发展为 “四位一体”。在十八大报告中我们党在总结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得基础上, 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得文献, 提出了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得重大任务, 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扩展到五位一体。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就

10、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得社会主义, 直至今天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 毋庸置疑, 这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丰富与发展。表明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新得高度。(二 ) 实践意义1、 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进入一个全新得阶段, 将推动生产方式得根本性变革我国得社会主义建设就是在一穷二白得基础上进行得, 因而在很长得一段时间里突出强调发展生产得数量与发展得速度。随着生产力得解放与发展, 国民经济以世界上少有得速度持续快速发展 , 人民得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与此同时,

11、我们也逐渐意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得一系列问题, 这就就是高消耗、低效率, 我们付出资源、环境得代价太大。在这个阶段, 人们逐渐意识到, 必须改革生产方式, 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不就是单纯得经济增长 , 而就是社会整体得进步, 既包括社会关系方面得进步, 也包括自然关系方面得进步。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得需要, 而且要满足子孙后代人得需要。要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与全过程”; “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得原则, 控制开发强度, 调整空间结构, 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生态空间山

12、清水秀,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得美好家园。”4我们得发展, 应该就是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得发展。如果说科学发展观得提出就是我们党发展理念、发展原则得转变,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则不仅仅就是社会主义建设理念得又一次升华 , 而且指明了我国经济发展得正确方向, 标志着我国发展战略得历史性转变。宣示了国家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得文明发展道路得强烈政治意志。因而 ,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得历史阶段, 将涉及生产方式得根本性变革。2、 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得阶段, 将推动生活方式得变革生态文明既就是生产领域得文明, 更就是生活领域得文明。生态关系人人, 人人必须保护生态。十八大报告在党得文献中突出了中国生态问题得严重性, 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得迫切性, 提出要“加强宣传教育 ,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得社会风尚, 营造爱护生态得良好风气”。这就是全社会范围内得一次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