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精选透镜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和观察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2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3知道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4会利用平行光测定凸透镜(老花镜)的焦距。重难点 1通过实验得出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2利用平行光测焦距的办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课时1时间12.3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人的眼睛能看到各种物体,那么眼睛的主要结构是怎样的呢?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透镜的知识。 透镜(板书)二、进入新课(一) 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形状区别 【看一看】让同学们看一组透镜,大家可以用手去感觉它们,并归纳
2、出它们的结构特点有什么不同。【小结归纳】(板书)1、透镜(1)凸透镜-中央厚、边缘薄 (2)凹透镜-中央薄、边缘厚 (二)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区别 【做一做】学生利用手中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观看书上的字。【提示】观察时透镜距离书本近一些。 、【议一议】通过透镜看到字的像相对于字来说,像的大小有何变化?【小结归纳】(板书) 2、 通过凸透镜看到的像是正立、放大的;通过凹透镜看到的像是正立、缩小的。 (三)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思考】通过透镜观察物体的像大小会变化,那么如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呢?【做一做】学生让平行
3、光分别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是什么?【现象】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平行光通过凹透镜后应得发散。 【小结归纳】(板书)3、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四)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议一议】辨别某一个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的简易方法有哪些?【小结归纳】(板书) 4、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方法一:"摸" 。通过比较透镜中央和边缘的厚薄加以辨别。(注意:为避免镜面磨损或弄脏,应先用很柔软的面巾纸把透镜包起来,再用手摸)方法二:"看"。通过透镜去观察近处物体,看它成的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加以辨别。方法三:"照"。通过透镜对平行光线是会聚还是发散加以辨别。(五)介绍透镜的相关知识1、光心和主光轴2、焦点和焦距(1)焦点(F):平行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主轴上的一点,即凸透镜的焦点。(平行光通过凹透镜后,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一点,即凹透镜的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2)焦距(f):焦点F到透镜光心O的距离。【做一做】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测定凸透镜的焦距。3、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学生进行记录。三、作业 物理补充习题§4.2 透镜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园林景观专项设计合同(范本)
- 2025建筑工程设备租赁合同范本
- 精细化管理实现教育的精确性计划
- 穿越历史文化的主题活动计划
-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教学互动与反馈机制计划
- 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与测试作业指导书
- 工程建设承包合伙协议书
- 酒店管理智能酒店服务与客流分析系统研究
- 2025年河南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目库存答案
- 药理学考研历年真题汇总(重点题)
- DB32T 3904-2020 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消防技术规范
-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施工组织设计-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 质量目标管理表
- DBJ41T 074-2013 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 Q∕SY 05262-2019 机械清管器技术条件
- 《出纳员登记日记账》 课件
- DB32∕T 2518-2013 农田径流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塘构建技术规范
- 拳击单招考试评分标准
- DBJ51 014-2021 四川省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